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作操作性指导: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问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诗中二、 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①第二联中的“片云”.以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4)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要点:
①什么样的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示例: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5)语言特色型题
设题方式:
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
答题要求:
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6)主旨型题
设问方式:
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7)技巧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求: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示例二:阅读刘分攵《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更作荷心万点声。”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答]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古代诗词翻译有什么技巧和方法?
几点小建议, 供楼主参考:
1. 熟悉古代诗词,多背诵常用诗词, 弄懂诗词的中文意思
2. 背诵已经被翻译过的诗词, 总结翻译技巧
3. 根据所总结的翻译技巧自己尝试翻译诗词。
4. 不知道译的地方虚心参考已有译文或向翻译大师求助。
5. 不断学习, 不断积累。
6. 成功。
请教如何提高古诗词翻译技巧
古诗词要用心去看,如果看古诗词的时候,心浮气躁,脑袋里面一直窜出诸如“怎么做之后的题目”“考试时间不够了”这些念头,就会看不进去。如果能够再看古诗词的时候,从题目开始看,作者的背景不需要去想,不过作者名字可以看一下,表示尊敬,然后从头到尾把诗词看完。斟酌每一句,每一个字(古文中大多是一个字一个意思)。读古诗其实和读散文,读小说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文字的阅读,去感知作者所想表达的心意。这就和你和一个人聊天,通过对方的语言,你去感知对方所想表达的用意和对方当时的心情状况一样。怎样才能细微准确地感知到呢?当然,接收者自己要保持平静,并且要摒除自心的杂念,看着对方的眼睛,理解对方的话语,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方所造的情景中去,以至于忘记自我的存在。这样子,你便可以和说话者同悲同喜,同忧同乐,在对方看来,他找到了一个知心朋友,在你看来,你获得了一段新的经历(他人的经历)。 用这种方式读古诗词吧,如果有不清楚的字,要查一下古汉语字典。因为现代文和古文有时候意思上会相差很远。
中文古诗词翻译有什么可以训练的技巧吗
古诗词翻译技巧应用性并不强,因为诗词中缩减变义的字词太多了,还有很多为了合辙押韵或者增补字数而进行的颠倒删减等。
不过有一个小技巧你可以试一试,这个其实更适用于古文。添字法。
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词,而古代汉语多是单音词,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又多由单音词增添同近义或反义字而来。知道这一点就可以运用到翻译中了。
在翻译的时候,根据诗词中的字,合适的进行组词或替换,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以这句话为例进行分析。不,现代也可做单音词所以保持不变;知,组词知道;江,江水、江面;待,等待;月,月亮;何,现代汉语单独出现组词不多,为何不合适,那么由词意替换,就是什么;人,单音词保持不变。把这句话组合出来就是“不知道江面(上)的月亮(在)等待什么人”整句话出来之后,整合句意,添加合适的助词介词等,如诗句中有倒装之类的语法就翻转过来调整为正常语序。这样就好翻译了。后半句,但,今天表转折居多,组词但是,可是放在这里并不通顺,这就要稍微联想一下这个字的偏僻意思,但还有只的意思,所以这里应为只;见,看见;长,单音形容词,保留;江,江河;送,这里常见意都不合适的时候,可以暂时保留;流水,古双音词,今同义。整合“只看见长长的江河奔腾而去”,这里的送要意译,因为送字前后为近义词,直译应为,只看到长长的江河不断运送流水到远方。
大概就是这样,通过添加组词和词意替换,把句子完整的翻译出来。但是这个方法虽然简单好用,还是需要一定词汇和理解基础的。至少自己能把逻辑和语义上的不正确读出来。大概就是这样。
附加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我之前写的高考语文技巧的一段。
