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当衣买书
杨建民
朱自清先生虽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后来长时间在大学任教,讲授“诗选”(以《古诗源》为教本)、“歌谣”、“陶渊明诗”、“新文学研究”等课程;出版有《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经典常谈》等文艺批评。
其学术研究著作,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
这种厚实的为文积淀,似乎是那一代学人所共有。
这种积淀的得来,自然与他们读书、爱书有大关联。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
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
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
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
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
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
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
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
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
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
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
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
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
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
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
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
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04月16日
秋瑾与新市
秋瑾(.1875-.1907),字璇卿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乃系清末颇具盛名之女革命家,浙江山阴人,生于官绅之家,精通经史工诗词,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白话报》,参加三合会、同盟会,任评议员浙江分会主盟人。
创办《中国女报》,组织光复军,为推翻满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1907年组织浙皖起义,事泄而英雄就义,然她曾临新市之行却鲜为人知。
秋瑾有个亲密女友叫徐自华,字忏慧号寄尘,出嫁湖州府归安县南浔镇,在该镇浔溪女校任督学(校长)。
而秋瑾.1906年春自日本归国后亦在该校任教,共同志向遂使秋瑾与徐自华结为挚友,徐自华曾资助黄金二十余两给秋瑾从事革命活动。
徐自华出生崇德县石门镇(今崇福镇)一个书香之家,家居西门颐志堂(进士第)。
徐自华的堂妹徐韵华出嫁于德清县新市镇曹家,丈夫曹玉圃为前清秀才,诗词文章无一不精。
徐自华徐韵华姐妹俩关系相当密切,到无话不谈之地步。
约在1906年春夏之交,徐自华偕同秋瑾到新市堂妹徐韵华家作客。
曹家居古镇新市南昌街驾仙桥的曹家花园,曹宅曰:"燕诒堂",为新市清代名宅。
曹玉圃徐韵华盛情款待堂姐徐自华与秋瑾,并与之赋诗作词。
曹玉圃有个知心朋友陈竹君,乃老同盟会会员,知鉴湖女侠秋瑾来新市曹家,即邀徐自华秋瑾二人到新市十景塘陈宅"树德堂"作客。
陈竹君约生于.1870年,新市人,为青红帮大字辈,与黄金荣、王金发及后来任民国浙江省督军的周凤岐为知交。
陈竹君先生又是光绪江苏省候补知县,他在新市胡家坟开设"万兴羊毛行"。
武昌起义后,陈竹君参加攻打浙江省巡抚衙门,与蒋介石(.1887--.1975)同为敢死队员,后又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浙江省执委、与蒋介石有书画交往。
经曹玉圃徐韵华夫妇介绍,陈竹君与秋瑾相识,这次秋瑾在新市约逗留三至五天。
第二次秋瑾来新市时间约为1907年初,她先居于徐自华娘家石门,因清廷视秋瑾为要犯且知她与徐自华之关系,故为安全计,徐自华将秋瑾半夜用船护送到新市堂妹徐韵华家,秋瑾居于曹家花园朝南楼房(今楼还存)。
数日后,徐自华见追捕秋瑾风声日紧,就将秋瑾安排在陈竹君家,约居一周后秋瑾执意要回绍兴,故陈竹君半夜用船护送她出外,具体地点已无考。
1907年7月.5日,秋瑾被清廷杀害于绍兴轩亭口,徐自华悲痛不已,遂将秋瑾葬于西子湖畔,曹玉圃徐韵华夫妇亦资助秋瑾之葬费。
为了纪念秋瑾,徐自华发起成立"秋社",徐自华为社长,徐韵华曹玉圃均为社员。
中国近代著名诗人,亦是秋瑾、徐自华二人之友柳亚子先生(1.887-1.959)曾于.948年.2月.日在香港作了一首七言律诗,怀念与秋瑾徐自华之友谊,此原作已毁,影印件存于新市,诗曰:"秋家亭子无然存,舆榇重来叩墓门,齐帝中王遗吴世,报功宁欲妥英魂。
