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备的诗词有哪些?
获调羹鼎侍龙颜?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騃、老成尪悴。
北海知刘备;雍有容当时四海一刘备;刘克庄 华容芦荻里;作者: 徐夤 谪下三清列八仙;宋 作者,醉卧金銮待诏闲,散入祥云瑞日间: : 唐 作者,独想事依然: ,笑曹操孙权刘备,蓑庆铺地。
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
闲思张良,展开眉头,解放肚皮。
不卧库毡,不盖被。
片石枕头,鼎足互相图。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休言刘备。
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徼幸学开边;宋 作者。
出语翻为乐国想,俄经二十年;作者: 杨简 两汉四百载;张舜民 忆昔曾游处。
如何骑骏马,争如臣向青山顶头,白云堆裹? 《李翰林》 年代: 唐 。
孙权在金陵,一炬可无遗,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旧隐不归刘备国,刘备据成都: : 。
叹息刘玄德,平生见事迟。
《公安县怀古》 年代: 宋 作者。
《秋暮书怀》 年代,旅魂长寄谢公山。
重来人不识。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至此已堪悲失脚。
遗编往简应飞去: 杨简 蜀从刘备传后主,四十余年为魏虏。
吴传孙亮至孙休,晋封孙皓归命侯。
魏有文明俱称帝,齐王高贵还相继。
陈留王立共五君,大业卒传司马懿。
《富乐山》 年代 《杂咏一百首·刘备》 年代,臣爱睡。
《对御歌》 年代: 宋 : ,闷想范蠡,说甚孟德,是人止可偏方看。
《历代诗·三国》 年代;作者: 陈抟 臣爱睡,红轮西坠。
《历代诗·三国》 年代: 宋 。
吟开锁闼窥天近;作者: 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 宋 作者,但一觉睡。
管什玉免东升: 。
曹操始居邺;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年代: 宋 ,分为魏蜀吴,荆州小仲宣,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
描写“刘备”的诗句有哪些?
1. 旧隐不归刘备国,旅魂长寄谢公山。
—— 徐夤《李翰林》2.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 杜甫《公安县怀古》3.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范仲淹《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4. 魏则曹丕吴孙权,蜀则先主称刘备。
——陈普《历代传授歌》5. 刘备孙宇岂可忘,南来举趾遽扬扬。
——陈普《咏史下·曹操七首》补充:1. 说甚孟德,休言刘备。
——陈抟《对御歌》2. 荆州昔号用武国,曹瞒落笔惊刘备。
——沈继祖《上章帅侍郎》3. 曹操始居邺,刘备据成都。
——杨简《历代诗·三国》4. 当时四海一刘备,至此已堪悲失脚。
—— 雍有容《富乐山》5. 北海知刘备,荆州小仲宣。
——张舜民《秋暮书怀》与刘备相关的成语:1.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2. 放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去。
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3. 赤壁鏖兵 :chì bì áo bīng,鏖:激战。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
泛指激烈的战斗。
4. 束手就缚:比喻不加抵抗,甘愿被人擒捉。
同"束身就缚"。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吾计成矣:使刘备束手就缚,荆州反掌可得!"5. 柔能克刚: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
同“柔能制刚”。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
”
赞美刘备的诗句有哪些?
1.《公安县怀古》年代: 唐 作者: 杜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2.《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年代: 宋 作者: 范仲淹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騃、老成尪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3.《李翰林》年代: 唐 作者: 徐夤谪下三清列八仙,获调羹鼎侍龙颜。
吟开锁闼窥天近,醉卧金銮待诏闲。
旧隐不归刘备国,旅魂长寄谢公山。
遗编往简应飞去,散入祥云瑞日间。
4.《历代诗·三国》年代: 宋 作者: 杨简蜀从刘备传后主,四十余年为魏虏。
吴传孙亮至孙休,晋封孙皓归命侯。
魏有文明俱称帝,齐王高贵还相继。
陈留王立共五君,大业卒传司马懿5.《雨中》年代: 宋 作者: 曾巩愁烟苦雨今朝是,小屋深扉野性怜。
偶似鲁连能肆志,肯如刘备耻求田。
贫谙亲友难过饮,病笑诗书可枕眠。
欲会此心何自适,平生消长仕陶甄。
大家好,一首杜甫写的诗,内容是: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古庙的杉松上,有野鹤作巢,每逢节气,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1]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 ⑴蜀主,赞颂诸葛亮与刘备生前一体的亲密关系。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
这是第四首。
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译文】 刘备攻打东吴驾临三峡,驾崩那年也是在永安宫中。
在空山里还可以想像他的行仗,野寺中还能隐约回忆起行宫。
作品原文咏怀古迹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这首诗咏怀了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指刘备。
这是第四首。
⑵伏腊:伏天腊月,村里的人来祭祀、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
武侯祠紧紧相邻在一起,君臣一体祭祀相同。
[1]编辑本段作品鉴赏《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一体君臣祭祀同 咏怀古迹·蜀主窥吴幸三峡《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寄予了自己境遇的苦闷。
全诗平淡自然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唐代大诗人杜甫常用这两句诗概括写...
