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朗诵课堂---怎样诵读古典格律诗播之彩

时间:2020-07-23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格律诗是形式上具有一定规则的诗歌。中国古典格律诗常见形式有四种:五言绝句(全诗四句,五言一句,共20字)、五言律诗(全诗八句,五言一句,共40字)、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七言一句,共28字)、七言律诗(全诗八句,七言一句,共56字)。

  格律诗每句字数一定,节拍相同,节奏感非常强,诵读时应注意节奏的整齐匀称。根据诗歌内容,五言诗每句可分作两个语节(“二、三”格式)来诵读,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亦可分作三个语节(“二、二、一”格式)来诵读,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七言诗每句可分作三个语节(“二、二、三”格式)来诵读,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亦可分作四个语节来诵读,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语节和语节之间通过适当拖音加顿息的方式连接,拖音时间和顿息时间可长可短,通常五言句第一语节后的拖音和顿息时间稍长,七言句第二语节后的拖音和顿息时间稍长。

  格律诗不但节奏整齐,而且押韵和谐。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通常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首句有时也押韵。双句最后一个音节为韵脚,,全诗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诵读格律诗,不可以将韵脚含含糊糊一带而过,应适当加以强调。即便韵脚不是重音,也应比非韵脚音节诵读得响亮突出一些,这样可以给人和谐优美、委婉动听的诗的美的感受。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其中一、二、四句押韵,押平声韵ao、iao,韵脚是“高”、“绦”、“刀”。诵读时应适当强调韵脚“高”、“绦”、“刀”的读音,使之清晰响亮、和谐动听。

  除了节奏和韵脚之外,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不复存在,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古人写诗,对平仄要求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即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一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平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层楼(仄仄仄平平)。”

  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格律诗在字数、语节、韵脚已定情况下,有了平仄,诵读起来语势将更为错落有致,节奏回环也将更加鲜明。

  诵读格律诗,强调平仄但不必拘泥平仄。这是指没有必要把入声字读成又短又促的古入声调子,而应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入声字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可能会出现上下句平仄不相对情况,这时只要通过适当的诵读技巧处理,就可以使平仄不相对情况得到改观。比如诵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本来上句的“识”是古入声字,和下句的平声字“缘”平仄相对,但“识”若按普通话标准音读阳平,就变得和“缘”不相对而相同了。怎么办?这时只要把阳平“识”的阳平时值读短促一些,不相对的情况就可以得到改观。因为阳平读短促一些,就显得不那么高扬,进而与高扬的“缘”形成基本相对的听感性质。凡是现在读阴平、阳平的古入声字,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处理。

  格律诗除讲究平仄外,还讲究对仗。对仗就是结构相同、词性相同、词义相对的上句和下句组成对偶句,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诵读这样的对偶句,应注意上下句的重音、节拍都要上下成对,以形成整齐优美、和谐悦耳的效果。

  诵读格律诗,除了注意诗的形式外,更应注意诗的意境,尽可能准确表达出诗人的真实情怀。

  古人写诗常以景托情,借所描写的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诵读格律诗之前,可了解一下诗人的身世境遇,然后琢磨诗中字词的含义,以此了解诗人的情怀,确定诵读的语调。

除了上边我们说的送读古典格律诗应注意的以外,顺便说一下朗诵古典诗文的方法

  在读古典诗文时,常常遇到有的字该不该读古音的问题。例如《阿房宫赋》的“房”是读作fáng, 还是读作páng?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xie还是读xia?不但在语文教学中引起争论,而且著名的朗诵艺术家也作出不同的处理,使人莫衷一是。

  第一,除了人数是极个别的古音韵学家,任何人也不可能按照古代读音去把握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阿房宫赋》全文难道都用古音读吗?而如果只有“房”字“正了音”,其余的字都按普通话读,从语音系统的完整性来说是说不通的。

  第二,既按古音读,就应该按照作品产生的时代的读音去读,就是说,《诗经》要按照先秦的读音,宋词要按照宋词的读音,诸如此类。这也难倒了不是古音韵学家的广大群众。而且,“阿房宫”是秦代建筑,《阿房宫赋》是唐代作品,那么这个“房”字到底该读秦代的音呢,还是该读唐代的音呢?这也颇令人费神。

  第四,按普通话读古典诗文,会有个别地方不押韵的现象。这无妨大局。例如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古典诗词里原来的入声字如今也都可以按普通话读了。

  因此,我建议语文教学和朗诵艺术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律按照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处理,事情就变得十分简单了。正像王力先生在《诗经韵读》中所说:“我们并不要求大家用古音来读《诗经》,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读《诗经》主要是了解它的诗意,不是学习它的用韵,所以仍旧可以用今音去读,不过要心知其意,不要误以为无韵就好了。

诗词平仄押韵怎么回事?怎么学 ?

