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壮志田家英
文:高峰(北京)
田家英出身极为贫寒,几乎没有学历,靠顽强拼搏,刻苦自学成才。1936年在成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1966年任毛泽东的秘书,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重要职务,《毛泽东选集》的编辑者。毛泽东文韬武略举世罕见,田家英被他欣赏,能当他的秘书,可见田家英的文史功底较为出众。而田家英正是在少年时代对文史的苦读和笔耕中,悟出了志向……
苦 读
田家英,出生于1922年,四川成都市人,姓曾名正昌,“田家英”是他少年时代发表文章用的笔名。他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全家靠父亲经营一个小药店维持生活。
田家英3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天资聪颖的他成了妈妈的希望,被视若宝贝。6岁时妈妈把田家英送进私塾,不久转入城北小学。不识字的妈妈常把田家英抱在怀里,让他坐在腿上,然后托起书听他朗诵《三字经》、《千字文》和古诗词。听着,听着,她抚摸着田家英瘦削的肩头,动情地说:“娃娃,读书要刻苦才能成为人才,你将来要做个人才!”妈妈的希望,铭刻在田家英幼小的心坎里。田家英9岁时,妈妈生病,在缺医少药的社会里,自家的小药店治不了她的病。妈妈含憾走了,哥哥嫂嫂强令田家英辍学。小小年纪的田家英,做了药店“抓抓匠”。
田家英同伴的父亲徐昌文,见田家英聪明过人,勤奋求知,心生助其成才之念,便常约他来家里,给他书读,给他讲当时名作家的故事……田家英后来回忆:是他教育了我,使我开始用从学校学得的知识去读《生活周刊》和鲁迅、郭沫若的文章。这样我虽然没有得到正规的发展,却强烈地爱上了新文学。
有作家梦的田家英虽然在药店当学徒,但是在徐昌文的引领下,即使学习生活条件极差,也坚持不懈地刻苦读书。他住在药店的阁楼上,阁楼实为堆放药材的库房。田家英的床是铺在干枝枯叶上的一块木板,被薄褥单;一张三角桌、一个矮凳,是卧室里的全部设备。由于干枯的中草药易诱发火灾,哥哥嫂嫂不准田家英掌灯上楼,不允许其带火柴在身。为了读书,田家英在临街木板壁上挖了个小窗口,让昏黄的街灯灯光透进来,借着一线灯光,展读深夜。由于街灯昏暗,透进小窗口的光线很微弱,看书时必须紧靠窗口,两眼紧盯书本,眼睛十分疲劳。冬夜,脚腿僵硬,浑身瑟瑟。可是,田家英从未中断夜读。后来,田家英找来旧煤油桶子,把开有小孔的煤油桶横放床头,里面点盏煤油灯,这样可以躺下看书了,不但解决了冬天受冻问题,而且解决了夜间点灯读书可能诱发火灾的问题。
在做学徒的两年中,田家英读了大量的古典小说。《东周列国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套《资治通鉴》是田家英13岁那年读完的。因为缺钱,田家英最爱买价格便宜的活页文选,在“活页”上他学到不少中国著名的古诗文。
向 往
经过大量阅读和自修,田家英有了一定的文学基础,正如他自述:“能当一名作家多好啊,我曾这样鼓励自己,开始了冒险的尝试。1934年,我的文章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我开始变成领取稿金为生的文乞。”他最早的文章发表在什么刊物上?不得而知,有幸的是1936年至1937年11月见诸报刊的文章大部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今天人们了解田家英那个时期心路历程最宝贵的历史材料。
1936年3月12日《华西日报》载田家英题为《春》的散文,田家英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心灵深处饱尝的世态炎凉。文中这样写道:
“是春天了,我应当呼吸一口春日之温暖。然而,春阳于我不是太淡漠了么?”
