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古诗文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当前语文教学中,每位老师都很重视古诗文的积累。
可许多老师都觉得之所以要积累:一是课标中规定要积累,二是要考试。
正因为要考试,所以才要积累。
这样一来古诗文的积累功利色彩浓厚,而这功利又掩盖了古诗文积累的实质。
那么古诗文积累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因此古诗文积累的目的就应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如果再深入一步,把古诗文积累放在“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这个大背景下考察,古诗文积累的最终目的就应是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学习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积蓄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样一来古诗文积累的目的意义自然就明确了,而其基本任务就是背上优秀的名家名篇,其教学核心就应是引导学生鉴赏体验古诗文所描写的意境,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二、古诗文积累应是一种文化传承
优秀的古诗文都是中华智慧的结晶,都堪称艺术经典。
古诗文的积累不是外显的实用,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里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这是很明达的议论。
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这一段话明白的告诉我们“阅读经典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积累古诗文同阅读经典一样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
”那么什么是“无用之用”呢?比如说:有些人不怕千辛万苦,千里迢迢到泰山去看日出,或者跑到西安去看秦兵马俑,到海边去看海。
这些在专讲实用的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是那股傻劲儿令人佩服。
可是他们从泰山下来,从海边返转,胸襟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目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自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
“这就是所谓的无用之用。
”(叶圣陶语)古诗文的积累就好比带学生到泰山看日出,到海边去看海,让学生扩大胸襟,开阔眼界,去体验一种新的精神,一种新的境界。
比如读了郑板桥的《竹石》,不仅体会到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更领悟到了作者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从而坚定了自己的生活信念,要做一个像竹子那样认定目标能经受住任何生活磨练的人。
这不仅是古诗文的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
这就是古诗文积累的无用之用。
三、古诗文积累更应立足感悟和体验
那么古诗文积累怎么才能达到这种“无用之用”呢?古诗文是一种特殊的体裁样式,古人大都通过诗歌来描述一种意境,通过这一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自己的志向。
或咏物,或言志,或描写山水,或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一而足。
但无一例外,都是通过事、景、物等来创造意境,表情达意。
而这就要靠读者细细揣摩,慢慢体会。
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诗歌的意境,才能达到“无用之用”。
而简单识记是不能达到此目的,因此教学中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古诗文积累中存在着一种不良的倾向,那就是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以应付考试。
积累时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为了积累而积累。
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背的苦,老师督促难。
针对这一倾向,教学中我们就应注意改变积累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最原始的动力。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研究人本身具有的七种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中得出结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因此,积累中我们应通过范例,引导学生挖掘诗歌本身所富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溶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实现或满足自我的需要。
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能主动地去探索积累优秀的古诗文,达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
2、变短期发展为立足长远。
在古诗文积累中,有一部分老师急功近利,恨不得一两年内就让学生背上全部要背的古诗文。
因此便打着积累的幌子,让学生生吞活剥大量的古诗,人为加重学生的负担。
这是教学的一种短视行为。
这样的积累不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反而像列·符·赞可夫所说:“逐字死记课文的倾向,不仅损害他们对课文意思的理解,而且一经养成习惯,就会对他们小学毕业后在较高年级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古诗文的积累不仅要记住古诗文,而更“应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生气勃勃的创造,是借助语言对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观,通过读、思、悟、议、诵等环节,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对诗歌进行再创造,比如改写、扩写、反思、辩论。
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做好准备。
3、变即兴所为为有机指导。
新课标规定学生1—6年级积累优秀的古诗文160篇(段),而附录中仅推荐了70篇。
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古诗文都是老师即兴所为,想到什么就积累什么,缺乏计划性,缺少针对性。
因此在古诗文积累中,老师要加强指导,定期向学生推荐积累的篇目。
同时,老师通过古诗文阅读欣赏课,古诗文交流等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理解古文,保证古诗文积累的效果。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诗歌星光灿烂。
它不仅传承民族的历史,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因此阅读积累优秀的古诗文,不仅是了解民族的历史,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文化传播者肩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