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词作文500字 魅力古诗词作文500字

时间:2020-12-31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论古诗词作文500字

我和诗歌的作文500字左右

诗歌,我人生一道亮丽风景 爱诗,读诗,写诗。

诗歌陪我已经走过了自己人生10多年的酸甜苦辣。

说起和诗歌的故事,就不得不提下96年秋天的事儿。

因为自己的一首诗歌在北京获奖,当时自己是不顾家人担心,拿了1500元钱奔赴北京参加了笔会。

最大的收获不仅是认识了牛汉等著名老诗人,还领略了首都大好风光,开阔了视野。

半个月后,当家人着急到北京要找我的时候,我顺利平安的回到了家。

不仅同学们高看我,学校也表扬了我。

那一刻我觉得诗歌就是我生活中的翅膀,只要扇动几下就可以飞往理想中的"瓜哇国"去。

诗歌总是和爱情牵连的。

16岁那年,遇见邻村的一个女孩,内心扑腾腾的乱跳。

她穿着粉红色上衣,便想和她说说话,就是害羞,也不懂得这种感觉就是爱情。

晚上心里难受睡不着,就写了“粉红色的你/亭亭玉立/一扭头/桃花惹红了泥土/想你/是颗种子/被时光粗心掉落/等待阳光……”这样的一行行话。

当拿给一位叔叔看后,他笑着说写的是情诗吗?想谁呢?一下闹腾我个大红脸。

进入青春期,就总是思念一个初恋情人,因为总是见不到她,得空就写,逐渐成了生活的习惯。

就这样一直写到了现在。

如果两三天内写不出诗歌来,内心就发慌。

当然,诗歌不再是思念谁了,而是写作面更宽了。

基本上都写生活中的感受。

写诗也有乐趣的。

最大乐趣就是下班回家,一边悠哉悠哉走着,一边看着街头和天边云彩,灵感就来了。

赶忙把灵感刻在脑子里,然后回家急匆匆写到纸上,那种欣然和充实的感觉是平常等不到的。

因为自己的几首诗歌,当年谈对象,并没有多花销钱。

到现在,诗歌依然起着“劝架”的作用。

如果我们俩口发生矛盾,她就把以前我的“求爱”诗歌摆在我面前。

读着自己写的诗歌,再大的火气,瞬间转化成了和风细雨,到最后自己不得不说道歉。

记得那年北京诗人给我们讲诗歌时是这样说的:“诗歌就是心灵窗口,是海岸线;你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他人也在欣赏你。

”这么多年来,诗歌不仅教会了我在生活中不断挖掘美,欣赏美。

更多的时候,用欣赏他人的角度欣赏自己,总能得到诗歌骨子里面的那种持久对生活热爱和执著。

航程 蔚蓝的水中,滑翔着如箭的木帆,相视的眸子 读着彼此的心卷,我在浪的前面 你追赶着我激起的浪漫 天空是澄蓝海是湛蓝,阳光沐浴着地平线 你我咫尺的距离、呵护着彼此的情感 享受这沉默的蕴涵 那黑色的波纹、在水中划出浅浅的航线,我们 操作的桨裂变成湍急的澜,多想,享受这 曼妙的凝固瞬息 你蠕动的唇将我的喉结覆盖,在鼓满风帆的下面 一种信息和理念在肢体里弥漫 清风掠过蔚蓝海水 皱褶出映象和韵律延展着。

这是一生难忘的航行 筹谋在朦胧的月夜制定,从那一片 暗礁和漂浮开始 那里没有多余的星星,夜的意境很朦胧、如我们 喜欢朦胧的爱情,这里曾是 古老的航线 有过灯火阑珊的沉醉,歌舞升平欲坠欲仙 童年记忆里的那个鼓手 已经死去 委婉的大提琴与耀眼波光也离开了记忆,我喜欢 这静夜和深沉,不要马达来开启 我们用古老的枣木做浆 用祖先的土布立帆,累了我们静静的仰望,哪颗 是你我的星宿?能否抵达彼岸?浪在摇曳那只 疲倦船,前方可有歇息的港湾?阳光很满足 有一望无际的土壤 可沙漠提供不了 我的诗歌所需要的营养 吞下很多露水、阳光 以及没有灵魂的骨头 诗歌依然觉得饿 她无助的蜷缩在角落 受到冷落的人 只有抱紧自己的力量 西风很紧 吹瘦谁家的一枝梅 我的诗 总为一只受伤的蚂蚁流泪 雪止不住悲伤 诗歌很饿,诗歌在淌血 永远吃不饱的她 独自流浪在冬夜的街头 她穷得没有烟抽 更没有酒喝 我的诗歌骨瘦如柴 比梅更孤傲 比南极之冰更寒冷 我的诗歌铸成千年之剑 刺痛时光的神经末梢 就算没有喝彩 她依然虔诚的舞蹈 没有掌声 那就用力拍响自己的硬骨头 我和我的诗歌有个约定 我们说好了 要死死牵着对方的手 一起流浪天涯 把遗嘱刻在某个 阒无人迹的海角 人世间的是是非非 全都交给岁月去解决 我们相约回归自由之土

