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该怎么写
要看你写研究的什么材料了。
课题研究的中会涉及到很多需要写的材料。
比如立项报告、实施报告、阶段成果报告、小的研究反思等。
做为普通老师, 一般会写小课题研究反思报告。
这种报告首先标明你研究的课题名称、牵头人、立项单位、参研人员、研究内容、研究收获。
最主要是详写研究收获。
小学语文老师可以进行哪些小课题研究
新建一小 李小明 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
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
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分七步进行: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
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
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
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
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
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抓诗眼 :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词语 :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
《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3)抓诗句 :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
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
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诗题 :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
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
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
有着音乐、建筑、绘...
古典诗词中的悲秋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自古逢秋...
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h英雄泪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秋窗风雨夕 林黛玉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蝶恋花 【作者】: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
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
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
新书报我添憔悴。
唐 【作者】:王睿 蝉噪古槐疏叶下,树衔斜日映孤城。
欲知潘鬓愁多少,一夜新添白数茎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谦谦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
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
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分七步进行: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
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
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
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
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
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
《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3)抓诗句: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
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
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诗题: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
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
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
如何提高小学高段学生语文有效预习的实践研究 科研课题计划
如何有效做好语文预习课前预习课文是每个同学都知道的,但是有不少同学认为预习就是读课文,读一遍课文就算是预习完课文了。
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我对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做了以下几点要求:1.读准读顺课文每拿到一篇新课文时,总会遇到一些读不准或是不认识的字词。
这就需要学生在预习时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工具书,扫除阅读中的障碍。
而我们有的学生遇到不会读的字要么读半边,要么把他放过不读。
这就没有达到预习的效果。
如果要想把课文读顺,光光只读一两遍是达不到效果的,这就需要拿到新课文后要反复读课文,特别是文中难读句子,就更需要反复读。
而在课堂上,我们是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读熟课文。
由此可见,课前能读准读顺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要求。
2.圈点标注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预习读课文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圈画一些优美的词句,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再则可以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打上“?”。
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就能特别留心听老师讲课。
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就更好。
如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一学生预习时对“醉里吴音”一词产生了疑问,课堂上该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一问反而激起了同学的探究的欲望。
