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句出处。
1、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选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选自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选自柳宗元的《 江雪 》。
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选自李绅的《 悯农 》。
5、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选自王安石的《 梅花 》。
6、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选自李商隐的《 无题 》。
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选自王昌龄的《 出塞 》。
8、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选自王翰的《凉州词》。
9、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选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10、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选自杜牧的《泊秦淮 》。
二、判断。(在正确的题目后面括号里打“v”,错误打“x”。)
1、《静夜思》、《秋浦歌》、《赠汪伦》、《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都是李白写的。 ( v )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的是秋天花园里美丽的景色。 ( x )
3、宋代诗人陆游写的《示儿》是一首表现他强烈热爱祖国的诗。 ( v )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 (v )
5、《敕勒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其中的名句之一。( x )
6、我们经常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劝告人们不要太过于悲伤。(x )
7、“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抒发了诗人曹植心情急躁的思想感情。( x )
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诗句。( v )
9、“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是我国秦代起义的领袖,人称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 v )
10、“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表达了诗人林升对南宋王朝统治者腐朽生活无尽的谴责。( v )
三、选择。(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词描写的是( C )
A、春夜景色 B、夏夜景色 C、秋夜景色 D、冬夜景色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 B )
A、汉朝名将霍去病 B、汉朝名将李广 C、赵国名将廉颇 D、三国名将赵云
3、下面四位来都是我国唐朝杰出的诗人,其中号称“诗圣”的是( B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E、杜牧 F、孟浩然
4、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哪个风景区? ( E )
A、华山 B、黄山 C、峨眉山 D、天姥山 E、庐山
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节即我国传统的( B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E、圣诞节
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出自( D )
A、白居易《忆江南》 B 、苏轼《水调歌头》 C、李白《古朗夜行》 D、杜牧《秋夕》 E、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F、韦应物《滁州西涧》
7、以下哪一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 E )
A、春风送暖入屠苏 B、春风不度玉门关 C、春江水暖鸭先知
D、春潮带雨晚来急 E、春风又绿江南岸 F、春来江水绿如蓝
8、以下最能表达诗人和老朋友依依惜别的诗句是( D )
A、落花时节又逢君 B、朝辞白帝彩云间 C、闻郎江上唱歌声
D、劝君更尽一杯酒 E、青春作伴好还乡 F、山外青山楼外楼
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E )
A、热爱自然 B、人事辛酸 C、报效祖国 D朋友之情 E、母子情深
10、李绅《悯农》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揭露的是( C )
A、遇到大灾害 B、干活不努力 C、制度不合理 D有志难报国
四、趣填古诗。
1、填颜色:( 白 )毛浮(绿 )水,( 红 )掌拨清波。(白 )日依山尽,( 黄 )河入海流。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 黄 ) 橘 (绿 )时。 千里( 黄 )云(白 )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填数字:人间( 四 )月芳菲尽。 碧玉妆成(一 )树高。
烟花( 三 )月下扬州。 霜叶红于( 二 )月花。
3、填乐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 琵琶 )马上催。( 羌笛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独坐幽篁里,弹( 琴 )复长啸。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箫 )?
4、填植物: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 )少一人。 ( 杨柳 )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5、填人物:( 李白 ) 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黄四娘 )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6、填季节:银烛( 秋 )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
( 春 )。
7、填地名:( 洛阳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渭城 ) 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五、照样子,连线结对子。
晋代 于谦 落红不是无情物, 全仗你抬声价。 《江南春》
唐代 龚自珍 官船来往乱如麻,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宋代 杜牧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中间多少行人泪。 《己亥杂诗》
元代 陶渊明 郁孤台下清江水, 化作春泥更护花。 《饮酒》
明代 辛弃疾 粉身碎骨浑不怕, 悠然见南山。 《朝天子咏喇叭》
清代 王磐 采菊东篱下, 多少楼台烟雨中。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六、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
1、你能从中看出诗人描写的季节吗?
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春 )
②一片一片又一片,飞人梅花都不见。( 冬 )
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秋 )
④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夏 )
2、请写出与下列诗句有关的风景胜地。2%
①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洞庭湖 )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泰山 )
③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 西湖 )
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长江三峡 )
3、你知道多少古诗句中的花名吗?
