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短一点)

时间:2020-07-07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幼儿篇)  目录  山川四时

   子夜四时歌·春歌

   北朝民歌 敕勒歌

   李峤 风

   贺知章 咏柳

   王维 鹿柴

   王维 鸟鸣涧

   李白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望庐山瀑布

   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

   杜甫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暮江吟

   白居易 忆江南

   柳宗元 江雪

   王安石 梅花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杨万里 小池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走进自然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

   骆宾王 咏鹅

   张旭 山行留客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孟浩然 春晓

   李白 古朗月行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

   贾岛 寻隐者不遇

   杜牧 山行

   苏轼 题西林壁

   陆游 游山西村

   杨万里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朱熹 春日

   查慎行 舟夜书所见

   袁枚 夜立阶下

   袁枚 所见

   高鼎 村居  缘境生情

   汉乐府·长歌行

   曹植 七步诗

   贺知章 回乡偶书

   王维 相思

   李白 静夜思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高适 别董大

   杜甫 前出塞

   张继 枫桥夜泊

   卢纶 塞下曲

   孟郊 游子吟

   李绅 悯农

   林杰 乞巧

   范仲淹 江上渔者

   王安石 泊船瓜洲

   王冕 墨梅

   于谦 石灰吟

   郑燮 竹石

  中国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小学篇1)  目录  进德修业,成就智仁勇

   勤修道德

   樊迟问仁

   君子喻于义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人不外已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人有气有生有知

   以爱已之心爱人

   树立志向

   匹夫不可夺志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天行健

   不食嗟来之食

   无冥冥之志者

   君子之于学也

   有志者,事竟成

   人无志,非人也

   志小则易足  勇于实践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见义不为,无勇也

   君子义以为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力行近乎仁

   道虽近,不行不至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

   不闻不若闻之

   积微,月不胜日

   小善积而为大善

   好大而不为,大不大矣  团结友爱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君子贵人而贱已

   君子不以其能者病人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譬之若登山

   矜物之人,无大士焉

   物固莫不有长  知耻自强

   行已有耻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人不可以无耻  诚实守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言必信,行必果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

   轻诺必寡信

   修辞立其诚

   知之曰知之

   范张鸡黍  含英咀华,体悟真善美

   陶渊明 杂诗

   吴均 山中杂诗

   王之涣 凉州词

   孟浩然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怀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使至塞上

   王维 山居秋暝

   李白 赠汪伦

   李白 送友人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王翰 凉州词(其一)

   崔颢 黄鹤楼

   杜甫 春夜喜雨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逢入京使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韩愈 晚春

   王籍 入若耶溪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李商隐 夜雨寄北

   王安石 登飞来峰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杨万里 夏日追凉

   朱熹 观书有感

   赵师秀 约客

   卢梅坡 雪梅

   叶绍翁 游园不值

   钱鹤滩 明日歌

   晏殊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范晔 列女传(节选)

   彭端淑 为学一首示子侄(节选)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小学篇2)  目录  进德修业,成就智仁勇  尊师敬长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先生施教,弟子是则

   君子隆师而亲友

   疾学在于尊师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感恩孝亲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子夏问孝

   亲亲,仁也

   夫孝,德之本也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人之行,莫大于孝  刻苦学习

   学而时习之

   知之为知之

   温故而知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夫学,殖也

   君子学以聚之

   学者亦必志于彀

   学不可以已

   成身莫大于学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人不学,不知道

   学然后知不足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学、问、思、辨、行

   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

   凡可无学而能者,唯息与食也

   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

   学者如登山  勇于改过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人谁无过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良药苦口  勤劳节俭

   俭,德之共也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含英咀华,体悟真善美

   诗经·卫风·木瓜

   北朝民歌 木兰诗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 行路难

   李白 峨眉山月歌

   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韦应物 滁州西涧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温庭筠 商山早行

   柳宗元 渔翁

   张志和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王安石 泊船瓜洲

   梅尧臣 鲁山山行

   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文天祥 过零丁洋

   于谦 春日客怀

   赵翼 论诗

   范仲淹 苏幕遮(碧云天)

   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苏轼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韩非 滥竽充数

   诸葛亮 诫子书

   欧阳修 卖油翁

   王安石 伤仲永  冰心 春水(节选)

   鲁迅 五猖会(节选)

   朱自清 匆匆

  中国经典诗文诵读读本(中学篇1)  目录  进德修业,成就智仁勇  立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博学而笃志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愚公移山  仁义

