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文艺毛泽东诗词 含有“锦书”的诗句有哪些

时间:2020-07-03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1.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2.钗头凤·红酥手 宋代: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你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縢酒的杯子。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你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春风多么可恶,欢情被吹得那样稀薄。满杯酒像是一杯忧愁的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遥想当初,只能感叹: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美丽的春景依然如旧,只是人却白白相思地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脂红,又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满春的桃花凋落在寂静空旷的池塘楼阁上。永远相爱的誓言还在,可是锦文书信再也难以交付。遥想当初,只能感叹:莫,莫,莫!

3.清平乐·留人不住 宋代:晏几道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想留住情郎却无济于事,他酒醉后登上画船,扬帆而去。碧波荡漾的春江中,那船儿一定乘风疾驶,黄莺啼晓之声,会充满他的耳际。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渡口空空荡荡只剩下杨柳郁郁青青,枝枝叶叶都满含着别意离情。从此后休要寄锦书再诉衷情,画楼里的欢娱不过是一场春梦,那山盟海誓毕竟空口无凭。

4.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 宋代:晏几道

二月春花厌落梅。仙源归路碧桃催。渭城丝雨劝离杯。

厌:满足。引申为眷恋。“仙源”句:用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故事。“渭城”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句化用其意。

欢意似云真薄幸,客鞭摇柳正多才,凤楼人待锦书来。

凤楼:妇女居处。

5.一剪梅·漠漠春阴酒半酣 宋代:佚名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漠漠:寂静无声。眠三:即三眠。柘:亦名“黄桑”,叶可饲蚕,故多桑柘并用。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樯:船上桅杆。 樯燕:旅燕。梁燕:房中梁上之燕。篝灯:把灯烛放在笼中。

......

参考资料

陆游.陆游经典作品选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郑国民等.中职文化课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刘卉宇.宋词菁华典评.湖南: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

“浆船美酒白云边”出自李白哪首诗?

  • 是“将船买酒白云边”;

  • 出自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第二首。

原文: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释义:

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察之极难。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浪淘沙·北戴河》哪本书出版过?我要出版时间,这首诗的页码和出版地点作为论文出处

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图文版),麓山子,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第2版 页码就不知道了,你舍得可以自己买这本书去翻翻。。。。。

诗圣,诗仙,诗魔,诗神,诗狂,诗佛,诗鬼分别是谁

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神苏轼,诗狂贺知章,诗佛王维,诗鬼李贺。

1、诗圣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2、诗仙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3、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4、诗神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5、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

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

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

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

6、诗佛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7、诗鬼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居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狂

关于官场的诗句有哪些?

《别家山二绝 》

【郑刚中】

简书催我就征途,对坐西山暂索居。

闻说仕途巇险甚,未应从此便相疏。

《行香子 》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萧相公宅遇自远禅师有感而赠 》

【白居易】

宦途堪笑不胜悲,昨日荣华今日衰。

转似秋蓬无定处,长于春梦几多时。

半头白发惭萧相,满面红尘问远师。

应是世间缘未尽,欲抛官去尚迟疑。

《寄范丈景仁 》

【苏辙】

京城冠盖如云屯,日中奔走争市门。

敝裘瘦马不知路,独向城西寻隐君。

隐君白发养浩气,高论惊世门无宾。

欣然为我解东阁,明窗净几舒华茵。

春天雪花大如手,九衢断绝愁四邻。

平明熟睡呼不觉,清诗渌酒时相亲。

我兄东来知东武,走马出见黄河滨。

及门却遣不得入,回顾欲去行无人。

东园桃李正欲发,开门借与停车轮。

青天露坐列觞豆,落花飞絮飘衣巾。

留连四月听鹖鴂,扁舟一去浮奔浑。

人生聚散未可料,世路险恶终劳神。

交游畏避恐坐累,言词欲吐聊复吞。

安得如公百无忌,百间广厦安贫身。

《木兰花慢 》

【王恽】

叹西山归客,又愁里,过清明。记幕燕巢倾,朝堂人去,往事堪惊。行藏固非人力,顿尘缨、终愧草堂灵。潘岳无间可赋,渊明何地堪耕。汉家一论到书生。六合望澄清。甚楼上元龙,山中宰相,何止虚名。当年卧龙心事,尽羽毛、千古见青冥。憔悴中堂故吏,醉来老泪纵横。

