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家喻户晓的好诗,字面意义恕不赘述。
首句“明月”和次句的“霜”,既是景物描写,也点明季节和时间,是一个深秋的深夜,秋月明亮,分外醒目,触动游子孤苦的心。
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误把月光看成了“霜”,“霜”的寒意加深了他的凄凉。
第三句的“明月”和首句“明月”相呼应,作为景物的重复描写,加强了它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义--月圆而人不圆,望明月而思故乡。
这一句写游子的行为。
他“举头望明月”,触景生情,便很自然地低头思起了故乡。
“低头”对应“举头”,是诗中人物前后两个连贯动作。
“思故乡”是“望明月”后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流露,“故乡”只能“低头思”却不能“举头望”,表现出游子远离故乡的落寞孤苦,或许还有些无可奈何。
此诗最后一句的最后三个字,既直截了当点明诗旨,又嘎然而止,让浓浓的思乡之情飘散到诗句之外,做到言尽而意不尽。
静夜思【题解】李白自开元十二年(724)离开蜀中之后,便长期客居他乡,此篇即为思乡而作。
《乐府诗集》将其列入《新乐府辞·乐府杂题》。
关于其文,清人数种选本全文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元选本文字稍异,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今人多从前者。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请采纳,如有疑问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