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诗词大会关键词比拼,有一个问题
这个把,诗词浩瀚那么大,要背完确实有一定难度,而且要做到这个份上确实很困难。因为每个选手的读书层次不同,不一定就能达到这个状态,说一定还没说到4句就下了,当然,诗词的制作组应该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祥情你可以咨询一下他们的微博
跪求<李煜诗词的悲剧美>要提那些关键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词《虞美人》中的名句。古往今来,这词句曾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还有以此为题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堪称是一篇流芳百世的佳作。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最后的一个君主,亡国后降宋,被宋太宗毒死。在亡国之前,他曾度过十几年骄奢淫逸的君主生活。他是个出色的文学家,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诗、词、文、音乐皆精,除词集外,还有文集三十卷、杂篇百篇。他又是个穷奢极侈的君主,命人将墙壁窗户都糊上“销金红罗”,将栋梁阶砌都“密插杂花”,他就在这花团锦绣之中,饮美酒,赏歌舞。他还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常常念经礼佛,直到宋军兵临城下,他还在听和尚念经,求观音菩萨保佑。在降宋之后,他终日“只以眼泪洗面”,唯以诗词来寄托他的哀愁。据陆游《避暑漫录》等书的记载,李煜在七夕节,即他四十二岁生日那天,举行酒宴,歌舞作乐,又因写了《虞美人》这首词,流露出怀念故国的情思,宋太宗大怒,命人携药酒将他毒死。
可以说,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它抒发的虽是一个没落君主的哀愁,却引起了普通人的共鸣,受到后人的普遍称赏。这是为什么?
让我们来看这首词,探寻它的魅力所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起句就十分概括凝炼。春花、秋月,既是眼前所见的自然景物,又暗喻着一年一年流逝的时光。词人面对春去秋来的变化,不是惋惜留恋,而是发出“何时了?”的感慨,透露出词人度日如年的艰难境况,以及作为一个囚徒的极端痛苦的心情。李煜在降宋之后,日子是极为艰难的。他既不敢得罪宋太宗,又耻于象三国后主刘禅那样“乐不思蜀”,谄事新朝,稍为不慎,就会被当权者所杀害。短短一句话,却包含着李煜入宋后屈辱、痛苦的生活感受,和无限的愁思。
“往事知多少?”一句设问,表明词人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他在回忆什么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在回忆“故国”,被推翻的南唐。作为一个君王,他可能在回忆过去的豪华的皇家生活。当年,也是同样皎洁的月光,他在欣赏美人歌舞,写下“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月夜”的词句。记得,也是春花盛开的时日,他在饮酒赏花:“寻春须是先春草,看花莫待花枝老。”而如今,只有寂寞凄凉的自己,空对着娇花明月,喟然长叹了。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也许在回忆自己昏庸误国的过去,追悔自己纵容奸臣、误杀忠良,以至于国亡身辱。回忆往事,心中的追怀、悔恨和痛苦等感受交织在一起,“不堪回首”短短几句,概括了他这种复杂的心境,真是“短语长情”,凝炼简洁。
词的下片继续写景抒情,将这种哀愁加以浓笔渲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上承“故国”而来,起了过渡的作用,将悔恨的心情,转向对美好事物的留恋。“雕栏”是宫殿中华美的栏杆,用以代指一切繁华富丽的东西,“朱颜”是青春的容貌。如今“雕栏玉砌”已落在他人之手,而自己也已“朱颜改”,憔悴衰弱,奄奄待毙了。词人用“应犹在”和“朱颜改”这样鲜明的对比,刻画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心情,用词单纯明净,含意却相当深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无法解脱的痛苦之中,词人忍不住发出了深沉的叹息:我这无穷无尽的哀愁,只有那滔滔不尽、向前奔流的一江春水,才可以相比拟啊!以流水喻愁,李煜之前的诗人也多采用,但却没有李词这样意境阔大、含意深远而又通俗易懂。著名如李白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有李煜词的贴切通俗,但却没有它的意境阔大。又如温庭筠的《梦江南》词:“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比喻贴切,抒情委婉,但却没有李词的通俗精粹。李煜此句既凝炼又通俗、形象、具体地表现了词人那种深广无边、复杂难言的哀愁,不是淡淡的哀愁,而是如同“一江春水”那样滔滔不绝,浩瀚无边。词的结句感情强烈、概括力强,表现了词人抒情的出色技巧。