“我没有快乐,我是用自己的眼泪给自己灌溉。忧郁的孩子,你是苦难和煎熬?是的,我是夜之子,在困难和煎熬里,在血和唾液里,在恐怖和黑暗里,我成长起来。”
田家英不断地写,用笔诉说着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灯》、《路》、《街》、《帘》、《井》……脍炙人口的文章频频见诸报端:“春风用花丰润了平原,编织成美丽的艳色,在天和地之间”,“路是人走出来的,自己走出的路才是路”……
文章陆续见报,“田家英”的名字渐渐被读者注意、熟悉与接受。读者称赞田家英的文章流畅简洁,如行云流水,思想活跃有见地,意境新颖开拓,发人深省,催人奋发。可是,有谁知道作者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谁知道“田家英”就是拐枣树街药店的学徒曾正昌!
1936年初,田家英毅然与阻碍他读书、进步的哥嫂脱离经济关系,靠向报刊撰稿获取低微稿酬谋生。这年,自修完成小学课程的田家英考取成都县立一中,回到校园的他多么高兴啊!他非常珍惜学习生活,以更加刻苦和勤奋的风貌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早上一碗锅巴稀饭,两三片咸萝卜;中午一个小饼或干脆不吃,一头扎进图书馆。田家英当年的同学回忆,县立一中有个图书馆,取名“墨地”。每天12点至18点开放,那里是田家英常去的地方,一去就是一下午。馆藏一套《万有文库》。田家英选读了《三剑客》、《茶花女》、《战争与和平》等名著。图书馆管理员陈先生戏称田家英是个小书迷、书疯子。
憧憬走文学路的田家英,受到成都抗日救亡热潮的熏染和抗日风潮的撞击。1936年下半年,田家英加入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海燕社”。在进步青年组织中,田家英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大众哲学》、《从一个人看一个新世界》、《共产党宣言》等讲述的新鲜道理、新的世界,使田家英眼界豁然开朗。他经过阅读和结合现实思索,明白了要建立平等、富裕、幸福的社会,只有走《共产党宣言》指引的路。到延安去,做一名共产党人,成为田家英的向往。
文学创作的激情使田家英异常兴奋,他不满足仅在报刊发表文章,串联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毛、两毛地凑钱,创办以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为主的文学刊物??《激光》。田家英在创刊号上发表散文《怀念》、《手》。他在文章中说:“自己生活在泥泞里,我在不断挣扎着”,“有两只黑手,一只紧紧掐着我的喉咙,另一只蒙着我的眼睛。不让我看到光明,斗争再次失败了。我要贮蓄我的生命力,准备做第三次斗争。”文章和刊物强烈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追求光明的渴望和对黑暗的控诉,创刊号居然卖出200多份。人们看到田家英等一批文学青年活跃在文坛上,为《激光》喝彩!
西安事变后,较为封闭的成都县立一中校风为之一转,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朱自清等人的作品在校园里辗转传阅,田家英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巴金的《家》、《春》、《秋》、《雷》、《电》,对田家英的影响最深。田家英在题为《巴金的〈家〉》的读后感中写道:我读了《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些青年的愤,是青年的奋力拼扎,想突破这狭的笼,飞向阔的天边去”,“所以我爱觉慧,他勇敢地走着一条光明的路”(《华西日报》1937年8月3日)。
圆 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田家英被学校开除了。已决心追随共产党的田家英,常和曾彦修、赵石英、何郝炬等聚会于少城公园商量去延安的事。赵石英是田家英在县立一中的同学和最要好的朋友,赵石英的父亲赵世珏家住西御西街113号,这里是田家英、赵石英等进步青年聚会的又一场所。当时职业革命家赵世兰也在成都。赵世兰常到赵世珏家并认识了年轻聪颖、爱说爱笑、充满理想和激情的田家英。她把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列宁主义概论》等给田家英阅读,给他讲中国革命的道理。当田家英向赵世兰表达决心投奔延安的志向后,赵世兰等革命者联名给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和在延安的李富春、王若飞写信,向他们中肯地推荐田家英等。
田家英在离开成都前,写下了在成都的最后一篇文章:《去路》。田家英在文章中说:我的话是从心底里说出来的,我感到我的全个心都在说话了,是的,我应当走了。为了自由,为了友人,为了自己,我应当把声音变成行动,是我应当交出一切的时候了,甚至交出我的生命……这是他投身革命的自白,是他向在成都的友人们告别。
决心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田家英、赵石英等,终于在1937年11月踏上北去的征途。经重庆、武汉、郑州、西安,行程7000多华里,克服重重困难到达延安,实现了投身革命的梦想。
责编/文波
------------------------
冯如