①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七、读诗句,猜谜语。
1、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打一艺术品) (谜底是:画 )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打一自然现象) (谜底是: 风 )
3、似鸟不是鸟,爱在高枝唱。夸口都知道,其实全不晓。(打一动物) (谜底是:知了,蝉
4、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它,此花开尽更无花。
(打一花名) (谜底是:菊花 )
5、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打一动物) (谜底是:公鸡 )
八、以“自在飞花轻似梦”为上句,下面哪一句作它的下句最为合适?( C )1%
A、小楼吹彻玉笙寒 B、曲阑干外天如水 C、无边丝雨细如愁 D、搅乱春愁如柳絮
九、写出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辞方法。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比喻 )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夸张 )
(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夸张 ) (4)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拟人 )
十、、照样子,填写你知道的诗句,使它带有所要求的动物的名字。4%
例:马——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犬——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燕——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牛——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蝶——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鱼——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十一、填空。
春天,太阳正从江边升起,真是“ 日出江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我漫步在田野里,看到四周春意盎然的景色,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古诗:“ 萋萋麦陇杏花风,好是行春野望中。 ”
江水里,几只鸭子在嬉戏着,真是“ 春江水暖鸭先知 ”
啊!柳树在迎风飘动,我仿佛看到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绿杨烟外晓寒轻 ”的美丽情景。
乡村四月里那一派“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 的农忙景象深深地感动了我。
一阵《春江花月夜》的旋律远远传来,多美妙的音乐啊!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时,我来到一座花园旁,那伸出墙头的花枝,使我不禁想起宋代叶绍翁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走累了,想找个地方喝杯酒,可那个侧坐在草丛里钓鱼的小孩却“ 怕得鱼惊不应人 ”摇手不答。
正好有个牧童过来了,我亲切地问:“小朋友, 借问酒家何处有?”。我快步向前走去。
十二.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更上一层楼 )。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
吟》 ,
。 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起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
的 ,
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6.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
7.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8、.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高适《别董大》中两句与上述诗句中“无故人”意思相反,这句诗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9、“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年的夜晚。”这首歌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停泊》中的诗句:“ ”。
10、若是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应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1、人们常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来赞美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
12、每逢佳节,我们会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13、要写好作文,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古人陆游说(“纸上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4、当朋友在学习浪费时间,有所松懈时,我们可以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来劝告。
15、小草,虽然纤弱但蕴藏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难怪古代诗人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16、我们的老师指导写作时,会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17、当我们来到瀑布脚下我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欣赏着美如画卷的西湖景色时,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如四时同)。”当我们来到枫叶似火的香山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红.)”回荡在我心间;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面对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让我想起诗人于谦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与“扬中河豚”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宋)梅尧臣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謢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餐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江苏扬中举行了《清水河豚扬中情——全国河豚文化诗词大赛作品集》首发式,通过挖掘和推介扬中极具代表性的河豚文化,来彰显其地域民俗文化。
据介绍,该诗词集的作品来源于去年启动的全国河豚文化诗词大赛,作品都是以河豚文化及长江渔文化为创作主题的古体诗词和现代诗歌。这也是扬中继《美味“杀手”——全国河豚美文大赛作品集》、《芳菲河豚岛》后,推出的又一本河豚文化研究力作,是中国第一部以河豚文化为创作主题的诗词作品集。
为了进一步凸显和传播“中国河豚文化之乡”的品牌效应,挖掘和推介以河豚文化为代表的扬中地域民俗文化。去年3月,扬中启动了全国河豚文化诗词大赛。历时六个月的征稿,征集到来自北京、上海、广东、贵州、湖北、青海、新疆、内蒙古等27个省(市)作者创作的诗词800余首。
参考资料
江苏扬中首发河豚文化诗词集 彰显地域民俗文化:http://www.chinanews.com/df/2014/03-16/5955629.shtml
古诗词的创作都有哪些规则?