曼殊寒碧等萧间,明日荪花倘泣远,地下故人应待我,春来跃马酹孤山。
"落款:"为徐忏慧夫人移葬
冰心,我的骄傲
冰心诞辰100周年雷洁琼
我敬爱的朋友冰心,走过二十世纪九十九个春秋,离开了我,我很悲痛。
我多么想再手捧一束红艳艳的玫瑰花,和她叙一叙我俩将近70年的友情。
我与冰心相识在1931年,我从美国留学回来,应聘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当时的系主任是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先生。
冰心在燕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我俩相识相知,是至爱的朋友。
我是广东人,在北平没有家,冰心常邀我去她家,关系十分亲密。
记得抗战前的1934年,我应冰心之邀参加了平绥沿线(即今京包线)的社会考察活动。
考察归来,冰心、吴文藻和我先后发表了《百灵庙之行》、《蒙古包》、《平绥沿线天主教概况》等文章。
当年在包头百灵庙的蒙古包前,我和冰心的合影至今还珍藏着。
往事历历,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
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燕京大学被迫关门,我和冰心相继。
我去江西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冰心一家历尽艰难,辗转至大后方昆明、重庆,参加中华文艺抗敌协会,从事文化救亡活动。
抗战胜利后,冰心同吴文藻一起赴日本作社会考察,其间,冰心应邀在东京大学任教。
在抗战的烽火中,我和冰心天各一方,不想北平一别就是14年!
1951年冰心回国了。
后来听她说,当时在日本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感到毕生未曾有过的欢乐。
她归心似箭,几经周折终于回到朝气蓬勃的北京。
她兴奋地向我讲述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她和吴文藻的情景。
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
新兴的国家,新生的人民,新型的生活,激发了冰心的创作灵感。
冰心歌唱新中国,描绘新生活,赞颂真善美,写出了大量的作品。
另外,冰心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国际交往活动,作为中国人民的文化使者,她频繁出访,广交朋友,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事业奔走……1956年,经我介绍,冰心、吴文藻夫妇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
在我们的交往中,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冰心是个作家,她与二十世纪同龄。
她八十年的写作生涯,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文学革命发展到今日新时期文学的伟大轨迹。
冰心的博大的爱心,和着时代的脉搏,融入七百多万字的作品,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冰心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始终如一的责任感,她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她曾说,我最喜爱的职业就是教师,热爱教育就是爱国。
当我们从“文革”的恶梦中醒来,冰心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她的创作出现了第二次高潮,问世的作品数以百计,我很为她高兴。
冰心晚年的作品多为切中时弊、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社会题材。
其中《我请求》、《我感谢》,更是振聋发聩,社会反响极大。
这是冰心赤诚、正直、果敢的人格的写照。
1993年冰心在一篇文章中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治国,尤其不能忘记以教育为本。
……所以我在一篇文章中呼吁‘不要坐视堂堂一个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在二十一世纪变成一片广阔无边的文化沙漠’。
”她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至今警示我们,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可稍有懈怠。
为此,冰心更是身体力行。
这些年,冰心为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奖学金、宋庆龄基金会、安徽灾区、福建家乡办学、农村妇女教育和发展基金会、全国希望工程等等,捐助她用心血辛勤笔耕所得的稿酬近20万元。
为了给孩子们更丰富而有品味的精神食粮,对旨在繁荣发展儿童文学事业、在1989年成立的儿童图书“冰心奖”备加呵护。
每届评选,冰心都要亲自审读作品、奖掖作者。
她勉励大家,把美好的东西留给孩子,爱抚身边的孩子,展望祖国的未来……
1994年秋天以来,冰心一直住在北京医院,她总是很乐观的。
在香港即将回归之际,她在病榻上一笔一划书写了“香港回归,我心痛快”八个字,字里行间溢满了对祖国的挚爱。