《题祁门岳王庙 》

【方岳】

神京鳞介腥衣裳,三精雾塞天地光。

鼪啼鼯笑纷披猖,中分宇宙尊犬羊。

谁其与者沦纲常,受计於虏扼我吭。

王心凛凛天苍苍,以次来缚归朝堂。

自南自北诺已偿,焉用与虏为胥戕。

来仇报仇胡不臧,至今淮堑为河湟。

每观王传心摧伤,怒发为立胆为张。

皇畀予邑於祁阊,闻王有像北山冈。

欲往从之洁予觞,简书之言不我遑,

今且去此何敢忘。牲肥酒香时日良,

金戈铁马山茫茫。

《惧谗 》

【李白】

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众女妒蛾眉,双花竞春芳。

魏姝信郑袖,掩袂对怀王。一惑巧言子,朱颜成死伤。

行将泣团扇,戚戚愁人肠。

《退居 》

【徐夤】

鹤性松心合在山,五侯门馆怯趋攀。

三年卧病不能免,一日受恩方得还。

明月送人沿驿路,白云随马入柴关。

笑他范蠡贪婪甚,相罢金多始退闲。

其中《惧谗 》出自唐代作者李白

译文 :齐国丞相晏婴仅用两桃就杀死了三个有威胁的武臣,那会比用锋利如霜的剑杀伤力小呢?美丽的娥眉女子总被妒忌,挑拨最美丽的两个女人互相倾轧,就如同让两朵最美丽的鲜花互相斗艳。魏姝相信了楚王妻子郑袖的话,掩鼻而得罪楚王,结果打入冷宫。一但被花言巧语迷惑,红颜顿时失去光彩,或死或伤或冷落。结果必然是对秋扇而叹风凉不用,终日哭泣愁断肠。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有没有以顺字开头的文艺诗句