关于平仄问题?

古四声分为,平(上平,下平),上,去,入声

  平(上平,下平 )

  上,去,入声为仄

  今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这四声分别为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

  普通话的一、二声(阴平,阳平)为平

  普通话的三、四声(上声,去声)为仄

  格律诗的平仄规律为两两相间,奇偶相对,偶奇相粘,无非就是对粘的交替和循环。

  两两相间即两平声字与两仄声字相间安排。以二字为一个音节。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填词,[写诗,首先要了解所写的诗词的格律词谱,再看 韵部字表,以宋词为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九、相见欢·秋闺 李煜 (南唐后主)

无言独上西楼,

⊙○⊙●○△

月如钩,

●○△

寂寞梧桐、

⊙●⊙○

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 (换仄韵)

●⊙▲

理还乱,

⊙○▲

是离愁。 (换前平韵)

●○△

别是一番、

⊙●⊙○

滋味在心头。

○●●○△

很多东西都能在网上查到,宋词的白香词谱,词格律,词韵简编,格律诗,五律,本律,五绝,七绝,,都能查的,给你个网站,在百度搜红袖添香,那里有很多高手可以交流

承诺朗诵课堂---怎样诵读古典格律诗播之彩

谈谈学习古典诗词的心得体会500字以上谢谢,考试啊 ~~!!!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欣赏和写作点诗词,能够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寄情托志,交流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情趣。我们作为年轻一代,不仅可以提高文化素质,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也会受益匪浅。

欣赏古典诗词是一种艺术享受,亦是一种文化修养。我觉得这几个月以来我忽然懂得了很多道理,在欣赏和创作诗词中猛然领悟到的。我国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值得看的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她就像浩瀚的大海,而我们就像一叶扁舟,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探求;她又像一个万紫千红、绚烂夺目的万花园,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细细来品尝,但我们可以撷取其中最为绰约多姿、为后人传颂的名篇来吟诵。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欣赏这个层次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为何不试着练习写点诗词呢?古人云“诗言志”,即指诗是表达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的;古人又云“诗缘情”,就是说诗是抒发内心情感的。古典诗词又常常在非常凝炼的文字中以生动的形象寄寓非常深刻的哲理,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探求。我们都是年轻人,我们有沸腾的生活,火热的激情,正可以利用古典诗词这种短小灵活的形式,抒发情怀,相互启迪。纵观古代文化,许多传世名篇不一定都是专业诗人写的。有很多无名的人亦能写出惊世之语。比如南宋一位不知名的诗人林升,在京城临安邸馆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这首《题临安邸》很快就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并且流传至今,为大众所喜爱。不用说,这首诗大家已经猜出来了。全诗如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全诗只有四行,却有无限情意,耐人寻味,意在言外,含蓄不尽。像林升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在此不再多举。

诗是“心之歌”,是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只要入了门径,人人都可以写出诗来,人人都可以作诗人;只是在艺术上在高低粗细之分。写诗不是难事,写出好诗却不容易。我建议,在练习写诗词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通过互相切磋诗艺的途径,从而得到提高的成效。

下面就诗词立意、格律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我想一首诗,重在立意,“诗以意为主”,这是我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优良传统。“意”,指的是诗词所集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个命题,古人有过很多论述。《后汉书》中云:“常谓情志所托,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从此可见立意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创作诗词不能单单注重立意就可以了。如果根本不讲格律,那就不必学写诗词了。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说,如果不信书,不如不读书。我想此和彼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有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在写作诗词的同时,应该同时注重诗词的格律,简单说就是平仄了。以七言绝句为例。我觉得一首七言绝句,如果绝句中不出现平仄失对失粘,节拍字平仄不适合,每句三字尾为三平或三仄声,有孤平的句子,那这首绝句的格律已经注意得非常好了。其他如七律、五绝和五律可以从此发散开。不再多说。总的来说,如果在注重立意的同时兼顾格律,那作品既有深远的境界,又富有音乐节奏美。鱼和熊掌两者兼得,何乐而不为?