   樊迟问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万事莫贵于义

   自苦而为义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

   求其放心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从其大体为大人

   君子以仁存心

   夫玉者,君子比德焉

   君子宽而不僈  诚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古者言之不出

   民无信不立

   君子忠人

   公生明,偏生暗

   文公伐原

   延陵季子脱剑挂墓  知耻改过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人不可以无耻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

   闻过则喜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

   扁鹊见蔡桓公  自知知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知者不怨人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孝亲

   父母唯其疾之忧

   入则孝,出则弟

   子游问孝

   父母在,不远游  含英咀华,体悟真善美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阮籍 咏怀(其三十九)

   南朝乐府 西洲曲

   杨炯 从军行

   王之涣 送别

   王湾 次北固山下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高适 别董大(其一)

   李商隐 无题

   李贺 雁门太守行

   顾炎武 精卫

   白居易 长相思(汴水流)

   冯延巳 谒金门(风乍起)

   李煜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

   李之仪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贺铸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纳兰性德 长相思(山一程)

   张可久 金字经·春晚

   韩愈 马说

   柳宗元 小石潭记(节选)

   曾巩 墨池记

   张岱 西湖七月半  冯志 蛇

   卞之琳 断章

  中国经典诗文诵读读本(中学篇2)  目录  进德修业,成就智仁勇  勇毅

   君子尚勇

   见义不为,无勇也

   士君子之勇  谦抑慎独

   君子求诸已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

   敖不可长

   君子必诚其意

   君子慎其独

   知者之举事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交友

   君子周而不比

   君子矜而不争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有诸已不非诸人

   友其德

   不能则学,虽能必让

   君子必在已  治学

   知之为知之

   学而不思则罔

   不如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专心致志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劝学

   学莫便乎近其人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

   河伯观海

   薛谭学讴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

   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

   莫良于学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君子必慎交游焉  乐道

   君子修美

   立义行道,毋论难易

   原宪安贫  含英咀华,体悟真善美

   诗经·秦风·蒹葭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左思 咏史(其五)

   左昌龄 闺怨

   杜甫 登高

   李商隐 锦瑟

   陆游 书愤

   冯延巳 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

   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柳永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欧阳修 踏莎行(候馆梅残)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周邦彦 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 永遇乐(落日镕金)

   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韩婴 韩诗外传(节选)

   司马迁 屈原贾生列传(节选)

   司马迁 管晏列传(节选)

   陈子昂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欧阳修 秋声赋  闻一多 祈祷

   何其芳 预言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大学篇)  目录  进德修业,成就智仁勇   智仁勇

   君子九德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有德者必有言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比德

   善、信、美、大、圣、神

   士不可以不弘毅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大勇

   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

   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   砥砺情操

   君子成人之美

   乐人之善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人论世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养心莫善于诚

   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

   身劳而心安,为之

   凡百事之成,必在敬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夫圣人之屈者,以求伸也

   取四重,去四轻

   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诚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

   忠不可暴,信不可犯   安贫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改其乐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义者,百事之始也

   遗物而反己

   宠位不足以尊我   谦抑

   满招损,谦受益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孔子观于周庙

   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   治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六言六蔽

   不迁怒,不贰过

   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

   轮扁斫轮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问之要   孝亲

   子游问孝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五不孝

   人之与其亲也,至死无穷

   子欲养乎亲不待   改过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

   今以为学者之有过而非学者   含英咀华,体悟真善美

   诗经·邶风·静女

   屈原 橘颂

   曹操 短歌行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李白 将进酒

   李商隐 无题

   李商隐 明神

   文天祥 正气歌

   康有为 出都留别诸公

   温庭筠 梦江南(梳洗罢)

   韦 庄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李 煜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欧阳修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柳 永 鹊桥仙(纤云弄巧)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岳 飞 满江红(怒发冲冠)

   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秋 瑾 满江红(小住京华)

   曹 植 洛神赋(节选)

   王 勃 滕王阁序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节选)

   李 贽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袁 枚 黄生借书说   艾 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冯 至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壮岁篇)  目录  进德修业,成就智仁勇  崇德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作德心逸日休

   元、亨、利、贞

   刚、毅、木、讷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夫子自道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三不朽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