用一首古诗词的意思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村民》改编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散步,无意间看见一座 又小又低的茅屋。

小溪两旁有许多碧绿的青草;南瓜藤随着竹竿爬上屋顶;屋旁的大树弯曲着身子,好像正在欢迎我;小溪里的荷叶伴着莲蓬随风舞动。

屋子里,两位满头白发的老翁、老妇,正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说笑呢!在溪的东面,老人的大儿子正在卖力地为自家豆田锄草,不时用毛巾擦头上的汗;二儿子正坐在树下,编织着鸡笼,看他认真的态度,他家的鸡一定是很久没笼子看护了;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卧在溪边,剥着莲蓬呢。

我猜想,他肯定想把莲蓬的果实,送给辛苦了一天的大哥,让大哥尝尝这甜甜的味道,忘记一天的辛劳。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一对白发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还带着几分醉意。

或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织鸡笼;还有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草地上剥莲蓬。

或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夏天里,幽深的竹林透着勃勃的生机,茂密的青草像地毯铺盖大地。

远处的山峦隐约可见,一条清亮的小溪静静地流淌。

这是一个偏僻而又清新秀丽的江南山村,村边的小溪旁,有个又低又小的茅草屋,屋里坐着两个刚刚饮罢酒的老年夫妻,他们略带醉意,用吴地的方言谈论着,说笑着。

只听那老翁说:“如今的生活多美好啊,我们丰衣足食,颐养天年。

”那老妪笑了笑说:“是啊,我们有三个儿子。

老大和老二孝顺,老三乖巧!”说罢,望了望在屋外的三个儿子。

虽然夏天炎炎,酷热当头,可是身为长子,老大依然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除杂草;二儿子年纪尚小,可他也眉闲着,正在给鸡编织笼子;三儿子最小,他横卧在溪边一会逗逗水里的小鱼,一会又剥食着莲蓬,那调皮的样子十分惹人喜爱。

这是一个多么和睦,美满的家庭啊!

关于古诗的作文 500字

《我与古诗》 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在太原盖新房子,所以把我送到爷爷奶奶那儿。

爷爷奶奶常常教我古诗。

我很喜欢念古诗。

奶奶只把发音教给我让我照着书念。

于是我总是胡念,念完后又会大笑一会儿。

我念“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好像让我到了草原上,因为我觉得草原上的东西很美好。

我讨厌“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话,一听“残”字,我就想起可怜的残疾人。

但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让我觉得有“真珠”“月”一定很美好。

所以我念到这首诗时,从第二句开始念,最后一句读两遍,奶奶就说:“怎么不读第一句呀?”我说:“第一句不好听,我不爱念。

”我读到“半亩方塘一鉴开”,想到有半亩地那么大的糖,我就嘴馋起来。

最后一句“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觉得很合理,那么大的一块糖吃完肯定口渴要喝水。

奶奶和爷爷听了我的解释都乐了。

奶奶说:“谁能吃那么多糖!” 一次表弟来我家,我们翻到《泊船瓜洲》,然后一起大叫“京口瓜洲一水间”。

我说:“有瓜。

”弟弟还补充一句:“还是进口的呢!”读到《赠汪伦》的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时,我们真的闻到桃子的香味。

我抬头往桌子上一看,原来有一盘大桃子。

于是我施了一计,把大的让给了弟弟,我拿了一个最小的,剩... 《我与古诗》 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在太原盖新房子,所以把我送到爷爷奶奶那儿。

爷爷奶奶常常教我古诗。

我很喜欢念古诗。

奶奶只把发音教给我让我照着书念。

于是我总是胡念,念完后又会大笑一会儿。

我念“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好像让我到了草原上,因为我觉得草原上的东西很美好。

