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创设诗词意境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唯美古诗词

时间:2020-07-01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一、运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

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

  学杜甫的《绝句》,可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玄宗骄奢,不理政事;奸臣当道,权倾天下的社会现实。

亲眼看到安禄山起兵反唐,潼关失陷,尸横遍野,长安混乱,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之后,教师补充描述道:“乱世之中的诗人一生仕途多蹇,久盼和平,战乱与饥荒不断,使得杜甫带领一家老小逃到四川成都定居草堂。

终于到了战事消散的一天,他感慨万分,写下了这篇不朽之诗,给人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感觉。

”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

  古诗词还牵涉到不少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借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图片、幻灯片、投影胶片等创设情境,在此情境中,潜心分析,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如教高适的《别董大》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借用了历史学科的《盛唐时期疆域全图》。

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俩人在渭城话别,然后穿越阳关,远去安西,千里迢迢,关山万里,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在图中标出古渭城(今陕西西安西北),古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古阳关(今甘肃敦煌一带)。

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告别,顺江而下去广陵,在图上标出黄鹤楼所在地(今湖北武昌)、标出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从图上学生可以直观地比较,董大向西去,去苍凉荒远的安西,孟浩然向东,去繁华富庶的扬州;难怪高适满含忧伤凄凉,李白满心高兴欢畅。

在此情境中,无须教师多讲,学生的所学所得却过目不忘。

  二、描绘诗词画面,创设教学情景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

”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师生亲自动手,用丰富的色形,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在愉快的情境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里,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

  1、绘画论画

  比如《回乡偶乡》一课,可以用PowerPoint制成三幅幻灯片:两鬓斑白的诗人骑着毛驴踽踽独行,看着眼前物是人非的家乡,有点不知所措;一群黄口小儿嬉戏而至;儿童们围着老人,好奇地打听着客人从哪里来,老人百感交集,捋须长叹。

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投影,论说故事,讲出三幅图所表现的故事内容,接下去进入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2、绘画叙画

  教师把握准古诗词的感情基碉,运用相应的语调、语气、语态,绘声绘色地描述画面,把学生的心绪,牵进教师构建的情境中,悟其情,会其意。

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

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

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

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

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掌前行,欢快地引颈高歌。

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

  3、绘画展画

  杜牧的《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虽时代不同,但同是歌咏春天,同是富有哲理,诗中都有具体可感的形象。

《江南春》里的啼莺、绿叶、红花、山村、水郭、洒旗、楼台;《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翠竹、桃花、鸭子、江水、蒌蒿、芦芽等。

课前准备一下颜料,学生即可画出一幅鲜艳明丽的水彩画,既加深了“江山如画”的印象,又能更好地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画外之意。

选出佳作,实物投影,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精心选择乐曲,创设教学情境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

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

  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

  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赏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

  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

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真情朗读诗词,创设教学情境

  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朗读磁带,音色纯美,读音准确,感情充沛,播放适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它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令诗歌形象更有立体感,使诗歌情感更能震撼人。

  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播放了录音,顿挫有致、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诵,感染了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

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

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有时,教师若能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配音朗读,那么学生会更易受感染,效果会更佳。

也可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中,或激越高亢,或轻慢舒缓地诵读,会对诗词有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

  五、调动记忆内存,创设教学情境

有些古诗词所写的景和物,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为历代诗人、词人所钟爱,对于这些较熟悉的事物,不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搜索记忆,调动相关信息,编结新旧知识的联络网,利用多媒体,呈现有关名诗佳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顺流而下,自然驶向新知识的彼岸。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清新脱俗的莲花就是文人笔下的爱物,同学们可以说出一连串与莲花有关的词句:

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如同风儿吹皱一弯春水,课堂上激起阵阵涟漪,有的同学边读边会意地点头,唤醒了原有的记忆;有的同学还不甘示弱,继续说出老师没想到的诗句,莲花洁净清幽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刻入同学的脑海中,接下来再由形上升到神,理解莲花高洁傲岸的品质就不难了。

六、撷取诗词佳句,创设教学情境

名言佳句,是每首古诗词最亮丽的地方,有人把它比作“诗的眼睛,明亮发光”,也有人把它比作“皇冠上的宝石”,它们语意隽永,千古流传。

教材入选的诗歌,其中的佳句比比皆是,不妨撷取一二,打上银幕,直接切入,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芬芳的诗苑。

教学孟浩然《登鹳雀楼》可以先打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千古流传的名句投影,然后开讲。

教《望庐山瀑布》,拎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再打出以下的问题:诗人认为瀑布有三千尺那么长,真的吗?看到气势磅礴的庐山瀑布,诗人想到了什么?抓住“诗眼”,沿全诗溯源而上,一改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旧程序,又激发学生逆向思考,探究全诗,起到了“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功效。

七、利用动画激趣,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计算机的制作动画功能。

将适用于动画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做成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开启智慧,调动思维,增强参与意识。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