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夏诗词 描写酷夏的词句

时间:2020-06-26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烈日中天 赤日炎炎 夏日炎热 盛暑炎炎 夏意正浓 夏山如碧 夏树苍翠 夏水汤汤 暑月蝉鸣

好句

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

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

风儿带着微微的暖意吹着,时时送来布谷鸟的叫声,它在告诉我们:“春已归去。”

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从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

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

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草叶,再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

太阳像个老大老大的火球,光线灼人,公路被烈日烤得发烫,脚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烟。

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

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鲜红的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

炽热的火伞高张在空中,热得河里的鱼不敢露出水面,鸟也不敢飞出山林,就是村中的狗也只是伸长舌头喘个不休。

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几寸,那些露在水面的石头,陡地变大了。

小鸟不知躲匿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垂头丧气,像是奄奄等毙;只有那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出破碎的高叫;真是破锣碎鼓在替烈日呐喊助威!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马路上发着白光,小摊贩不敢吆喝,商店门口的有机玻璃招牌,也似乎给晒化了。

昨日还是春天今日如酷夏诗句

《无题》 昨日座上宾,神采俱飞扬。 今朝阶下囚,万物皆颓丧。 同是一个人,前后不相当。 人情看冷暖,世态逐炎凉。 奉劝台上客,莫要太嚣张。 春天作下孽,秋后来算账。 帝王尚如此,官僚也一样。