1、 翻译的话,我的技巧就是转换。文言文基本上都是单字词,把它转换成双字就好了。比如《项羽列传》当中,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彼,彼此,此是这,彼就是那,那可以代指那个人那件事;可,可以;取,取代,取下;而,转而;代,代替;也是语气词,根据句意这里意译为啊。那么组合起来就是那个人(秦皇)(我)可以取下(皇位)转而代替他啊。再精简一下就是,我可以将他取而代之啊或者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啊。可以看到,我就是单纯的加字法,把每个字加上一个字并组词,切合大概的意思就好。就算我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也可推导出来,比如我不知道彼是什么意思,但是我知道彼在现代的常见组词就是彼此,此我知道是这里的意思,那么彼要么同意要么异意,同意这里不通顺,是前后矛盾的,我不能取代我,所以就是异意,异意那么彼就是那的意思。这里还牵扯到断句和省略的问题,“彼,(我)可取而代也”,只有断句正确了才能更好的翻译。遇到再长再难的句子都别怕,先断句,大概分层之后就一个字一个字的组词,其实翻译当中一般是有几个重点词的,这几个重点词就是得分点,如果用加字法组词可能会比较难组,不能组出前后连贯的词汇,但是其他词汇都组出来并且可以连缀成句的时候这个就不会太难了。结合前后看一下难度会降低很多。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是组词法但是不要生硬的去组词,有的字可能可以组的词语很有限或者很难表达他该表达的意思,那就转换一下,比如欲,一般组词就是欲望,但这是名词,而在古文中该字多用为动词或形容词,那么欲就不能使用加字法,而应该转换词意,换为想要或者其他类似意。抓住得分字重点翻译,基本就很稳了,这是信。剩下的就是调整语序和具体的词汇,语序是为了达,词汇是为了雅。老师一般会说要把该有的倒装啊什么后置啊什么使动意动为动都要翻译出来,这些是指在不影响顺畅的句意表达的情况下,如果影响到了语序,因为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还是有差别的,就最好适当的进行调整。
求关于诗歌翻译技巧
如果是古诗词翻译的话首先要弄清每个字词的含义,因为很多字词是有多重意思的,如果一个关键的字词搞错了可能就把整首诗的意思弄反了,这个可以查字典;第二就是要弄清哪些字词是倒置或缩略,在古诗中限于音律和格式,倒置和缩略的现象比较普遍;第三就是多浏览一些古籍,熟悉典故,古诗词中用典的很多,过去有“无典不成诗”的说法,而用典还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所以一定要先弄明白典故的意思才能判断作者的真实用途,弄明白了这些以后再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贯起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就很清楚了。
英文诗歌的翻译技巧
“形” 与修辞手法
有些修辞手法如 “属性转移定语 (transferred epithet)” 及 “提喻 (synecdoche)” 等,
是英语中常用而汉语中罕见的。如果认定这些修辞手法就是不能更改的 “形”, 一定要把这类“形” 塞进汉语,
那就反客为主了。其结果, 要么译语不知所云, 要么造成误读。如前面所举 “Wild Nights---Wild
Nights” 一诗的例子, 标题使用了一种称作“属性转移定语” 或 “移就” 的修辞手段, “wild”
所修饰的不是诗中紧接其后的 “夜(nights)”, 而是转移用来修饰隐含于字里行间的 “人”,
或者说用来描述人在夜里的某种狂烈情绪。因此, 我们可以说暴风雨不在室外, 而是在诗人心里,
是诗人一夜又一夜对爱人灼热的挚爱和难以了却的思念。如果按所谓 “形似” 的要求把它译成 “暴风雨夜晚” 就会造成误读,
似乎屋外无休无止地刮着暴风雨。
这位诗人的另一首诗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标题本身就是运用提喻的修辞手法,
是部分代整体, 如果把它译成 “精神选定自己的伴侣” 就会让读者不知所云。这个译例错误有三:一是误将喻体当作本体, 选定
“伴侣” 的是人而不是精神;二是译文未能点明这种伴侣是精神上的伴侣, 这是本诗要旨所在,
它歌颂的就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三是违背汉语规范, “自己的” 这个定语应该去掉。因此, 这个诗句可以考虑译成
“选定精神伴侣”。
“形” 与 “语域”
无论古今中外, 作为高雅的文学艺术, 诗歌的遣词造句有其特定的语域, 对 “形” 也有重要的影响。尽管随着语言的流变,
诗歌的语域会有异动, 但总会有一些合于常规的标准。当然, “背离” 现象也是有的, 如为了取得某种幽默之类的效果,
偶尔一用也未尚不可;不过, 如果随处都是无目的的 “背离” 现象, 无论原作还是译作, 那就不能称其为诗了。
《红楼梦》中薛蟠的酒令 “女儿悲”, 除第三句 “女儿喜, 洞房花烛朝慵起” 合于诗歌的语域规范被称赞为 “这句何其太雅”
之外, 其它三句则粗俗不堪;这一方面是因为内容荒诞,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背离了诗歌语域的 “形”,
甚至使用了禁忌语。曹雪芹是写诗的好手, 也是高明的小说家, 利用背离现象来刻划 “诗”
的作者粗浅无知、低级下流而又要附庸风雅的形象, 可谓入木三分。
再如托马斯.希普曼所写 “The Resolute Courtier”一诗,
虽然是当面口头求婚,但语言却古朴高雅,如“prithee”、“aye”、 及“thou’lt”
等等,全无口语痕迹。这首诗开头两行如下:
Prithee, say aye or no;
If thou’lt not have me, tell me so;
主张以 “顿” 代 “步” 的译家将这两行译为:
请你说一声行不行;
你若要我,就对我挑明;
从音节与字、 “步” 与 “顿” 的关系来看, 可以说大致相应或相等;两行对两行, 排列方式也相象,