冯如,男,原名冯九如。汉族,广东恩平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他从小喜欢制作风筝和车等玩具。对神话故事尤其是飞天故事,更是满心向往。12岁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他目睹美国先进工艺,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他在研制出一些机械的基础上投入了飞机制造。在第一次制造的飞机试飞不成功后,第二次制造并试飞获得成功,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另有冯如同名图书等。
少年壮志
提起飞机的发明者和制造者,许多人都知道美国的莱特兄弟。为了纪念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美国政府将最大的空军基地命名为“莱特基地”,并在他们的家乡俄亥俄州的德顿附近修建了一座著名的“莱特大学”。 殊不知,一位与莱特兄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利坚的大地上,完全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制造和驾驶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他就是冯如。他的成功仅比莱特兄弟晚5年。 1883年冯如出生于广东省恩平县牛江渡区杏圃村,距广州约200多公里。当时的中国正遭西方列强的凌辱,中国的劳苦大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水深火热中艰苦度日。 冯如的父亲冯业伦是一个朴实憨厚的庄稼人,靠耕耘一小块土地养家糊口。冯如自小聪明伶俐,父亲送他到乡村小学念书,由于他成绩出众,深受老师的喜爱。他从小热爱手工,经常用泥土、木棍等物制造成一些小车、小工具等模型,特别是他用火柴盒做成的“小轮<”给小伙伴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左邻右舍都夸他将来一定是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就在这时,厄运向他的家庭袭来,由于无钱求医,冯如的四个哥哥相继病逝,小冯如也因家中无钱,只好中途辍学,帮助父亲务农。 冯如12岁那年,在美国旧金山做小生意的舅舅回家省亲,见冯如一家生活困苦,想把冯如带到美国去谋生。冯如的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极力反对。他的母亲擦着眼泪说:“眼下我只有你这么一个孩子,怎么能忍心让你离开我呢?”父母的心思冯如是明白的,但是,他常听人说,大洋彼岸的美国科学进步,有许多在中国见不到的新奇物。冯如的求知欲很强,下决心要到国外开开眼界,将来干一番事业。所以,他恳求父母说:“古人说‘大丈夫四海为家’,我不愿意终生守候在家里,我愿意出去学门手艺,将来孝敬父母。”在他一再的请求下,父母终于同意了他赴美的要求。1894年,冯如踏上了通往美国的航程,不久即到达美国的西部城市旧金山,开始了新的生活。那一年,他只有12岁。 旧金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美国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它人口众多,工业发达,工厂星罗棋布,高耸的烟囱比比皆是。冯如见到这一切,逐渐明白了,为什么西方国家欺辱我们,原来它们工业发达,用机器生产使国家发达起来。如果我们也借助机器,使中国富强,岂不可以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他下决心学习技术,用科技救中国。 6年以后,冯如转往纽约,在那里攻读机器制造专业。他学习非常刻苦,为探讨一个问题,经常研究到深夜。尽管生活紧迫,他为了更多地了解西方科技发展的状况,经常把节省下来的食宿费用购买报纸书刊。为了交纳学费,冯如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工。尽管如此,冯如的学习成绩仍然在班上名列前茅。学校见冯如学习如此刻苦,再加上成绩出众,决定免去他的学费。5年过去了,冯如果然具备了广博的机械制造知识,他通晓36种机器,还发明制造出了抽水机和打桩机,他设计制造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由于性能良好深受用户的欢迎。冯如当时已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机器制造家。
顽强意志
正当冯如潜心研究和制造机械的同时,传来了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国旅顺口、大连和中东铁路的消息。 1904年,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在我国东北的特权,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狗咬狗的战争。在美国的调停下,1905年9月两国订立了《朴茨茅斯和约》,和约竟规定将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大连及附近海域转让给日本;从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也交给日本所有。面对这一切,腐败的清政府却置之不理,并予以承认。