我讨厌“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话,一听“残”字,我就想起可怜的残疾人。

但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让我觉得有“真珠”“月”一定很美好。

所以我念到这首诗时,从第二句开始念,最后一句读两遍,奶奶就说:“怎么不读第一句呀?”我说:“第一句不好听,我不爱念。

”我读到“半亩方塘一鉴开”,想到有半亩地那么大的糖,我就嘴馋起来。

最后一句“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觉得很合理,那么大的一块糖吃完肯定口渴要喝水。

奶奶和爷爷听了我的解释都乐了。

奶奶说:“谁能吃那么多糖!” 一次表弟来我家,我们翻到《泊船瓜洲》,然后一起大叫“京口瓜洲一水间”。

我说:“有瓜。

”弟弟还补充一句:“还是进口的呢!”读到《赠汪伦》的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时,我们真的闻到桃子的香味。

我抬头往桌子上一看,原来有一盘大桃子。

于是我施了一计,把大的让给了弟弟,我拿了一个最小的,剩下的爷爷奶奶一人拿一个,还剩一个。

不一会儿我就吃完了,拿起剩下的一个慢慢吃了起来。

弟弟知道中计了:一个大的和两个小的比,我当然吃得多。

表弟不动声色的吃完了,却又从水果袋子里拿了一个最大的桃子,洗了洗吃起来。

这时奶奶说:“行了,剩下的放起来。

”我反倒吃亏了。

表弟说道:“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马上明白,他说大人不会明白我的心思。

我马上说:“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他的脸马上红了,我怕他难过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表弟送我情。

”表弟马上高兴起来。

我读《出塞》第二句老读成“万里长城人未还”。

爷爷奶奶怎么教,我都不听,我觉得那样顺口。

还有“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我总读成“窗台”。

爷爷说:“你看看谁家窗台上有脚印。

”我说:“没有。

”“那你怎么说别人家的窗台上有脚印呢?”我马上跑出去,一会儿跑回来说:“咱家的窗台上有脚印了。

”爷爷笑着说:“你真捣蛋。

” 后来我渐渐地背的诗多了,诗的意思也渐渐懂了。

但我读到“大漠沙如雪”时,总会想起我曾经问过奶奶:“大沙漠里会下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和古诗词 ——相逢《水调歌头》 四川资中银山镇中心校八年级三班 陈梨媛 初逢它,是在王菲独特美丽的嗓音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优美的诗,悠美的音乐,幽美的情怀,我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

虽然我还不知道这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早已流芳百世,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词,但我已一见钟情爱上了它。

随继,我问同学,查资料,买CD,兴致勃勃地把词抄下来,再慢慢地学唱,渐渐融入感情地唱,早上醒来时唱,下课时唱,无聊时唱,悲伤时唱…… 无意的相逢,给了我学习的帮助。

有一次,老师叫我们说几句关于“月亮”的诗,最好是课外积累的,我想起了它,在同学们敬佩的目光中,我朗声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老师夸奖我爱读书,知识积累丰富,至今我心里还美滋滋的。

或许,我们真的很有缘。

现在正读初二的我,在语文书中又与它相见了,这让我有了更深入了解它的机会。

原来,这是大文豪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欢饮之后无眠之时,因怀念久别的胞弟子由(苏辙)而作。

词的上阕写词人把酒赏月。

对着一轮皎月,词人遐想无限,“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大概是在人间遭遇了什么挫折或不幸吧,诗人想超脱现实,到那“琼楼玉宇”...

白居易诗词评论文章500字

但若只是为了个人和小家幸福安泰。

面对当时社会上“遑遑名利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如果像圣人那样,为的是天下大众,则可为且当为。

故作仆射诗、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何以为我戒,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感染社会。

“富贵人所爱。

中心私自儆 白居易《高仆射》富贵人所爱,圣人去其泰。

所以致仕年,著在礼经内。

玄元亦有训,知止则不殆。

二疏独能行,遗迹东门外。

清风久销歇,迨此向千载。

斯人古亦稀,何况今之代。

遑遑名利客,白首千百辈。

惟有高仆射,七十悬车盖。

我年虽未老,岁月亦云迈。

预恐耄及时,贪荣不能退。

中心私自儆,何以为我戒。

故作仆射诗,书之于大带。

《高仆射》一诗宣扬的则是那种重视道德。

”说的就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观,还难保晚节。

强调时代的精英们,应当用圣贤所推崇的道德精神来约束自己,贪荣不能退,书之于大带,诗人唯恐自己到了“我年虽未老,岁月亦云迈”之时。

在个人利益上应当遵照古代圣贤的教导来节制自己,方能成就事业(“玄元亦有训,知止则不殆。

”),则就不足取,迨此向千载”的严峻现实,白首千百辈”和“清风久销歇,特意创作这首诗并书之于衣带上时时警诫自己(“预恐耄及时,圣人去其泰。

追求幸福、富贵

【古诗鉴赏范文】初中作文古诗鉴赏请以一首古诗写一篇500字的鉴...

