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的消费水平,城市的人文环境怎么样

时间:2020-07-10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我是台州人。

总体来说台州的消费水平相比杭州宁波肯定是要低一些。

但是具体的消费水平自然是要看你个人的。

我个人觉得月薪在4000以上的话是一定足够一个女孩子自己过一个比较好的生活了。

3000左右其实就差不多了。

至于城市的人怎么样,还是很难泛泛地说。

排外的情况肯定比上海这类一线城市好得多,

但是能交到多少本地朋友,保持多好的联系还是要看你自己本身待人处事处理的好不好。

除了一些本身偏见很严重素质很差的人,大多数人肯定都还是很礼貌的。

如果家乡口音不太重的话会更好一些。

总之欢迎你来台州。真的是个好地方。

台州人文精神对台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弘扬人文精神 彰显软实力灵魂

  

“软实力”是相对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指一地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其中人文精神是最具本源的因素,寓无形于有形,影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深刻影响人的精神面貌、文化形态和发展模式。增强和提升软实力,最根本的是要致力于人文精神的传承、改造和创新。“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是对台州人文精神特征的鲜明概括,并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弘扬台州人文精神,有利于提升台州软实力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顺势而为,铸就“台州魂”

 

人文精神的形成,是在特定的资源禀赋环境中、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离不开当地特定的资源环境、生活方式和人文基础。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新教伦理观,如诚实、守信、勤俭、敢冒风险等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诺斯(1994)指出,决定制度变迁的渐进性特征主要是由非正式制度的演变的渐进性决定的,即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等。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人民勇立潮头,敢于创新,坚持以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为先导,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造就当下具有强大张力的优势产业、充满竞争活力的发展机制和富有独特魅力的台州精神,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沿着制度变迁原有路径和既定方向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善创造、重实干、勇开拓”对于台州较早确立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经济发展道路,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善创造”成就台州腾飞

  台州地处高山与大海之间,土地资源稀缺,交通不便,又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国有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紧张的人地关系迫使台州人敢闯、敢冒,形成了务实、灵活、创新的人文精神。也正是这种善创造的人文精神,促使台州人突破改革开放之初各种制度和观念的桎梏,克服资源、人才、资金短缺等障碍,为台州经济起飞创造了先发优势。

 

早在八十初,台州创造性的提出实行“三大开发”(开发荒山、荒滩、荒水),发展“两水一加”(发挥台州“水产、水果”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开展“两建一出”(建筑业、建材业和劳务输出)、收旧利废等,有效地突破资源和制度的限制。利用发达的加工业,大力兴办各类市场,走出了一条资本原始积累的创新之路。利用民间的“做会”传统,通过“合伙经营”和“打硬股”的形式,最终在全国率先形成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工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专业人才的匮乏,迫使台州人较早地开始“对外引智”,打破人才流动的制度性制约,外聘沪杭等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星期日工程师”。

  台州的创新精神还体现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温岭的“民主日”、玉环的“民主听证会”、路桥的“民情夜谈会”等基层民主政治形式的出现,通过鼓励群众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和愿望,实现了干群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经过长期的实践深化,形式不断完善,形成“民主恳谈”制。“民主恳谈”使台州基层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党代会常任制和“全程办事代理制”等创新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现了以民间和政府的互动、联动为途径,以“民营经济、民办文化、基层民主政治”的协调发展为重要特征,以实现富民强市为目标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二)“重实干”成就制造台州

  

台州所处的浙东南,历史上是浙东学派、永嘉学派等注重事功的学派的重要发源地。无论是以叶适为代表的“务实而不务虚”的永嘉学派,还是以陈亮为代表的“才德双行、义利双行”的永康学派;无论是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切于实用”的金华学派,还是提倡个性自觉和主体能动的阳明心学,他们的思想精髓就是重功用、重实利,主张“通商惠工”,形成了“义利并存、工商皆本”、否定和突破“重农抑末”的传统经济观。这些都塑造并强化了台州重商创业,较少受传统制度约束,强调结果,务实而善操作的文化精神底蕴。

  

“重实干”体现了台州人对市场敏感,反应快,善于把握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之初,抓住“短缺经济”的机遇,放手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抓住国家实施沿海开放开发战略的机遇,用足用活国家的政策,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台州块状经济。抓住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做大做强台州的制造业。目前,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医药化工、塑料模具、家用电器、服装机械、水泵阀门、工艺美术、食品饮料、鞋帽服装等九大支柱行业的产值已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模具塑料、缝制设备、家用电器为台州的五大主导行业,呈现出产业集群化、企业大型化的趋势,有48个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至今已获得“中国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中国水泵之乡”、“中国阀门之都”、“中国工艺品之都”等9个国家级之都称号。其中,汽摩及配件行业以吉利汽车和钱江摩托为龙头,有生产企业4500多家,80%以上的配件都可以在台州加工完成,配套能力强。

  

台州的活力在民间,台州经济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庞大的群体阵容。全市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30万家,平均每二十人就有一个创业者,位居全国前列。在公布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台州被认为是文化竞争力较强,排名第十三位,其创业精神和创新氛围等比较有利于经济发展。可以说,台州的人文精神营造了一个人人想创业、能创业的发展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创业活力。