这简直是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他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感到羞耻,为祖国的不幸而感到痛心。冯如发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起初,他想制造一艘军舰献给祖国,以加强中国的海防力量。当时,由于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各国纷纷研制飞机、飞艇、航空武器,作为当时国防的先进装备。冯如想,制造一艘军舰,要耗费数百万金钱,不如造数百架飞机,价廉省工,用处更大。主意拿定以后,他对他的助下们说:“现在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飞机已经成为军事上不可缺少的装备,如果我们能够制造出千百万架飞机,分别驻守在中国的各港口,足以使中国的国防强大起来,外国列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当有人对是否有能力研制飞机提出疑问的时候,冯如坚定地说:“我发誓要用毕生的精力为国家研制成飞机。苟无成,毋宁死!” 研制飞机,首先遇到的困难是缺乏资金。冯如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金银玉器,仍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到当地华侨中去募集资金。当地华侨听说冯如要造飞机以救国,都非常感动,但是,绝大多数人觉得光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制造出飞机的。冯如并不气馁,加紧了在华侨中的宣传工作。最后,只有黄杞、张南、谭耀能三人愿意提供援助。冯如凑集资金1000多美元,办起了中国人的第一家飞机制造公司。1907年 冯如一号实现了中华飞天梦
9月,冯如和他的助手,爱国华侨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一起,在屋仑地区租了一间厂房,开始了研制工作。当时莱特兄弟的飞机刚刚起飞没有多久,为了保持垄断地位,他们把所有资料全部封锁起来。冯如他们只能靠自己掌握的空气动力学的知识,白手起家绘制设计图纸。为了了解当时各国研制飞机的情况以及吸取别人的长处,冯如把自己生活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购买了报纸和杂志。他们起早贪黑,没昼没夜地干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难关。经过半年的努力,第一架飞机终于制作出来了。看着自己研制的飞机,冯如兴奋得流下了眼泪。 冯如的飞机试飞
1908年4月,冯如在奥克兰市的麦园进行试飞,他的朋友们为了安全起见,劝他换一个人试飞。冯如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他对朋友们说:“生命不足惜,只要中国的飞机能够飞上天,死也值得!”冯如挥手踏上了他所制造的飞机。随着轰轰的马达声,飞机离开了地面。当升至数丈高的时候,一个倾斜,飞机突然坠落在地上。围观的群众呼唤着冯如的名字,向飞机跑去,万万没有料到,冯如若无其事地从残损的机翼下钻了出来。只见他从容自若,面不改色,对走过来的助手们说:“看来我们还要再一次从头开始。” 冯如一行人回到了屋仑,谁知此时他们的厂房已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他们几个月来辛辛苦苦绘制的图纸资料被大火烧得干干净净。面对这飞来的横祸,冯如毫不动摇,他坚定地对助手们说:“还是那句话,苟无成,毋宁死!”正当此时,他接到了父母远隔重洋寄来的家书,信中谈到二位老人非常想念远离家乡的儿子,希望冯如能够立即返乡全家团聚。冯如看过信后,面对遥远的祖国,深情地说:“父母亲大人,请你们原谅你们的儿子吧,飞机造不成,我誓不回国!” 冯如研制的飞机和他的助手
冯如千辛万苦又一次募集到一点资金,重新购置了工具器材,在奥克兰的麦园支起了帐篷,又矢志不渝地研制起来。他们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将它们汇集成册。经过周密的计算,重新设计了零件制作图,精心生产出机翼、方向舵、螺旋桨、内燃机等部件,经过组装,一架全新的飞机诞生了!9月21日,冯如在哥林达市再次驾机试飞。飞机在他的操纵下,腾空而起,飞行了2600多英尺以后缓缓降落在草坪上,“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围观的朋友们欢呼起来,他们拥向飞机,把冯如高高举起。经测定,冯如的飞机首飞竟达2640英尺,比莱特兄弟的首飞纪录还要远1788英尺。几天后,旧金山的一家报纸发文报道了这次试飞的消息。标题是:《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飞机从设计到试航成功,仅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冯如以他卓绝的天才,丰富的创造力,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冯如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正在遭受西方列强奴役的中国人民,使他们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孙中山先生看到冯如的成功表演时,感叹道:“中国大有人才呀!”