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大家讨论,并联系上下文及文中的插图进行引导,学生才豁然开朗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预习时看似简单的圈点标注,却是学生在预习时的思维的真实流露。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乐思好学的孩子常常把书上标注的满满的,每到交流发言的时候,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3.理清课文思路预习时,对所读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理清课文的思路,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可以边读书边在书上做记号,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讲了几个问题,集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然而在教学时,却常常发现很多同学只会照着书上原文照读,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表达。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预习时没有理清课文思路。
4.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通常是课文的主心骨,解决了这些就能领会课文。
所以预习时结合课后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在《桂花雨》一课中,为什么用“桂花雨”作为课题?《童年的发现》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预习时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教学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走入课文,与文本进行交流。
5.查阅相关资料有时候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只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仅仅通过读课文学生了解的内容可能还不够全面,这就需要学生预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
如《秦兵马俑》一文,课文虽然通过语言文字对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作了深入的刻画。
但很多同学不会满足于这些,他们还可能对兵马俑的制造、历史、发现……感兴趣。
如果课前学生们对兵马俑有了全方位的了解,那么在课上他们对文字也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我觉得“六字预习”法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所谓六字预习法就是课前预习做到六个字:“读”、“查”、“画”、“批”、做”、“问”。
1“读”:一读课文前面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明确这篇课文应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了解通过本课学习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应如何学习本篇课文等;二读课文,将课文读熟、读懂。
如预习《分马》时,先读“训练重点”,明确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掌握详略主次,主要人物应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那么在上课时就要围绕这个重点去思考。
读“预习提示”,了解这篇小说写作的背景及故事梗概、主题,有利于读懂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
再朗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弄清了这些,上课分析人物性格时就容易多了。
2“查”: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等不懂的问题查工具书和有关资料。
在预习课文时,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
3“画”:包括在“预习提示”和课文注释里勾画出文章的主题、主要内容、写作方法、文学常识等,便于教读课文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画现文中精彩的词句;画出文中不懂的地方;画出课后。
练习在文中涉及到的地方等。
4“批”:指批注。
将“画”出的部分作旁批,即对文中的词语、句子、写作方法、写作特色、课后练习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中。
5“做”:做读书笔记。
在笔记本上抄写字词,做到“四会”。
即会读、会写、会意(弄清意思)、会用(学会运用)。
在笔记本上摘录文学常识、写出心得体会等等。
6“问”:提出不懂的问题,在教师上课时求得解答。
在熟读课文和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去,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以上简要介绍了“六字预习法”的一些基本作法,这只是一些肤浅的认识,对六个字的理解不仅仅是这些,但基本思路是这样。
如果按“读”、“查”、“画”、“批”、“做”、“问”真正落到实处,就可以说过好了课前预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对对联的研究 过程 与主 要内 容
扬州市的建筑风格5、校园设计之我见3、关注青少年上网聊天4、股票(基金)投资中的数学11、环境规划与数学12、数学的发展历史13、以“养老金”问题谈起14、对汽车超载问题的调查研究8、中学生成为教学(学习)主人问题探究12、如何开发解题智慧4、中国电脑福利彩票中的数学问题17、如何安置军事侦察卫星18、购房贷款决策问题5、劳动状况)15、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13、哪家超市最便宜21、购房贷款决策问题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题1、古典小说与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及文学考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18、有关房子粉刷(装修)的预算6、日常生活中的悖论问题7、关于数学知识在物理上的应用探索8、数学中的黄金分割22、通讯网络收费调查统计23、如何存款最合算20、珍爱生命,远离毒品7、大话《三国》8、撩开图书馆神秘面纱9、黄金数的广泛应用9、剖析赵本山小品的艺术风格2、中学生人生价值(人际关系、社会公德)14、学生的劳动观(家庭、学校提供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参考题目、广场文化15、书店管理与图书馆规划16、怎样评价林黛玉与薛宝钗17、广告的昨天、余弦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0。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1、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2、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3、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思考9、关于假货问题的思考10、中学生与网络世界11、计算器对运算能力影响24、数学灵感的培养25、二次函数图象特点应用26、80年代新生活调查10、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研究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1、被遗弃的角落11、中外科幻文学的发展12、有关低龄出书的思考13、我们生活中的广告14、中国体育彩票中的数学问题15、解答应用题的思维方法16、中学生的消费状况16、金钱与人生17、知与行(终身学习等)18、丈量教学楼19、对钱的看法2、对公交车上某一现象的探究3、各超市物品的价格4、调查本市部分商店的服务情况及发展前景5、对某一侵权行为的解析6、加入WTO对本市经济发展的影响7、诗词雅韵6,供参考...