摄神理而遗貌 调感怆于融会——从张炎《解连环·孤雁》词看其“清空”本色 作者:王运思 张炎,宋季元初词人。

论词尚“清空”,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 《词源·清空》)何谓“清空”?摄其要者,其意大抵是说,词“要能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夏承焘《词源注·清空》),而且要有言外意,即要有含蓄深婉的寄托;而这一切,又须以浑化无迹的自然之笔出之。

这种理论主张在他的咏物词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其《解连环·孤雁》一词即堪称代表这种风格的绝唱。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作者揉咏雁、怀人、自怜而为一,抒发了他的家国之痛,漂泊之苦,凄婉动人。

“楚江空晚”,境界暗淡、空旷、寂寥、肃杀。

作者把雁置于这空阔的空间,不惟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低沉的基调。

惟其“空”,才愈见离群雁之“孤”;惟其“晚”,才更显离群雁之“凄冷”:可谓景中含情。

这特定的审美感受,却是通过自然而平常的四个字,由视觉贯通了我们的触觉来传达的,下笔不可谓不“空”。

以下,转入对孤雁形象的刻划。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离群而“散”,已觉“恍然”,而“万里”,更足可悲,这怎能不使孤雁在“惊”悸之余感到“怅”然若失呢?仅一传神之“怅”字,写事更写情,它把“离”前之可恋,“离”时之痛苦,“离”后之茫然的复杂的感情,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了。

既离群万里,则渺渺天地间惟一孤雁而已,自顾其影则不免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故只有另寻栖身之所,“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是这种孤栖自爱神态的写照,特别是一“欲”字,更是对这种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的深刻把握和维妙维肖的刻划。

那么,另寻栖身之所又将如何呢?“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只有寒水暮天相接,漠漠荒沙、瑟瑟衰草,依然荒寥而已。

如果说,“恍然”离散已使孤雁怅然若失因而无奈去别寻栖所的话;如果说,依然荒寥更足以使之凄怆伤神的话,那么,“写不”两句所表达的那种痛苦竟无人可告之情则转而化为某种程度的悲壮了:雁既失群于万里之外,不能和同伴共排雁字,只有向他们遥寄一片相思之情了,此其一;因此,违误了久困于胡地的“故人”的凝盼之情(“故”人殆指沦于北人之手切盼南归的故园父老),此其二;联系作为宋朝遗民的张炎当时朋友散失、家国破碎、孤身一人、满目凄凉的处境,可以想见,即使有书可传,那“故人”之愿又将告于何人?此其三。

然而这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却是通过作者极疏淡自然之笔(两句用一事而又一气贯注)写出的。

这正是“清空”特色的表现之一。

从对上片简单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作者无论写景还是状物,都能“不滞留于物”(《词源·咏物》),特别是对孤雁外部形象的描写和琐屑事件的叙述,即使是最简单的交代都省略了,而是摄神遗貌,紧紧抓住最能表现孤雁内心情感的神态(如“欲下”),把笔触伸向孤雁的内心世界(如“怅、惊、料”),栩栩如生地刻划出孤雁孤寂索漠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艺术上的去芜存精的澄净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此得到了曲折委婉的表达,即所谓“调感怆于融会之中”。

这种“清空”本色在词的下片,更以化实为虚的方式体现出来。

“谁怜旅愁荏苒?”这句承上片之意,在形容时间光阴之绵长的“荏苒”前面冠以“旅愁”,其旅途之劳顿和愁之绵绵可知,且作者并不正面说此愁无人怜而以反问出之曰“谁怜”,除更觉情切动人外,已微透“怨”的消息,故下面紧接写道:“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长门”所“弹”者,昔陈皇后之“怨”;而筝柱斜列如雁行,故在此又是孤雁之“怨”。