近几年,每到10月冰心的生日,我总要送上玫瑰花和我的祝愿,还常带去我为她收集的剪报。
那是我出差或出访从报纸上剪下的有关她的文章或照片。
去年她的生日我去看她,她向我道谢,那柔语,那笑容,我至今难忘……当时,我俯下身吻她的面颊说我爱你,她说我也爱你。
照相机的快门闪光一亮,拍下了这永恒的瞬间,是我的珍藏。
1994年,我的文集出版时,冰心欣然为文集作序。
她在序中称我是她最敬爱的朋友。
我想,这更适合我对她说:冰心,我最敬爱的朋友。
至爱的朋友无话不谈。
冰心的故事是美的故事,爱的故事。
她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很多……
冰心,是我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梁实秋语录
作者:梁实秋
生吞活剥
外国的风俗永远是有趣的,因为异国情调总是新奇的居多。
新奇就有趣。
不过若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剥地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成为桎梏,有趣往往变成为肉麻。
基于这种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与牛奶。
——《雅舍小品·洋罪》
诗难卖
诗不能卖钱。
一首新诗,如拈断数根须即能脱稿,那成本还是轻的,怕的是像牡蛎肚里的一颗明珠,那本是一块病,经过多久的滋润涵养才能磨练孕育成功,写出来到哪里去找顾主?
——《雅舍小品·诗》
病中温情
鲁迅死前遗言“不饶恕人,也不求人饶恕。
”那种态度当然也可备一格。
不似鲁迅那般伟大的人,便在体力不济时和人类容易妥协。
我僵卧了许多天之后,看着每个人都有人性,觉得这世界还是可留恋的。
不过我在体温脉搏都快恢复正常时,又故态复萌,眼睛里揉不进沙子了。
——《雅舍小品·病》
自由人
“褴褛的衣衫,是贫穷的罪过,却是乞丐的袍褂,他的职业的优美的标识,他的财产,他的礼服,他公然出现于公共场所的服装。
……没有人肯过问他的宗教或政治倾向。
他是世界上唯一的自由人。
”话虽如此,谁不到山穷水尽谁也不肯做这样的自由人。
只有一向做神仙的,如李铁拐和济公之类,游戏人间的时候,才肯短期的化身为一个乞丐。
——《雅舍小品·乞丐》
柔韧之妙
莎士比亚有一名句:“‘脆弱’呀,你的名字叫做‘女人!’”但这脆弱,并不永远使女人吃亏。
越是柔韧的东西越不易摧折。
——《雅舍小品·女人》
高峰
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
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
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
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
……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
可能。
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雅舍小品·中年》
陈酿
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
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
可是到了
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
他们
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雅舍小品·中年》
鸟的苦闷
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
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
……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
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雅舍小品·鸟》
不老
理想的退休生活就是真正的退休,完全摆脱赖以糊口的职务,作自己衷心所愿意作的事。
有人八十岁才开始学画,也有人五十岁才开始写小说,都有惊人的成就。
“狗永远不会
老得到了不能学新把戏的地步。
”何以人而不如狗乎?
——《雅舍小品续集·退休》
生气
希腊哲学家哀皮克蒂特斯说:“计算一下你有多少天不曾生气。
在从前,我每天生气;有时每隔一天生气一次;后来每隔三四天生气一次;如果你一连三十天没有生气,就应该向
上帝献祭表示感谢。
”减少生气的次数便是修养的结果。
——《雅舍小品续集·怒》
破落户
每一个破落户都可以拿了几件旧东西来,这是不足为奇的事。
国家亦然。
多少衰败的古国都有不少的古物,可以令人惊羡,欣赏,感慨,唏嘘!
——《雅舍小品续集·旧》
沉默
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
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
华示众,众皆寂然,惟迦叶破颜微笑,这会心向笑胜似千言万语。
——《雅舍小品续集·沉默》
会心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即是微笑,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但是我们无法追问她为什么笑,她笑的是什么。
……会心的微笑,只能心领神会,非文章词句所能表达。
——《雅舍小品续集·读画》
能造树么?