关于家的优美句子

家是温馨的港湾,容纳漂泊的灵魂;家是如 伞的大树,遮挡酷夏的骄阳;家是清凉的雨丝,拂去疲惫的征尘;家是永远的牵挂,珍藏幸福的存根。 父爱是山,成就我一生的坚强;父爱是水,教会我柔韧的性格;父爱是海,养成我宽阔的胸怀。父爱是土,长成我这棵参天大树。即使在平和安详的年代,对家的依恋也仍然是那么强烈。“我的家庭真美丽,幸福安详又健康,兄弟姐妹都和谐……”。《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了海外的中国人对家的看法,就是四合院内,一家人欢乐地团聚在一起。《似水年华》里黄磊的家也就是江南水乡所特有的底韵与齐爷爷那里的书的味道。 我们这个年龄对家有着更加不同的见解: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布置,自己生活;谁与我远远漫步云端,在靠近太阳的地方住下,能掩耳不听那俗世的喧嚣,要一种干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叛逆的孩子就是这样想的,乖孩子可不是这样的,他们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将以前的家和未来的家放在一起。 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心灵的驿站,简而言之,它也是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亲人,我的家。 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在匆匆赶路,此刻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地――家。 出门在外,家是“蝴蝶梦中家万里”的那份思念,归家途中,家是恨不得“千里庭缩”的那种急迫;久别归来,家是“审容膝之易安”的那种舒适。 无论身在何处,与家的距离都近在咫尺。因为家是慈母手中的线。在你临行之前已密密地缝在身上。不管离家多远。家的感觉总是那么温暖,那充满着母亲的叮嘱父亲的关切,永远不会忘记。 归心似箭,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其实归心何止似箭,恨不得自己变成一束光,千里之遥转瞬即至,越要到家的时候,这种感觉越强烈,直到踏进家门才会慢慢褪去。 那首经典的萨克斯曲《回家》不知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它的产生正是由于作家深夜回家时发现母亲还坐在沙发上等他归来,真情涌动于是写成了这经典之作。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听《回家》,你会强烈地感到家的温暖以及家中亲人的牵挂,思乡之情从心底慢慢升越,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驱使着你赶回家,这便是它的神奇所在,也是家的神奇所在。 耳边似乎想起李后主国破家亡后的感叹:“千里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也只能“梦里不知客”,无家可归或者有家而不能回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正因为有了“人家”,上面的一系列景物才有了生命的气息。家是心之所至,心在哪,哪便是家。有了家才有了一切。家是生活之源泉,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便是家。 离家、想家、回家,人们经常重复着这件事。但却没有一个人觉得枯燥。不管我们离家多远,对家的那份牵挂都会把我们带回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悠扬的萨克斯再度想起时,我不禁自问:“何时回家?” 在我看来,“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结,在平常时无从察觉,到陌生处全涌上心头。家,故乡,是一个人一辈子无法消去的烙印。长大了,总要离家这时的家的感觉再不是妈妈不胜其烦的唠叨,而升华成一种记忆,一种气味,在他乡不如意时蒙上眼帘的一层雾。 冬去春来,万物苏醒,大地暖融融的,人们的装束变得丰富多彩了,不像冬天那样穿着厚厚的帽子和围脖,穿着笨重的大衣,人们都换成色彩鲜艳的衣裳,你看大街上,乡村中,人们穿上了各种各样的颜色的裙子、衬衫,把整个城市装扮得更加美丽。 阵阵春风吹过大地,大地变绿了;吹过大树,树叶轻轻摇动,好像在跳舞;吹过小河,河水在欢腾地歌唱。 春天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天空晴朗。太阳已经升高,也更加温暖了。它的万道金光愉快地亲吻着万物,亲吻着我们的面颊,那么温柔,那么亲切,就像是妈妈爱抚儿女一样温柔敦厚! 春风里桃花红,杏花白,柳叶青,到处生机勃勃,春风把春意插在了人们的心里,你看:风雪无情人有情团结抗击暴风雪的场景是多么动人,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是多么及时,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伯伯正在播种,农村已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可爱的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无限的愉快和欢乐,带来了希望与祝福! 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神奇,充满希望的季节。 在春天里,动物们也从沉睡中醒来。小草开始发芽了,大地上到处都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一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绿景象,就像一幅水彩画。 冬色爷爷送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春天的景色十分美丽,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 春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开了笑脸,太阳,红红的光束射过来,那温柔地抚摸你,像年轻的母亲的手。 随着春姑娘轻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在公园里,到处都可以看见这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 在这一个温暖的季节里,在树林里,许多的树木都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让,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地飞来采蜜,在半空中飞来飞去。 在树林里,许多的小鸟在自由自在欢乐地飞翔着,高兴起来,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光吹拂着小河,河水忽然被一阵悦耳、动听的笛声所牵动,放眼望去,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正用垂柳的茎做柳笛呢!他们吹出了心里的幸福和快乐。 春天的雨是柔和的,只见春雨在竹枝、竹叶上跳动着。那雨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铉上跳动的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 天空上,怎么是五颜六色的,使人眼花缭乱?啊,原来孩子们在防风筝呀。在蓝天白云的照耀下,各种各样的风筝在自由自在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 家庭的温馨 家庭的温馨每个人都想拥有的,因为每个人都拥有美好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快乐的家庭…… 你能深深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吗?我就能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在我家里,每个人都是快快乐乐的,非常的可爱。 美好的家庭生活给我带来了温馨。在我家里,爸爸、妈妈、弟弟和我都是家里劳动积极分子的一员,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如果爸爸和妈妈不去上班,我家四员就在家里一起打扫卫生。爸爸抹窗户,妈妈洗衣服,弟弟扫地,我拖地。这样,我家的卫生就干净极了。这个家庭生活给我感受到了家庭原来是那么的温馨。你能感受到吗? 幸福的家庭生活给我带来了温馨。在我家里,每到吃晚饭的时候,就有筷子声在动来动去,这不是馋嘴,而是我们把菜夹给对方,让他吃多点好东西,这就是我家的幸福带来温馨的家庭。这个家庭生活给我感受到了家庭原来是那么的温馨。您又能感受到吗? 快乐的家庭生活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温馨。有时候我家吃完晚饭时,我和弟弟就拿出一盒飞行棋游戏来玩,和我爸爸、妈妈一起来玩。我们分别要了一种颜色。开始玩了,我们每个分别掷一次塞子,有时候妈妈先起飞了,有时候我先起飞了,弟弟和爸爸就很不高兴的。在玩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都会自相残杀,你吃我的,我吃你的,有时候弟弟就大声的哭起来了,后来,我还是没有把弟弟的棋子吃掉,这样我们就亏本了。这样的家庭的温馨你尚馋试到了吗?这个家庭生活给我感受到了家庭原来是那么的温馨。您再能感受到吗? 这样美好、幸福、快乐的家庭温馨,您全能感受的到吗?这全都是我深深感受到的。家庭的温馨的回忆都是永远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而且我有时候每时每刻都想起了家庭的温馨是永远使这个家庭永远都是幸福的家庭. 家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因为生命不能承受心灵随意飘忽和到处游走的重负。既然是港湾,正如夏有风雨,冬有霜雪一样,也不尽是阳光和煦,温暖如春。有风雨,有浪涛,需要用心去调整,用智慧去保护。不开两样要素的拱卫,是善良和宽容。善良是一种美丽。它是三月的春雨,是南国小桥的流水。因为善良,双方可以增加理解,因为善良,双方可以相互体谅,因为善良,双方可以无私奉献,去主动担当生活的压力,让对方享受被关爱的温暖,去体验心灵融合的激情和力量。宽容更是一种美丽。它是峰顶的白云,高山上的一片青松。做到宽容,可以感受生命的崇高,心灵的宽广。事物没有十全十美,就存在缺陷和瑕疵。因为缘分,我们走到一起,不是生之俱来的对立,更不是生之俱来的敌人,有什么不能交流和沟通的呢?有什么不能体谅和弥补的呢?因为宽容,心灵少了一次侵蚀,因为宽容,生命少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疼痛,因为宽容,生活多了一缕阳光,因为宽容,生命多了一次校正自己,握手前行的机遇。人,不是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善良是一种美丽,宽容也是一种美丽。生命、心灵因为美丽而使我们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知相守,与子偕老。于是,你会拥有一个家,一个永远的家,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在时光飞逝的轨道上,不断变换着风景。家是这样,港湾亦是这样。一种颜色,可能看得单调,一种旋律,可能听得浮躁。生活需要玫瑰,也需要百合。生活离不开住房,也不能少树木花草。家、港湾同样需要变化、求新,需要装饰和点缀。拿出我们的情趣和浪漫吧,用热情的双手,用艺术的心灵,去装点我们的家、我们的港湾吧,家亮起霓虹,让港湾升起多彩的风帆。这样,我们的家,我们的港湾,我们的心灵,才会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时时焕发出炫目的生机和光彩。在停泊休整、洗去征尘之后,再去出海远航,探寻海底宝藏,观赏大海壮阔的风光,抒写生命内涵充实而富有的篇章。文章引用自: 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家;家就像红布条,永远系着游子的心,家就像大衣一件,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替代的温暖.