元稹

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 香毬

宋祁

顺谀要领绝,书罢付函封。 读史 其一

释宗本

顺风加橹棹,船子下扬州①。 辞众

三宝柱

逆刮蛟龙鳞,顺捋虎豹尾。 题门屏

王世贞

顺逆虽有殊,从儿得初地。 即事 其二

孙承恩

逆流如跛鳖,顺流若飘蓬。 使交舟中杂诗 其二

林光

顺风不开帆,逆风牵远浪。 奉新偶述二首 其二

当代

姜军

坡仙江上祝,顺逆两由之。 岷社社课·风

王仲修

煌煌玉烛四时平,顺气熏蒸万物成。 宫词 其六十六

王炎

顺流鸣橹不论程,上水开帆取次行。 湘中杂咏十绝 其五

倚柂稳如天上坐,顺流明日到衡阳。 湘中杂咏十绝 其九

史弥宁

老子行藏有神助,顺风出去顺风归。 绝湖

叶茵

儿曹问我新官职,顺适堂中老住持。 打坐

米芾

巨舰横江稳不摇,顺浮溟涨午时潮。 杂咏 其二

许景衡

顺水知人欲到家,扁舟拂地过天涯。 还自乐寿寄卢行之三绝句 其二

吴芾

快意由来未易逢,顺流却值打头风。 到仪真沙河阻风三首 其一

张孝祥

顺宁去覆郎官锦,府谷仍监太府钱。 有怀长沙知识呈钦夫兄弟 其一

杨万里

顺流更借江风便,此去韶州只两程。 二月二十三日南雄解舟二首 其一

顺流一日快舟行,薄暮风涛特地生。 夜泊曲湾

郑清之

杀活禅机本自由,顺行逆用总先筹。 香山老惠两猫

赵蕃

上水深虞费挽牵,顺风似得江神怜。 连日得顺风

饶节

顺阳春色元无数,只有秋芳恐未闻。 檀越许分一株素馨见赠作小诗速之

晁补之

秋水故应旋面目,顺流东望为君惭。 鱼沟遇大水

曾季狸

一水到家能几许,顺流东下片时程。 苦竹舟行

程公许

霜日晶荧水尚肥,顺风一舸送将归。 重九前一日到家

释绍昙

塞断不听呼小玉,顺风来听偃溪声。 送悟侍者参育王偃溪和尚

释慧方

顺水张帆息浪花,截流一句不周遮。 和董承事三颂见别 其二

韩元吉

顺风鼓棹潮如席,世事由来却险巇。 乘潮遇顺风

宋末元初

方回

顺抚说随心不爽,风漂罗刹有还时。 孚舟亭新成赋十绝 其四

宋褧

今日分携重惆怅,顺承门外草如茵。 送同年王在中编修代祀西行(六首) 其三

魏初

王浚楼船一夕风,顺流声势下江东。 赠史紫微参政

于谦

顺风催浪片帆轻,顷刻奔驰十数程。 黄河舟中 其一

方孝孺

顺流舟楫日边回,古木轩囱水际开。 题菊

边贡

江口传呼大驾临,顺流风雨注江心。 迎銮曲二十首和刘希尹之作 其十二

刘崧

顺承门外斜阳里,荞麦花开似故乡。 送别叔铭佥宪出顺承门

顺承关外酒阑时,驻马相看各自悲。 出雄县望西山赋一绝寄吕继道佥宪

孙蕡

二十五程荆楚路,顺流江水霎时间。 闺怨一百二十首 其九十三

汤显祖

金珠不施从军妇,顺义夫人眼里来。 朔塞歌二首 其二

吴与弼

须知道理平铺在,顺应何容一点私。 题正心斋

泥途不必叹凄其,顺应当随逆旅时。 宿太白店中

张家玉

顺水长驱事已非,龙潜虎伏失干旂。 军中遗稿 读史十首 其三

李梦阳

顺风斜日飞帆度,三十六峰无限情。 望龟峰

来复

无限波涛起平陆,顺风休笑逆帆人。 题夏圭风雨行舟图

汪广洋

顺风全不费䉡牵,把柁沿江稳放船。 江上十首(戊申夏奉召回京) 其五

罗钦顺

顺风顺水船如马,初是朝天第一程。 发龙江

徐渭

十八盘山北去赊,顺川流水落南涯。 边词 其五

殷奎

有钱便欲买船去,顺流归到江南边。 宁陵道中

陶安

顺风帆过李杨河,河北平矶没浅波。 李杨河

料得对床篷底话,顺流一夜到龙湾。 至安庆闻廖玉溪宪副等东下

顾清

飞盖桥头踏月华,顺流东去是君家。 月楼为杨尚絅赋 其一

飞盖桥边月漾沙,顺流东去即侬家。 吴江夜泊寄长儿天彝八首 其一

谢迁

湖水经秋分外清,顺风南下片帆轻。 南旺湖 其四

释函是

一滴曹源向北湍,顺流容易逆流难。 题千山剩人可和尚真

明末清初

陈恭尹

顺逆去留都莫计,人间波浪过江湖。 题王也痴虚舟三首 其一

弘历

羽卫森翘出帝城,顺时清跸此巡行。 秋日奉皇太后驾幸南苑即事八首 其四

滦河水自上都流,顺水行如风送舟。 滦河捕鱼 其二

顺时行庆列藩陪,戎索而今逮八垓。 上元灯词 其八

顺水收帆维石舫,又因摘句小延留。 石舫二首 其一

毛泽东诗词主要的思想感情

朋友你好!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株参天大树,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都充溢着一种恢宏博大,奇姿纵肆的激情与张力,成为诗坛上一典品格与个性强烈,画面与色彩斑斓的绝唱。从体裁形式上说,基本上都使用了传统的古典的格律,但从内容上实质上说则属现代范畴,它是用“旧体”写的“新诗”,用“古典形式”写的“现代诗歌”,因而我们可以称其为现代诗词,是开放在现代诗坛百花园中的花朵,甚至是无与伦比的异卉奇葩,它是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形式、中国气派,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典型的新体诗特征。

一、 从题材上看:用古体诗及大量用典描写现代题材与内容。

  写古诗最难的是写现代题材与内容。过去许多人写诗写来写去总不外乎“闲行阡陌上,万里碧云长”,“半斜夕阳下,醉卧古松旁”的老气横秋的诗句。要写现代题材吧,“万丈高楼从地起”,“车水马龙运输忙”则太打油。毛泽东诗词中最成功的一点,则是用古体诗及大量的典故描写现代题材与内容。试看“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更有许多“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雄关漫道真如铁”等战争题材。

  毛泽东喜欢借用别人的古体诗句描写现代题材,以表现代内容与思想,这一点使许多古典正统先生颇为不满,认为其诗词属“抄袭”,但实际上这些借用之词都有许多神妙之处,推陈出新,取得了更佳的效果,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一唱雄鸡天下白”源于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此处化用李句,而赋以新义,意思是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一经传播,广大人民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起来,进行英勇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变黑暗为光明。《采桑子·重阳》中,“人生易老天难老”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则出自李贺的原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本是说铜人辞汉,清泪潸然,汉宫花木,莫不依依,青天如若有情,见此亦当魂销。毛泽东借用这一成语,是死句活用,给予了完全崭新的意义。都以有限的人生和无限的自然相对衬而言,要把个人溶入集体中,个人亦将取得永生。也就是说,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另外,《七律·答友人》中“我欲因之梦寥廓”源自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浪淘沙·北戴河》中“东临碣石有遗篇”源于曹操“东临碣石”都借以表达现代题材与内容,恰到好处,形象生动,这里不一一细说。

  更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还用古典诗词描写现代题材,表现其粗旷豪放的特性。这是难能可贵的。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把国民党十八师师长张辉瓒被俘获的场面跃然纸上,干净利落。又如:正值世界革命战争与和平问题发生具大争辩之际,毛泽东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中冒出了“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这样粗旷的句子来以表达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这难道不是用古典诗词描写现代题材与内容极为粗旷的典范吗?

  从毛泽东诗词看,善于用典描写现代题材与内容也是很有特色的。如1965年创作的《念奴娇·鸟儿问答》,词中的“鲲鹏”,“蓬间雀”皆出自《庄子·逍遥游》。全词不取典故的原意,而只借用其中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两个对比物来创设意境,比喻当时国际风云变幻的斗争形势。又如人们熟知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吴刚和嫦娥,取自《淮南子》,此词一反常俗,让神仙敬拜凡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来实现先烈的英灵。再如《七律二首·送瘟神》第一首诗人“坐地”、“巡天”、“见牛郎”、“叹华陀”、“咒瘟神”,对血吸虫给历代劳动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倾注了满腔的叹息之情。总之,诗人用典上博采众家,不拘一格或象征、或比喻以强化表意抒情的效果、自然贴切、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现代题材与内容。

二、 从语言上看:在不弃用典的同时大量使用白话语言。

  毛泽东的诗词,形式上是旧体诗的形式,但是内容却是新时期的东西,总体而言是属于新时代的范畴,语言也自然以白话为主体,用白话语言抒写新时代的新景象。比如于1961年写的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中的两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完完全全的白话文,和平常说的口语没有任何区别,通俗易懂,让人很容易理解。只是诗句言约义丰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富于思辨色彩。还有其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中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初一看,不像是诗句,倒像是在随便地问一个人话,和一个人的对话一样,明白如话。又如其杂言诗《八连颂》,“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这些可以说就是地地道道的白话文,和我们今天的日常会话有什么区别喃!这是毛泽东主张“发展新诗”试写的一首新体诗歌。把人民解放军某部这个连队的一批干部、战士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勤俭节约,克己奉公,热爱人民,助人为乐,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描绘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更有甚者,毛泽东在其井冈山、中央革命根据地诗词中尤其注重使用百姓熟悉的、大众化的、最具民族文化内涵的、最能所映当时社会实践与时代特色的语言:如“红旗”、“国际歌”、“山下”、“敌人”、“井冈山”、“长沙”、“风云”等,抒发了他对工农红军、对人民革命的爱、以及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具有极深的感染力与很强的震撼力。

