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史上具有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例子

时间:2020-07-23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谈气节

读季羡林先生的《〈名人与北大〉序》,谈到北大精神。季老总结了两条:一曰爱国主义,二曰硬骨头精神。二者都与气节有关。“气”,儒家指浩然正气,即至大至刚之气,通俗说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之气。又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气可以通过读圣贤书和社会实践得到。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恒心”就是始终如一的志向和气节。孔子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者,无全身以害仁者也。”并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前些日子回母校山东大学聚会,看到山大的校训:“学无止境,气有浩然。”这句话也包含着中华传统的正气在内。

学问道德是知识分子立身之本。所以,要想具备浩然之气,必先读道德学问水平高的人的文章。读其书学其道。而思慕其人。韩愈说过:气,“为文之根本。”“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以,写文章的人首先应该具有一腔正气。这个“气”与“文”的道理,苏辙也阐述过,中华民族从屈原、陶潜到颜真卿、张巡、许远、岳飞、文天祥、袁崇焕、邓世昌、谭嗣同、夏明翰等是实践者。而儿皇帝石敬塘、秦桧、汪精卫之流则是丧失“气节”的典型,而历代奸佞贪赃之辈,蝇营苟狗之徒也谈不上气节。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当今社会,孔繁森、白云可谓有气节者。节者,有所节制有所不为也。“无益身心家国事莫为”,节,没有气的人,难以有节,有“节”者必定有“气”。

当今商品市场,鱼龙混杂,社会转型,思想混乱。有些无气节,伪气节,“气节秀”之徒纷纷登场献丑。有借手中权势贿索财物的,有借手中财富贿买好处的,有借姿色性贿赂的,有制假卖假,走私贩毒的,有生活腐化堕落的,有借家人生老病死敛财的。甚至听内蒙一位朋友说,某官员之父死在呼市,在呼市发了头丧,又到自己工作地延集市发二丧,再回老家发三丧,借一死敛三次财,呜呼!。

当今社会,笑贫不笑娼贪,这娼、贪,乃无耻之流。而贫不一定是自己的过错。贫者如有气节,何必怕笑。

气要勤养,节要固守,气不仅要从理论上养,还要在实践中行;节不仅要守,而且要在任何条件下固守,君子慎其独也。北宋的范仲淹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语。达不到这种境界,气节难成。人前要守,人后也要慎独。有气节的人越多,这个国家、民族越有希望。否则,国家将堕落,毁灭。历史上大奸大佞当权,败坏气节,礼崩乐坏,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林甫、国忠,宋之蔡京等四贼、秦桧之辈,明之严嵩、魏忠贤,清之和珅、慈熹之流,近代汪精卫之辈,莫不如此。

现代社会盛世太平,但人们普遍感到仁义礼信的缺失,气节的罕闻。因此,呼唤“气节”二字,恐非无稽之谈,空泛论道吧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什么意思

这是宋代诗人郑思肖《寒菊》(也做《画菊》)中的诗句,意思是: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现在引申为:坚守高尚节操,不屈不移、忠于信念的情怀。

一、原诗如下:

寒菊

宋代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二、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三、赏析: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

四、诗人简介: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囚绿记中心思想是什么

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与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古诗中“子规”的意象有哪些?

古诗中“子规”的意象: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思念故国、故乡和亲人之情。也有比喻忠贞,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人们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

扩展资料

关于子规的神话故事:

在周朝末期,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当时有个死而复生的人鳖灵当了宰相。而那时洪水为灾,民不聊生,鳖灵凿巫山,开三峡,除了水患。望帝见他功高,便把帝位让于他,自己隐居于西山中。

杜宇生前注意教民务农,死后仍不改其本性,他化为子规鸟(即杜鹃鸟,又叫布谷鸟),每到春天,总要呼唤人们“布谷”、“快快布谷”,以提醒人们及时播种。

而此时,正是杜鹃花开放之时,古人因见杜鹃嘴上有一块红斑,认为它是苦啼而流出的鲜血,故有“尽是冤禽血染戊”,俗称杜鹃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鹃鸟

有关革命的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夏明翰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召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汪精卫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