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的诗词带赏析 荔枝的诗词

时间:2020-12-28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荔枝的诗词带赏析

关于荔枝的诗词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朝苏轼《惠州一绝》)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明代徐《咏荔枝膜》) “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 (范成大的《新荔枝四绝》) “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 (蔡襄) “荔城无处不荔枝” (郭沫若)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张籍《成都曲》) “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 (苏轼)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可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 (白居易《种荔枝》) “南州六月荔枝丹” (明朝陈辉《荔枝》) “飞焰欲红天” (郭明章《荔枝》) “红云几万重” (北宋邓肃《看荔枝》)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宋徽宗《宣和殿荔枝》)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明朝文征明《新荔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 还有,白居易说它:“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

”杜甫赞赏它:“九过泸戍摘荔枝,香枫隐映石逶迤。

”...

哪里有明代诗人陈辉的《荔枝》译文及赏析

一、赏析:诗的首联,以写实手法,先简洁点明荔枝生长地域、成熟时节,以及成熟时的颜色,然后描述荔枝果实之丰硕。

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

丹,朱红色。

万颗累累,极言果实之多。

簇更团,将荔枝果实浓浓密密,团团簇簇的情状具体描述出来,给人深刻难忘的印象。

颔联,上句采用比喻手法,以浓重的笔墨,状写荔枝果实和荔枝林雄奇壮美的景观,气氛十分热烈。

绛雪,丹丸名,诗中用来比喻荔枝果实。

烂,明亮。

全句意思是,荔枝象绛雪丹丸似的长满在荔枝树上,浮动着一片艳丽华贵的色彩,荔枝林像一匹匹巨型的红绛,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下句转写荔枝果肉的形状与色泽。

玉壶,用以比喻果肉象玉一样白净光洁。

水晶,比喻果肉晶莹透明。

此句用的仍是比喻手法,但诗人运笔,与上句已大不一样。

它笔法精巧细腻,作喻之物纤小玲珑,一个“寒”字,更与上句热烈场景形成鲜明对照。

上下两句对荔枝的描绘,真可谓大小皆美,表里均优,冷热俱佳,达到了各臻其妙,相得益彰的境地。

在尽写荔枝绚丽景色之后,颈联变换角度,从汉唐史话中撷取两个掌故,更把荔枝高名芳味推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许,赞许。

新曲,诗中指《荔枝香》。

相传杨贵妃过生日,命乐队作新曲献上庆贺,适逢驿马送来南国荔枝,因而用《荔枝香》作曲名。

荐,献。

大官,汉朝官名,也称太官,主管皇帝饮食。

此句表明汉代以来,荔枝已进入皇帝食谱。

尾联诗人转写眼前景色。

“乌府”、“霜署”是御史府的别称。

诗人当时在按察司任职,所以诗中乌府、霜署均指按察司衙署。

阑干,亦即栏干。

“几株斜覆石阑干”,指的是诗人任职衙署院里几株荔枝树被累累果实压弯了腰,在太阳映照下,树影斜斜地覆盖在石栏干上。

从远处绚丽热烈的荔枝林,到眼前静谧恬淡的官府庭院,各具情趣,相映生辉。

诗人呈献给读者的,是一幅多姿多彩、百看不厌的荔熟图。

三、诗句:荔枝[明]陈辉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栏杆。

【关于荔枝的诗句麻烦帮我找一些描写荔枝的诗词,要全诗(词),...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朝苏轼《惠州一绝》)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明代徐《咏荔枝膜》) “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 (范成大的《新荔枝四绝》) “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 (蔡襄) “荔城无处不荔枝” (郭沫若)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张籍《成都曲》) “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 (苏轼)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可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白居易《种荔枝》) “南州六月荔枝丹” (明朝陈辉《荔枝》) “飞焰欲红天” (郭明章《荔枝》) “红云几万重” (北宋邓肃《看荔枝》)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宋徽宗《宣和殿荔枝》)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明朝文征明《新荔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 还有,白居易说它:“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杜甫赞赏它:“九过泸戍摘荔枝,香枫隐映石逶迤.”回答者:phyliss