作诗基本规则:
1、对仗(对偶):律诗中①‘起承转合’(首颔颈尾),承转(颔颈)两联对句(词性、结构相同、平仄相反),多对不限(富对仗);②单颈(转)联对为蜂腰体;③首颈(起转)对为偷春格;④同类、习惯、借对、重点、流水、宽松、数字错位、隔句、句中自对;单首、颔、尾(起、合)联对不可称律;绝句不求对仗。
2、对仗禁忌:①合掌(两联对仗,句式结构一样);②出句与对句意同。
3、相对(上下句平仄相反):1-2句、3-4句。(否则失对)
4、互粘(前后联平仄同):2-3句、4-5句。(否则失粘)
5、五七变式:五言句前加两个平或两个仄,变成七言诗。
6、五言规律:五言1、2、3句之第1、3字不论;第4句之1字不论。
7、七言规律:七言1、3句之1、3、5字不论;第2句之1、5字不论;第4句之1、3字不论。
8、禁出韵:除首句押韵外,单句为仄、偶句平押韵(韵脚,从106韵中选同韵部字)。
9、避上尾:一诗中,单数句(仄声)的上、去、入韵之尾字都应该用上(单一犯上尾)。
10、避重字:同一个字不可在一诗中2次以上使用(叠字词外)。
11、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除韵脚外,只有一‘平’及句中第2字或第4字‘平’被两侧‘仄’夹持。
12、三平调:如:仄仄平平平,每句最后3个字为平,犯三平连尾病。
13、避三仄:如:平平仄仄仄,每句最后3个字为仄,尾部三连仄。
14、互救:即句中不论的X字位,平仄互换,达到避免孤平、失对、失粘的效果。①句中3-4平仄换救变体。②出句与对句的1-1、3-3平仄互救(也可不救)。③句中1-3平仄互救。④孤平拗救。⑤出句与对句平仄广互救(全仄-全平,此还存有争议)。
15、语法句式结构(五言2.1.2、2.2.1、2.3;七言2.2.1.2、2.2.2.1、2.2.3常用),每联结构相同、各结构式都运用上为最佳(对仗两联结构相异而得章)。
16、佳品:合格律、无毛病;视觉艺术直观美、听觉艺术美、抑扬顿挫、脍炙人口、寓意深、深入浅出。
17、古风:韵不受限,混重深沉,篇幅长、平仄都可用(平脚时,前句为仄;仄脚时,前句平尾,至少两联一换韵),避上尾及重韵。
18、仄韵诗:将平韵诗每句平尾、仄尾与倒数第三个字之仄、平互换位形成。
19、排律:首尾联不对仗,余全对仗。
20、诗的演变格式:共4种结构句式,①五言基本格式(仄起首句不押:首句‘仄仄平平仄’, 依照‘相对’规则,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依照‘相粘’规则,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依照‘相粘’规则,第四句‘仄仄仄平平’),形成完整五言绝句。②将以上五绝,按对与粘规则继续推成8句,成为‘五律’。③ 将以上五绝前,视平仄而相对加2仄或2平,形成七言绝句。④将七绝按对与粘规则继续推成8句,成为‘七律’。或将五律句前对应性加2平或2仄,形成‘七律’。⑤将五律或七律按对与粘规则继续推成10句以上,称为‘排律’。 ⑥、以①中4句任何一句开头(首句),依据对粘原则推排,变换形成其他三式。故16篇格式不可死记,只记方法。
21、变格:
基 本 格 式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出句1、3与对句1、3互救)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孤平拗救,本句1、3互救)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本句3、4字变体互救)
(出句1与对句1互救)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2、避重韵:不可在同一诗中使用同声母字(如:已用‘生’作韵脚,不可再用上‘声’作韵脚)。
23、避免使用生僻字:影响普及传唱,上口性差。
24、会选韵:根据所表达的内涵,选择不同韵脚字(分为欢快、昂亮、温馨、低沉、忧闷字韵)。
25、通俗新颖:内容新颖,具有时代感,反应现实社会,避免传统上的无病呻吟(无聊),寓意内涵深,倡导使用新词汇(避免陈旧、官体诗,当然个别传统守旧者不乐意此形式,诗是写给现代人看阅的,古人是看不到,要让现实社会大多人群看懂)。
26、学习过程:学作诗应循序渐进,先学作短‘古风’、再学作‘绝句’、再作‘律’。 下附:泰石编制共享工具 (版权所有,引用必注明来源)
27、近于诗的词:浣溪沙、生查子、木兰花、阳关曲、清平乐、怨回讫、玉楼春、卜算子、定风波、摊破浣溪沙、望江东、忆王孙、渔父、渔家傲、鹧鸪天、一七令。(下篇‘词’,可先预作此部分词)。
28、联律的基本定义:合‘马蹄韵’、对仗、两联平仄相反。
①每句中字位的平仄结构
三言: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
四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五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1不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1、3可换位)。
六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1、3可换位)。
注:①多余8字联,根据‘马蹄韵’联律并结合联意加注顿号读,将组合分解成以上格式。
②出句有问题(不合上述规则),对联就会出问题。
56个字的完整的中华经典诗词,用于参加硬笔书法比赛
随便一首七律啦
比如杜甫的《蜀相》
蜀相
【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毛泽东《长征》等,多了
老师要求写一首关于校园的古体诗,有没有原创啊?