家是一扇门,有了门就不再害怕坏人到我们家来。

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旅途疲乏了,可以好好休息,再起航。

家是一只船,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温馨”。

家是温暖的港湾,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温暖”。家,永远是我寒冷时的阳光,疲倦是的登陆,受伤时的医院!如果把人生比做一次飞翔,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风筝,家是宽广的天空,家也是永远的线。

如果把生命比做一次旅行,那么家是沿途最美的风景,家是旅行的全部意义和最后的终点,家也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

家是永远的岸,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梦魂萦绕和永远的牵

家是一个诱人的字眼,一种温馨的联想,他牵动着无数游子的魂。

感恩感谢感激亲人的句子

家是温馨的港湾,容纳漂泊的灵魂;家是如伞的大树,遮挡酷夏的骄阳;家是清凉的雨丝,拂去疲惫的征尘;家是永远的牵挂,珍藏幸福的存根。

  2. 你能深深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吗?我就能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在我家里,每个人都是快快乐乐的,非常的可爱。

  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今夜,枕着一份欣慰入眠,一生拥有如此知音,真的已经非常感谢上苍的恩赐了,即使会是永远的彼岸,可是至少让人生有了牵念,有了仰望,仰望星空并不一定要到达并且摘取它,远远地望着欣赏着思念着其实也是人生最美妙的时刻。

  5. 我回到儿时的记忆,满山的杜鹃花开的很艳丽,奶奶会带我去摘茶叶。每一颗嫩绿的茶尖,美的很纯粹。奶奶小心翼翼的放进布袋里,回家给我做茶叶饼。

  6. 有时候,父亲会不经意的走进我的梦中,梦中的感觉模糊而幸福。有时候,我会在睡前虔诚地祈祷,期待在梦里与父亲相逢,可往往难如愿,醒来后,心里有难言的失落和惆怅。父亲,我多希望能有一条贯通天上人间的河流,我愿以水的姿态奔向您,捡拾您散落在梦境中的白发。

  7. 突然间有点想父亲了,这是父亲离开两年后一天,昏昏欲睡的我迷离着双眼仿佛看到天堂里父亲向我走来。倏地从沙发坐起,心生生的疼了几许,思念如潮水般涌入心头。

  8.

夜幕降临了,我倚坐在窗前,凝视着天空,天空中什么也没有,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街道上已没有了白日的喧闹,但那过往车辆的马达声依然不减,不时还有车辆鸣着高音喇叭带着尖叫声呼啸而过。我的思绪仿佛被那呼啸而过的车辆带去很远很远。父亲节到了,勾起了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每当想到父亲,总是那去世的情景定格在眼前,虽然已很遥远,但总是挥之不去,抹之不掉,嵌得很深很深。

  9. 我们要感恩父母,感念父母对我们生命的赐予和生活的辛酸与沧桑,感谢父母对我们的无私付出和养育之恩,对父母长辈多一份体贴,多一份关怀,多一句问候,尽孝心,重人伦,付亲情。

  10.

我们要感恩父母,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长大成人,为我们构筑舒适温暖的家。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入学升学到择业择偶,父母无私的关爱陪伴了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然而当我们真的长了翅膀飞出父母身边以后,渐渐淡化了父母的恩情,总以没时间为借口来搪塞。

  11. 我们要感谢父母一路走来的扶持,我们要感谢朋友一路陪伴我们走过风风雨雨,我们要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正因为我们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应在心里默默的祝福他们所有人。不管是失去还是拥有„„

  12. 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仅仅是对自己没有敌意的人。

  13. 因为亲情是伟大的,因此我们感恩亲情。同时我们也感恩老师的用心栽培,“阳光工程”为我们搭建了展示自己多方面才能的舞台;亲情教育更让我们懂得尊孝礼仪。他们启发我们中秋节时写了那份“抵万金”的家书,向父母献一份问候,道一声感谢。是他们精心准备了这次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活动,他们既谆谆教导我们,又时常与我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是恩情与友谊的交融。所以我们不仅感恩亲情,也感恩师生之情。

  14.

我感恩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予我生命,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坚实而温馨的避风港将永过成为我栖息的地方。我感恩我的爷,奶奶,是他们为我创造了无忧无虑的氛围,使美妙的童真永存于我的记忆之中。我感恩我的老师,是他们阳光般的笑脸抚慰我心灵的创伤,用无悔的青春书写不朽的辉煌篇章。我感恩我的朋友,同学,是他们让我感到集体生活的快乐,“朋友是世上最大的宝贝。”让学生时代成为相册中最真最纯的一页。我感恩那些曾施予恩泽的人,是他们让我感到人间处处有真情,人与人之间的缝隙中不只是无形的空气。我感恩那些被我帮助过的人,是他们给予了我回报他人的机会,同时也让我感悟到:助人之乐,妙不可言。我感恩那些鼓励过的人,是他们让我看到希望的晨曦,一改颓然,乘着行动之舟朝梦想的彼岸驶去。我感恩对我不满的人,是他们的不满,我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感恩嘲笑我的人,是他们给了我前进的动力,让有些动摇的心愈来愈坚定,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15. 我们感恩父母,父母生我养我,我们感恩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一盏明灯,领导着全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感恩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感恩应该发自内心,发自对内心对敬孝的新诠释,来自内心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出自对党的由衷感恩。

  16. 父亲母亲对你多年来的付出,却没有想得到什么回报。他们只希望你能快快乐乐成长学习如果他对你只有一点点的恩情,你也应当回报他,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就是这样,感恩是我们中华美德,是我们与生俱来拥有的,感恩他人。

有哪些描写酷暑难耐的诗词?

