诗词韵脚格律大全 关于韵脚和诗词格律

时间:2020-07-24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四声是古代汉字发音的四个声调,叫做:平、上、去、入

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分别对应今天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

上、去、入统称仄声

上声就是普通话的三声

去声是普通话的四声

古代还有一种声调叫做入声,而这种声调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

诗词格律的书籍推荐依次阅读:

1.王力:《诗词格律》

2.启功:《诗文声律论稿》

3.王力:《汉语诗律学》

古诗词韵律的[押韵规则]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分述如下: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 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 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 请参照“平仄简表”。 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首句押韵可借邻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 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 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 韵),也不能掺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 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 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

《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 了八庚的“清”。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 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诗词韵脚格律大全 关于韵脚和诗词格律

英文诗中韵律,韵脚,格律,音步的解释

  要了解它的格律,首先要明了“音步”和“韵律”这两个概念。

  1.

  音步(Foot):英诗中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性组合叫作音步。

  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可能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但不能少于两个或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必须重读。分析英文诗歌的格律就是将它的句子划分成音步,并分清是何种音步及音步的数量。这个过程称为scansion。

  如:诗句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要是分成音步的话,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上面“-”表示它前面是轻读音节,而“*”则表示它前面是重读音节。我们于是看出:上面的句子共有五个音步,每个音步都是由前轻读后重读的两个音节组成,这样的音节被称为“抑扬格”。颇有点唐诗的“平仄”的味道,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我们还看出:一个音步不必等于一个单词。

  根据音步的数量,每一行一个音步的称为“单音步”(monometer);每一诗行有两个音步的,称“双音步”(dimeter);三个音步的,称“三音步”(trimeter);此外还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ometer)。

  2.

  韵律(Metre): 韵律是指音步在朗读时的轻重长短的节奏或规律,这要依据音步所含音节的数量及重读音节的位置来区分。传统英诗的音步有六种。即:

  抑扬格(Iambus)

  扬抑格(Trochee)

  抑抑扬格(Anapaest)

  扬抑抑格(Dactyl)

  抑扬抑格(Amphibrach)

  扬抑扬格(Dactyl)

  “抑”为轻读音节,“扬”为重读音节。“扬抑格”即一个音步有两个音节,前面的音节重读,后面的轻读。同理,“扬抑扬格”即一个音步有三个音节,最前的音节重读,中轻读,后重读。

  3.

  英文诗歌的押韵:英语诗歌的押韵在形式上,要比古汉语格律诗复杂。

  3.1

  就起押韵功能的单词而言,一是辅音也可入韵(比较:汉语只能根据韵母押韵。),二是押韵的音节可以选在单词的头,中间和尾(比较:每个汉字只有一个音节)。最常见的有:

  头韵(Alliteration):是指单词开始的字母重复,如great和grew;

  谐元韵(Assonance):是指单词中重读元音重复,如great和fail;

  尾韵(Rhyme):则指单词结尾的字母重复,如great和bait。

  3.2

  而一行诗中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押韵形式,如:

  The light that lies in women's eyes.

  这行诗中有头韵light和lies,谐元韵light、lies、eyes,还有尾韵lies和eyes。

  3.3

  英语诗歌的行与行之间的押韵格式则被称为韵法(rhyming scheme)。常见的有两行转韵(AABB)、隔行押韵(ABCB)、隔行交互押韵(ABAB)和交错押韵(ABBA)等。

  如这四行诗: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

  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

  即为abab押韵格式,详细分解如下: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a),

  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b),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a),

  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b):

  4.

  英文诗歌的章法也可以受到形式的限制,如商籁诗(十四行诗 - sonnet):

  商籁诗须遵守:十四行,五音步,抑扬格这种形式。即全诗共十四行,每行五个音步,而音步的韵律是抑扬格。

  这种形式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在十六世纪中传入英国,为伊丽莎白时代的文人所宠爱。诗人如莎士比亚、斯宾塞及西德尼都写下过很多著名的十四行诗。到十八世纪,十四行诗又受到冷落。后来才浪漫派诗人济慈、沃兹沃斯等人复兴。

  英文的商籁诗两种类型:即意大利式(Petrarvhan)及莎士比业式(Shakesperoan),或称英国式。

  4.1 意大利式:

  由意大利诗人皮特拉克(Petrarch)所创,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八行(The Octave),由两个四行诗体(Quatrains)组成,韵脚是abbaabba;第二部分有六行(The Sestet),韵脚可有不同形式。严格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前八行结尾,诗意应告一段落,而后六行又转入新的诗意。

  4.2 莎士比亚式:

  全诗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三个四行诗体组成,韵脚可交替进行。第二部分双行诗体。是最后是押韵的双行诗体。全诗韵脚是ababcdcdefefgg。莎士比亚式诗中意境一气呵成,直到最后双行诗体,为全诗高潮。

  谢谢支持 。

诗词格律.韵脚如何规定的? (详加例)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 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古代的字音和现代的字音并不是说完全不同,相同的当然会押韵。

谁知道古代诗词的韵律,韵脚,之类做诗的规律,要详细的!