好了,不再敲了,虽然输入法用的是王永民先生的极品五笔,但敲得还是有点累,想休息了。

只是不知道各位诗友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又有什么心得体会呢?又是否愿意与我共同分享呢?

跪求!!! 以“古诗的魅力”为话题作文 800字左右 在线等!!!谢谢了!!

1、

古诗,一般都不太长,寥寥数语,短短几句。可古诗的魅力却是无限的。我是古诗的迷恋者,时常会在古诗的世界里迷失自己。

在夜深人静的月光下,泡上一杯浓浓的香茗,放松一整天忙碌的心境,慢慢沉浸入古诗的世界里,你会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放而忘形,因“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的婉约而惆怅,因“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的边塞而凄楚,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而舒怀。

古诗,是一种意境。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柔则终日魂牵梦绕,缠则难越方寸心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站在空旷如雪的天山之巅,眺望着那漂浮在云海中若隐若现的明月,耳边惟有剌剌作响、直刺几万里之外玉门关的长风,在这大气磅礴、雄浑辽阔的意境中,怎不叫人充满顶天立地的万丈豪情、挥洒指点江山的磅礴气概。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失恋之人,在落花微雨之时目睹双飞燕的相亲相爱,那种触景生情的眷恋,那种柔情似水的回味,那种黯然忧郁的无奈,那种顾影自怜的伤感,让人欲哭无泪,欲挣无力,欲罢不能,欲语还休!个中滋味,犹如手中浓浓的绿茶,苦涩甘甜,足够一生慢慢地咀嚼品味。

古诗,是一种凝固的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寥寥四句,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树、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画得栩栩如生,活脱脱的一幅山水画。而“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更是中国古代画家笔下绝好的水墨大写意素材了。再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那直上九霄的孤烟和长河那头即将西沉的圆圆落日,把大漠的空旷萧条和旅人内心的寂寞悲凉表露无遗,我想只有西洋的油画技巧和丰富的色彩才能更充分地把这种意境描绘出来吧?!

古诗,不长,却蕴藏着广袤的世界、丰富的联想和无穷的意境。在古诗的世界里,忽而气势磅礴、雄浑激荡;忽而柔和细腻、委婉缠绵;忽而萧瑟苍凉、孤独寂寞;忽而忘情阡陌,韵味悠长。严肃与诙谐,生动与质朴,含蓄与明了,委婉与豪爽,直让人几经磐涅,荡气回肠。

古诗的魅力已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我甘愿放纵自己,在古诗的世界里沉沦、迷失、不可自拔……。

2、

开学伊始,教语文的葛老师突然在课堂上为我们背诵了一首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葛老师的普通话十分标准,浑厚的男中音听起来很悦耳。但惭愧的是,我傻傻地张着嘴,不知所云。也许很多同学跟我有同感,大家面面相觑,似乎都有点犯傻。直到葛老师转身在黑板上板书,教室里才有了一些轻微的、像是激动又像是醒悟般的惊叹声,如湿润的雨点在空中飞扬。

我没有出声,心里惊讶极了。真的,那么简单明白的一些词,竟组成了一幅流动着的,浸透了苍凉之感的图画,那么忧伤,那么惆怅,然而却又是……那么美!

升入初二以后,语文老师换了。新的语文老师也姓葛。端丽的板书和每次作文后对我的评语都让我的心里充满阳光。他上课时声情并茂,经常给我们讲授一些课文之外的古典诗词。甚至还有格律诗的音韵,平仄之类的诗词知识。这些都无须考试,可我把它们背得比应考的英语单词还要滚瓜烂熟。我以为背熟就能写了,写真正的律诗。然而,哪晓得一提起笔来,我就晕头转向了。根本写不出一首像样的格律诗。见我学得认真,葛老师又开导我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至于那些格律之类,知道就可以了,不必拘泥,真正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他心底流出来的,比如李白……葛老师特别推崇李白,于是理所当然地,我也爱上了李白。我尤其迷恋李白之死———为了捞取落在水里的月亮。我想我将来要是当上了诗人,至少也得为摘取天上的星星而死。