一举成名
1910年冯如在美国又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性能更好的飞机。这架飞机机翼长29.5英尺,翼宽4.5英尺,内燃机30马力,螺旋桨每分钟转动1200转。当年10月,旧金山举办国际飞行比赛,冯如驾驶着他新设计的飞机参赛,以700多英尺的飞行高度和65英里的时速分别打破了一年前在法国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飞行比赛的世界纪录,荣获优等奖,再一次使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冯如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 外国报刊对冯如的报道
冯如的名声越来越大,不惜重金聘用冯如的外国公司越来越多。为了争夺制空权,欧美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航空事业,他们拼命地网罗航空方面的专业人才。冯如一心想的是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想的是为中国多制造一些飞机,所以他断然回绝了各国的聘请,仍然寻找机会为祖国服务。当时的清政府也在着手筹建空军,他们托人到美国找到冯如,希望他回国做事。冯如喜出望外,当即表示同意,说:“为祖国贡献出我菲薄的才智,正是我平生的愿望呀!” 1911年2月,冯如和他的助手朱竹泉、朱兆槐和司徒璧如,携带着他们自制的两架飞机以及制造飞机的机器,踏上了归国的航程。在途中,望着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冯如思绪万千,他想起了当今世界航空事业发展迅猛异常,从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开始,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已有860多架飞机,这些飞机绝大多数掌握在西方列强的手中,而中国却连一架也没有。他发誓要抱着“壮国体,挽利权”的宗旨,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尽快使祖国富强起来。 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冯如一行人顺利抵达香港,清政府派了宝璧号军舰专程迎接,将飞机和机器安置在广州郊外,冯如原准备在广州郊外为国民演示飞机驾驶,但因革命党人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爆发,此计划未能实现。随着革命高潮的即将来临,清政府对冯如越来越不放心,他们不仅取消了飞行表演的计划,而且还派人监视冯如的行动。反动政府的昏庸和腐败,使冯如非常失望,他时常仰天长啸,深感自己生不逢时,报国无门。 正当冯如陷于极度苦闷之中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冯如毅然参加了革命军,投入到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革命洪流中。革命军委任冯如为陆军飞机长,授权冯如准备组织飞行侦察队,配合北伐军对驻守北方的清王朝进行空袭。后来由于南北统一,飞行侦察队未能组织起来。孙中山就任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以后,非常重视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他积极筹建南京机场,并在1912年2月举行中国第一次航空飞行演飞。在这次演习中,冯如等人驾驶的飞机由于中途发生了故障,飞行数丈后即降落,飞机也有所损坏。尽管这次演习未获得成功,但是它的政治作用达到了,各报相继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在全国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使用自己的飞机进行的飞行演习。 孙中山先生的关怀和全国民众的支持,给了冯如等人极大的鼓舞,他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他看到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演习以后,冯如又一如既往地与他的同事们埋头设计制造性能更加良好的飞机。 冯如的飞机模型
青冢埋勇士
1912年8月5日,经民国临时政府批准,冯如在广州郊区作第二次飞行表演。那一天,广州城外的天气格外晴朗,机场的周围坐满了前来观看表演的群众。人群中,有人手捧鲜花,有人手持国旗,都在急切地盼望着那一时刻的到来。中午11点左右,冯如健步出现在观众面前。他头戴飞行帽,身穿飞行衣,显得格外精神。在一片欢呼声中,他简单地介绍了飞机的性能,然后登上了飞机,为观众作飞行表演。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飞机升上了高空。冯如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雄鹰在蓝天上悠悠飞翔。飞机像一只矫健的银燕,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看台上欢声雷动,鼓乐齐鸣,天上地下连成一体,共同为祖国航空事业的伟大壮举而欢呼。