 

 (三)“勇开拓”成就青藤经济

  

台州地处东海之滨,海岸线为浙江省之最。自汉置回浦县始,三国吴设临海郡,并在此首航台湾,那种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勇立潮头的海洋文化。形成了台州人四海为家,闯荡世界的文化特质,奠定了台州人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精神,铸就了另类的经商意识。海洋文化形成了台州人动态的思维习惯,同时历经台风灾害磨练,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台精神”不断散发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成千上万的台州人背井离乡、走南闯北,修鞋、弹棉花、鸡毛换糖和从事贩运、建筑等,寻找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市场缝隙,这既有资源匮乏的客观动因,更多的是根植于性格中敢闯敢冒、务实重商海洋文化的内在冲动。随着创业资本不断积累,从“货郎担”到台州商人、企业家,从个人的、小规模的活动发展到有组织的商业网络,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台州人的市场、台州企业、台州街、台州商人聚集地,他们的触角已伸向农业、资源开发、制造业、建筑、房地产、物流、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台州商人不仅遍布全国,还延伸到了国外,进入国际经济的舞台,从市场、营销网络、生产基地、技术、品牌、人才等多个方面走向国际化。据统计,台州现有境外企业300多家,境外常驻人员600余人,从业人员1000多人,分布在美国、俄罗斯、越南、墨西哥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8个,中方投资额1892万美元,带动出口38680万美元,同比增长22%。为适应更高层次创业和合作的需要,台州在外创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上海、郑州、沈阳及境外的阿联酋、俄罗斯等地建立台州异地商会40多个,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原来单个商户难以解决的问题,实现信息、资源、利益共享,团结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在外创业的台州人经济是台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百万在外创业的台州人是台州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在外创业积累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又反馈乡梓,台州人经济就是“青藤经济”。台州有100多万人在外经商办企业,台州产品50%以上销往国外,有力地促进了台州的对外交流合作和开放。可以说只要有市场,就有台州商人。

  

台州有那些名胜古迹?

1、长屿硐天

长屿硐天位于长三角地区南翼,浙江台州湾南隅温岭市东北。属新华夏系第二个一级构造复式隆起带南段东侧,构造形迹反映以断裂为主。由于古气候的剧烈变化、海面的多次动荡、新构造运动的升降等因素,造成长屿硐天山区与平原区的第四系在岩性、成因及厚度上有较大的差异。

长屿硐天地势西高东低,自西东逐渐倾斜伸入东海。有平原、低山、高丘、代丘、台地、海岸、岛屿、滩涂等地貌,以平原为主。

2、方山

方山位于温岭与乐清交界,因山顶平直如砥,形如方盒,因而得名。方山在温岭西北部,系雁荡山八大景区之一。方山层峦叠嶂,气势磅礴,四围石壁均在百米以上,山上有羊角峰、羊角洞和云霄寺。方山在温岭与乐清交界处,此山奇险,四面皆壁立千仞,惟独东面一岩石离地稍近,借竹梯方可上。

3、天台山

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坐落于浙江省东中部天台县境内的天台山,是中国浙江省东部名山。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闻名于世,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又是活佛济公的故里。

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临海,北界新昌。是驰誉海内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绵亘浙江东海之滨,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以佛教天台宗祖庭、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济公“活佛”的故乡而闻名于世。

4、凝真宫

中国道教第十大洞天-凝真宫,即仙居括苍洞,宋真宗皇帝赐名为“凝真宫”,地处道教名山括苍山主峰米筛浪脚下,坐落在仙居下各镇羊棚头村西山。当地人称四十五洞。唐时列为中国道教第十大洞天,系中国道教南宗修炼地之一。

5、仙居风景名胜区

仙居风景名胜区地处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中南部,距县城 20 多公里,距省道公路临石线 3 公里,具备优越的交通条件。

有华山之险,兔耳岭的怪石景观,仙居境内多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县域内千嶂叠翠,沟谷幽深,清流急湍,林茂竹秀。素有神仙居之奇、景星岩之雄、公盂之巍、淡竹之清、十三都之幽的称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州

浙江台州的民俗是什么

  台州习俗

  春节

  正月初一早起,放开门炮仗(爆竹),称“开春”。设香案供祖宗、天地。邻里亲 友见面互道恭喜。忌汲水,忌洒扫,忌动刀剪;不催债,不吵骂,不劳作,意在人、神祥和 。走亲访友,送年礼,吃年酒,统称“拜岁”,以初八为限。去年有丧事人家,以初二为“ 白 日子”,设祭开吊,称“接纸”,故此日忌串门拜年。舞龙、滚狮等民间娱乐队伍穿村过庄,表演相娱;洒尺、莲花落、排街、化龙船、送元宝、送麒麟、狗捣米、猢狲戏、花鼓、花棍 等江湖艺人挨家挨户登门表演,主家给予赏赐,直至元宵。初三接土地爷。初四接灶神。初 五商店恢复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定春节放假三天,常组织各种大型文娱活动 。节前各机关单位、厂矿企业,由领导干部登门慰问烈军属、伤病人员、离退休人员等。在 外地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打工的人,纷纷回乡探亲过节。