为了我的李白之梦,我攒下零花钱买了一些诗词选本,如《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首》之类,一首一首挨着背。就跟九十年代的少女戴着耳机学阿妹的歌似的。所不同的是我永远也学不会。葛老师说的“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总是到达不了。但古典诗词由此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世界远离周围的“阶级斗争”氛围,远离我少女时代的种种烦恼。我读着、背着,惊讶那些通晓明白的字句间,竟有如此美景、如此浓情、如此深沉的思想和哲理……我们几千字几万字讲不明白的东西,古人几十个字就讲透了,而且还押韵,还朗朗上口。难怪它们能经受千百年的时间淘洗,而一代一代的孩子就背着这些诗长大。我们死了,可是诗词还活着。我想,它们要活到什么时候呢?也许要到太阳毁灭,地球不再转动为止。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是多么骄傲的事啊!

但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时我已考入本校高中,喜欢李白的葛老师也不再教我们了。因为在课堂上宣扬“封资修”,葛老师被戴着红袖章的学生揪出来,站在操场上的太阳底下弯着腰低着头接受批斗,还要唱:“我是牛鬼蛇神,我是人民的罪人……”唱得满头大汗淋漓。

我远远望着,欲哭无泪,真想冲上去救他,但是没这个勇气。批斗会结束之后,我悄悄跟在他后面走出了校门。我看见他把胸前的牌子取下来,但是不敢扔掉,就把牌子夹在胳肢窝下,低着头朝前走去。他在一家食品店门口停下,买了一杯冷饮,他显然渴极了,倚着柜台,大口喝着,他的腋下依然挟着那块牌子。

热泪从我的眼里夺眶而出,我想不顾一切地走到他跟前,对他说:“葛老师,您不是罪人,您是我的好老师,永远永远是我最好的老师。”

但是就在这时,几个戴着红袖章的同学从马路对面走过来了。我下意识地一低头,赶紧走开。

以后我自己也踏上了艰难的人生之路,但是每当我有余暇的空隙,回想起这一幕时,我的心里总是怀着深深的歉疚。

再见葛老师,已是十年以后了。我在21路电车上与他不期而遇。我激动地喊他,而他也像对待一个大人般与我握手——事实上此时我已经长大,经历了下乡上山,并回城工作了。我很想把我那时未曾说出口的话告诉他,但沧海桑田,我已不知从何说起。他似乎也有许多话要说,可在拥挤的车辆中又无法畅谈。分手以后不久,我突然收到了他给我的一封信,在信中他赞美我的心地善良,脸上总是带着腼腆的微笑,还特别提到“文革”,说我在“文革”中没有造过反,没有批过老师,说他为有我这样的学生而感到欣慰和骄傲。

热浪再一次在我心头涌动:老师,我的葛老师,你给了我那么多,可是我能给你什么呢?也许我不失善良,但我又很怯懦,我竟不曾在你最干渴的时候为你送一杯水,在最艰难的时刻对你说一句话。

于是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也不管诗词的格律什么的,竟挥笔写了一首古体诗,但诗一写完,反复阅读,又怕被通晓古代诗词的老师看出破绽,迟迟不敢寄出。一直等到自己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才恭恭敬敬地签上了名,恭恭敬敬地寄给了葛老师。以后,生活迫使我离开繁华的市区,来到郊区写作,我与葛老师也失去了联系。但在风雨中的泥泞路上,在夜深时的孤寂灯光中,我常会想起葛老师,想起他讲课时激动的样子、夸张的手势,想起他提问时期待的目光。如今我已到知天命之年,可葛老师在我的心中依然年轻,就像一首永远充满生命力的古体诗。而我当时写给葛老师的那首诗,也一直珍藏在我的笔记本上。

平仄分别是1234声里的几声?