又有一位诗人名Kilmer,他有一首著名的小诗——《树》,有人批评说那首诗是“坏诗”,我倒不觉得怎么坏,相反的“诗是像我这样的傻瓜做的,只有上帝才能造出一棵
树”,这两行诗颇有一点意思。
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侈言创造,你能造出一棵树来么?
——《雅舍小品续集·树》
有情树
我曾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
……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
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
——《雅舍小品续集·树》
吃一行恨一行
有人只看见和尚吃馒头,没看见和尚受戒,遂生羡慕别人之心,以为自己这一行只有苦没有乐,不但自己唉声叹气,恨自己选错了行,还会谆谆告诫他的子弟千万别再做这一行。
这叫做“吃一行,恨一行”。
——《雅舍散文二集·流行的谬论》
无斧凿痕
艺术与自然本是相对的名词。
凡是艺术皆是人为的。
西谚有云:Arsestcelare(真艺术不露人为的痕迹),犹如吾人所谓“无斧凿痕”
——《雅舍散文二集·盆景》
戕害生机
我看过一些盆景,铅铁丝尚未除去,好像是五花大绑,即或已经解除,树皮上也难免皮开肉绽的疤痕。
这样艺术的制作,对于植物近似戕害生机的桎梏。
我常在欣赏盆景的时候,联想到在游艺场中看到的一个患侏儒症的人,穿戴齐整的出现在观众面前,博大家一笑。
又联想到从前妇女的缠足,缠得趾骨弯折,以成为三寸金莲,作摇曳婀娜之态!
——《雅舍散文二集·盆景》
天性
古圣先贤,无不劝孝。
其实孝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否则劝亦无大效。
父母女间的相互的情爱都是天生的。
不但人类如此,一切有情莫不皆然。
我不大敢信禽兽之中会有枭獍。
——《雅舍散文二集·父母的爱》
代沟
自从人有老少之分,老一代与少一代之间就有一道沟,可能是难以飞渡深沟天堑,也可能是一步迈过的小渎阴沟,总之是其间有个界限。
沟这边的人看沟那边的人不顺眼,沟那边的人看沟这边的人不像话,也许吹胡子瞪眼,也许拍桌子卷袖子,也许口出恶声,也许真个的闹出命案,看双方的气质和修养而定。
——《雅舍小品三集·代沟》
福到了
暴发户对于室内装潢是相当考究的。
进得门来,迎面少不得一个特大号的红地洒金的福字斗方,是倒挂历着的,表示福到了。
如果一排五个斗方,当然更好,那些是五福临门。
——《雅舍小品三集·暴发户》
大主意自己拿
人,诚如波斯诗人莪谟伽耶玛所说,来不知从何处来,去不知向何处去,来时并非本愿,去时亦未征得同意,胡里胡涂地在世间逗留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内,我们是以心为形役呢?还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还是参究生死直超三界呢?这大主意需要自己拿。
——《秋室杂文·谈时间》
人需友谊
只有神仙与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要朋友的。
——《秋室杂文·谈友谊》
朋友
富兰克林说:“有三个朋友是忠实可靠的——老妻,老狗与现款。
”妙的是这三个朋友都不是朋友。
倒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最干脆:“我的朋友啊!世界上根本没有朋友。
”这些话近于愤世嫉俗,事实上世界里还是有朋友的,不过虽然无需打着灯笼去找,却是像沙里淘金而且还需要长时间地洗炼。
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
——《秋室杂文·谈友谊》
止痛片
其实哪一个人在人生的坎坷的路途上不有过颠踬?哪一个不再憧憬那神圣的自由的快乐的境界?不过人生的路途就是这个样子,抱怨没有用,逃避不可能,想飞也只是一个梦想。
人作画是现实的,现实的人生还需要现实的方法去处理。
偶然作个白昼梦,想入非非,任想象去驰骋,获得一进的慰安,当然亦无不可,但是这究竟只是一时有效的镇定剂,可以暂止痛,但不根本治疗。
——《谈徐志摩》
蔷薇与荆棘
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
——《谈徐志摩》
玩
人从小到老都是一直在玩,不过玩具不同。
小时候玩假刀假枪,长大了服兵役便真刀真枪;小时候一角一角地放进猪形储蓄器,长大了便一张一张支票送进银行;小时候玩“过家家”,“搀新娘子”,长大了便真个的娶妻生子成家立业。
有人玩笔杆,有人玩钞票,有人玩古董,有人玩政治,都是玩。
浪漫钢琴诗人肖邦生平
作者:作者不明
波兰浪漫诗人CYPRIANKAMILNORWID在1849年10月18日发表的肖邦布告中第一句这样写道。
对于这样的评价,特别是最后部分,只有在今天肖邦音乐所引起的世界人民的广大兴趣才真正让我们意识到是多么的贴切。