三、 从艺术风格上看:用灵活自由的形式,形象的思维,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毛泽东是一个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中国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领袖诗人。他的诗词在其艺术风格上“新”就“新在”形式灵活,无意刻求;思维形象,独到新颖;方法上采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紧密结合,使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1、 在诗词创作中,毛泽东提出了并充分运用了“形象思维”

  这实际上是要解决诗词艺术和视角艺术的结合问题,给读者以更多的直觉感受、形象体验。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使其诗词在严肃的主题下,并不显得呆板,而是生动活泼的表现其思想内涵。如:“风卷红旗过大关”一句,以“大关”表现出山路的险峻,以“风卷红旗”表现过关时势如破竹的迅捷气势,情境描写栩栩如生;又如在《卜算子·咏梅》中,创造了“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与陆游完全不同的不畏艰难险阻、藐视一切困难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创造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胸怀广博、态度谦虚的、对前途充满乐观的,令人愉悦和鼓舞的形象。

2、 在诗词创造中,毛泽东采用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方法

  与李白、屈原等浪漫主义诗人不同的是,毛泽东将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融入到诗词创作之中,使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紧密结合,增强了其诗词的生命活力。它既展示了革命生活中的伟大事件,又表现出斗志昴扬、意气风发的乐观主义精神,思想积极向上、充满激情,没有半点消极之言。乐观向上、气势恢宏,偏于豪放,但又不废婉约,堪称“革命浪漫主义”典范。正因为如此,毛泽东的诗词完全可以独树一帜,与李白、杜甫争辉!例如:《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出诗人的远大革命抱负。《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突出体现诗人的英雄气概;即使到年迈古逾之年,诗人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出了“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这样雄壮豪放的诗句,使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巧妙结合,极有感染力。

3、 在诗词创作中,毛泽东挥洒自如,“突破常规,形式自由灵活”,无意刻求。

  诗歌,特别是律诗是讲究精炼的,盛唐以后诗人写律诗,一般避免重字。毛泽东《长征》诗中就有三个地方出现“重”字。如“万水千山”、“岷山千里雪”中的“千”字、“山”字;“红军”、“三军”中的“军”字。人们并不觉得它重现而减低《长征》诗的艺术魅力。问题在于有的重复出现无法避免,有的重字出现反而贴切自然。

  诗依律,词依谱。词的平仄由词谱决定,什么地方用平声,什么地方用仄声,故需按每首词的词谱来填,故写词又叫填词。能否突破呢?为了形式服从内容,毛泽东敢于突破。如:七律的格律形式上,放宽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他后期所填的词用了不少新词语而放宽词牌要求。如《念奴娇·鸟儿问答》就是显得尤为突出:“怎么了得,唉呀我要飞跃。”“雀儿答道……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等。简直就像随便说话似的写将出来。以致晚年郭沫若也按此新体写过一首《水调歌头》的词,即有“大快人心事……拥护党中央”之类的句子。

总之,毛泽东诗词格律运用自如,形式灵活,并不拘泥;思维形象,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巧妙结合,颇为完美地表现了丰富而又崭新的内容,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 谐完美的统一,因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其艺术风格上“独到新颖”的新体诗特征。

四、 从写作的动机与目的上看:忆古说今,重在评今

  毛泽东诗词中有多处忆古,比如:《沁园春·雪》一词中就列举了五位有名的封建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诗人对他们的文韬武略都进行了评说,而重在表明对他们的一片“惜”情之上,但他们都“俱往矣”。忆古而评今,把重点放在评今,即词末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都已经过去了,数一数既能建功立业而又有文学才华的人物还得看今天的革命英雄,这宣告着工农无产阶级主宰祖国壮丽河山命运的即将到来。又如《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了那东汉末年曾经叱咤风云的魏武帝曹操曾到过[①]并在那里吟下了千古名篇《步出厦门行·观沧海》的地方油然而生怀古情节也就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并且,从某个角度来看,他们都是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他们俩身处的自然环境“萧瑟秋风今又是”则大致一样。难怪今缅怀魏武帝。只是,他们则又“换了人间”,“换了人间”四个字不仅点出时代不同了,更强调社会也不同了,同时也点出了全词的词旨,而且重在强调的是今。今非昔比,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今天的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今天的中国命运已经真正地掌握在了人民的手中。这里通过对魏武帝的追忆,进行今昔对比,巧妙地凸现了“今”的“换了人间”,表达了全词的主旨。又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上片诗人写道:“长夜难明赤显天”;下片“一唱雄鸡天下白”。一反一正,一阴一阳,一邪恶一正义,一黑暗一光明,而正义压倒了邪恶,光明战胜了黑暗。上片说过去,下片说今天。上片是回忆,下片是现实。前宾后主,前虚后实,上片谈的过去,上片的回忆,目的都是为了衬托下片,以期表达下片的含义,即上片说旧中国长期处于重重黑暗的压迫下难得光明以衬托下片所表达的由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广大人民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进行了英勇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变黑暗为光明,一切妖魔鬼怪都无所施其伎俩了。实际上,毛泽东此词,缘起仅是一次民族歌舞晚会,柳亚子先生原词,也同样兴会淋漓地写了它,却只是限于歌颂领袖一人(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白族共骈阗?),而毛泽东和词则把百年苦难,万方腾欢,整个祖国的风云雷雨,全部收摄起来,上下片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空前盛况,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正如古人所说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①其艺术构思把作者“忆古说今,重在评今”的思想推向极致。