1、《大热五首》宋·戴复古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灼热的天气仿佛是熊熊燃烧的炭火窑.)

2、《苦热行》唐·王毂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高温环境热得像大洪炉)

3、《苦热》南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日光火辣辣的,人觉得如坐在蒸笼里,身上汗水滂沱.)

4、《仲夏即事》北宋·晁补之

红葵有雨长穗,青枣无风压枝.

湿础人沾汗际,蒸林蝉烈号时.

(闷热得没一丝风,屋柱下的石墩都湿透了,树林里的蝉被热气蒸熏得疯了似的号叫着.)

5、《和蔡仲谋苦热》宋·梅尧臣

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

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

(天气热得干柴将要起火,禽兽也想剥了自身的皮毛,真是热到极点了.)

6、《苦热行》 南朝梁·萧纲

六龙鹜不息,三伏起炎阳.

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

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

(日神被六龙拉着在天上狂跑,床席火燎似的灼热,盼望风快点吹来,可是风即使来了也犹如烧开的滚汤.)

7、《书斋夏日》宋·郑刚中

五月困暑湿,众谓如蒸炊……

幽禽荫嘉木,水鸟时翻飞.

(农历五月,暑湿炎热,人们如放炊笼中蒸.禽鸟躲藏在树阴里……)

8、《剧暑》 宋·范成大

赫赫炎官张伞,啾啾赤帝骑龙.

安得雷轰九地,会令雨起千峰.

(热,盼望响雷下雨.)

9、《苦热》唐·王维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莞簟不可近,再絺绤三濯.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

(热、焦燥得实在要命,真想到宇宙中去凉快凉快.)

被误读的俗语成语诗词数十条

你好。

被误读的俗语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有眼不识金镶玉

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4.不到黄河心不死

原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5.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原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还能理解,因为四川方言管“鞋子”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6.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原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时,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将就吧!

7.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传成“王八蛋”。

8.无毒不丈夫

原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无毒不丈夫”,与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称为男人。国人以讹传讹的功力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9.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原句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由于我们对“上”“下”的认识不全,常将它们误解。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原意应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在文明社会之外。

10.无奸不商

原是“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

被误读误解词语

“丰碑”古时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

丰碑在当时,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俱全”,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词。一个人如果称得上“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堪称“死有余辜”。 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堪称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有人认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却和这些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就是石胆、丹砂、雄黄、礐石、慈石。在这五种药材中,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砂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一般认为,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砂、慈石并无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具体的作法是:将这五种药材放置在坩埚之中,连续加热三天三夜,之后产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药。此药涂抹患处,据说有相当的疗效。很显然,“五毒”之名虽然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但却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说是五毒,却可以毒攻毒,最后却成了五味良药。

“衣冠禽兽”本来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

“三长两短”捆棺材

“三长两短”常用来指意外的灾祸或者危险的事情,那么它又是源于什么呢?

在乡下人们是很忌讳说“三长两短”的。通常认为,三长两短指的是未盖上盖儿的棺材,因为用来装死尸的棺材正好由三块长木板、两块短木板构成一个匣子。所以在人们看来,这个词有些不吉利的意思。

“三长两短”特指棺材的说法猛一听不无道理,但仔细推敲一下就觉得这种解释有些不妥当了。如果指的是棺材,那么应该是有棺材盖的;人死后棺材岂能不盖上盖儿?不盖之棺焉能下葬?可是,如果有了棺材盖,那就不应当是“三长两短”,而是四长两短了?可见,这种解释有些牵强。

那么,“三长两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古时棺木不用钉子,人们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的。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到后来,人们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是,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生活中经常使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火葬的推行,棺材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果连棺材都绝迹的话,那么把“三长两短”指作棺材的说法也会像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的皮条一样消失。那个时候,恐怕知道“三长两短”来历的人会更少了。

“三教九流”话职业

在形容各色人等时,人们往往会用“三教九流”来概括。那么,“三教九流”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些人?

“三教九流”一般都被人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被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但其实,“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排列顺序的先后,始于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史·周高祖纪》:“帝(武帝宇文邕)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最初的“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来,“九流”被用来代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在“九流”中,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事实上,“三教”和“九流”的名称,在最初并不含有贬义,只不过是对不同人群的概称而已。自唐人撰《春秋谷梁序》中,把“九流”和“异端”并列后,加之佛教、道教迷信日盛,后人就用“三教九流”来泛指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各行各业各式人物,从此含有贬义了。

“未亡人”限制性别

单纯从字面上看,所谓“未亡人”就是没有死的人,因此,所有活在世界上的人都可以称为“未亡人”。但事情又没有如此简单,“未亡人”有它的特殊含义,并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只有符合条件才能被称为“未亡人”。那么,“未亡人”需要什么样的资格呢?