我们不仅为那些杰出的钢琴家曲目中的肖邦作品而高兴,更让我们高兴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肖邦音乐的广大诠释者。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1927年开始设立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者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
早在1955年,在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者就有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傅聪先生和来自日本的KIYOKOT
ANAKA。
在下一届比赛中来自中国的LI-MINCHAN和来自伊朗的ACHOT-HAROUTUNIAN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赏。
在2000年的比赛中,中国选手李云迪充分显示了对于肖邦音乐的理解和作为一个钢琴家无可置疑的成功。
仅仅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伟大的音乐天才肖邦被认为"闻名于世"是非常恰当的。
在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作为一个杰出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而拥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
在19实际欧洲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音乐风格占有主导地位。
尽管在所有的肖邦作品中都具有来自波兰传统的音乐风格,但在肖邦的玛祖卡中更为集中地表现了波兰的民族风格。
在玛祖卡中肖邦运用了直到当今仍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兰旋律,使得当今的音乐家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音乐中独特的波兰风格。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距华沙西部50公里一个名为热拉左瓦沃拉的小村庄。
在他的早年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
父亲NICOLAS肖邦原是一个法国人,1788年在他17岁的时候来到波兰。
关于来波兰的原因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但他很可能积极参加了1794年波兰将军TADEUSZKOCIUSZKO领导的全民反抗运动,为他迁入国的自由而斗争。
1800年他成为了地区长官STAROSTA的女儿和妻子的法文教师。
1802年秋,NICOLAS肖邦接受了伯爵夫人LUDWIKASKARBEK的邀请,来担当她孩子们的教育和教导工作,并和她的家人共同居住在热拉左瓦沃拉。
在此,他遇到了伯爵夫人的远房亲戚TEKLAJUSTYNAKRZYANOWSKA小姐。
他们于己于1806年6月2日结婚,他们的第二个孩子FRYDERYK出生于己于1810年。
同年,肖邦一家人移居华沙。
当肖邦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份,家里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
他不仅为年轻的肖邦充分展现了音乐的美,而且让他熟悉了大量音乐大师的作品。
他的教学富有情趣和智慧,奠定了肖邦作为一个钢琴家所应当拥有的个性和创造力。
肖邦第一次演出是在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那年他年仅8岁。
1818年的华沙日报这样写道:"他不仅可以完美而轻松地演奏那些最难的钢琴作品,而且他还能创作出饶有兴趣的舞曲和变奏曲。
"后来肖邦经常出现于达官显贵的府邸。
后肖邦的父母意识到即使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如果不经过专业教育也是不行的。
因此他们决定对肖邦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
1926年从华沙LYCEUM毕业后,肖邦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JOZEFELSNER先生。
也就是在那一时期,肖邦创作了他大部分的钢琴和管弦作品,包括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第二号,波兰旋律的A大调幻想曲作品13号,F大调回旋曲作品14号,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4号,g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作品8号,以及波罗乃兹、玛祖卡和华尔兹等。