   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  守善

   君子不忧不惧

   讷于言敏于行

   君子三戒

   尊五美,屏四恶

   反求诸己

   舍生取义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

   君子三乐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君子能为可贵

   以义变应,知当曲直

   兼权之,孰计之

   君子之耻  谦抑

   天道亏盈而益谦

   天何言哉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争之德

   盛德而卑

   三利三患

   自伐其善,则莫不恶也  正身守信

   其身正,不令而行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古者言之不出

   君子不失足于人

   志忍私,然后能公

   延陵季子脱剑挂墓  交友

   道不同,不相为谋

   无友不如己者

   君子之交淡若水

   无不爱也,无不敬也  向学

   我非生而知之者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三患五耻  教子

   中也养不中

   君子有三乐

   曾子教子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养生

   五色令人目盲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

   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养生者先须虑祸  含英咀华,体悟真善美

   诗经·周南·汉广

   左思 娇女诗

   陶渊明 移居

   鲍照 拟行路难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李白 客中作

   李白 蜀道难

   黄庭坚 登快阁

   陆游 剑门道中遇微雨

   蒋士铨 岁暮到家

   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望海潮(东南形胜)

   李清照 一剪梅(经藕香残玉簟秋)

   陆游 卜算子·咏梅

   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

   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

   元好问 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

   萨都刺 念奴娇·登石头城

   李密 陈情表

   王羲之 兰亭集序

   江淹 别赋

   韩愈 师说

   欧阳修 醉翁亭记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前赤壁赋  张岱 湖心亭看雪

   闻一多 发现

   艾青 手推车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晚晴篇)  目录  进德修业,成就智仁勇  守善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德之不修,是吾忧也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子在齐闻《韶》

   上善若水

   事天立命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君子有三思

   尽小者大,积微者著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德与身存亡者,未可以取法也

   不归善者不为君子

   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

   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

   西铭  恬退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不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养心莫善于寡欲

   庄子钓于濮水

   卑让降下  向学

   学而不厌

   不知老之将至

   学至乎没而后止  养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拱把之桐梓,

   节其五欲,去其二凶

   充摄之间,此谓和成

   起居时,饮食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人之耳目,曷能久熏劳而不息乎

   圣人必先适欲

   人有三死而非命

   五禽戏

   养生择术

   达观

   恬淡寂漠,虚无无为

   庄子鼓盆  教子

   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孟母三迁

   含英咀华,体悟真善美

   曹操 龟虽寿

   陶渊明 饮酒(其五)

   陶渊明 归园田居

   宋之问 渡汉江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路德延 小儿诗

   杨万里 嘲稚子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杨慎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节选)

   崔瑗 座右铭

   傅玄 傅子·仁论

   陶渊明 桃花源记

   吴均 与朱元思书

   王维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韩愈 原毁

   司马光 训俭示康(节选)

   沈括 梦溪笔谈·书画

   苏轼 斗牛图

   郑燮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袁宏道 满井游记  沈复 儿时记趣(节选)

   艾青 我爱这土地

   穆旦 赞美

中华诵一经典编读有那些

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我校自2005年启动“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以来,把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继承并激活传统,帮助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有序、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1、经典诵读: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因而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

2、经典诵读:寻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根本。

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1995年初春,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等9位文化界名人,也在全国政协会上紧急呼吁:“赶快建一个幼年古典教育学校。”1998年中国青基会开始组织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1999年春节,江泽民同志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号召大家多学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王财贵教授也在认定各民族文化的相容性的前提下提出了“全盘化西论”。

3、经典诵读: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首,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4、经典诵读: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陈越光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上海座谈会上说:“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年代都背些什么东西呢?有人说‘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这话有点极端。但有的老师让孩子背课文连标点符号都一块儿背则是事实。至于各种广告语、影视剧台词、流行歌曲,甚至一些文化垃圾充塞孩子们的大脑,更是严峻的现实。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二)研究现状述评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既有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29个省市的100万孩子,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也有台湾地区的“读经”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华人地区的“读经”活动。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在诵读内容的研究上,有玉林市的“校本课程开发:诵读国中文化经典研究”、石家庄市的“把经典名篇引入课堂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上,有山东省的“小学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南昌市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研究”、重庆市的“诵读传统经典,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研究“等;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有华东师大的“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研究”、浙江省的“诵读教学与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丹东市的“经典诵读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综合发展上,有广东省的“开设经典古籍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研究”、莱西市“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乳山市的“开展经典诵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既涉及到“注提实验”、培养生活情趣、开发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化等策略与语文素养的关系,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崔峦、巢宗祺等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这些研究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a、在开展经典诵读的效果上,一致认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能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注力、记忆力、自制力提高);亲子共读能促进了亲子相长等;王财贵教授用“九个认定”来评价经典诵读的效果。b、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种观点认为应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另一种观点是摘取其中精华编制校本教材进行诵读。c、在诵读形式上,一种观点认为应“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诵读要坚持赏识为主、受益优先原则,在一系列有趣、持久、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李视建还总结出“两个落实、三条原则、五项措施”和“一听二看三读四抄五赛”的有效方法以及“三线结合”开展诵读活动。