五、 从表达的思想感情看:是现代的、民族的、大众化的、是世界的

  毛泽东诗词的根须是深深扎在当时惊天动地的革命斗争中,深深扎在现实生活的土壤里,他关心的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命运。因而其诗词“器大声闳,志高意远”,是现代的、民族的、大众化的思想与感情,如《菩萨蛮·黄鹤楼》其上片写景“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设象意中,而象在意外。蕴藉无穷,引人入胜。其目的是为下片言情作铺垫。“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倚危把酒,怀古思今,应物斯感,由境及心,豪放深沉。一个“逐”字,绾合心潮江浪,不但生动写出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设意象中,而意在象外。含蓄不尽,耐人寻味。它不仅把黄鹤楼的胜概,把武汉镇的景色,以及祖国山川壮丽寥廓的风光,具有特征地烘托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它把诗人崇高的抱负与激情,把民族的伟大气魄与力量,以及时代风雨和革命精神,都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当时正值“四·一二”大屠杀的前夕,革命像一艘巨轮,在右倾机会主义者的舵手盲目驾驶下,眼看就触到露出水面的瞧石上,诗人清醒地看到了这种形势,而进言不听,正确意见不被采纳,心情怎能不沉重?可是却决不绝望,他高扬着超出时代藩篱的头颅,以巨人的双目瞩望着未来。这就是诗中所显现的诗人的复杂而矛盾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因而本诗的写景,本诗的言情,是伟大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特定环境中客观现实景物谐和交融的艺术展现,展示诗人对革命斗争既沉重又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因而是民族的,大众化的感情。

  又如《念奴娇·昆仑》中“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两句以设问形式提出自古以来,有谁关心民瘼呢?有谁站在人民立场,把昆仑的“功罪”加以公平论断呢?也就是说,诗人从人民生活的角度来提出昆仑“功罪”问题,其思想感情一直通向了人民的心灵深处,此时诗人的心里活动与思想感情,是耐人咀嚼回味的。而其诗人继续写道:“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裁为三裁”,好一个“裁”字,说得多么容易,像裁一张白纸,像裁一根细枝。一般常人,有这等力量吗?“裁”了以后干什么?不是无目的的“裁”?不是“裁”着好玩,而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为什么要拿昆仑作礼物分赠欧美呢?要让“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啊!多么宏伟的气魄,多么高旷的襟怀,多么豪迈的愿望!或日:“昆仑”不是咱祖国的象征吗?为什么拿它来送礼呢?又为什么拿它来赠给欧美帝国主义呢?在这里,昆仑只是奇伟高寒的自然景象;在这里,欧美只是世界人民的代语,让我们一同进入诗篇中涵泳吧!让我们想象的翅膀追随着诗人的理想去翱翔吧。“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诗人梦寐以求的,是实现世界大同,让全人类都过着和平幸福生活这样崇高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因此我们不得不说,诗人的思想感情是现代的,是民族的,是大众化的,是世界的。

六、 从对传统的继承上看:重在超越与创新

  毛泽东以传统诗词的形式来抒情言志,驰骋想象,创造意境,这自非偶然,而是其具体生活经历和一定修养所决定的。但难能可贵更值得研究的是其丰富的巨大的创造性,即对传统的超越与创新。由毛泽东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尊重传统,继承遗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的内容,也便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那么,毛泽东在其诗词创造中是怎样体现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并予以超越与创新的呢?

1、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毛泽东诗词对传统的超越与创新。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同志正是以这种奋斗哲学来阅读古典诗词,其所取于古典诗词的便是那勃勃生机、奋进搏击、自强不息,行健有为的思想感情和动态形式。毛泽东诗词从总体上看是在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精神的。起于1918年《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到1965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47年凡51首,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毛泽东诗词。数量不算多,但艺象各异,涉及面广,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生,反映了现当代全部革命和建设的战斗历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恰是一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壮丽史诗,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形象显现。从“年少峥嵘”、“鲲鹏击浪”,“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刺破青天锷未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再到‘“一唱雄鸡天下白”,“极目楚天舒”等体现了从打破古典和谐走向近代豪放再迈向现代崇高的美学的轨迹和诗人心态。换句话说,从历史性角度来衡量,诗人毛泽东不同于从而超越于历史上一切伟大诗人之处,在于他不止于求索,不限于抱负,不只是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浩歌,他辉煌的诗篇都根植于他更伟大的实践,他在中国革命战场上导演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戏剧,他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大地上绘出了一幅幅最美的最鲜艳的图画,他缔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开辟的是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新篇章,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战斗传统,这岂是继承,更是大大发展、大大的超越、大大的创新了。

