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邹鲁”的含义
海滨邹鲁 “邹鲁”一直被尊崇,在中国各地,有很多类似“滨海邹鲁”、“江南邹鲁”称呼,“邹鲁”之词亦不绝于史书典籍。
《庄子·天下篇》载:“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司马迁也曾对齐地与邹鲁的风气作过比较,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史记·货殖列传》)。
邹鲁“俗好儒,备于礼”是很有名的。
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儒之一词,即原于邾娄之娄”,而最早的鲁文化也是由“邾娄文化”里发展出来的。
“鲁为娄转,因娄得名”。
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有“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华盖,门成邹鲁”之名言。
唐代开元盛世时的“大手笔”张说,在其《奉和唐玄宗〈经鲁祭孔而叹之〉》一诗中,有“孔圣家邹鲁,儒风蔼典坟”之佳句。
唐代另一大诗人孟浩然,在其《书怀贻京同好》中,有“维先至邹鲁,家世重儒风”之妙笔。
值得一提的是,全部儒家中人,宋明以降被政府确认为“圣人”的只有五人,即圣孔子、复圣颜渊、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而这五位圣人全出自邹鲁地区。
可见,邹鲁地区在培养儒学方面是非同寻常的。
“海滨邹鲁”一词,是典故中之典故。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在朝廷任秘书郎、开封府推官的陈尧佐,因上书忤逆皇帝旨意,被贬谪为潮州通判(地位略次州、府长官,但掌握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实权)。
年仅37岁的陈尧佐在潮虽不满二年,却关心民瘼,重视教化,“修孔庙、韩祠,率州民之秀者就于学”(《潮州府志》)。
还组织百姓,捕杀鳄鱼,为民除害,深受潮汕人民赞誉。
陈尧佐治潮爱潮,被召回京后逐步由谏议大夫迁升为宰相。
在京师时他仍眷恋关心潮州,写诗勉励和祝贺潮州上京赴试的士子。
潮州有一王姓举人上京考试,榜上有名,陈尧佐极其高兴,写了《送王生及第归潮阳》的诗赠他:“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
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
”诗中的“潮阳”指潮州一带。
全诗大意是:不要小看潮州这“国角”的蛮荒之地,来自此地方的举子金榜题名衣锦回乡;潮州这处地方从此将贤人辈出载入史册;潮州虽地处海滨,但与孔子的故乡(鲁国)和孟子的故乡(邹国)一样,是文明昌盛的地区。
陈尧佐还有另一首诗也出现“邹鲁”一词:“潮阳山水东南奇,鱼盐城郭民熙熙。
当时为撰玄圣碑。
而今风俗邹鲁为。
”(《送潮阳李孜主簿》),所以后来“海滨邹鲁”泛指潮汕地区。
另,福建泉州也素有“海滨邹鲁”的别称。
...
海滨邹鲁指的是哪些地方?
本信息 “海滨邹鲁”一词,是典故中之典故.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在朝廷任秘书郎、开封府推官的陈尧佐,因上书忤逆皇帝旨意,被贬谪为潮州通判(地位略次州、府长官,但掌握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实权).年仅37岁的陈尧佐在潮虽不满二年,却关心民瘼,重视教化,“修孔庙、韩祠,率州民之秀者就于学”(《潮州府志》).还组织百姓,捕杀鳄鱼,为民除害,深受潮汕人民赞誉.陈尧佐治潮爱潮,被召回京后逐步由谏议大夫迁升为宰相.在京师时他仍眷恋关心潮州,写诗勉励和祝贺潮州上京赴试的士子.潮州有一王姓举人上京考试,榜上有名,陈尧佐极其高兴,写了《送王生及第归潮阳》的诗赠他:“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诗中的“潮阳”指潮州一带.全诗大意是:不要小看潮州这“国角”的蛮荒之地,来自此地方的举子金榜题名衣锦回乡;潮州这处地方从此将贤人辈出载入史册;潮州虽地处海滨,但与孔子的故乡(鲁国)和孟子的故乡(邹国)一样,是文明昌盛的地区.陈尧佐还有另一首诗也出现“邹鲁”一词:“潮阳山水东南奇,鱼盐城郭民熙熙.当时为撰玄圣碑.而今风俗邹鲁为.”(《送潮阳李孜主簿》).http://baike.baidu.com/view/930740.htm
求赞美福州的古诗词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
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
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 雨匀菊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埠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
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
这具有史料价值。
谢泌(950-1012年),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风物诗, 一别无诸岁月长,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敕齿冰。
这首诗反映出自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
据载,王审知先后舍钱90万贯,大盖寺院,福州诸县在五代时大大小小共拥有700多座寺庙,诗中说“千簇寺”,并没有夸张,“七塔”也是事实。
这七塔除了现在的白塔(定光塔)、乌塔(坚牢塔)外,还有寿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庆塔、育王塔。
福州蔡奇巷,旧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赐进士出身,官历司农卿,居此而得名。
宋真宗赵恒皇帝赐诗《赐蔡伯唏》赞扬伯唏,鼓励他努力上进。
七闽山水多灵秀, 四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 婴儿自有老成姿。
才当学步来朝谒 方渐能言便赋诗。
更励孜孜图进益, 青云万里有前期。
在这首诗中不但赞扬蔡伯唏,更赞美了蔡的家乡。