《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以及许多辞书,都把“未亡人”解作“旧时寡妇的自称”。在实际的语言实践中,“未亡人”也用来泛指寡妇。因此,“未亡人”既可以是他称也可以是自称,但有一点则是约定俗成的,从来未曾改变,那就是,未亡人必须是女性,所以,未亡人一定是遗孀。如果是一个男人死了妻子,不论这个男人多么悲痛欲绝,他都是没有资格成为未亡人的。“未亡人”只能是寡妇,不能是鳏夫,这就是未亡人的资格。

在一首名为《爱情未亡人》的歌中,伍佰唱道:“爱情未亡人,四方我都在逃亡。爱情未亡人,停下来不可回头。爱情未亡人,迷失就是我方向。”歌唱得如何暂且不去管,但是一个大男人自称“未亡人”不仅让人感到别扭,而且自称爱情的未亡人也不太妥当。

无独有偶,《东方体育日报》在报道汉诺威球队主教练兰尼克即将下课的消息时,用的是这样的标题:“汉诺威为主帅‘办好后事’,兰尼克成‘未亡人’。”面对这样的标题,真让人有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附庸”也可有“风雅”

“附庸”原本指的是方圆不足五十里的小国。也许称“小国”已经有些夸张了,因为“庸”的本义就是“小城”的意思。因为太小,这样的小城没有资格直属于天子,而只能附属于别的诸侯国。因此,“附庸”准确的意思就是,“附”属于其他诸侯国的“庸”。

根据古代礼制,天子的领地要超过千里,公、侯的领地方百里,伯的领地方七十里,子、男的领地方五十里。方五十里的领地就显得实在有些不入流了,这样的小地方不可能有任何政治地位,因此也就没有资格参加天子的朝会,附属于别的诸侯国就是它的宿命。

但是,小地方就不能有小地方的“风”、小地方的“雅”了吗?

“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风”本来是指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诗经》之《风》就收录了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附庸”之地虽小,但小地方有小地方的风土方物,小地方有小地方的人情民俗,因此,小地方也一定有小地方的“风”。时代的强音让“周南”、“召南”那些大地方的人去演绎吧,小地方只抒发小地方的情感。因此,“附庸”之“风”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雅”即所谓正声雅乐。难道小地方就不能正经八百地来回阳春白雪,小地方就不能在闲暇无事时练练美声?谁能说“附庸”不能“雅”?

因此,“附庸风雅”本来是个十分中性的词,无非是“附庸”之地的“风”和“雅”而已。但这个词后来却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到今天更是发展到了极端,一般辞典对这个词的解释就是“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这是“以大为美”的审美观发展到极端的产物,这是对“大”盲目崇拜的产物,“美”和“文化”就这样被整齐划一了,其中折射出的心理十分复杂,耐人寻味。

“鸡丁”前面冠“宫保”

生活中有一些事情让人觉得很有意思,比如去饭店吃饭,大家喜欢点一道“宫保鸡丁”的菜。可拿过来菜单时,常常会发现菜单上写成了“宫爆鸡丁”。吃饭的人也许会想:“莫不是改了口味了?变成爆炒的了?”如果了解了“宫保鸡丁”的来历,就会明白这是一种误解:“宫爆鸡丁”原本应该是“宫保鸡丁”。

“鸡丁”前面之所以加个“宫保”,是因为发明人的缘故。这一道菜的发明者丁宝桢,是清朝一位很有名的官员,他是咸丰三年进士,光绪二年任四川总督。据传,丁宝桢对烹饪颇有研究,喜欢吃鸡和花生米,尤其喜欢吃辣。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时,自己创制了一种以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为主要原料的美味佳肴。这道美味本来只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后来越传越广,尽人皆知。

很多人知道是丁宝桢发明了这道菜,但是知道为什么被冠以“宫保”的人就不多了。 .

明清两代各级官员都有“虚衔”。咸丰皇帝以后,这些个虚衔多用太保、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少保来命名,所以又有了一个别称———宫保。丁宝桢资历深、官位高,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于光绪十一年死在任上。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朝廷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因为丁宝桢的“太子太保”是“宫保”之一,他发明的菜也由此得名“宫保鸡丁”。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何为“宫保”,就把“宫保鸡丁”写成了“宫爆鸡丁”或“宫煲鸡丁”。

灵柩不是棺材

按照以前的规矩,人死后要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也就是常说的“入土为安”。丧葬的礼仪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为死者准备一副好棺材。如今,民政部门进行殡葬改革,要求尸体必须火化。而在某些地方,死者被火化之后,其骨灰还可以装进棺材里,然后实行土葬。

近日看到一则社会新闻,说是一个做生意的人,赚钱之后就回老家,打算为祖辈换上好的“灵柩”,重新安葬祖辈。看罢,不禁哑然:按照这位生意人的想法,本来是想给祖辈换换棺木;只不过,记者不晓得“棺木”和“灵柩”两词意义的区别,所以就犯错了。

从汉语词典上来看,“棺材”和“灵柩”两词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只是“为装殓死人用的东西,一般用木材制成”;而后者是“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简单来说,“棺木”里面没有装人尸体,而“灵柩”有了死者尸体。可见“棺材”和“灵柩”两词并不是一个意思,千万不可乱用。如果有人作古,亲人可以为他去买副“棺材”;如果是说去买一副“灵柩”,等于说买来一个有尸体的棺木,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荒唐的事情,估计无人会做这种蠢事。