  元宵

  俗称“正月半夜”。台州各地以十四夜为重。沿街张灯。龙灯、舞狮等出巡。男女上街观灯。每间室内都在地上点亮红烛,称“间间亮”,橘区还在每座橘园点灯,在水上放橘灯(以橘壳盛芯油、灯草制成),其意均在形成热闹气氛,以兆国泰民安、年年丰收。 温岭、玉环靠近永嘉、乐清的一些地方,元宵夜还有去祖坟悬纸灯的习俗,称“送坟灯”。元宵的节日食品叫“糟羹”,户户制作。是夜,乡人手持小碗,逐户吃羹,祥和闹热,以来吃 羹者愈多愈有彩头。

  清明

  作青团为寒食品。上坟扫墓。其节日活动可延续到春花收割及端午节前,有“清 明长长节,做到割麦歇”、“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歇”之说。又以清明日食海蛳可明目,称 “亮眼蛳”。新中国成立以后,清明日集队祭扫烈士墓成为新俗。私家上坟仍在通行。上坟时本以酒食香烛设供,近年城镇渐行敬献花圈、花篮或鲜花。

  端午

  食粽,亲友互赠粽子等礼品。家家门前贴五毒图,悬艾叶及菖蒲剑,饮菖蒲酒。室内喷雄黄酒,又以五彩丝线制成香袋悬挂蚊帐前及小儿妇女衣襟,用以避邪毒。小儿手足或颈项系五色丝线,以为可祛祟保寿,又胖又壮,称系“端午壮”。以鱼腥草、大小蓟、马 鞭 草、艾、香附等煎水为儿童午后沐浴,吃青皮鸡蛋,以为可解除秽毒,避暑湿。无龙舟竞渡 习俗。节前常有乡人串街走巷叫卖艾叶、菖蒲、新鲜大叶竹箬及洗浴草药,形成独特的街头节日气氛。

  六月六

  晒衣曝书,以防虫蛀,谚称“六月六,晒红绿”。节日食品为漾糕,以为可以打毒。驱家犬等家畜入河净洗,除垢灭蚤,故民谚又称“六月六,狗洗浴”。

  七月七

  即乞巧节,但当地不称“乞巧节”而俗称“七月七”。旧时妇女于是日夜间乞巧, 以七根丝线望月穿针,先成者为巧。以七色鲜花散置盆中承接夜露,称“接牛女泪”,次日早晨用以拭目,以为能使眼秀目明。采篱槿叶渍水洗发濯净梳具,以为能使头发乌黑有光泽,不存垢腻。温岭及玉环渔区原籍闽南人家以是日为“小人节”。家中为年满十六岁的子女购 置 彩色纸亭,称“七姑亭”或“七娘亭”,午后设供隆重礼拜,称“礼七姑”或“祀七姑”。 亲友中年 龄相近者备礼来贺。宴请时,长辈为子女取字或起正名,并行及冠、及笄礼仪,祝贺子女成人,然后焚化纸亭。此节名称“小人节”,实为“成人节”,温岭石塘等地至今仍很兴行,“七娘亭”的制作更加工巧。

  七月半

  即中元节,欲称“鬼节”。置办羹饭祭祀祖宗。放水灯或路灯以济孤魂。

  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以八月十六为节日,家宴庆节。合家赏月,分食月饼。旧时有行祭月仪式者,以月亮为太阴,故由妇女操办,俗称“男不祭月”。习惯食鸭煨芋头。女婿携月饼、家鸭到岳家拜节,故有“带带小囡,八月十六好吃鸭”的民谣。以中秋月圆象征团圆 ,选中秋节定亲送聘者特多。今祭月已无,其余仍在通行。除民间互送月饼外,机关单位及厂 矿企业也常有工会向干部职工分送月饼以为节礼。临海一带也有以糯米糕软为中秋节日食品的习俗。

  重阳节

  欲称“九月九”。外出登高。以重阳糕为节日食品,取人寿年丰百事皆高之意。 南朝时台州已有重阳节日的记载,登高宴饮,十分流行。临海、黄岩、三门等地也有做麻糍过节的,民谚称“九月九,麻糍粘捣臼”。今多秋日登高,其他节俗已渐不兴。近年政府定 重阳为“老人节”,组织敬老活动,赋予新意。

  冬至

  祭祖。路口烧纸钱以资游魂。糯米擂圆为必备节日食品。

  除夕

  腊月最后一天,称“过年”。此前,廿四日为“小除夕”,打扫清洗,称“掸蓬壅”,晚间祭灶送灶神。廿四以后杀猪宰鸡,捣糕裹粽,蒸馒头做冻米糖,忙办年货。年内祭天地,称“谢年”。换贴春联。除夕家宴称“年夜饭”。温岭县石塘一带闽籍渔民,在门口焚寿金纸、柏叶,在余烬上跳跃,反复诵念“今年好过年,明年挣大钱”,称“跳龙灰”。合家团坐“守岁”。给小孩分“压岁钱”。放“关门炮仗”以辞旧。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