急求关于杨贵妃吃荔枝的两首古诗!重赏!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和苏轼《荔枝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文学赏析 诗分三段,每段八句。

第一段写古时进贡荔枝事。

历史上把荔枝作为贡品,最著名的是汉和帝永元年间及唐玄宗天宝年间。

“十里”四句,写汉和帝时,朝廷令交州进献荔枝,在短途内置驿站以便飞快地运送,使送荔枝的人累死摔死在路上的不计其数。

“飞车”四句,写唐玄宗时令四川进献荔枝,派飞骑送来,到长安时,还是新鲜得如刚采下来一样,朝廷为了博杨贵妃开口一笑,不顾为此而死去多少人。

这一段,抓住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特点,在运输要求快捷上做文章,指出朝廷为饱口福而草菅人命。

这一点,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已作了描写,苏诗中“知是荔支龙眼来”、“宫中美人一破颜”句就是从杜牧诗中化出。

但杜牧诗精警,苏诗用赋体,坐实了说,博大雄深,二者各有不同。

“永元”起八句是第二段,转入议论感慨。

诗人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诛伐李林甫之类,媚上取宠,百姓恨之入骨,愿生吃其肉;感叹朝廷中少了像唐羌那样敢于直谏的名臣。

于是,他想到,宁愿上天不要生出这类可口的珍品,使得百姓不堪负担,只要风调雨顺,人们能吃饱穿暖就行了。

这段布局很巧,“永元”句总结第一段前四句汉贡荔枝事,“天宝”句总结后四句唐贡荔枝事,“至今”句就唐事发议论,“无人”句就汉事发议论,互为交叉,错合参差,然后用“我愿”四句作总束,承前启后。

“君不见”起八句是第三段,写近时事。

由古时的奸臣,诗人想到了近时的奸臣;由古时戕害百姓的荔枝,诗人想到了近时戕害百姓的各种贡品。

诗便进一步引申上述的感叹,举现实来证明,先说了武夷茶,又说了洛阳牡丹花。

这段对统治者的鞭挞与第一、二段意旨相同,但由于说的是眼前事,所以批判得很有分寸。

诗指责奸臣而不指责皇帝,是诗家为尊者讳的传统。

就像杜甫《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写安史之乱而为玄宗开释;李白《巴陵送贾舍人》“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写才士被贬,反说皇帝大度。

苏轼在这里用的也是这种“春秋笔法”,很显然,他不仅反对佞臣媚上,对皇帝接受佞臣的进贡,开上行下效之风,使百姓蒙受苦难,他也是十分不满的。

这一段,如奇军突起,忽然完全撇开诗所吟咏的荔枝,杂取眼前事,随手挥洒,开拓广泛,且写得波折分明,令人应接不暇。

而诗人胸中郁勃之气,一泻而出,出没开阖,极似杜诗。

全诗有叙有议,不为题囿,带有诗史的性质,因此清方东树等的赞誉。

苏轼《荔枝叹》 荔枝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白话译文 五里路、十里路设一驿站,运送荔枝的马匹,扬起满天灰尘,急如星火;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百姓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经过。

飞快的车儿越过了重重高山,似隼鸟疾飞过海;到长安时,青枝绿叶,仿佛刚从树上摘采。

宫中美人高兴地咧嘴一笑,那扬起的尘土,那飞溅的鲜血,千载后仍令人难以忘怀。

永元年的荔枝来自交州,天宝年的荔枝来自涪州,人们到今天还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有谁把酒去祭奠唐伯游?我只希望天公可怜可怜小百姓,不要生这样的尤物,成为人民的祸害。

只愿风调雨顺百谷丰收,人民免受饥寒就是最好的祥瑞。

你没见到武夷溪边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谓,后有蔡襄,装笼加封进贡给官家?争新买宠各出巧意,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贡茶。

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只知满足皇上口体欲望,是多么卑鄙恶劣!可惜洛阳留守钱惟演是忠孝世家,也为邀宠进贡牡丹花!

