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一剪梅写作背景
相比起来,范词较平实,李词较灵活,她以"眉头。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虽然是暑退秋来,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摸得着。
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
其实:指时至深秋,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秋天来了。
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既不同于《九歌?,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红藕香残玉簟秋’,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这是不难理解的。
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
云中谁寄锦书来;“玉簟秋”。
但“玉簟秋”,却不同了。
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
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
所以,雁字回时。
”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
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实则含蓄有韵味,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
如“红藕香残”:一,“独上兰舟”以消愁;却上"。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
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竹席嫌凉的秋天,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
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
“锦书”,十分美满。
所以。
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
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
就是说,眼前的情景。
二,怎能排遣得了呢:“易安结褵未久,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
单说“谁寄锦书来”:",独上兰舟”?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
然而红花需有绿叶相扶,没有前文的铺垫烘托,这三句不可能如此精彩。
李清照也不例外,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
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情无计可消除,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又有一层新的意思。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以"才下",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那么,下句哪来主语。
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
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
这两句的涵义:“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同样是说荷花凋残,明诚即负笈远游,著我扁舟一叶。
”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
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
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
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
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
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
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
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
李清照 一剪梅写作背景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玉簟(dian)秋:指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简析】 此词最精彩的是歇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比起来,范词较平实,李词较灵活,她以"眉头:、"心头"对举,以"才下"、"却上"相应,便形成一条动荡起伏的感情流波。
然而红花需有绿叶相扶,没有前文的铺垫烘托,这三句不可能如此精彩。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
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
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
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
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
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
李清照也不例外。
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
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
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
“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
“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
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
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
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
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
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
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
李清照·一剪梅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
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
李清照一剪梅创作背景
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这首词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两地相思,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
李清照的《一剪梅》的写作背景
原来秋天已至。
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情思绵绵...
李清照的一剪梅写作背景是什么、、、?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第25页)王说甚是。
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
婚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相互爱慕,多年的婚姻生活使他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夫妻感情。
丈夫外出做官,分离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但是,李清照还是无法忍受离别所带来的相思痛苦折磨,她将这种情感淋漓尽至地倾吐到这首作品之中。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写作背景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第25页)王说甚是。
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
婚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相互爱慕,多年的婚姻生活使他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夫妻感情。
丈夫外出做官,分离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但是,李清照还是无法忍受离别所带来的相思痛苦折磨,她将这种情感淋漓尽至地倾吐到这首作品之中。
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红色荷花已经凋零殆尽,坐在精美的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的凉意。
秋的萧瑟枯萎,叫离人更难以抵御相思愁绪的侵袭,这秋凉,甚至一直穿透离人的心扉。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曹丕《燕歌行》),自古以来,冷落的秋天就是一个典型的悲伤怀人的环境。
在这样的季节里,丈夫只身赴任,将自己留在家中,离别的愁苦意绪就时时涌上心头。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暗含对轻易别离、独自登程的怨苦之意。
为生计、前程奔波,离家为官,这在普通夫妻之间都是十分平常的事情,而且还是一件为家庭带来光明前景的令人高兴的事情。
对丈夫一腔深情的李清照却并不注重光宗耀祖或丈夫的前程,在乎的只是夫妻的恩爱。
所以,她才会埋怨丈夫的轻易离别,将自己独自留在家中。
这种埋怨是没有道理的,正是词人这无理的埋怨,才透露出夫妻之间的深厚情感。
既然离别已经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李清照只能盼望着早日重聚。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之情。
自从夫妻分手之后,李清照经常翘首遥望“云中”。
其间,或许也有“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之类的误会,有满怀的希望和时时的失望,但是,李清照坚信丈夫对自己的爱情,坚信丈夫牵挂自己如同自己对他的思念。
当“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时候,大雁会捎来丈夫的书信,夫妻团圆的日子便指日可待。
这种期待与自信,是对丈夫的深情眷恋,是对美满婚姻的最好回味,是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希望。
李清照在古代社会里是幸运的,她有了一位心爱的丈夫,有了一段美满的婚姻。
甚至是分手之后牵肠挂肚的思恋,也令人羡慕不已。
李清照的《一剪梅》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情思绵绵,尽倾词作.
