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名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十分活跃,对学院活动和讲座“拉壮丁”式的出勤方式大吐口水,认为大学应该崇尚自由,绝不“被参加”,绝不参加不喜欢的活动和讲座。同时,他们将你屏蔽 ,你无法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他们的言论,你该如何应对?
呈现的问题是学生屏蔽辅导员,在网络上不当的行为表现。产生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大学育人方式的片面理解和错误认识。导火索是“拉壮丁”式管理方法。因此问题本质还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关键是要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在保证纪律,遵循特点的基础上,做好科学、合理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
解决该案例有几项结合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针对呈现的问题,我们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针对产生的原因,我们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要加强制度建设和遵循培养规律相结合。
要敞开心扉深入沟通。学生在网上吐槽,既不能小题大做,也不能视而不见。毕竟这样的行为严格来讲只能归结为不当,不能武断认定为违纪,但是一旦视而不见,也极容易造成不良影响,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因此辅导员要防微杜渐,逐一与上述同学进行深入的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诉求,与学生平等的沟通。
要严肃纪律,果断纠偏。学生错误认识的关键是认为大学应该崇尚自由,绝不“被参加”,绝不参加不喜欢的活动和讲座。辅导员要给学生讲清楚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举办讲座的目的是什么?选题的目的是什么?自由不是意味着没有约束,大学的自由是在一定纪律与规定下的自由。活动和讲座的举办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对于选择的理性判断有限,无法完全界定清楚知识的需求,学校举办讲座的目的与其背后的育人背景更有严肃的纪律要求,不能单纯的以喜欢为由进行选择,纠正学生的对于“喜欢”、“自由”等词的错误认识。
要线上线下,合力引导。针对学生基于非客观的认识而发出的网络言论要正锋亮剑,教育引导学生注意网络言行。辅导员可以通过个人网络平台、各级网络宣传体系撰写、转发网文,形成引导合力。针对学生屏蔽辅导员的问题要循循善诱,深入沟通,尤其是要完善舆情反馈体系,通过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及时了解情况。在做好线上工作的基础上,线下要及时召开主题班会,围绕网络行为引导和学生的错误认识深入讨论,剖析矛盾。要通过年级理会、学生骨干例会、学生党员会议、走访宿舍的过程中逐一强调,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理解掌握。
提供载体,换位思考。对于这些网络情绪较大的同学,辅导员可以提供一定的实践锻炼平台,在实践中教育学生换位思考,规范言行。
在教育管理相结合的前提下,关键是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要结合学生呈现的问题,精准发力,关键是达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比如可以结合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相关内容设立常规动作和特色动作,尤其是在每学期开学前,做好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谋划,及时向学生公开和沟通。常规动作是学生必须完成的讲座报告,特色工作是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进行选择的,这样即满足了学生培养的要求,也契合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加强宣传讲解。在组织报告前,应该通过班会、学生骨干、网络等各种途径做好宣传,使得学生详细了解报告内容和主讲人情况,做好讲座报告的质量筛查,而不是武断要求,引发学生反感。
所谓“早”,就是发生学生矛盾,掌握舆情要早。像该案例学生呈现出来的网络行为,由于屏蔽辅导员的关系,辅导员很难第一时间掌握实情,必须依托舆情信息体系,才能及时掌握问题,同时果断发声,正确引导,及时消除网络影响。
所谓“准”,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规律和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开展的工作要准确契合这一愿景。不是想当然就做出决定,而是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广泛了解学生,掌握学生诉求,有针对性的引导成才。
所谓“精”,精心组织活动,既要考虑前期的宣传引导,也要掌握过程中的实施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工作方法,该案例之所以学生由抵触情绪,是在于“拉壮丁”式的组织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针对活动组织和活动安排做好有针对性的引导。
所谓“实”,一是开展要务实,组织报告讲座不是为了组织而组织,而是要基于问题而引导。二是能力要厚实,针对该案例辅导员要切实提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真功时效,提升职业能力。三是工作要扎实,在符合规律和目的的基础上,也不能为了少量学生的意见就放弃既定的原则,在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扎扎实实加强培养,久久为功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