晨闻读书朗朗声,红旗飘扬舞清风。
绿草花艳迷飞蝶,鸟语蝉鸣枝头响。
烟霞隔窗透清辉,云聚添景更耀眼。
黑板留痕师生映,教楼赋识涵知智。
原创一首 我的学校
古诗词朗诵,该怎么写宣传标语?
诵千古名句,享一生辉煌,传中华文化,受万人敬仰。这是每个人应该去做的,更是我们的义务。
如何看待“诗词中国”原创诗词比赛
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大热 狂欢背后的思索
当代诗词日益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当前,公开发行的诗词刊物近10种,公开出版的诗词辑刊数量与此相当,非公开发行的诗词刊物(民刊)则不下2000种,数量也许在新诗刊物之上。据公开报道,《中华诗词》的发行量已超过《诗刊》,成为当前发行量最大的诗歌刊物。有人乐观地估计,近年来,仅每年发表于各类刊物的诗词数量,就比一部《全唐诗》还多。令人不解的是,现当代诗词虽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者和作品,但并没有吸引研究者和评论者的应有注意,也似乎没有赢得相应的读者群,甚至“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的说法在诗词写作圈内仍然颇为流行。
何以百年来产生的海量诗词作品难以获得读者的青睐呢?何以号称300万之众的旧体诗词写作群体,即使每人每两个月写一首,每天也能写出一部《全唐诗》的数量,却仍然没有获得读者的认可呢?我们不妨从中央电视台近日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中找找缘由吧!
一、重磅打造:诗词文化的视听盛宴
众人期待已久的《中国诗词大会》月初完成录制,终于在猴年大年初五的20点07分,由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在黄金时段首播了!央视在春节期间,以如此高的规格推出一档诗词节目,体现了央视对诗词文化的高度重视,对普及诗词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央视此举,对旧体诗词的日益升温,无疑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据悉,《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主持,康震、蒙曼、王立群、郦波等学者担任评点嘉宾。节目共10期,每期约90分钟,将在随后的每周五晚,由央视相关频道连续播出。
从公开的报道来看,《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其基本宗旨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对诗歌的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其设定的立足点不可谓不高,影响面不可谓不广。
节目在表现形式上也颇具匠心,在为数不多的诗词类电视节目中别开生面。从全国范围内上千位报名者中挑选出106位“诗词达人”参加节目录制,场面十分震撼,体现了一定的“全民参与性”。比赛机制和计分规则是:每位上台的选手最多可回答10道题,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便停止答题,选手得分以“诗词达人”百人团中每一题答错的人数叠加计算。每场比赛,分为单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两部分,106位挑战者全部参赛。5位选手参加单人追逐,累积击败人次最多者为该赛段优胜者,在擂主争霸赛部分与守擂擂主进行比拼,竞争该场比赛的擂主席位。
这场形式上颇有创新意味的诗词“比赛”活动,在飘荡着浓浓年味的空气里,带给了我们一场难得的诗词视听盛宴。但是,看完节目,欣喜回味之余,却未免令人五味杂陈。
二、旧梦重温:我们一起背过的古代诗词
本场“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的雍容大度,选手的从容镇定,嘉宾评点的深入浅出,以及形式新颖的赛场设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从涉及的诗词作品及参赛选手的表现来看,在这场诗词视听狂欢的背后,也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
一是题库的取材范围有些保守,片面追求节目的“全民参与”性而忽视了必要的提高。“爆竹声中一岁除”、“二月春风似剪刀”、“牧童遥指杏花村”、“春风又绿江南岸”、“春眠不觉晓”……当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古诗从主持人和选手的口中跳出来时,令观众仿佛置身于小学语文课堂。据笔者粗略核对,本场首轮比赛公之于众的诗词作品39首,主要是五绝和七绝,其中大约35首出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出自高中阶段的作品亦属寥寥。注重节目的娱乐性未可厚非,但参赛作品的选材范围,几乎全部限定在中小学语文课学过的篇目之内,未免过于谨慎。
尤其是擂主争霸赛的题目,对于击败另外4位选手的四川大学本科生彭超和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的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更两位争夺擂主席位的选手来说,仍然过于简单,无以区分高下,以至于两人均可以轻易做到不假思索,提前确定答案。其胜其负,完全取决于按抢答键的速度。从陈更抢到了前六次答题机会来看,后来一次都没有抢到,可能是被授意或有意谦让,这也是不惬人意之处。
