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朝节的诗词,不太常见的
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咏花朝 蔡云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
——沪城岁事衢歌 张春华 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
草嫩侵沙短,冰轻著雨消。
——早春 司空图苔壁云难聚,风篁露易摇。
浮生亦无著,况乃是芭蕉。
——题念济寺晕上人院 卢纶花阴雪。
花阴灭。
柳风一似秋千掣。
晴未决。
晴还缺。
一番寒食,满村啼鴂。
——摘红英(赋花朝月晴) 刘辰翁声不断,楼头滴。
行不住,街头屐。
倩新来双燕,探晴消息。
可煞东君多著意,柳丝染出西湖色。
待牡丹、开处十分春,催寒食。
——满江红(花朝雨作) 黄公绍宠佳丽。
算九衢红粉皆难比。
天然嫩脸修蛾,不假施朱描翠。
盈盈秋水。
恣雅态、欲语先娇媚。
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
——尉迟杯 柳永消凝。
花朝月夕,最苦冷落银屏。
想媚容、耿耿无眠,屈指已算回程。
——引驾行 柳永风光知可爱,容发不相饶。
早晚丹丘去,飞书肯见招。
——早春(唐·司空图)薰宝鸭,烧银烛。
歌窈窕,倾醽醁。
愿年年常恁,颜红鬓绿。
长厚而为难老本,慈仁便是长生箓。
看芝兰、玉树早蜚英,青毡复。
满江红 ——(宋·无名氏)...
求一首与花朝节有关的诗词赏析,只要与花朝节有关的都行
有关描写花灯的诗词有很多。
例如唐代苏味道在其《正月十五日夜》一诗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B音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该诗形象地描绘了唐代元宵之夜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元宵节的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的场景。
清明节的代表诗词
晏殊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 人。
幼孤,少有才名,七岁能文章。
景德初,以神童荐, 赐同进士出身。
擢秘书省正字。
历任太常寺奉礼郎。
翰林学士,太子左庶子,加给事中,迁礼部侍郎、枢 密副使。
因论事忤太后旨,以刑部侍郎知宣州,改应 天府。
后为御史中丞,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 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
明道元年(1032) 迁参知 政事,尚书左丞。
庆历中官至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
至和二年卒,年六十五, 谥元献。
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 有情思”(《宋史》本传)。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 官僚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
诗文集今已不传。
有《珠玉词》三卷。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 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 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清明节代表想念的诗词歌赋
为你奉上,请你参考,有疑问敬请追问》 清明节思念亲人的诗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是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这一习俗已有2000多年历史。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宝库里,关于清明的诗作汗牛充栋。
流传下来的经典诗作有如下八首,特与读者分享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评:这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清明诗。
最精彩的词句是“欲断魂”,凭吊的人那种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后人还将这首诗以不同的断句方式改编成情景短剧——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点评:这是一首写于清明时节的爱情诗。
苏轼19岁与王弗结婚,夫妻琴瑟调和,恩恩爱爱。
没想到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
妻故十年后,在密州做官的苏轼在清明时节梦见了亡妻。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冥永隔,却“不思量,自难忘”。
特别是梦中夫妻相顾无言的情景,令人感动。
《寒食野望吟》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点评: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擅长用描写来渲染氛围,那随风而吹的纸钱,那一座座古墓,都给人萧杀之感,也让人顿生幽古之情。
棠梨白杨本是风景所在,但在白居易的眼里,“尽是生死离别处”,道出了人生之无常。
《寒食上冢》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评点:这是上坟时的感受。
重点渲染上坟的路上那凄凉之景。
那孤零零的破屋,那危桥,都给人无依无助的感觉。
所以“只愁余”。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点评: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
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只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正如当代人所说,无论你作官还是为民,最后都要回到同一个点:老去。
只是生命的过程并不一样。
这首清明诗,立意就深刻了很多,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点评:与其他写清明的诗作不同,这首诗明显地赋予了政治色彩。
唐代于清明前在宫中赐大臣们清明烛火,于是,那些蜡烛之火燃起的烟雾笼罩了宫殿,并四散开去,巧妙地讽刺了特权及权贵之多。
《闾门即事》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几处有新烟。
点评: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无新烟,说明四处都在凭吊亡人,那燃烧纸钱的烟分明是去岁的,年年依旧,思念依旧。
特别是“试上”一词,把不敢窥望凄凉之景的心情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唐朝诗人代表诗歌的古诗
《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此诗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 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习俗 传说
[编辑本段]【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
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
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
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 。
【演变】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元旦与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 【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
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 [编辑本段]【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八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
诗词中的绮丽风格有哪些代表诗词?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之《绮丽》这样说道:“神存富贵,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余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荫。
金 樽酒满,伴客弹琴。
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首四句中所说“神存富贵,始轻黄金”,黄金代表着具有形迹的富贵绮丽,而精神上的富贵绮丽则自然就看轻黄金了。
在诗词中,人为雕琢的绮丽 往往是一种外在的浓艳色彩,而内中其实是很空虚的,故云“浓尽必枯”;而 外表看来淡泊自然,其内里深处则常常是丰富而绮丽的,故云“淡者屡深”。
可见司空图更重视诗歌的内涵,即内在精神的饱满、情感的丰富、思想的 深刻。
中四句是对天然的绮丽景色之描写:清净的水边飘荡着淡淡的雾气,林中的红杏呈现出鲜艳的色彩,明亮的月光覆照在华丽的屋上,雕画的小桥深 隐在碧绿的树荫之中。
诗句极其绮丽而又极为自然,绝无人工雕琢之痕迹。
后四句则以处于此天然绮丽风光中的隐居高士之悠闲自在的富贵生活,来象征这种天然绮丽的诗境。
作者充分地、尽情地抒发自己的胸怀,绮丽之 精神也就更清晰地显示在读者面前了。
所谓“绮”,本意是指有纹彩的丝织品。
绮丽,自然理解为华美艳丽。
“丽”指明美的方向,“绮”规定了显著的特征,素底的映衬使这种丝织物别 有一种光彩。
绮丽的事物不只拥有艳丽、秀丽、华丽的外表,更表现为一种雍容华贵的精神之美、气质之美。
就诗歌风格而言,这样的诗歌应有一种高贵之美。
李白《古风》诗云:“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杜甫《偶题》亦云: “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
”二人皆指六朝华艳绮靡、采丽竞繁之作,既颇多富贵气,而人为雕琢之痕迹亦较显露。
然而,《诗品》中的“绮丽”则不 同,因为它是“此言富贵华美,出于天然,不是以堆金积玉为工。
”例如王昌龄《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月色隐昭阳。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 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全篇并没有浓墨艳彩, 而绮丽风光自然呈现在读者面前。
又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 滟滟随波千万里, 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江天一色无纤尘, 江畔何人初见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 谁家今夜扁舟子? 可怜楼上月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 此时相望不相闻, 鸿雁长飞光不度, 昨夜闲潭梦落花,海上明月共潮生。
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照花林皆似霰。
汀上白沙看不见。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
青枫浦上不胜愁。
何处相思明月楼? 应照离人妆镋台。
捣衣砧上拂还来。
愿逐月华流照君。
鱼龙潜跃水成文。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 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 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 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诗的内在感情是那 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