2、 从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看毛泽东诗词的超越与创作。

  作为站在传统基础上俯瞰和透视诗词艺术真谛,并加以创造性发挥光大的毛泽东,十分重视借鉴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如他所说:“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①如毛泽东诗词的浪漫风格,其最初源头,肇始于庄子,“恕而飞”的鲲鹏形象,就是庄子浪漫主义美学和诗学精神的宣言书。刘熙载说:“诗以出于《骚》者为正,以出于《庄》者为变。少陵纯乎《骚》,太白在《庄》、《骚》间,东坡者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②如果说毛泽东诗词也在《庄》、《骚》之间,那它就是李白之《骚》和苏轼之《庄》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审美理想下的一种全新的发挥、超越与创新。从毛泽东诗词的整体来看,是将历史诗词家所积累、所凝聚的诗词艺术与精华,一一驱遣于笔端,变化于腕下。又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现坚贞,表现了高标逸韵,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只能孤芳自赏,不免顾影自怜,从而也就流露着感伤,表现出脆弱,这是受时代制约与阶级局限,不能不是这样的。到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才一下子把这个极熟的题目引进到一个崭新的崇高的境界当中。用之,而反其意。用它的题目《卜算子·咏梅》,这就用了它的格律形式,用了它描写素材,由此,在表现技巧上,在艺术构思上,在形象塑造上,在语方驱遣上,都可能从中相反相成地有所汲取。这是“用之”的方面;但它消极不健康的寂寞感伤的情调,它那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失意士子的神态,都要不得,必须扬弃。这是反其意的方面。“反其意而用之”,也就是批判继承,也就是推陈出新。推封建主义之陈,出社会主义之新。因而其诗词难道不是对传统继承基础上的超越与创新吗?

3、 从其独特的思维与审美艺术看毛泽东诗词对传统的超越与创新

  集百家之长,毓一枝之秀,是历史上各门艺术取得新的突破,获得伟大成就的共同经验,诗词也不例外。在毛泽东诗词的大熔炉里,无可辨驳地融铸了传统作品,民间艺术或现代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运用独立的新思维,贯通了这种多元结合的内外两面,一方面从多方位、多侧面深沉地反省我国诗歌的历史与现实;另一方面则从诗与哲学相结合的新高度出发,既创造了新的诗词范式,又登上了新的艺术高峰。

在毛泽东继承和发展我国诗词艺术的全过程中,他作出了前人没有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对诗词审美理想和审美规律的倡导和探求。从1965年《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提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以来,关于灵感、直觉、情感与诗歌审美特点的关系,便成为诗歌界关注的热点。接着,又进一步深入到诗歌意象与意境关系的探讨。随后,诗歌还从诗歌语言学切入诗歌的审美形式批评,改变了历来诗歌批评只重思想而忽视形式

七、 结语

  毛泽东诗词创作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运用传统的诗歌形式表明新的内容、新的意境、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通过继承旧体的精

华,汲取好的民歌“养料和形式”,创造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体诗歌”。其在“思

想内容上,时代精神上,遣词造句上,都具有极大的亲和力”,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没有任何人否认,毛泽东诗词是现代诗。就是说,毛泽东诗词是民族的新体诗歌。他用现代人的语言,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表达了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表现了现代人的社会生活,所以使他的诗词达到了新的高峰。可以这样说,毛泽东诗词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善于创新的典范。毛泽东晚年诗词中优秀作品更是达到了文成法立,独步当代,雄视千古,比他其它任何时期的诗词更为出色的境界。毛泽东是诗词中当之无愧的诗天子,其晚年诗词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无人可比的最新的高峰。一句话,毛泽东完成了古典诗词的现代转型,而且完成得非常杰出和自然。他的诗词是时代的诗词,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激荡着时代感情的潮汐,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耀,洋溢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其创作也总是为着推动时代前进而努力。

总之,“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①堪称为诗词中泰山北斗的毛泽东诗词,反映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着革命导师的伟大思想,它的根须深深扎在现代中国的战斗生活土壤中,又吸吮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雨露阳光的滋润,生动地表现出一代伟人的自由意识的生命活力,矗立起一个从古典和谐走向现代崇高的抒情主人公的典型性格形象。其诗词不管是语言上、题材上、艺术风格上、写作的目的动机上、表达的思想情感上、以及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上都凸显了新体诗的典型特征,其诗词不愧为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株摩天大树,是中国现代诗词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为我国新体诗的创作实践指明了方向。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诗中生动、形象、概括地表现出红军战士那种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红军不伯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头两句点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和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这是对长征的战斗历程相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高度的艺术概括。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在整个过程中遇到了无数个艰难险阻,天上有儿十架敌机不住地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同时党内还有“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和破坏。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或“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在话下”等意)“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里,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这是多么新颖的比喻!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也为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那佯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张已极。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两个动词“腾”和“走”,使静的高山峻岭跃然纸上,换句话说,就是把死的东西写活了。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战士特别喜爱峰峦叠嶂岷山上的千里积雪,全军越过去以后,可以说是人人欢天喜地、笑逐颜开。继强渡大渡河之后,卫翻过几座大雪山,走过人迹罕至、遍布沼泽的大草地。现在又跨过终年积雪的岷山,眼看就要完成最艰苦的行程,离陕北革命根据地已经不远了。不仅甩掉了身后的几十万追兵,而且又摆脱了“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具有这种心情的红军战士,怎能不欢欣鼓舞、欣喜若汪呢?