李煜能写出这样的词句,首先与他的特殊经历有关。从来没有一个普通诗人象他那样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起落——从尊贵的君主到屈辱的囚徒,也很难见到一个君主有他那样高的词学修养,能将心中抽象难言的感情表述得这样形象生动。因此,他笔下的愁,就比常人来得更深更广,更能动人。另外,李煜敢于真实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没有歪曲或粉饰生活,这也是他的词能够动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何尝不知道,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是处在宋太宗的严密监视之下的,他要用词抒写自己的真实性情怀,必然会遭到更大的不幸。但他还是真诚地诉说自己的痛苦,不矫情作赞语,把他的愁写得合情合理,真切动人。这样,他的词作就超越了人的范畴,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他的愁不仅仅是一个失败的君主之愁,还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之愁,一般人在读他的词作时,往往会忘却他的身份,而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为他的真情所感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词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引起深切的共鸣。其三,是李煜有丰富的文学修养,并能向民间文学吸取养料,他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东西,塑造出真实生动的形象,通过这些形象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并用单纯、明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由于艺术技巧高超,他词作中的形象往往超过了他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局限,具有更深更广的表现力。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生动鲜明的殉,不但可以表现李煜之愁,也可以表现普通人的愁怀,因而作品具有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李煜这首词,能在短小的篇幅中,概括了较广的思想内容,大胆、真切地抒发了作者的深重悲哀,而语言又极为单纯凝炼,具有很强的概括力。李煜虽是一个无能的君主,却是一名出色的词人,这首词就是明证。
跪求诗词,关键词纪念,诉说,留念!!方向是友情
相交
便逢道左也从容,相知只在对揖中。
十年岁月犹堪醉,一世江湖到此憧。
墨存雁书笺几许,弦拨徵羽音转浓。
长歌相送君且去,再会正好月当空。
很久没写诗了,平仄有些顾不上,如果有空就来改,没空的话。。。题主多包涵吧更多
窝不通诗词,她倒是常常写诗orz
能不能稍微解释一下?
感谢题主采纳,本来想来修改一下的,既然已经采纳,就在这里略微解释一下写本诗的想法吧。
因为你说你的朋友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第一句说两人相遇道中只是从容相互问候,但是心中自有深厚的友情。
第二句是说毕业前夕回忆起过去的时光犹如醇酒欲醉,但同时也是憧憬未来一生辉煌的开端。
第三句说虽然分别在即但以后仍然可以联系,希望友谊就像俞伯牙和钟子期一样越来越深厚。
第四句说今晚以诗相赠送君离别,希望来日再会之时两人都已拥有如明月般明亮美好的生活。
拙笔难书阁下友情,权当给二位一点小小的祝福吧
蟹蟹了
请高人写个 含有 “心之语” 三个字的诗词 需要表达的几个重要关键词 包含蜡烛工艺品 美好的 浪漫的
点绛唇
叶绿围红,飞花莫叫无根住。
引烛寻路,临夜悠然户。
月落更深,行到情深处。
心之语,幸福风絮,排起温馨曲。
原创的小词,词牌是《点绛唇》因为是蜡烛的,所以整体感觉写的是比较能体现烛火的夜间。
希望对你有用。
语文诗歌鉴赏关键词
首先看题目,看懂题目就知道诗歌大概写什么了,然后就要看明白诗,大致直译过来。
要么离别、赏景..........要是被贬、什么壮志难酬一般注释会说明诗人被贬什么的
那么就知道诗歌情感了,但是直接答是没有分数的,要在文中具体举个例子,说哪里哪里体现了.....或者哪里哪里怎么样的手法突出了.....、渲染了什么什么就可以了
一般套用的有:
1、【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技巧】有下面这些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等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渲染、先抑后扬、白描、细节描写......
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叙事抒情、用典抒情
2、【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套用上面的,再把文中提及的引用过来,例如比喻的就说什么比喻了什么、夸张了就说那里夸张了、不舍就说用....表达了....:反正不可凭感觉凭空捏造答案,所有答案都有根据回答就有分了,
另外,答多比答少好,虽然分数是按点给分,但是认为有的写下比较好
多积累、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