你好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三声和四声属于仄声,一声和二声大部分都是平声,但有一些特殊的字是仄声来的。比如第二声的“白”,就属于仄声。至于怎么判断一二声里的字是平声还是仄声,有一个比较方便的方法,就是利用方言的读音。如果你的方言是粤语、潮汕话、客家话就很好,基本上方言里读音短促的字就是仄声。

望采纳,谢谢!!欢迎~

我说得这么清楚都不采纳我T^T不能理解

古典诗词教学怎样激活课堂诗趣

笔者执教的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

笔者给自己的课堂进行了激活诗趣、短文长教和以新带旧的三维定位。本文只就“激活诗趣”这一角度谈点体会。

听过不少有关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发现不少课堂只知道从文章学的角度或训诂学的路径

展开教学流程,造成的结果是,只见字、词、句、段、篇的理性剖析,未见诗的灵性和情趣。教者味同嚼蜡,听者恹恹思睡。怎样才能激活诗词教学中的诗性因子?笔者从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⒈诗歌与对联携手:优秀的对联,本身就蕴含着极大的诗美与诗趣。对联配合教学,运用得当,可以与诗歌的相关教学内容互为生发。在介绍辛弃疾这一词人时,笔者尽量避免四平八稳、照本宣科式的作者介绍法,而是采用了“对联介绍词人法”。与辛弃疾有关的对联不少,最有名的当数郭沫若的“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一联。但此联用典较多,诠释费时费力,花时较多,容易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核心内容的学习,宜作课外推荐阅读之用。笔者在课堂上选用了诗人臧克家在山东济南辛弃疾纪念馆题写的一副对联:“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此联内蕴丰厚,用语浅显,适宜课堂短平快的穿插。学生在诵读对联优美词句的过程中,怡情动心,对辛弃疾的一腔报国志,壮志难酬心以及他的文学成就会有更多的感性体认。

⒉以诗去点燃诗:由一首诗而有机地引领起众多的诗,众妙荟萃,云蒸霞蔚,更增诗味盎然之趣。在正式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前,笔者引导学生对小学、初中学过的辛弃疾的词作进行了快速的鸟瞰式回顾巡礼。小学时学过的《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初中时接触过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教师略加点拨,立时激活学生关于辛词的记忆。授课过程中,当讲解到容易引起误解的“赢得”“可堪”等词语时,笔者作了如下内引外联:

赢得:

释义一:落得、剩得

①赢得仓皇北顾。

②佛哟,痴人!你出了家庭做甚?赢得个石头冰冷,锁着了你的灵魂。(郭沫若《星空·石佛》)

释义二:博得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可堪:

释义:不堪,怎堪,哪堪

①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忍顾:

释义:怎忍顾,不忍顾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

“赢得”“可堪”“”忍顾”等词语,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学生又很容易望文生义,将其稍作归纳整理,佐以诗句例证,学生在辨析识记过程中,既会有知性的收获,又会有诗性的熏陶。

⒊古词与新诗辉映:不少老师感叹古诗词教学课上不出味道,这与阅读面窄,腹笥空乏大有关系。就诗论诗,单薄拘谨,联想的翅膀敛翅垂羽,自然引发不了学生学诗的兴味。钱钟书先生提出“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与古今中外为无町畦”,教师只有广书卷见闻,才能冶性灵活泛。平时多读书,多积累,上课才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笔者在引导学生熟读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疏通了疑难词句,领略了词中“忧愤”之情后,用多媒体器具有机推出平时阅读积累下来的一首题《读稼轩词》的新诗:

江山千古/英雄难觅/谁的豪放歌声似虎/气吞万里//断云依水/百鸟无言/襟衫湿透/故人问我何处成愁/残破的秦砖汉瓦//回首/千古事灰飞烟灭/那人已瘦成/一册薄薄的宋词/惟如铁的心/在格律中/化为剑啸/至今铿锵

《读稼轩词》一诗巧妙地嵌入了辛弃疾词作中的不少词句,词句有来处,而又妙造无斧凿痕,对辛弃疾的性情与才情都作了优美而深情地诠释。古词与新诗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别有情趣。不少听课老师对这一点表示了赞赏。

此外,在讲到辛弃疾的一腔忠君爱国之情时,笔者适时穿插了梁衡的富有诗美诗趣的大文化散文《把栏杆拍遍》的片断,学生读得兴会淋漓,既拓宽了课堂的知识容量,又让学生接受了一次诗情与美文的精神洗礼。

有会作诗词的吗?

小学就要写格律诗词了吗?我小学时诗词会被的都不多,现在小学生厉害。更多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写格律诗词难度太大

格律是有平仄,对仗,押韵等要求的,有的词牌还有叠词,领格等要求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