  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句中的“更喜”和“尽开颜”。与诗的开头两句中的“不怕”和“只等闲”相呼应。

找送好友文艺或朗朗上口的祝福语或古诗词。

薛涛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短幅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前两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两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了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发现情意的执着。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诗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语,读来感受丰富,诗意层层推进,愈转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耐人寻味。

关于送别的唐诗有很多,你可以参考: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40/Class36/200508/8729.html

A 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简析】孟浩然是一位飘逸的隐士。从开头两句,就道出了诗人对他的敬仰,结句更赞美他象一座高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企及的典型。

B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C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简析】诗人正自家乡四川东下,仗剑远游,意气风发,这首诗写得气势奔放和开阔,表现出一种愉快和乐观的心境。

D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E 赋得暮雨送李曹 作者: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简析】这首诗的特点是在暮雨中送行,将别泪和雨丝联系起来,别具一格。

F 留别王维 作者: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简析】 在京求仕不成, 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G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H 送人东归 作者: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注】郢门山:在今河北省江陵县。

【简析】这首送别诗的结句千年传诵,使离情更增色彩。

I 送李端 作者: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简析】朋友相交于流离患难之中,原本相见恨晚,却又要分别无期,其悲怆之情远过一般的离情。

J 饯别王十一南游 作者: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注】汀州:水边或水中平地。此诗后三句似乎出自梁代柳恽的《江南曲》,诗为:“汀州采白苹,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难。”

【简析】这首送别诗,着重写离情别意。其诗首尾相应,新颖而不落俗套。

K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作者: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注】三边:指幽、并、凉三州边远诸郡,泛指边疆。

【简析】久历沙场征战,年老罢归,不免有苍凉之感。“老去恋明时”既是对当朝的溢美,也是对“曾驱十万师”的依恋;而“日暮欲何之”,则又是对当局婉转的讽刺。

L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作者: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简析】这首赠别诗,既凄清缠绵,又慷慨悲歌,别意浓重,劝慰有加,除结句外,余皆“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M 送崔九 作者: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晨。

【简析】奉劝朋友隐居就要真下决心,才有可能尽情地领略丘壑林泉之美,不要当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立意独特新颖,但去难人所难。

更多:

http://d.baidu.com/rs.php?q=%CB%CD%B1%F0%B5%C4%CA%AB&tn=baidusite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国维L*

3、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被贬。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嗟”同知已离别而惆怅,为故人被贬而伤感受,因宦海无常而慨叹。江边垂柳依依惜别,储蓄写出人虽不至心意已到。后四句接连用典,慨叹友人怀才不遇。音韵和谐,对仗匀称,朴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活用典故,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

——开头别宴将尽分手在即,直接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真挚,二联写离情的缠绵,三联时间已晚离别到来,“何”后会难期,隐隐的哀愁,没有长吁短叹,在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不温不火,意态从容,气象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作者谪居岳州,梁知微经此入朝,送客。征帆远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写简淡的秋景。孤——由峰而转向人,神话传说使君山缥缈,浮——迷离扑朔之感,三句写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致。

7、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8、李颀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兑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把霜拟人化,写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气象,寒不可见树色可见。催,生动有感,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9、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11、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12、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两句直写日落之景,纯用白描。

13、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练,朴素秀美。前二句点明时间,后二句写归去情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归意,诗人形象隐于诗外,表露寄托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饯别王十一南游》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借助眼前的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友人远去,频频挥手,依依惜别,没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景物入诗,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烟水、青山、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空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远了,同时写出诗人此时的空虚寂寞之情。五六句写诗人心随友人远去,直到目的地。最后又回到现场,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首句写氛围,声音、情状、时间、地点,显得黯然销魂。二句用两个自,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三四句用同病相怜来写依依惜别,通篇基本上直陈其事的赋体,紧扣江边使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4、岑参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难舍之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字里行间激情荡漾。开篇造成特殊的背景,烘托李副使毅然前行的气概,珍重的送别之意暗含其中,三四句明写友人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五六句化惆怅为豪放,末句直抒胸臆,气贯长虹。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语言口语化,亲切洒脱,声调悠扬流美,奔放明快,韵律自由活泼,节奏跌宕有致。

《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

火山五月少行人,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首句似即景信口道来,点明季节和所向,写行程之难,次句写李判官的过人之勇。马之快,原之阔,身手矫健。尾句有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使诗脱却一般私谊的范畴,升华到更高境界。此诗只就此地与彼地的情景略加夸张和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可说独具一格。

15、贾至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这是一首情韵别致的送别诗,诗人先从自己离别洛阳时写起,怀着被贬的失意离开故乡,以物候的变化表达时间的变换。深得采薇遗韵。开首两句洒脱飞动,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三句的世情含意极丰,世事如浮云,更觉离情难遣如流水之悠长。结尾一个空字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而又依依不舍的深情。唐诗中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多,且各尽其妙,此诗以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倍加难堪,写得沉郁苍凉,一结有余不尽。

