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关于情人离别的诗词?
明月满秋池,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燕去鸿方至。
近来诗句如春柳, 只向东风赠别离,年年是别离。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杂曲歌辞·古离别凉风已袅袅,露重木兰枝。
独上高楼望,行人远不知。
轻寒入洞户。
劳歌一曲解行舟?杨柳岸,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理罢云鬟展转思, 池塘正值梦回时
有关一切情人分别两地的忧伤诗词
二月风筝线儿断。
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鱼儿何徙徙。
忽匆匆,与君长诀!都是卓文君的作品,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卓文君的《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 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 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再有《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但可以说明自己真实想法即可,我欲对镜心意乱,写不出什么佳作,不必弄这七言五言的,九连环从中折断。
不过说点题外话。
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
噫,嗟世之人兮,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从摇扇我心寒,汉宫有水,彼物而新,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还有《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郎呀郎,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嫁娶不须啼,明旦沟水头.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曰斗酒会,我觉得还是自己写点什么好,也许不如文君有才...
寻求古代诗词中写爱情和情人离别的诗词。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情人和朋友间离别的诗词(春夏秋冬各一首,一共八首(情人四首,朋...
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夏:《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冬:《江雪》唐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朋友离别诗: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供参考。
...
求几首恋人离别的诗词,最好的话是词。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 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注释: 浥(yì):湿润。
鲛绡(jiāo xiāo):神话传说鲛人所织的绡,极薄,后用以泛指薄纱。
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生活在海中的人,其泪珠能变成珍珠。
绡,生丝,生丝织物。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越州山阴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
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
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
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
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
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从此,陆游、唐婉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
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
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
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
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
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
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
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
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
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
”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
”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
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
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
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
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
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
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
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
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
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
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
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
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
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
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
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
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
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
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
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
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
情人之间离别了,该送上怎么样的诗词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
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在唐、盛时代广泛流传。
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境内。
渭城在长安附近。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为自中原赴西北必由之路。
当时行人到西北去,都要经渭城,出阳关(或玉门关)。
此诗所写,即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
在唐代,西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各民族之间也经常有政治上的交涉,军事上的冲突,因此,往来道途的人很多,而在当时,两地的生活水平、风俗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当亲友到这种辽远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人们自然会更多更深地表示自己的殷勤惜别之情,如这首诗所写的。
从诗中可以看出,元二并非离家作客,而是已经游宦长安,这一次,又奉使到更远的西安去。
王维也是在游宦之中,并非居家,这一次,乃是客中送客。
元二从长安出发,王维送到渭城,置酒饯别,诗即从渭城风物写起。
前两句布景。
地是渭城,时是早上,细雨濛濛,沾湿了微细的城土。
天气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难,当然也就增加了别离的怅惋。
客舍写明客中送客,并显示远送渭城,暂留复别的情况。
古人送别,都要折柳为赠,所以柳色青青,见之不免触目惊心。
朝雨画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离别之情,只写景物,而别情已有丰富的暗示。
后两句抒情。
使命在身,分手在即,虽然远送,势难再留,这时,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能劝元二再饮一杯,再待一会而已。
用一“更”字,则此前之殷勤劝酒,此刻之留恋不舍,此后之关切怀念,都体现了出来。
所以这一个字的容量是很大的。
为什么如此地殷勤、留恋、关切呢?因为元二一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象自己这样的知心朋友了,何况他还越走越远,要到安西呢?从此以后举目无亲,还是在故人面前多饮一杯吧。
只这廖廖十四个字,就将好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抒写无余。
言简意赅,语浅情深,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3、《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赏析: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首先送行者是谁不得而知,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诗,却是对友情的最好诠释,此诗更是被后人所传诵。
4、《别董大》二首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赏析: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
高适在写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