ELSNER很快意识到肖邦的非凡音乐才能,他积极引导并保护着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在肖邦的第二学年报告中写道:"非凡的能力",一年后是:"非凡的能力,音乐的天才"。
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后,肖邦开始想在欧洲的主要音乐中心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
通过偶然的机会他选择了维也纳,在那里两都获得了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的巨大成功。
在1829年"ALLGEMEINETHEATERZEITUNG"的评论上这样写道:"肖邦征服了每一个人,因为人们不仅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从他表演和创作的原始性上可以说他是一个音乐天才……他的演奏绝对不是一种对技巧的炫耀,这一点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与装腔作势者的区别。
让我们从这个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真正的艺术家。
"其他一些评论也这样写道:"伟大的作品","优美的演奏","无以描绘的娴熟技法"等。
这些是肖邦音乐才能在国际上首次得到承认。
在年仅20的时候,肖邦因其创作的e小调和f小调钢琴协奏曲而誉满华沙。
此后不久他就决定要出国。
在这个异族统治下的国家中,政治形式不断紧张,革命一触即发。
这种情况下,对于他的音乐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1830年的12月开始了他的艺术旅行。
参加告别聚会的有他的家人,初恋情人KONSTANCJA,ELSNER教授以及一些朋友们。
肖邦没有意识到他就要永远离开他的祖国,也就是从那一刻,在他充满无数欢欣和痛苦的生活中将永远伴随的是无尽乡愁。
在巴黎,他的第二故乡,肖邦很快结识了一批当时的艺术家朋友,包括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席勒等。
他主要进行创作、教学工作,并偶尔出席音乐会。
他不想成为钢琴家,因为19实际的刚琴家意味着用各种的表演技巧来取悦听众,争得名利。
肖邦想为听众展现真正的音乐的美。
他的演奏与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演奏风格迥然不同,因此常用于与同时代钢琴家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通常有利于肖邦。
杰出的英国钢琴家、指挥家CHARLESHALLE曾说过,"与肖邦相比,KALKBRENNER只不过是个孩子"。
HEINRICHHEINE说,"李斯特让所有的钢琴家黯然失色,除了钢琴大师肖邦"。
通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出肖邦所拥有的非凡钢琴技巧,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钢琴舞台的耀眼明星。
然而他宁愿为那些能够真正理解他音乐的具有艺术能力的听众演奏。
除了这些之外,肖邦一生仅举行过30场公共音乐会。
凡是那些参加过肖邦"书房"音乐会的人都强烈认为,只有在这种朋友间的私人音乐会上伟大的艺术家才能阐释出音乐的真谛,发挥他们艺术的天赋。
肖邦作为作曲家已经深为大家所熟悉。
最有利的证明就是肖邦创造性的艺术成就在不断地为更多的世界听众所接受和传播。
他是一位非凡的作曲家,他用非凡的艺术天赋创造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他也是唯一一位专注于一件乐器创作的作曲家。
尽管华沙的音乐团体,甚至包括ELSNER教授,都建议他可以创作一些歌剧和管弦乐作品,但肖邦认为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只有通过钢琴才能真正达到他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他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他的音乐思想,包括波罗乃兹、玛祖卡、华尔兹、夜曲、奏鸣曲、前奏曲、叙事曲、钢琴协奏曲、回旋曲和变奏曲等。
他是那个时代具有独立风格和诗歌精神的伟大作曲家。
1848年在英格兰举行音乐会后,伦敦的"每日新闻"这样写道,"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肖邦杰出的创作才能和他对作品的表现能力。
他的音乐风格之独特,是以前任何一位大师都不可能达到的。
我们从没有听到过如此美妙、如此激动人心的音乐。
经过长期的病痛折磨,肖邦于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