二是题目的设计流于单调,“考题”大多是直来直去,缺乏变化与美感,缺乏必要的中介性转换,甚至不少题目比语文课的考试题更加乏味。本场单人追逐赛中,题目共分填空题和选择题两大类。填空题,一类是根据给定的字数拼出诗句,从九字中找五言诗句,从十二字中找七言诗句;一类是根据一联诗的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选择题,一类是选一个字填空;一类是辨别诗句中的错别字;一类是解释个别词语。本场擂主争霸赛中,分图片线索题与文字线索题,前者看图说出诗句,后者涉及诗词内容和诗人,形式稍微活泼一些。
三是选手答题不尽人意。五名选手中,一名俄罗斯留学生大卫,纠结于用“尽”还是“进”,止步于第五题“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填空题,倒也情有可原;另一位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的研究生曾颖,折戟于“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上句,未免遗憾。而由精挑细选出来的“诗词达人”组成的百人团,答题正确率却令人大跌眼镜,绝大多数题目的答错人数都在10人以上。如从12个字中识别一句诗,答案是“牧童遥指杏花村”,有18人答错,主持人董卿小声念叨了一句:“好像也的确有点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而填写“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下句,居然有29人答错,董卿在报出数字后,说:“这倒真的有点出人意料。”是啊,这确实有点出人意料!参加节目录制的选手,不是随机找来的,而是经过十比一的遴选,同时肯定做过功课,是有备而来的。凡事都有个见怪不怪的过程。当等到要求说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上句,有37人答错时,当从12个字中识别“江枫渔火对愁眠”,有65人答错时,主持人董卿也只好沉默了。
但作为观众,却不宜沉默。可以说,本场节目的宗旨和舞台形式的设定可圈可点,现场的“比拼”也较好地体现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这个宗旨。但是,作为央视平台,节目受众似乎需要设定恰当的目标人群,节目难度也应当体现应有的梯度。从本场节目来看,由于比赛内容过于简单,不能不令人怀疑“全民参与”的比赛型“诗词大会”的意义何在?如果仅属娱乐,恐怕不必如此兴师动众。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北大博士和川大本科生在众人的注目下,站在灯火辉煌的演播台上,就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上的诗词作品展开角逐,是否有些滑稽?“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难道一定得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或高中阶段语文课本的范围么?
饶是如此,选手们还是频频出错,这不能不使人想起对当前诗词“虚热”的批评。
三、诗词创作:停步休整是最好的出发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激荡之下,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急剧边缘化的旧体诗词诸种体裁,开始从诗歌领域抬起头来,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当前,诗词组织众多,诗词活动频繁,诗词队伍庞大,诗词刊物林立,每年发表的诗词作品不计其数,屡屡被人们引为当代诗词走向“复兴”的有力证据。甚至要求现当代诗词“入史”“入校”“入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据公开报道,由中华书局发起,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国移动共同举办的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短信参与者达1.29亿人次;而第二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大赛,共收到参赛原创作品11万余件,可谓盛况空前。然而,放眼近来声势颇为浩大的诗词活动,在诗词活动与诗词写作全民狂欢的表象之下,却掩盖不住内容苍白这个令人尴尬的事实。
比如,两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大赛产生的获奖作品,大多缺乏艺术性,像其他不可胜数的诗词大赛获奖作品一样沦于平庸,难以流传。在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大赛中,编辑甚至误将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作为选手通过短信发送的“参赛作品”,公开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读写月报•高中版》曾以《陶渊明玩穿越,诗词中国“传佳音”》为题,对此予以批评。又比如,当代诗词作品的艺术质量似乎并没有因表面的“繁荣”而获得相应的提升,甚至有学者撰文《盆景:旧体诗词的当代角色》,对当代旧体诗的艺术水平与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也有公开的报道题为《古体诗的枝头还没长出花骨朵》,并援引一位受访的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的话说:“古体诗的创作和数量已进入大繁荣,却未能进入大发展。难言其硕果累枝,甚至可以说古体诗的枝头还没见有新长出来的花骨朵。”