而且连标点符号也一一对应, 这应该可以奉为 “形似” 的典范了。然而, 译作中难以入诗的词句以及与原作大相径庭的语域实在毫无
“形似” 可言。
(六) “形” 与内容
人们往往误以为谈形式就应该撇开内容单谈形式, 不能将内容也牵扯进来。
语言是思维或思想内容的载体, 两种语言间的形式对应关系是由所表达的内容所决定的。如果把思想内容或思维比作一条中轴线, 那么,
语言的表现形式就会在它的两边形成某种模糊的对称(symmetry)。比如, “You had your breakfast
in your room”这个常见的英语句子, 如果仅凭外在的所谓形式一词对一词地把它译成汉语便成了
“你在你的房间吃你的早餐。” 但如果依据思想内容来判断, 这是一个错误的译例。当然,
这类简单的习惯用法在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可以形式化, 不看内容即可将 “你的” 去掉而译成 “你在房间吃早餐。”
不过, 有时候脱离了内容就没有形式可谈, “形” 往往具有欺骗性。如伊丽莎白一世所写的 “On Monsieur’s
departure” 这首诗中 “I am and not” 一句, 就不能按字典上给出的所指意义来理解其中的 “是动词”,
不能依据 “形式” 把它理解为 “我是又不是”;它的含义应为 “生存和毁灭”, 正与莎士比亚名剧 “哈姆莱特” 中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生, 还是死, 这是一个问题)” 的
“是动词” 用法一样。因此,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我已死, 我还生。”
(七) “形” 与翻译技巧
所谓 “形” 指的是诗的整体, 各类 “形”
的对应关系是极其复杂的。翻开翻译教科书可以看到种种改造句型、调整词序、增删语句、倒换表达方法、转移修辞手段、变更思维模式等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技巧。这些技巧多是变死
“形” 为活 “形”。
翻译中,各种文体以文学翻译为最难;而文学翻译中又以诗歌翻译为最难,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诗歌翻译从本质上讲却是各种文体翻译的集中代表(epitome),
而不是特例或 “背离现象(deviance)”;就其艺术创造的特点来看,其翻译实践更具代表性地需要遵循一般翻译规律。
某些译家被 “形” 捆住手脚, 竟至于连基本的翻译技巧都避而远之。还是以上面提到的这首诗为例,
对照僵硬的译文可以看出拘泥于字句的弊端: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n---shuts the Door---
To her divine Majority---
Present no more---
Unmoved she notes the chariots---
pausing---
At her low Gate---
Unmoved---an Emperor be kneeling---
Upon her Mat---
I’ve known her---from an ample nation---
Choose One---
Then---close the valves of her attention---
Like Stone---
(参考译文)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然后, 把门紧闭,
她神圣的决定,
再不容干预。
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
不为所动,
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
不为所动。
我知道她从一个民族众多的人口
选中了一个
从此封闭关心的闸门,
象一块石头。
译例第一阙前两行的问题已作分析, 第四行含义并非 “不容干预”, 而是 “不露行藏”。第二阙逐字逐句直译,
甚至不定冠词也译成 “一位”, 既违反汉语规范, 又背离了诗歌语域。第三阙更是不堪入目, 连语句都不通了,
“一个民族众多的人口” 是歧义句。特别是最后一行中的那 “一块石头”, 喻义含混, 实在让读者心里堵得慌。
为此, 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艺术性地利用中文词语组合读音上的抑扬顿挫来传达英语诗歌无所不在的节奏,
我们将这首名诗试译如下:
选? 择
选定精神伴侣,
然后谢客关门;
既作神圣抉择,
必当匿影藏形
车辇沓至纷来,
姑娘不闻不问;
皇帝跪于席垫,
万难打动芳心。
茫茫人海无限,
唯独选中一人;
从此心如盘石,
封闭情感闸门。
鉴于英汉诗歌节奏、音韵、句式、修辞以及语域等方面的异同,翻译时必须遵循汉语诗歌的规范。诗歌翻译从总体来说是一个归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调制原汁原味的过程;它既是一种有章可循的科学实践,也是一种重新创造的艺术;除准确理解原文对译者颇具挑战性之外,运用语言的功底、写作诗歌的才思、调度音韵的能力以及驾驭翻译理论的水平等都是对译者的考验,也是译作优劣高下的决定因素。
走出对 “形” 的单一性及简单化认识的误区, 去发现 “形” 的多样性及复杂性,
这是诗歌翻译求得神韵的基穿?没有千变万化、灵活生动的形式,死依一个模样画葫芦, 这种诗歌翻译是无法出神入化的。我们期待着, 开诗歌翻译一代新风,创神形兼备双语极品。
请教如何提高古诗词翻译技巧我是高中生
必须要打好古文的基础,
把握准虚词,尤其是实词的准确含义!
了解作者写作的历史年代背景,
掌握作者以诗言情的真实情感!
多读、多思、多练,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