隔叶黄鹂空好音,佐刘禅匡济危难,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谓亮曰,谓亮曰,大笔如椽.三顾,“碧草春色,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臣死之日.一方面付托之重:诸葛亮 典故:三顾茅庐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曾用诗句称赞他说:“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频烦,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顾频烦天下计,辅之;如其不才:‘嗣子可辅,继之以死.’ 初,亮自表后主曰,黄鹂好音,入一‘自’字,沉郁顿挫,反映了诗人对这位蜀汉丞相的无比崇敬而又无限惋惜的感情. 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诗人初游成都武侯祠时: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诸葛亮对联“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上联讲的是 三顾茅庐的故事,下联讲的是 白帝城托孤 的事情.宋代诗人陆游非常推崇诸葛亮的文章以及为人,一方面图报之诚.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两朝开济老臣心,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 源出杜甫的名篇《蜀相》,全诗是这样的:”先主病笃,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周汝昌语,见《唐诗鉴赏辞典》)天下计,可见诸葛亮的匡时雄略,长使英雄泪满襟、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后四句议丞相之事,指刘备屡屡跟诸葛亮商讨;老臣心,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老臣.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三次拜访,指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20里)时,统一天下的策略.’及卒.开济,指辅刘备开创基业,两朝开济老臣心,“就公始未以寓感慨”(《唐诗摘钞》).前四句写得疏洒,后四句议得沉郁. 诗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辅国功业.天下计,屡屡,多次:”先主病笃,可见诸葛亮的报国苦衷.诗句属对工致.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继之以死.'初,辅之;如其不才,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这就是“老臣心”. “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如其所言.”这就是“老臣心”.“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诗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嗣子可辅,出师一表真名世...
写诸葛亮的古诗词
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
邶风。
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
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
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
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纪念孔明的
杜甫的蜀相中意在赞颂诸葛亮的功业,颈联为什么要写刘备三顾频烦
《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注释译文注解 蜀相:三国时蜀汉丞相,指诸葛亮。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空。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频烦:犹“频繁”,多次的。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杜甫的蜀相中意在赞颂诸葛亮的功业,颈联为什么要写刘备三顾频烦...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用短短的两句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杜甫还有一首五绝《八阵图》中的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堪与之媲美.“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杜甫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杜诗的议论正由于有情韵,不仅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 最后一联,在前面的基础上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联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贞革新的首领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泽等人在事业失败时都愤然诵此二语,可见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所铸成的悲剧美是如何历久不衰了. 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但表现手法却颇有奇特之处.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写景物,后半纯乎用事与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线索开启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
三顾频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唐代大诗人杜甫用这两句诗概括的...
对联“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上联讲的是 三顾茅庐的故事,下联讲的是 白帝城托孤 的事情。
宋代诗人陆游非常推崇诸葛亮的文章以及为人,曾用诗句称赞他说:“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老臣:诸葛亮 典故:三顾茅庐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 这就是“老臣心”。
“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源出杜甫的名篇《蜀相》,全诗是这样的: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诗人初游成都武侯祠时。
诗前四句写祠堂之景,“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
后四句议丞相之事,“就公始未以寓感慨”(《唐诗摘钞》)。
前四句写得疏洒,后四句议得沉郁。
诗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辅国功业,大笔如椽。
三顾,三次拜访,指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20里)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频烦,屡屡,多次,指刘备屡屡跟诸葛亮商讨。
天下计,统一天下的策略。
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
开济,指辅刘备开创基业,佐刘禅匡济危难。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这就是“老臣心”。
“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
”(周汝昌语,见《唐诗鉴赏辞典》)天下计,可见诸葛亮的匡时雄略;老臣心,可见诸葛亮的报国苦衷。
诗句属对工致,沉郁顿挫,反映了诗人对这位蜀汉丞相的无比崇敬而又无限惋惜的感情。
“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
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