事实上,上述非议当代诗词创作实绩的说法,是把群众性的诗词写作等同于严肃认真的诗词创作加以评判,以前者否定后者,认识上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可否认,当前已经或正在涌现出一批卓有建树的擅长旧体诗词创作的诗人,也不乏具有较高艺术性的作品出现,但相对于数量过于庞大的作者群体而言,优秀作者和作品的比例毕竟太低,甚至被淹没在浩渺无际的诗词海洋之中而无法浮出水面。而绝大多数诗词写作者,古典诗词的修养十分淡薄,并没有认真体验生活,也没有深入钻研诗词写作技巧。那么,诗词写作需不需要知识积累的“门槛”?需不需要经过勤学苦练的过程?如何运用诗词这类传统诗歌艺术形式,才能自由地抒写个人情感和时代风云?种种问题,不能不令人思索。
从这期《中国诗词大会》来看,百名“诗词达人”中,有4人答对了39道题中的38道,体现出对中小学课本诗词较高的记诵水平,但整体而言,反映出参赛选手对传统诗词的疏离感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这批参赛者尚且如此,全民的诗词素养便可想而知。就像练习书法需要不断临帖和勤加临池一样,诗词写作也是一种艰苦的艺术劳动。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又云“胸罗万卷书,笔无半点尘”。倘若国民的诗词记诵量以中小学语文课本为标准尚且难以过关的现状不能得到彻底改观,那么,以群众写作为基调的当代诗词,难以通过诗词创作较好地自抒情志和表现时代,难以提供为读者喜闻乐见的诗词精品,便很容易理解了。
如此看来,提高民族诗性修养,提升诗词创作水准,不是喊喊“追唐赶宋”甚至“超唐迈宋”的口号就能解决问题的。我们首先还是得停下脚步,低下头、沉下心,老老实实从前辈诗人那里虚心学习。以群众参与为特色的当代诗词领域,立足现实,尊重传统,显得尤为迫切。对当前的诗词写作者来说,停步休整,也许是最好的出发!文章转自:中国诗歌网 作者:相里云
中国诗词大会作文800
2017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1】
一时,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人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中国诗词大会》以罕见的魅力把老中青三代人同时吸引到电视机前,不仅刷新了收视率新高,也在荧屏内外掀起了一波波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更多的人在领略到诗词之美、诗词之趣的同时,纷纷感到自己诗词知识的匮乏,惊呼“好想再学一遍古诗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古典诗词,作为中文特有的一种文体,不仅是“六艺之一,群经之始”,也是每一个中国文人必备的文化技能,更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块靓丽瑰宝。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千百年来,那些历久弥新的古典诗词,不仅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博大、精深,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多彩生活,更包含了中国国民精神的全部符码。
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多是从学诗开始。诸如珍爱粮食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寻求新机遇、新境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人顽强执着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身处逆境仍乐观打拼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拳拳爱国心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历经时代的演绎和岁月的磨砺,更加熠熠生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当今时代,会作古体诗词的人已是凤毛麟角,用网络流行语篡改恶搞古诗词的却屡见不鲜。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现行的教育制度也没给古诗词留下多少空间,默写古诗词在高考中只占6分比例。在此“指挥棒”下面,中小学语文教学正落入“工具理性”陷阱之中。但不管怎样,中国百姓对于诗词的喜爱,从来就没有停歇过。近年来,一些被“损坏”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正在得以逐步修复。
让人欣喜的是,中央电视台率先垂范,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 大会》之后,又特别推出了这档大型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据悉,全国共有5万多名诗词爱好者报名参加,选手从农妇到教授都有,更不乏各种学霸小明星们闪耀舞台。这些来自不同岗位的普通人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以文会友,用优美的古诗词你来我往,绽放出各自的精彩。
荣登此次《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宝座的是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武亦姝。这位只有16岁、身高180、诗词量2000首、把陆游当作“男神”的00后萌妹子,每次比赛都以汉服造型登场,其在舞台上散发出来的自信、古典的气场,以及行云流水般的答题速度,令台上对手心服口服,在台下圈粉无数,一夜之间便蹿升“网红”行列。来自湖南衡阳的湖湘才子彭敏也在台上惊艳了一把,荣获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