飞机的空中技巧表演结束后,冯如准备着陆。突然,他望见远远的跑道上有两个儿童在戏闹,不幸的事件即将发生。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冯如猛拉操纵杆,脚踩加速器,飞机像一只发疯的雄鹰,猛然冲上天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了,由于冯如用力过猛,飞机失去了平衡,在抖动中,部分零件损坏,飞机突然坠落在草地上。周围的观众像潮水一般向着冯如涌来。当他们把冯如从飞机的残骸中救出来的时候,冯如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都受了重伤。观众噙着泪水把冯如送到了医院,经抢救无效,冯如长眠在鲜花之中。那一年,冯如只有29岁。 冯如的一生,是为中华的崛起而奋斗的一生,他把短暂的也是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在他生命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嘱咐他的助手们继承他的遗愿,把中国的飞机事业搞上去。 冯如纪念馆
珠江在流淌,白云山在哀鸣。9月24日,广州各界人民在冯如飞机坠落的地方举行了追悼会。遵照冯如的遗愿,他的遗体安葬在广州东郊白云山下黄花岗烈士墓的左侧,冯如与开创民国的英雄们一起受到全国人民的怀念。冯如纪念馆位于恩平市恩城北部鳌峰山顶。建于1985年。馆舍为现化建筑,风格新颖。馆前壁高8?4米,后壁高6?9米?成斜面平顶形,建筑面积303平方米。馆内陈列冯如航空史料及有关图片。馆前有面积500平方米的广场,中央矗立着高1.95米的冯如全身铜像,并陈列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赠送的战斗机一架。
http://baike.baidu.com/view/4643.htm
【20分跪求】摘抄名人故事著名历史典故有关生命理想高尚品格友情的诗词歌赋
理想:1人的生命在不断的理想和希望里。(中—柯蓝)
2 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意大利—乔万尼奥里)
3信念.理想,是使人苦斗的精神精神支柱和力量(中—张治中)
4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了。(法-雨果)
5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中-徐特立)
6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7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8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9只要坚持积极的理想,就能产生奋斗的勇气
10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 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生命:
1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
2生命其实是一场病,没有人愿意孤孤单单身咋其中。不要让自己孤独的住进绝症病房.能够把自己全然交托,便没有恐惧,能放心的交出软弱痛苦的自己,才是大自在.
3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4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5生命并不是一种辉煌的奇观或是一场丰盛的宴席,它是一种岌岌可危的困境
6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7.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地延长了人的生命
8以嘲弄的眼光看待人生,是最颓靡的
9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谁用永远是一个奴隶
10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高尚品格:
1诺言向来是神圣的.(波兰-显克微支)
2能容小人,方成君子(中-冯梦龙)
3一个人的品格比他的躯体更重要.
4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况;做一个正直的人,那确实为人的正轨。(法-雨果)
5不诱于誉,不恐与诽。(中-荀况)
6伟大的诚实是雄辩的利斧(法-罗曼。罗兰)
7胜人者力,自强者强.
8勤奋是财富的右手,节俭是他的左手.(英-约翰.雪)
9一个人必须以谦虚为本(美-刘易斯)
10唯有人的品格最经的住考验
友情
1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中-李陵)
2友情使喜悦倍增,悲哀减半.(英-培根)
3理解无疑是培育一切友谊之果的土壤(美——威尔逊)
4友谊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的到保持.(德-歌德)
5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英—培根)
6衡量朋友的正真标准是行为而不是言语.