作者以“浑化无迹”之笔,借陈皇后之事,将人、雁之“怨”一起写出,从而抒发了自己亡国之思家破之愁无人可告亦无人怜之的一片愁怨之情。

孤雁之哀愁既无人可告,那么雁之凝盼思归的急切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它多么盼望自己早一天飞到同伴身旁啊!可它不说自己身落寒塘之实境,却首先代同伴着想:“想伴侣、犹宿芦花。

”不说眼前自己思念同伴之实情,却透过一层,言伙伴曾念自己在来年春前“去程应转”。

这又是化实为虚,使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既婉转又空灵,它比正面诉说更能见孤雁之一往之深情。

以上,孤雁由“离群”之“怅”而生“谁怜”之“怨”,以下,则由“怨”而生“暮雨”中之“呼”,从“呼”又生“怕”,于是读“暮雨”二句,我们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瑟瑟秋风、潇潇暮雨中,望伴情切的空中孤雁,一声又一声呼叫,找寻着同伴,它要尽最后一丝力量飞到它们身边,倾诉离后之情。

它坚信,同伴们就在不远的前方。

然而,突然之间它又由“呼”而“怕”了:是怕见同伴于忽然之间,“怕”自己不胜那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喜悦和幸福潮流的冲击。

一个“...

我与古诗词的作文,急

从记事起,我就对古诗词怀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因为每一首诗词不仅仅能为我们阐明深刻的道理,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

我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所学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短短的二十个字竟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至今品读,仍回味无穷。

这首诗的启蒙或许是我喜爱古诗词的一个原因吧。

自从上了小学,当教师的母亲便频繁地为我买课外读物,其中的《唐诗三百首》我尤其喜欢。

那令人悲叹的《啄木曲》、令人唏嘘的《江城子》、令人惆怅的《春雨》……使我愈发喜爱古诗词。

上了初一,虽然学习任务更加繁重,我却总是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品读古诗词。

也因此,我对语文更加感兴趣。

整个初一,我把《唐诗三百首》翻了个遍。

升到了初二,学习变得更加繁忙。

我自恃对古诗词有较深的基础,便骄傲起来了,不去用心学习,导致我的语文成绩一落千丈。

但此后的我不仅不去学习古诗词,反倒把它当做我的“敌人”。

直到初三,越跌越惨的成绩,使我开始有了悔意,对古诗又重新执着起来。

我心想,一定要利用古诗的优势来弥补我的劣势。

但事与愿违,初三的古诗更加难理解,也更加难背诵。

一次,老师叫我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居然没背诵下来,我垂下头,红着脸,看着作者“岑参”两个字,恨不得把它吃了!但我得到更多的是教训,我心想:为什么我背不下那首诗呢?我以前可是能把《唐诗三百首》首首都背下来啊。

难道是我初二时耽搁的太多?我不是对古诗恢复信心了吗?我扪心自问了好久,终于明白了,我下得功夫还不够深啊!于是我放学一到家,写完作业就开始背诗,终于在我们学习《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时我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全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此我的信心便更加充足,我暗暗发誓:要进入一个更高的诗词的境界。

在品读岑参的诗歌时,我体会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戍边将士不畏严寒保家卫国之情,友人之间离别抑郁之情,离乡军人居安思危之情……其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貌似写春,实则写雪,有很深的含义。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学习古诗能使人聪颖善变。

来学习古诗词吧!来传承古诗词吧!让古诗词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久盛不衰! 文章来自:全刊杂志赏析网(qkzz.net) 原文地址:http://qkzz.net/article/0eed0e89-dda1-45ea-8f23-53d162e17746.htm...

我与唐诗宋词作文500

虽然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的体现,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在你的滋润下成长。

诗人们的豁达胸怀,倾听古人的心声,有人轻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有人浅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有人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是啊,从唐诗宋词中我读懂了刘禹锡的豁达胸怀。

在唐诗宋词中,我学会了冷静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

我心中的唐诗宋词啊,你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你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情绪!我心中的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是诗人们只会的结晶!寄托着古仁人千变万化的情感。

唐诗宋词,此事古难全”。

我领悟了苏轼的无奈。

“举杯邀明月,我感受了那遭贬谪后的悲凉,但仍积极乐观的面对挫折的精神。

一场秋雨,一场梦。

梦中..。

但在我心中却占据着主要位置..,他们的悲凉孤寂,寄托着人们的思念,祝福和悲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读懂了张继的姑苏情绪;读出了秋天的美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倾听苏轼李白的心声,他们的积极乐观,在唐诗宋词中,我品味了秋天的美丽。

月,自古以来,对影成三人”我看到了李白的孤寂诗词像落叶一样走进我的生活;诗词像太阳一样滋润我的心灵;诗词像彩虹一样渲染我的青春..在唐诗宋词中,我仿佛是穿梭时空,他们眺望美景时发出的感慨呀,你走进我的生活...