16、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此诗开始从上次的分别说起,接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和惜别,描写曲折,富有情致。上次别后相见不易,此间相思自在言外,正因如此,才相见如梦,加深了惜别和伤感的心情,前两联构成因果关系,翻疑梦,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神态尽在其中,各问年,不仅在叹息年长容衰,也在以实证虚后两联写深夜长谈,但太多的话说不完,故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来渲染映衬,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多么凄凉,不仅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境,也象征人事的飘浮不定。既描写了实景又虚写了人的心情。结句表面上写劝酒,实际上总写伤别。综观全诗,中四句极工,写尽悲喜伤感,不可收拾,末二句却能轻轻收结,略略冲淡,可见诗人能运笔自如,具有重抹轻挽的笔力。

17、严维

《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写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后情景,前两句写送行,交代时间地点,一个愁字语带双关,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表达出来。日晚写时间之久,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自然地带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鸦尽,空余江水东,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含有无限深情。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18、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时钟。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虽是送别诗,却重在写景。起句点雨次句点暮切题,暗中还写了送,并且绘出了一个压抑的场面,为后文做铺堑,中间四句构成了一百万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深和远又染上一层迷蒙暗淡的色彩,无不染上离愁别绪,形成浓重的压抑的氛围,诗人置身其间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结尾一联直抒胸臆

19、卢纶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落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次句虽平直、刻露却因承上句而无平淡之感,倒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但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寒云给人以沉重阴冷之感,烘托了悲凉的心境。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仍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伤怀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思想发展的高潮。四联仍归到悲字遥望远方掩面而泣,最后一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21、权德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事雕饰,在平淡中蕴含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前两句一别一逢十年岁月,引发人事沧桑之感,平淡的叙述而别有情致。此诗不写久别重逢的感触,而是再一次分别的情味。三四句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境界寂静而略带荒凉,有黯然神伤的意味。前路漫漫四顾苍芒,忽逢又别,使人想到人生离合,别逢总是那样偶然、匆匆,难以预料。

22、薛涛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短幅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前两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两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了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发现情意的执着。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诗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语,读来感受丰富,诗意层层推进,愈转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耐人寻味。

25、柳宗元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此诗写监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愁字,而表面的平静中却蕴藏着深沉的激愤和无限的感慨。首道出了二人共同的宦海经历和人世沧桑,现在又共同遭难,感到难以再会,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后二句看似平淡却自然流露出讥讽与无奈。此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现,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之情。首联开篇点题写惜别之情,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末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在远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梦。烟字确实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真意浓,十分真切感人。二联集中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中的愤懑与愁苦。 《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26、元稹

《重赠乐天》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V0W;

——首句提到唱诗,把读者引进离筵的环境中。首句休遣,次句解释,筵上唱离歌本已添别恨,何况是自己与友人的赠别之作,不免让人引起回忆,更加伤感。三句从眼前写到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穿上下诗意转折自然,四句是想象中分别的情景,想象具体入微,诗以景结情,余韵不尽。此诗说到分手和分手的时间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读后却有无穷余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7、韩琮

《暮春泣水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历来送别多言离愁别恨,而此诗匠心独运,重写古今情,不落俗套,别具新意。首句选用暗稀二字以暗渡的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次句化用,想到李杜深情,以都城的繁华衬离别的惆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从中透出,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三四句抒情,行人指远行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有才之人、有志之人、有为之人跨过这道水,这水流走了他们的大好年华,也流走了大唐五朝的国运。此诗写得含蓄蕴藉,凝重深沉诗意深广、韵味悠长。

28、许浑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首句写友人乘舟运去,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二句写友人走后的江上景色,以乐景写哀情,急字透出诗人水流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三四句写暮色苍茫暗淡,风雨迷蒙凄清,心情也怅惘空虚,凄暗孤寂。四句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更含蓄更具感染力

29、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是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写景上很成功,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捷交代时间、环境、渲染气氛,三四句展示了两幅美景点明地点,富有地方特色和季节特色,透出对远行友人的关切和惜别之情,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三联写行者与送行者不同的心境,行者乐观开朗,送者空虚无着怅然若失。最后两句写只身回京更加寂寞。诗前半部分的景与后半部分的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用反衬。

30、温庭筠

《送人东归》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首句以哀景写离情,次句却出人意料,有浩然远志气象格调不凡。颔联两句是互文,展示辽阔雄浑的境界,为友人壮行色。颈联有两层诗意,一与目送友人消失开际,一想亲友望眼欲穿,既写了对友人今后的关切,也写了自己的怀念。此诗逢秋而不悲,送别而不伤,无论送与行都不引起更深的愁苦

唔~~~~~希望能帮到你更多

我的妈呀。我不要百度搜的。我就要适合的一句话。我也可以百度搜。

桃花潭水深千尺嘛,太白的最经典。

还有的就要看你是偏向哪个方向了,互勉还是珍惜什么的?

祝福语

类似。愿几十年后你还是老友,我提着老酒。

只希望,今后不管是三年,五年或是十年。某一天,我们相遇,还能相认,你大喊一声:我想死你了,那一刻,我会泪流满面。我们是朋友,永远的朋友!

只记得这个了,当时见到还挺感动的,不过似乎不很新颖了……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