7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
8把友谊归结为利益的人,我以为是把友谊中最宝贵的东西勾销了.( 罗马——西塞罗)
9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仅值得特别推崇,而是值得永远赞扬 (意大力-卜伽丘)
10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前苏联 -高尔基 )
古代名人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事例
文王拘而演《周易》
传说周文王被拘禁时,把《易》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
仲尼厄而作《春秋》
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围攻、绝粮等困厄,因道不得行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屈原被流放后,才写出《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左丘明失明后才著《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孙膑被庞涓陷害挖去膝盖骨,但是他的兵法才华却流传后世;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吕不韦贬蜀后《吕览》才流布于世;
韩非囚秦,《说(shuì)难》《孤愤》
韩非子因为囚禁,却有《说(shuì)难》《孤愤》流传后世;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中华历史这样的事迹举不胜数,像这样的历史文化.历史名人大都是发奋所作的!
再比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王羲之为了书法而没有注意自己的自身形象却意外得到美丽夫人----东床快婿等等许多 最后我还想起一副著名对联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二百秦关终属楚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后记:鄙生实在尊爱我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承望中华复兴而傲世也!
杭州的历史故事名人诗词歌赋
杭州与苏州并称“苏杭”,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杭州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而渊源深厚的江南文明也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历代的帝王将相、逸士高人,他们不但在杭州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为西湖的风景凭添几分历史的凝重,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名人的故事吧。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
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张煌言
(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1645年
(清顺治元年、明弘光元年)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
十年。
宋应昌(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字时祥,号桐冈,明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
有异相,方面紫髯,望之如神人、剑客,天生豪杰。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进士,授绛州知州。历济南知府、福建布政使,进副都御史。巡抚山东,
上《海防事宜》,预策倭患,进选将、练兵、积粟三策。官至兵部左侍郎,加右都御史。
葛云飞(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鹏起,又字凌召,号雨田,汉族,清代山阴天乐乡(今属杭州萧山)人,是中国统率一军、镇守一方的武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
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
贬。晚年移居润州,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
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梁实
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
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
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名文,字达夫,原名郁文,出生于浙江富阳满
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
等。郁达夫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原名学乘,字枚叔,浙江余杭人。以纪念汉代辞
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
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05年11月15日(农历9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
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诗人,翻译家。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
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关于名人理想的故事
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少年时期离开故乡江苏准安,来到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这一天, 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问道:诸生为何读书啊?当时,有人回答:“为名利而读书。”,还有人回答:”为做官而读书。“
周恩来却响亮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赞叹道:”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当时,周恩来年仅12岁。 一句响亮的誓言,一个远大的志向,激励着我们敬爱的总理为之奋斗了一生。他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理想的导引。
2、鲁迅《弃医从文--因社会现实而改变》
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时本来是学医的。但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在课间加映的日俄战争的纪录片上,看到中国人被说成俄国侦探而被砍头,死者和围观者都很麻木。这使鲁迅认识到:“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鲁迅下决心弃医从文,终于成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3、《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4、《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5、班超《投笔从戎--因社会现实而改变》
东汉时,有一个叫班超的着名人物。他从小就很有志气,立志要为国家干-番事业。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他的哥哥班固奉命到洛阳担任校书郎,他与母亲也随同前往。由于生活艰苦,班超不得不替官府誊抄文件,每天从早忙到晚,所得的报酬只能维持生活。
一天,班超一边抄着文件,一边想起自己的抱负,心情非常激动, 忍不住猛然把毛笔扔到地上, 叹息说: “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别的大志向,也应该学习张骞,在与别国的交往中建立功勋,以取得封侯。怎么能老是埋头于笔墨纸砚之间呢?“不久,他参加了军队,因作战英勇,身先士卒而得到了升迁。
后来,朝廷又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在多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班超只带着少数人,靠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和古罗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做出重要的贡献,被封为定远侯。班超在西域三十余年,直至和帝时,才因年老回国。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