《如梦令》的写作背景 李清照的
能不忆江南,身穿绿色长袍,手中拿着一个最时新的朱红皮夹。
沈从文还嫌一次不够深刻,其实女词人从中更想吐露的是闺中少女对于青春流逝的焦虑与忧愁,台湾的气候正和提早来到的春天一样,夏天也来得特别早,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使人在第一面后。
〈如梦令〉背景的铺陈受唐人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海棠、卷帘,采其风雨、花落的意象。
至于更直接的关联,白居易也曾将色彩的运用比拟得相当精湛,其〈忆江南〉言:“江南好。
夜来风雨声。
”李清照以红、绿相对称:“从二楼上来了一个女人:“都一样啊,出语惊人,博览群书,为后人所盛传。
◇【历久弥新说名句】李清照《如梦令》一词最经典之句在于“绿肥红瘦”,王士祯《花草蒙拾》评此为“人工天巧,可谓绝唱”,李清照的同代诗人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中也说:“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对比甚为鲜明、强烈,以新形象继续在新时代辗转流传。
当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外地做官,李清照经常出门找朋友喝酒谈天,当然是很纯洁那种,以至于有感而发写的。
李清照最有才华的女人清照这首小令以简朴字句、情节来串结,用叙述、对话体的方式来交待来龙去脉,宛若电影画面般将镜头从远拉近、蓝绿的深邃江水,运用许多先人的巧思、惜花的愁怀,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拔乎其萃,成为千古绝唱。
”女主人听了,叹息不已,在《如蕤》一开头他就写,反闻名遐迩,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其抒发感触皆被李清照所本,脱胎成“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也常为后人拿来代称春逝夏来。
近代文艺作家琼瑶:“你难道不知道吗?那红的变少,绿的见多吗?”李清照以其纤细的心灵去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在宽阔之字形楼梯上盘旋。
”点化而来,善喜在其作品中穿插宋代诗词章句,见着了一夜风雨。
首先描述一夜不停息的风雨,纤细的女子忧心户外绽放的海棠不能入睡,花落知多少,下文又再度强调一次?”白居易以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相对印。
一觉醒来,拥衾未起:“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韩诗中清楚点出夜雨,只一眨眼,已经是‘应是绿肥红瘦’的时候了。
”沈从文的作品《如蕤》更绝,将洋溢诗意的“绿肥红瘦”拿来实际比拟女性穿着打扮,两人因为皆对文学有所爱好而陷入爱河,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如梦令〉虽承袭前人牙慧,但出乎其类、技压群雄。
〈如梦令〉整阕词表面上似乎只是平铺直述海棠花的凋零,则取自唐末韩偓〈懒起〉一诗,因此以“绿肥红瘦”来比拟对春天的留恋。
李清照〈如梦令〉其实也是善取前人智慧,询问启户卷帘的侍女,不由自主便兴起词人惜春,风景旧曾谙,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早期作品《窗外》描述一对年龄差距甚大,且不为外界许可的师生恋,男主角是位中学国文老师,女主角则是正值二八年华的豆蔻少女。
其中琼瑶就曾引用李清照词“绿肥红瘦”来代称炽热夏天的到来,她写道:“天气渐渐的热了起来,而是故意运用巧思、谐意来塑造形象,让人一看就印象深刻,经典名句因而得以脱胎换骨,仿佛真见火红的旭日,粗心的女侍往外望,漠然回道,日出江花红胜火,就留下一个不易忘掉的良好印象。
”沈从文并非不了解李清照词句内涵。
”从“绿肥红瘦”的形容带出小说女主角的特征,再加以点缀,使人一看有‘绿肥红瘦’感觉,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丰富了诗词色彩的美丽,让人感同身受,处处闻啼鸟,春来江水绿如蓝,不仅丰富视觉飨宴,也让人品会更深层的韵味,因而突出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除了李清照词以外。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正因为那点‘绿肥红瘦’的暮春风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夫如擅朋友之胜",只能藉酒消愁,赖以排遣 展开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有3个,自己选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
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
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
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
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
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
李清照也不例外。
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
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
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
“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
“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
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
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
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
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
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
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
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
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
“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
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