诗词

贫贱夫妻百事哀

误解: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有三首,都为名篇。其一:"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贫困生活固然有诸多不顺心,然而,从诗中所说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诗人重在叙衷肠而不是说道理。夫妻死别人所不免,但回想当年贫贱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谓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

误解:横眉冷对敌人的指责与攻击。

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此诗作于1932年10月。领导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高度评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认为"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931年2月4日,鲁迅《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是说流言猛于虎。而当时鲁迅景况窘迫,"运交华盖""、破帽遮颜",似乎,"千夫"应该理解为"敌人"。

其实这里的"千夫"应该理解为"群众"。《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里的"千人"就是"群众"的意思。另外,从词性方面来说,"千夫指"对"孺子牛",才能使对联显得工整,这是一首七律,鲁迅应该不会犯这个小错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尤适用于现在的反腐。

朱门酒肉臭

杜甫诗"朱门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这两句的含义是:达官贵族的家中酒和肉发出诱人的香气,而路边还有冻死的骨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极具跳跃性,因此,很多读者未能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著名的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互文",即词句可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这种解释很有见地,但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表层意思。事实上,"明月"和"关"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常见的词语,在这两个词语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顿使诗歌显得新鲜奇妙。这样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以外,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油然而现;而且"人未还"的"人"所指也不仅仅指当时的人们了,而是指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诗的下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句写八卦石阵与诸葛亮英名不会被江水所淘尽冲走,必将永留人间,一语双关。对句突接"遗恨",不知是说诸葛亮之憾恨,还是诗人之憾恨,"失吞吴",不知是指诸葛亮生前没有把吴国吞掉,还是指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其实按当时的历史状况,"遗恨失吞吴"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以至于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气的高人派头。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要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对此,宋代吴曾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而最近从日本的藏本来看,孤鹜的"鹜"是"雾",是由于读音相同而被误写的。

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惟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雾、鹜音近,正伪难分。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屋漏"其实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所谓"红酥手"可作红润的手指,还可解释为一种点心。

陆游著名的词作《钗头凤》,写给表妹唐婉。词中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是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儿。陆游用"红酥"来形容肤色,便寓有爱怜之意。另有一说是点心,"红酥手、黄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饮品糕点。

明日黄花:现用来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许多人都误作“昨日黄花”。其实是不知道这句成语的出处。语出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此成语便来自诗的最后一句。是说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没有什么好玩赏的了,挽留朋友,把酒看花。并不是已成了“昨日黄花”,没什么可看的了。

七月流火:在编辑过程中,常常遇到作者用“七月流火”来形容酷暑炎热,而实际上“七月流火”并不是指炎热,恰恰是天气转凉的意思。“七月流火”语出《诗经·豳风·七月》的开头两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天气渐渐凉了,该缝制寒衣了。“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即心宿。“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这时暑气渐退而秋天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做“七月流火”。

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现在常用来歌颂美好坚贞的爱情。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原意是:“泉水干涸了,两条鱼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滋润对方,延长生命。与其在死亡边缘这样挣扎,还不如回到大海里两相忘怀。”可见庄子并不赞成相濡以沫。且不说“相濡以沫”的结局会如何,至少人们现在的用法只截取了古人话语的前半句,而忽略了古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龙马精神 ,准确地说是被现代人误读。龙马精神是啥意思呢?简单而言,就是说像龙马一样有精神,精力充沛。何谓龙马?有说是古代传说中形状像马的龙。《礼记·礼运》说:“河出马图。”孔颖达注:“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笔者大胆揣测,这可能是河马,古代中原气候湿润,有个把河马也不奇怪。也有说是骏马,李白《白马篇》诗云:“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还有一说出自《周易》,乾卦为龙,坤卦为马,龙马其实指代乾坤。 叶公好龙,此成语从根上就被误读了。成语出自西汉刘向的《新序》,讲述叶公爱龙成癖,被天上真龙知道后,便下降到叶公家里,叶公一看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用以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这是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一看就知是编的。叶公名沈诸梁,字子高,楚国公族,是春秋末期楚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由于被楚昭王封在叶邑为尹,史称叶公。叶公很有作为,而且不迷恋权位,主动让贤。孔子听说叶公事迹后特意赶到叶,和叶公切磋,孔子主张“为亲者隐”,叶公则主张“大义灭亲”,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叶公论政。这样一位出色的政治人物,又岂会表里不一?有学者考证,这很可能是叶公政敌对其的污蔑,也可能是汉代儒家独尊后,对楚地文化的排斥。这一污蔑,一排斥不当紧,却使叶公好龙成了千古成语“冤案”。呵呵。