首句“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灵,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吕祖谦(1137-1187年),宋隆兴进士,他与朱熹、张拭合称“东南三贤”,他的《登郡城》虽名为登郡城,实写宋时福州学风之盛: 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头巷尾读书声。
郡城指福州,因晋为郡冶。
“青衿”读书人衣饰,指莘莘学子。
福州被誉为“ 海滨邹鲁”,唐开元年间就设有 “丽正书院” ,五代设 “招贤院” 、 四门学 ,诗教益昌,文化水平可与京都长安媲美,宋代文化更发达,当时福州府举进士者达2247人,书院、试院应运而生,淳熙年间,应试举土多达2万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读书声 ”就不足为奇了。
福州温泉,相传晋太康年间就己发现。
宋有“内汤” 地名。
福州知州程师孟(1015-1092年)有《福州温泉》一诗: 曾看华清旧浴池,徘徊却想开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不见莲花见荔枝。
诗中把福州温泉与陕西华清池媲比,联想历史教训,告诫当权者亲贤臣,远小人。
宋徽宗龙阁学士陈轩《冶城》更是把闽古都描绘得如人间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图画: 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
元代诗人雅琥,登南台大庙山钧龙台《题咏登钧龙台》是一首怀古之作: 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
江流禹划纵横外,山人秦封苍莽中。
逐鹿兵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钧台空。
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
诗中概述了福州历史沿革,...
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素有海滨邹鲁。
是什么语病?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
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
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 雨匀菊菊丛丛色, 风弄红蕉叶叶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埠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
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
这具有史料价值。
谢泌(950-1012年),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风物诗: 一别无诸岁月长,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敕齿冰。
这首诗反映出自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
据载,王审知先后舍钱90万贯,大盖寺院,福州诸县在五代时大大小小共拥有700多座寺庙,诗中说“千簇寺”,并没有夸张,“七塔”也是事实。
这七塔除了现在的白塔(定光塔)、乌塔(坚牢塔)外,还有寿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庆塔、育王塔。
福州蔡奇巷,旧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赐进士出身,官历司农卿,居此而得名。
宋真宗赵恒皇帝赐诗《赐蔡伯唏》赞扬伯唏,鼓励他努力上进。
七闽山水多灵秀, 四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 婴儿自有老成姿。
才当学步来朝谒, 方渐能言便赋诗。
更励孜孜图进益, 青云万里有前期。
在这首诗中不但赞扬蔡伯唏,更赞美了蔡的家乡。
首句“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灵,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吕祖谦(1137-1187年),宋隆兴进士,他与朱熹、张拭合称“东南三贤”,他的《登郡城》虽名为登郡城,实写宋时福州学风之盛: 路逢十客九青衿, 半是同胞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 巷头巷尾读书声。
郡城指福州,因晋为郡冶。
“青衿”读书人衣饰,指莘莘学子。
福州被誉为“ 海滨邹鲁”,唐开元年间就设有 “丽正书院” ,五代设 “招贤院”、四门学,诗教益昌,文化水平可与京都长安媲美,宋代文化更发达,当时福州府举进士者达2247人,书院、试院应运而生,淳熙年间,应试举土多达2万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读书声 ”就不足为奇了。
福州温泉,相传晋太康年间就己发现。
宋有“内汤” 地名。
福州知州程师孟(1015-1092年)有《福州温泉》一诗: 曾看华清旧浴池, 徘徊却想开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 不见莲花见荔枝。
诗中把福州温泉与陕西华清池媲比,联想历史教训,告诫当权者亲贤臣,远小人。
宋徽宗龙阁学士陈轩《冶城》更是把闽古都描绘得如人间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图画: 城里三山古越都, 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 便是天然水墨图。
元代诗人雅琥,登南台大庙山钧龙台《题咏登钧龙台》是一首怀古之作: 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
江流禹划纵横外,山人秦封苍莽中。
逐鹿兵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钧台空。
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
诗中概述了福州历史沿革,从“禹划”到“秦封”,直至汉代册封闽越...