带赏析的好词好句好段

) 2"他进退两度,犹豫再三,人格受到侮辱的同乡.) 5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这足以见得信客的宽容仁义。

② 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请他不必把过去的事情放在心上. (面对曾经使他心灵蒙受阴影,表现了信客的宽广胸怀,表现了信客的任劳任怨,“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乌云遮不住太阳,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 (表明此时信客并没有拿定主意要不要拿出书信,信客浑身不自在,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拟人。

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那位同乡是自己良心发现了吗,为他人着想) 6此后来更发了一笔大财,那位时髦女郎..,十分精巧."利剑"仿佛要从你的外表刺入你的内心。

“敏感的精灵”,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要解剖出事情的真实情况。

③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堆在他的肩上. (通过对信客的心理描写。

“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 比喻,信客不但没有半句责怪,而且对他十分恭敬,然而面对同乡的无情无义,——是的,遮不住的,它深信.) 3信客对他非常恭敬;“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拟人和反复..、勇猛的雄姿,信客却一反常态!”运用反复,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村妇女那疑惑的目光比喻成利剑..,——是的,遮不住的,这是一位多么宽厚仁义,善良厚道的人啊.) 4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儿吗?不能,早就听出了困乏..使他深受感动①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1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乌云遮不住太阳,表明信客憎恨丑恶,很有正气..,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和拟人

诗歌 荔枝 陈辉全诗

一、赏析:诗的首联,以写实手法,先简洁点明荔枝生长地域、成熟时节,以及成熟时的颜色,然后描述荔枝果实之丰硕。

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

丹,朱红色。

万颗累累,极言果实之多。

簇更团,将荔枝果实浓浓密密,团团簇簇的情状具体描述出来,给人深刻难忘的印象。

颔联,上句采用比喻手法,以浓重的笔墨,状写荔枝果实和荔枝林雄奇壮美的景观,气氛十分热烈。

绛雪,丹丸名,诗中用来比喻荔枝果实。

烂,明亮。

全句意思是,荔枝象绛雪丹丸似的长满在荔枝树上,浮动着一片艳丽华贵的色彩,荔枝林像一匹匹巨型的红绛,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下句转写荔枝果肉的形状与色泽。

玉壶,用以比喻果肉象玉一样白净光洁。

水晶,比喻果肉晶莹透明。

此句用的仍是比喻手法,但诗人运笔,与上句已大不一样。

它笔法精巧细腻,作喻之物纤小玲珑,一个“寒”字,更与上句热烈场景形成鲜明对照。

上下两句对荔枝的描绘,真可谓大小皆美,表里均优,冷热俱佳,达到了各臻其妙,相得益彰的境地。

在尽写荔枝绚丽景色之后,颈联变换角度,从汉唐史话中撷取两个掌故,更把荔枝高名芳味推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许,赞许。

新曲,诗中指《荔枝香》。

相传杨贵妃过生日,命乐队作新曲献上庆贺,适逢驿马送来南国荔枝,因而用《荔枝香》作曲名。

荐,献。

大官,汉朝官名,也称太官,主管皇帝饮食。

此句表明汉代以来,荔枝已进入皇帝食谱。

尾联诗人转写眼前景色。

“乌府”、“霜署”是御史府的别称。

诗人当时在按察司任职,所以诗中乌府、霜署均指按察司衙署。

阑干,亦即栏干。

“几株斜覆石阑干”,指的是诗人任职衙署院里几株荔枝树被累累果实压弯了腰,在太阳映照下,树影斜斜地覆盖在石栏干上。

从远处绚丽热烈的荔枝林,到眼前静谧恬淡的官府庭院,各具情趣,相映生辉。

诗人呈献给读者的,是一幅多姿多彩、百看不厌的荔熟图。

三、诗句:荔枝[明]陈辉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栏杆。

...

如何赏析古诗?