上述研究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还不太令人满意:一是“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程度不够;二是“经典诵读”对小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不够;三是“经典诵读”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有哪些影响尚较为朦胧。因此,我们提出了“中华传统经典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三)、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探索诵读传统经典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有利于培育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推进校园文化的形成。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因为鉴赏的审美功能同道德教范、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在他们心中会产生四大效应:第一,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教学的内容是“传统经典”,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传统经典”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应表述为: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组织和实施学生课内外阅读、写作教学,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是否达到课程标准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验证阅读、写作这两个最基本的语文技能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规定的阅读写作内容、阅读写作水准、以及阅读写作评价的基本尺度等是否适当。

三、研究的对象

课题研究的对象:重庆市江北区洋河花园实验小学全体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培养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

2、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传统经典诵读的研究。

3、研究如何把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4、研究“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和完善。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传统经典文章或诗词,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

2、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寻求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3、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4、将教师们的经典诵读活动方案编辑成语文活动教材,继续完善《诵经典知荣辱 做中华好儿女》的中华经典文化校本教材。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1、经典性

小学生诵读内容的确定必须遵循经典性原则。经典性作品有几个特征,首先就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历经岁月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这样的诗词文章才称得上经典之作;第二个特征就是说经典性作品要能够传递跨越时代的人文思想,能够传递永恒的真善美的精神,让读者能够从中接受健全人格的熏陶,接受品德教育;第三,经典性作品必须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审美的享受和愉悦;第四,经典性作品必须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

2、开放性

经典虽然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但经典不是僵化和凝固不变的,经典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河流,这条河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注入新鲜的“活水”,因此一直保持与时代息息相通的特性。我们应当用开放和发展的眼光来面对经典。比如,《诗经》是经典,诸子百家的散文是经典,唐诗宋词是经典,元曲明清小说是经典,现代文化长河中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冰心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是经典,而当代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同样是经典。以这样的原则来理解经典的内涵,我们就能让孩子的诵读不但既能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能与时代同步。

3、适宜性

经典诗文浩如烟海,但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孩子阅读:有些经典诗文或者过于陈腐,包含了过多的封建糟粕,或者过于艰涩、艰深,这些都不适宜当代的孩子阅读。因此,应当从经典诗文中做出精心选择。第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诵读水平,让孩子们在特定的年龄段阅读特定的适宜的经典诗文。第二,必须本着“纯”和“美”的原则选择经典。所谓“纯”,即纯粹,有过多色情、暴力、阴谋等内容的作品,即便是经典,也应当让它们远离孩子的书桌;所谓“美”,即优美,也就是说必须是语言优美之作,才能够推荐给孩子。

4、朦胧性

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必须与正常的课堂教学有所区别:绝对不能像讲解课文那样,试图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们把诵读的内容全部搞清楚、理解透彻,这样做既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诵读基本特性的。诵读讲究的是“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究的是书声朗朗、快乐感悟、缓慢渗透、润物无声,讲究的是“慢火煨老汤”。诵读最重要的功能是积淀,先把经典积淀在孩子的心灵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孩子们会慢慢的感悟和吸收。因此,孩子们对所诵读的诗文一知半解、朦朦胧胧,是传统经典诵读过程中允许存在的现象。

另外,还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思想:今天搞研究,明天就结出硕果;今天诵读经典诗文,明天就希望孩子的读写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这既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从而影响诵读的积极性。

5、持久性

经典诗文诵读必须保证较长久的时间,一年两年虽然可以见到效果,但是难以影响孩子的终身。要在整个小学阶段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反复强化,加深记忆,使之所诵读的内容80%能够终身牢记,这样就为孩子储备了一个巍峨的文化冰山,年龄在增长,心智在成熟,文化的冰山在融化,从而不断滋养孩子精神生命的河流。