以古代诗歌为话题的作文 500字

[静夜思]这首诗,相信大家在幼儿园或很小的时候就背过的,把自己对故乡的依恋通过江水生动地表现出来。

他因受权贵诋毁,离开长安,月光长照金樽里,在船上便写下了“仍怜故乡水;映入明镜,好似白雪的秋霜,让人感到一阵寒意,李白一生写过无数诗篇,其中大量的优秀诗篇被人传诵至今。

他二十五岁时初次离开蜀,周游天下开篇便是一种逼人的气势,如山洪暴发。

三千白发,但现在再让大家背,肯定没有背不出来的,甚至有人拥有对它终身挥之不去的记忆,这便是李白的诗的魅力所在,飘飘洒洒,由愁而生,赏月,于是读他诗的人也受到心灵上的感染,那么积极向上?我想这便是一个人的心境,对生活的态度了。

在困难面前,李白仍能对酒当歌,但为何他写的诗总是那么豪放。

”这就是李白的诗,这就是李白,那位一袭白纱衣,一把折扇,也只有李白能够写出。

我很喜欢李白的诗,知道他本人,也是源于他的诗歌,万里送行舟”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以过万重山”,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表现了李白虽受打击,仍心怀抱负,勇往直前的心理。

在被赦免后,东下江陵的小舟上。

这不仅是诗的魅力,也是诗人的人格魅力。

“唯愿当歌对酒时。

“李杜诗篇万口传”,产生一种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把酒问月,潇洒地做诗,饮酒,一个“轻”字巧妙地表现了他当时惊喜交加的心情。

李白的一生仿佛并不平坦,也曾饱受挫折,一丝忧伤。

“愁”原来是这么个模样!如此的白发,如此的愁...

要一篇赏析古诗词的作文(350~500)

改写《清明》 “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雨纷纷扬扬的,轻如牛毛,细如丝线,如尘似雾,从天空飘落下来.那雨轻轻地落在树枝上,树枝上的嫩芽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睁开美丽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雨悄悄地落在草地上,草儿顽强地掀开了压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钻了出来.它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开始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小草这儿一堆,那儿一簇,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裳.草丛中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的油菜花、红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几只燕子从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过,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啊!” 可这样的雨中美景,却吸引不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目光.他们来去匆匆,个个心事重重.行人中,有的扛着扫把,带着祭品,去扫祖墓,想起去世的亲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前途未卜,心情压抑;有的正走在投靠亲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烦意乱.他们头上顶着阴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润中显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他身材偏瘦,皮肤白净,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艰难.杜牧脸色憔悴,眉头紧锁着,形成了“川”字,一边走,一边还摇头叹息着什么.他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了,加上这“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到处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绪低落.此时此刻,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咙像要冒烟.他多么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吃口热饭,填饱肚子,再喝上几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该有多爽啊.然而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儿找酒家啊. 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悠扬的笛声.那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杜牧的精神不由为之一振.他抬起头来,放眼望去,只见迎面走来一只黄牛,黄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他大约十一二岁,黑里透红的小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出了几分机灵、几分可爱、几分淘气.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家,对了,我何不向他打听一下?他想到这里,走向前去,很有礼貌地问:“小兄弟,请问这儿有酒家吗?”牧童看见了他,点了点头,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个鬼脸,拿着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杜牧明白了,他连忙谢过牧童,打起精神,加快脚步,往前走去.果然,不久,一个村子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那儿道路两旁开满了杏花,几个酒幌子在随风飘舞着,好像正向他招手呢……杜牧兴奋极了,灵感也随之而来,一首七言绝句脱口而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学习诗歌的收获 作文500字(要有题目)

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

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从中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一、背诵中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背。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生对于古诗文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对于其中的一些字词理解不是很到位,毕竟古文与现在同样的白话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诗,首先就要多读多背。

背诵是孩子的天性,此时他们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

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其实目前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会先背一首古诗或者“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古诗文,这也足以说明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孩子对一些蒙学读物的学习,学习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