万人空巷 有一年,一位教育界知名人士讲解高考语文题中这样一道判断题:“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是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相当多的考生几乎不假思索,就作出了肯定判断,结果统统为此丢了三分。宝贵的三分,对某些考生来说,也许因此上不成大学! 关于“万人空巷”成语的最早例证,一般都引自苏东坡的诗:“天台桂子为谁香,倦听空阶夜点凉。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从苏东坡诗来看,“万人空巷”指的是为了看钱塘大潮,当时的杭州城内各个里巷内的人,全部都走空的盛况,即“倾城而出”的意思。学生们把这样一个形容词理解为人人都在家里呆着,南辕北辙,无疑应该扣分,但这能怪万千学子吗? 对于“万人空巷”,还可以看一下词典的解释。《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释作“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而《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解释为,“指众多的人都出来了,致使小巷都空了”;《辞海》则释作“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上述词典,都把“巷”释作“街巷”或“街道”。其实这是误解,“巷”字,其古义应为“住宅”的意思。古谓里中道为巷,亦谓所居之宅为巷。在现代汉语中,“巷”只指“较窄的街道”,实际上又因成语“万人空巷”保留了“巷”的“住宅”古义,偏偏这一古义不仅不被权威辞典所揭示反而一直误解为今义。这歧中有歧,恰恰是造成“万人空巷”使用混乱的根源。

胡杨的诗句

  1. 《胡杨》

    英雄有泪雁孤哀,

    百尺深根大漠栽.

    日落烟楼吹画角,

    月残金甲戍轮台.

    刀风愧对边关客,

    铁骨堪当廊庙材.

    屹立千年争不朽,

    紫花无怪自由开.

  2. 《胡杨颂》

    大漠茫茫沙吻天,扎根远古数千年.

    炎炎酷夏随风舞,凛凛寒冬伴雪眠.

    笑傲荒丘枕戈壁,鄙夷涸辙望云川.

    铮铮铁骨何曾惧,岁月沧桑志亦坚.

  3. 《颂胡杨》---林则徐

    树窝随处产胡桐,天与严寒作火烘。

    务恰克中烧不尽,燎原野火入霄红

二十四孝七字诗

《二十四孝诗》作者 当代诗人赵同堂,该诗以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爱文化。作品描摹细腻,声情并茂,古韵悠长,感人至深。

一、孝感动天

父娶后妈又生弟,多次害舜出歹意。

修仓抽梯放火焚,手持斗笠跳下去。

掘井填土盾地逃,仍敬父母慈爱弟。

孝行感动苍天心,鸟代锄草象耕地。

尧帝知舜性至孝,处理政事有能力。

将俩女儿嫁与他,继承大位称舜帝。

释义: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二、亲尝汤药

从小奉孝汉文帝,倾心侍母重情义。

老妈卧床病三年,衣不解带榻前祭。

治疗疾病汤药苦,亲口尝罢喂下去。

通宵达旦陪身边,母康儿累倒在地。

仁孝感动天下人,注重德治兴礼序。

治国有方开盛世,文景之治史书记。

释义: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三、啮指痛心

曾参家贫打山柴,忽然有客进家宅。

母咬手指儿心痛,心灵感应娘唤孩。

速返家中问缘故,盼儿陪客快回来。

世称曾子孝著称,儒家尊他宗圣台。

释义: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四、百里负米

仲由家计甚艰辛,一日三餐野菜吞。

百里负米历寒暑,侍奉父母倍精心。

父母去世高官作,生活优裕思双尊。

孔子赞其孝父母,生时尽力死念恩。

释义: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五、芦衣顺母

生母早死父续妻,继母虐待弟弟欺。

冬天小弟棉装暖,闵损身着芦花衣。

父亲鞭斥芦花飞,方知儿苦欲休妻。

孝儿跪求饶继母,后娘变成亲妈咪。

释义: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冷打颤,将绳子掉在地上,遭到父亲的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家要休妻。闵损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六、鹿乳奉亲

父母年迈视力昏,需饮鹿乳治眼瘟。

身披鹿皮深山进,挤鹿乳汁奉双亲。

猎人搭弓欲射鹿,掀起鹿皮现真身。

实言供奉父母事,郯子孝顺赠乳珍。

释义: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 被误杀的危险。

七、戏彩娱亲

孝顺父母美味烧,年过七十不言高。

身穿五彩老莱子,拨浪鼓儿孩般敲。

送水进屋摔跟头,躺地大哭装撒娇。

只怕双亲太伤心,博得父母乐陶陶。

释义: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不小心摔倒,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装作假装摔倒的样子,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八、卖身葬父

董永卖身葬父难,槐荫树下遇奇缘。

自言无家七仙女,结为夫妇天成全。

一月织出三百锦,抵债赎身钱还完。

千古绝唱天仙配,同甘共苦世人传。

释义: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九、刻木事亲

幼丧父母雕木像,三餐敬拜日焚香。

凡事均和像商议,出告归省禀安康。

妻子好奇针刺指,木像居然淌血浆。

丁兰得知休妻室,只缘木像泪汪汪。

释义: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十、行佣供母

母子相依父早亡,战乱不断盗贼狂。

江革背母去逃难,几遇匪盗表衷肠。

哭告老母已年迈,杀吾何人奉高堂。

孝心感动劫道人,化险为夷得逃亡。

背井离乡到异地,衣不蔽体腹无粮。

赤脚打工做雇佣,省吃俭用孝养娘。

慈母生活必需品,竭尽全力备端详。

孝行楷模人称颂,行佣供母天下扬。

释义:

江革,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十一、怀橘遗亲

六岁随父到九江,袁术招待橘子香。

陆绩怀中藏两个,临行橘落地当央。

作客藏橘为何意?拿给母尝借借光。

小小年纪知孝母,难能可贵应表彰。

释义:

陆绩,三国时期吴郡吴县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十二、埋儿奉母

郭巨原本家室旺,家产给弟养母忙。

家境逐渐贫困后,妻生男孩又临床。

养孩必然难养母,遂和妻子细协商。

儿子可以还再有,母亲谢世无高堂。

不如埋掉亲生子,节省粮食光养娘。

挖坑入地二尺处,一坛金子耀眼黄。

上书天赐郭巨物,官不得取民不藏。

夫妻得金孝敬母,并得以兼养儿郎。

释义:

郭巨,东汉隆虑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十三、扇枕温衾

母亡黄香才九岁,精心侍父孝之最,

夏热扇席让父寝,冬寒以身温热被。

水灾倾尽济灾民,时任魏郡太守位。

天下无双众称誉,江夏黄香耳欲聩。

释义: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十四、拾葚异器

蔡顺少年父故去,事母甚孝感天地。

王莽之乱遇饥荒,采拾桑葚装异器。

黑色桑葚供老母,红色桑葚己食替。

赤眉军士赠牛米,供奉母亲示敬意。

释义:

蔡顺,汉代汝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偶遇赤眉军,赤眉军士兵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牛蹄一个,以示敬意。

十五、涌泉跃鲤

姜诗娶妻本性庞,孝敬婆婆里外忙。

婆婆爱喝长江水,六七里遥江边扛。

婆婆嗜鱼经常做,独自不食请邻娘。

庞氏取水偶归晚,疑妻怠母逐出房。

寄居邻家勤纺布,积蓄送给婆婆藏。

婆母得知被逐事,令儿请妻回厅堂。

院中涌泉喷出水,味同长江灌水囊。

每日跃出两条鲤,供奉婆婆喜洋洋。

释义: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十六、闻雷泣墓

母亲在世怕雷声,谢世埋葬山林中。

每当风雨雷声作,即刻奔向母坟茔。

伤心跪拜多安慰,王裒在此母莫惊。

教书读到蓼莪篇,思念双亲泣捶胸。

释义: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每当风雨天,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十七、乳姑不怠

崔山南家曾祖娘,年高没齿不进粮。

祖母乳汁养婆母,梳头盥洗扶上堂。

婆婆不食米粒饭,数年康复体格强。

儿媳恩情如何报,孙媳孝顺是报偿。

释义:

崔山南,名琯,字从律,唐代博陵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十八、卧冰求鲤

王祥生母早年亡,继母又生小儿郎。

后母生病不解带,日夜照顾汤药尝。

天寒要吃鲜活鱼,脱衣卧冰暖化凉。

冰下跃出两条鲤,回家孝敬继母娘。

食后体健疾病愈,弟弟目睹记心房。

继母谢世皆悲痛,以礼安葬跪灵堂。

长兄对弟十分爱,弟盼兄长更吉祥。

居处称作孝悌里,兄友弟恭远近扬。

释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十九、恣蚊饱血

母亲早逝吴猛小,与父相依侍奉老。

家贫无钱买蚊帐,夏夜蚊虫常叮咬。

为让父亲睡安稳,赤身裸体到拂晓。

希望蚊子血喝饱,勿叮父亲觉睡好。

释义: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十、扼虎救父

女子杨香十四多,随父下田去收割。

忽然蹿出一只虎,扑到身边将父拖。

一心只想父安危,跳上虎身卡嗓窝。

老虎逃走父无恙,后人敬佩咏孝歌。

释义: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二十一、哭竹生笋

孟宗年少父早去,母老体衰两相依。

一日母亲感不适,医嘱笋汤治病淤。

正值寒冬无鲜笋,扶竹而泣感天机。

瞬间嫩笋拱出地,熬汤奉母把病医。

释义:

孟宗,字恭武,三国时吴国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二十二、尝粪忧心

新任县令十来天,庾黔娄惊心事翻。

辞官返乡回家转,父已病重卧房间。

医嘱病情吉与凶,粪便味苦心放宽。

孝子品尝父粪便,发现味甜把心担。

夜里跪拜祈北斗,以求己死换父安。

父亡守节三年整,为父尝粪万人瞻。

释义: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二十三、弃官寻母

宋朱寿昌七岁人,嫡妒生母赶出门。

五十年来无音讯,为官各地细查巡。

辞掉官职寻生母,誓不见母不归林。

历尽千辛与万苦,终于找进至亲门。

刘氏已经七十余,寿昌已是半百人。

弃官寻母一佳话,千秋万代忠孝魂。

释义: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二十四、涤亲溺器

庭坚自小秉性孝,侍奉双亲极周到。

坚持每天刷便桶,亲自为母倒屎尿。

日后身为朝显贵,做法遭议出说道。

黄庭坚任太史官,身旁仆人一大套。

为何亲做杂细事,洗刷便桶人耻笑。

孝敬出自感恩心,高低贵贱均遵效。

为人子女孝父母,不论身份位显耀。

苏氏东坡写赞诗,称他媲美古人孝。

释义: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夜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日后做官显贵,身边的仆人也有许多,但是仍亲力亲为照顾母亲,亲自洗刷便桶。苏东坡为此写了赞诗,称他媲美古人的孝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孝诗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