【晋江山川毓秀,人文荟萃,素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
①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建筑物在河中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②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所以这些“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故答案为:反射;折射.
【潮汕地区的地灵人杰,有“海滨邹鲁”之称,唐以后,潮汕名贤不...
福州,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陆、空交通枢纽。
三山傲首挺立,闽江穿流城区,白塔、乌塔,两塔对峙,构成榕城独特的“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设、山水灵秀、气势非凡,素有“东南都会””福地宝城”之美誉。
福州,现辖五区二市六县(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福清、长乐两市,闽候、罗源、连江、平潭、闽清、永泰六个县)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万。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
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名。
因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定都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了“闽都”之称。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发动市民广植榕树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又得“榕城”之美称。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历代英才。
他们中有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等等,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
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胜古迹众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互相融合、交相辉映。
至今许多文物名胜古迹仍完好无损。
据普查统计,已发现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各类文物点4497处。
其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81处;商周遗址67处;宋至清代木构古建筑2040处。
唐至清代的古塔、经幢64座,古桥354座。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保护单位54处。
著名的文物有:建于1000年前的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立于1000年前的,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称为书法艺术“世宝”的唐篆书法名家李阳冰亲书的乌石山摩崖石刻,闽候县昙石村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等。
福州临江吻海,闽江横贯城区,年均径流量600多亿立方米,海洋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水产鱼类620多种,是全国三大海水养殖基地之一。
海岸线长达1137公里,有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处。
福州与台湾岛一水相连,东澳港至台湾新竹仅70海里。
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沟通中国与亚太地区的海上枢纽。
历代到海外谋生创业者众多,如今已有250多万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
归侨、侨眷和港澳眷属近百万人,在台湾地区有60多万福州乡亲。
福州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时,相对湿度77%。
年平均气温为19.6℃,最时是1月份平均气温为10.5℃,最热时是7月份平均气温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
农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飘香,四时蔬菜纷呈。
福州山地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福州是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
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特色凸显,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莲(莲花峰)南虎(五虎山)拱卫,盆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
闽江横陈,吉祥山、烟台山、高盖山、五虎山逐案抬升,乌石山、于山分列左右。
白塔、乌塔各置东西,晋安河、白马河如蛟龙出水,以屏山为珠,呈“双龙戏珠”之势。
福州的第一胜景鼓山,国家级重点佛教寺院西禅寺早已蜚声海内外。
市区的西湖公园、左海公园、森林公园、温泉公园、鳄鱼公园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态。
郊县平潭海坛度假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还有省级风景名胜福清石竹山、连江青芝山、永泰青云山、闽候十八重溪等等。
这些名山秀水风景如画,与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辉,吸引着无数中外旅游观光者。
福州民间工艺久负盛名,传统的工艺品脱胎漆器、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
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和200多年历史的脱胎漆器名扬中外,与软木画被称为“榕城三绝”。
还有历史悠久的闽剧和评话,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传统艺术。
而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墙”名扬海内外。
鱼丸、太平燕、鼎边糊、线面等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福州还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温泉分布在方圆约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这在国内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见的。
福州为何称“都”呢?原来,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随兄王潮从王绪起兵南下入闽,于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后于梁太祖开平...
潮汕传统文化为什么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邹鲁”一词,是典故中之典故。
宋真宗时,在朝廷做官的四川人陈尧佐被贬来潮州当通判。
他在潮州的时间虽不满两年,但与潮州人民和潮州的山水结下深厚的感情。
他后来回朝廷,官至相爷级,但“未尝一日忘潮”。
他回京都开封后,有一潮州王姓举人上京考试,榜上有名,陈尧佐很高兴,写了《送王生及第归潮阳》的诗赠他:“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
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
”诗中的“潮阳”指潮州一带。
全诗大意是:不要小看潮州这“国角”的蛮荒之地,来自此地方的举子金榜题名衣锦回乡;潮州这处地方从此将贤人辈出载入史册;潮州虽地处海滨,但与孔子的故乡(鲁国)和孟子的故乡(邹国)一样,是文明昌盛的地区。
陈尧佐还有另一首诗也出现“邹鲁”一词:“潮阳山水东南奇,鱼盐城郭民熙熙。
当时为撰玄圣碑。
而今风俗邹鲁为。
”(《送潮阳李孜主簿》) 释:鲁国,春秋时孔丘的故乡;邹国,战国时孟轲的故乡。
陈尧佐以两位圣人故国的简称合成一词,作为“文明”的代词。
潮汕文化人喜欢以“海滨邹鲁”作为潮汕地区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