6、趣味性

一切的学习都应当以兴趣为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等同于精神折磨,经典诗文诵读同样如此。因此,诵读内容应当丰富多彩,诵读形式应当多种多样,评价应当突出鼓励赏识,提倡愉快诵读,提倡在各种活动中诵读,要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开展诵读。总之,要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经典诵读和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强调对我校语文教学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语文素养退化,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措施,拟定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为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六、研究的措施途径:

1、开设“经典诵读课堂”。先请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再由教师去教学生,开设专门的讲座,讲解名人名言,经典诵读,以及这些东西所涉及的相关典故。让小学生“诵千古美文,扬中华传统”。

(1)每天进行半小时的经典晨读,根据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各年级使用校本教材,低年级熟读成诵,中年级加以理解,高年级尝试运用。学生不仅要去读经典,还要去画经典、说经典、谈经典、理解经典。

(2)采取激励机制,坚持"多奖励,不强求"、"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用"看谁读得准,背得熟,记得牢"为标准,分组竞赛,以给学生加"笑脸"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师生共同书写或默写经典名句,让漂亮的硬笔字、毛笔字出现在学生的作业中、教师的作品里。

2、开展“经典诵读专题”:以经典诵读为线索,开展“扬经典诵读之风,蕴洋河古朴之美"的系列活动,从各个角度训练学生,培养他们的汉语素养。

(1)如:指导小学生每人在“校园名人网站”指定地方写下一句自己喜欢的名言佳句,在网站上评选“最佳名人名言”。

(2)结合名人典故指导小学生在网上查、找经典诵读的由来,并根据少先队大队部的要求,积极开展各种名人名言实践体验活动。

(3)让学校教师和学生一道学习、领悟、应用、传承中华传统经典,开展一系列的诵读擂台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

(4)根据学校和家庭生活实际,及时建立“经典诵读大家谈”,聘请校外辅导员谈,请学生自己谈,请学生与自己的家长一起谈,促进学校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和谐协调。

不知道1000字够了吗?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书上的所有古诗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的古诗一共有四首,包括《村居》、《咏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

1、诗题:村居

朝代:清

作者:高鼎

原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白话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2、诗题:咏柳

朝代:唐

作者:贺知章

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白话译文: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3、诗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朝代:宋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话译文: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4、诗题:绝句

朝代:唐

作者:杜甫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白话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中华经典诵读书目有哪些?

【中华经典诵读书目】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孝经

周易

老子

墨子

晏子春秋

曾子 子思子

孔丛子

庄子

管子

荀子

列子

韩非子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六韬 鬼谷子

商君书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孔子家语

颜氏家训

金刚经 心经 坛经

地藏经 药师经

黄帝内经

搜神记

人物志

世说新语

梦溪笔谈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资治通鉴

水经注

徐霞客游记

山海经

贞观政要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楚辞

古文观止(全2册)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千家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的是从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悠久,其起源,约略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漫长的历史上曾经产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 内容极其丰富。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民族文学之林,我国古代文学以自己无比辉煌的成就和无比鲜明的独特风貌,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何在语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并不是所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都在适合在小学阶段读,所以,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时,我们要慎之又慎,既有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又要蕴含做人做事之道理。并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三、开展多样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游戏、课本剧、歌谣、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游戏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我们可以在班队会上树立典型:如自强不息的、勤奋好学的,助人为乐的等等。以榜样的力量去带动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表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此为载体,搜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诵读、领会,对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这才能实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建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中,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经典诵读、背诵、赏析。同时,我们也务必搞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过多的形式化也许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负担。孩子们真正的收获应该是潜心下来,快乐诵读,并有所收获。

  四、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为以我国传统的文化作为依托,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孩子难以理解的生僻的词语。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国学内容制作成短片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国学学习。借此培养孩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果。我国当代音乐家谷建芬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把国学经典用音乐的形式演绎,情真意切地再现古诗、古文的韵律美。既淡化了读诗时的枯燥无味,又增添了语言文字的意境美。这不失是用现代媒介,为国学经典的一种创新。

  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注重整体教育氛围营造,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打造书香文化校园。利用名言警句、书画作品等大力丰富国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创设浓厚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班级“文化展板”专栏,专门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把小学语文中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知识体系,更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昙花一现。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得不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的重要性。

参考参考吧,采纳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