简单说,韵律就是诗词整体的有规律的节奏。

韵脚是每一句诗中押韵的字的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比如锄禾日当午(wu),汗滴禾下土(tu)。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ku)。韵脚就是(u)。

这俩完全是两回事儿。

关于学习诗词的格律,韵脚,平仄等,有没有推荐的

怎么学写好诗句

首先是诗词的格律,近体诗的格律是很容易讲清楚的。绝句或者是律诗,第一个原则必须是押平声韵,韵脚的字一定是平声的,转化成我们现代汉语来说,基本上相当于第一声和第二声。

第二,每一句当中的平仄声字是相间的,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其实,近体诗--绝句和律诗,翻来覆去,就这么四种格律。

第三、写诗的时候,整首诗能否呈现出一种诗的意境,能否把诗人的情感完美的表达出来,我觉得关键还在于练得是不是多,并且是不是读了足够多的古人的经典作品,把这些经典作品消化成自己诗的感觉之后,然后才能在格律的基础上作出有诗的韵味的诗来。

第四、掌握我们现代汉语里面,哪些字是平声,哪些是上声,哪些是去声,才知道怎么把这些汉字嵌入到诗词既定的格律里面去。当然掌握格律这还只是敲响诗词之门的第一步,我们说第二步就是要找到诗词的感觉,营造什么样的意向,营造什么样的诗词的意境。

第五,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当你的真情实感,情感足够浓厚,足够强烈之后,也许技巧反而退居其次了,

第六、当然如果格律、情感、意境都够了,那我们追求的就是诗的最高境界--立意。你的立意是不是与众不同,是不是能够推陈出新,那这是一首好诗的最高标准,或者最高的区别了。

诗词中的韵、韵脚、格律这些能给我介绍一下不??谢了

诗和词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部分,诗词中的韵、韵脚、格律都属于音韵学研究的范畴。

韵脚就是诗歌的一句中最末尾一个押上韵的字,这些字往往都有同样的韵母。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绝句,韵脚就是光、霜、乡,他们的韵母都是ang。这是汉语拼音的押韵,而我国传统有十三辙现在还广泛地在戏曲曲艺界使用。十三辙就是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三千、人辰、江阳、中东这13种辙口。

而格律相对更复杂一些。

首先说诗

一般把古诗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种(在这里没有考虑四言诗及骚体诗等)。一般把唐代作为节点,因自唐朝始出现了讲求格律的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随之也就将汉魏时期的乐府诗和五言诗等不讲求格律的古诗称作“古体诗”。(注:近体诗出现后仍然有古体诗的创作,如《将进酒》、《长恨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诗都属于不讲求格律的古体诗一类。)

近体诗的格律无非三点:一曰对仗、二曰平仄、三曰押韵。

①对仗:对仗是一种整饬美,只要词性相对、词义相关即可;

②平仄:近体诗平仄有两种基本格式,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另一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注:也有的字可平可仄,在这里不细说)这是近体诗的第一句的格律,第二句与第一句的平仄相对,第三句又同第一句的平仄,第四句、第五句……绝句一共四句,是截取律诗中的两联;律诗一共八句,分为首、颔、颈、尾四联。

③押韵:古代押韵是有严格的规定的,有些字虽然字音相同却不是一个韵,所以有许多专门的韵书,随着时代发展,音韵也在变化,所以很多古代押韵的字今天已经不押韵了。

关于近体诗的格律可以参看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一书。

再说词,词就比诗麻烦一些。

词这种诗歌体裁比古诗更有韵味性,读来更有意境,原因就在于其独特的句式与平仄。词的平仄远不止两种,基本上每一首词牌都有各自的平仄,这些就构成了词谱。这有限的篇幅里无法一一去罗列,只能暂说明概念待你再去查阅。如有机会可参考阅读吴梅《词学通论》、宛敏灏《词学概论》等书。

本人所学所知有限,望以上赘述种种能有助于你

诗词格律大全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

  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对句”。这样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粘”。“对”和“粘”,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有时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以第二个字衡量“对”和“粘”的标准。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第一句中的“日”字是仄声字,第二句中的“河”字是平声字,符合“对”的要求,第二句的“河”字与第三句的“穷”字都是平声字,符合“粘”的要求。第三句的“穷”字是平声字,而第四句的“上”字是仄声字,又符合“对”的要求。掌握了“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根据基本格式很容易地推导出其他各种平仄格式。

  绝句和律诗,都有一个要求,即偶句必须押韵,单句不用押韵(首句是个例外,押韵

  或不押韵都可以)。拿绝句来讲,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

  韵。如《登鹳雀楼》中的“流”字和“楼”字就是押韵的。押韵的字又必须是平声字。当然,也有押仄声韵的诗,但很少,不属于一般情况,在此暂且不论。

  按照偶句平声押韵的要求,再加上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从上面讲过的那种基本

  格式,推导出其他各种不同的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个格式中(共四句)的每一句,都可以做首句。每换一种首句,就是一种新的格式。

  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作为首句,那么,下一句必须与之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以便押韵,那就只能选“仄仄仄平平”。第三句必须与第二句相“粘”,又必须以仄声字结尾,那就得选“仄仄平平仄”。第四句要与第三句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那就只能选“平平仄仄平”。这样就产生了第二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依此类推,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作为首句,就可以推导出第三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如以第四句作为首句,又可推导出第四种格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五言绝句的全部格式,共四种。其实就是基本格式中的四句倒换先后次序产生的。不同的首句,导出不同的格式。对这四种格式,当然也可以机械地硬背硬记。不过,还是把硬记和掌握规律结合起来,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详情http://wenku.baidu.com/link?url=tnjAx1MRbLXGrdoeT7iSq5NbWz8zfmOkCweabtudk6Jv-cPglzF0rbUXYPsN4Pd_vRzxvCF3_gqAbCYayEBDKtAeKfvJ9AhDVD7oKg6x9r3###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