(1)鉴赏口诀: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

②怀古类。

③思乡怀人类。

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

⑤闲适类。

⑥借景抒情类。

⑦托物言志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

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

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

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

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

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舰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

”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二、诗歌内容、思想情感(一)、诗歌内容分类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

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

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二)、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年,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李煜诗词15首带赏析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

此话看来,很是在理。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

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

“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

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

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

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

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

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

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

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

《虞美人》广为流传。

全词区区三十六个字,同一首七绝差不多,但在这简短的篇幅中,词人却把离愁的愁人、缠人写得无比深刻,凄凉、寂寞、孤独的心情袒露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读者为之泪下: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栏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望江南二首》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

这两首词,是后主入宋以后,追恋故国之作。

李煜词笔,挥洒自如,以寥寥五句,写人间大悲剧,以昔日之荣盛反托今日之凄凉。

凭着他的高度艺术技巧,把重温旧梦的一腔悲恨,表露得隐而实显,浅而深致。

陡然“多少恨”领起全篇,令人惊悚。

原来悲恨之源来自昨夜一梦,昔日繁华鼎盛在梦中重现,使梦醒后的李煜格外痛苦,乃至恨声不绝。

当年游乐御苑,凤舆銮驾,香车宝马,随从列队,宫女如云,“车如流水马如龙”一句,袭用成语,浑然天成。

李煜后,宋人多效此种技巧。

《望江南》第二首“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这泪流得纵横满面,难止难歇。

后主入宋后,曾给金陵旧宫人带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用这首词印证,可见真实。

李煜这首小词,从流泪始,到断肠终,表达了他当俘虏后极端悲哀、痛恨的心情。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最后的一首感怀故国的名作,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诘问的口吻,悲愤的情怀,激宕的格调,放笔悲号,写尽亡国君主的哀愁。

上阕曲调高亢悲慨,唯有作家经历过大灾难,炼就大手笔,才能究诘人生,写有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词作,大有负荷全人类之悲哀的气概。

下阕则用了曲笔,“朱颜改”暗描江山易色,“改”字点出全词题旨:是悲恨的根源。

最后,词人把难以说明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一个“愁”字中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真乃千古绝唱。

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 。

” 宋黄升《花庵词选》称:“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是也。

《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不求威仪天下,万古不朽;但求独善其身,性情而为!正如李煜所说,他崇尚的不是武力与征战,而是一种春风暖雨,落絮飞雁的诗意生活。

《渔父》又: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李煜常自诩“隐士”,这两首渔父正好反映了他渴望和沉醉在“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的隐士生活中以及“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的那种畅快!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

谁能帮忙找一些绝句古诗的赏析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诗一开始,就从大 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 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 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 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 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 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 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 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 草堂。

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

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

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

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

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

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

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

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

因为它们来自“东吴”。

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

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

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

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

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

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 夺的魅力。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 靡,多么灿烂!...

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带点赏析的) 快呀!!!!!!!!!!!!!!...

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尤脍炙诗坛。

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

那凌云的鹤。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

〔品评〕 这首诗,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原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停车”观赏,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铺垫作用。

第一句用“寒”字。

读这样的诗。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在大自然中,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 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但被 “悲秋意识”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愁绪、思念,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前面已分析过了,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山行》赏析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① 霜叶红于二月花、“白云生”,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人家”、“霜叶”,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应。

“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播诸图画。

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经久不衰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独绚秋光,红黄绀紫。

天色已“晚”,“人家”尚远,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

〔注释〕 ①“停车”句: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

坐:因。

晚:天晚,该找个“人家”休息了。

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

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不仅风光很美,谓胜于春花,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为什么突然“停车”,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也有艺术的魅力。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 秋、景,‘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

当风劲霜严之际,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悲,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却另辟蹊径。

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石径”、“白云”、“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却是非凡的,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

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把那缕缕的哀怨,诗人是以“鹤”自喻,我言秋日胜春潮。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意境壮丽,融情、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

”不错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