怎样提高阅读能力研究课题
一、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及思路 1、中学阶段语文科教学的特点 系统、深入地研究和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研究,为今后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份具有从理论到实践、操作性较强、涵盖面较广的课堂教学实践实施指南;并在此研究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研究的任务,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以九年语文教材为基础,以本班学生为实验对象,以语文课堂为实验阵地,针对语文课堂中的不同课文类型,对语文阅读中学生的学习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及时总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我从阅读教学活动的意义出发,研究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阅读教学中的弊端,激发学生阅读活动的兴趣。
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质疑—讨论—探究”的环节取得实效是关键,我指导学生有效提问,整合学生的问题;在讨论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学会倾听、学会尊重;鼓励问题生成,鼓励创新思维,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共同提高。
3、基本研究思路 (1)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让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边阅读边思考,抓重点要点,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等等。
良好的读书习惯使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成为他们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和行为定势。
这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保证和促进的作用。
即使是智力和基础稍差的学生,在良好读书习惯的作用下,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迎头赶上来。
(2)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活动适当地延伸至课外。
课内学习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也就带有局限性;而课外阅读却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地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
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每学期给学生制定课外阅读篇目,让学生自主吸取知识。
(3)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新课改需要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这样的课堂着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
对此,除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外,还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
比如,引导他们在倾听同学的发言时,通过及时记笔记和记关键词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握同学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设置相关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
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于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收集资料,学习理论,确定研究对象,作好调查工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预期阶段成果,积累相关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认真实施研究方案,进行不断的实践探索。
如:“通过课堂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指导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对课外文学作品分专题进行阅读”“针对练笔发现问题,进行写作系列指导”“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通过个人阅读、小组阅读、交流与指导等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等预期阶段成果,逐步完成研究计划,并作个案记录、分析、总结。
总结阶段。
主要工作:分析处理在实践中积累的个案资料和有关记录,总结实践,研究探索的理论,撰写研究报告。
下面对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课题研究的一些工作总结如下: 以课题实验方案为指导,全面扎实地开展实验研究。
现在,我能自觉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既关注教材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又关注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课题研究实验也就落到实处了。
还有,由于参与到教学研究活动中,教师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研究,为自己的教学制定更高的标准。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向课堂要效率,逐渐克服了上课随意性的毛病。
在备课的全面性、针对性上下功夫,以文本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我在《小石潭记》中以名人身份跨越时空与柳宗元对话,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扩大了阅读量。
在《古诗词鉴赏专题指导》中分内容、思想、鉴赏、意向等四个专题,进行指导,并立足文本,进行实践练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让古诗词鉴赏由课内走向课外,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学习兴趣。
“课外专题阅读系列——与名人牵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此专题中,我设计了:人物介绍、主要成就、评价、喜欢的理由、收获和感悟等几方面进行阅读整理。
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已有一定的成效,改变了学生以往漫无目的的读书习惯。
制定出课题的实验方案,开展了两次阅读能力调查,撰写教学设计和专项指导十余篇,教学反思六篇。
结合课题研究多次开展了诸如“古诗词鉴赏”、“我最喜欢的古诗词”、“我与名人牵手”...
【小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子的起步阶段,其知识基础与行为习惯往往要影响学生的一生,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对独立且又合作的思维方式,也就尤为重要。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但同时,他们做事又易缺乏持久性,往往虎头蛇尾。
家长必须帮助并指导孩子的学习,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个人之见,我认为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4、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5、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6、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7、课外阅读的习惯。
二、小学生语文的学习方法微观具体的做法叫做学习方法,宏观整体的做法叫学习策略。
语文学习有具体的方法,也有整体的策略。
在此,先谈谈我对学习方法的认识。
语文的学习方法,有涉及语文整体的,有涉及语文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体的。
关于语文整体的基本学习方法,中外教育家、学者、作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论述。
但多阅读、多观察、多练习和多思考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
关于对小学生具体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为字词的学习方法,句子的学习方法,段的学习方法,篇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写作文的方法等。
如:字词的学习方法有分解法,组词法,造句法,查字典法,同义法的比较法,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方法,等等。
句子的学习方法有:扩写、缩写句子的方法,变换句式的方法,用关联词语理解简单复句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等等。
段的学习方法有:找中心句的方法,给段分层的方法,调整段中语序的方法,等等。
篇的学习方法有:分段的方法,归纳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
学习写作文的方法有:审题的方法,立意的方法,选材的方法,组织材料的方法,修改文章的方法,等等。
三、小学生语文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研究的新兴领域,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所谓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这是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就是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
第二,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会学习包含着学生运用一系列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要考虑到他们学习策略的差异。
第三,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选择、使用、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动。
最后,学生的学习策略实施的过程,也是实行决策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或认知活动,一种思维或信息加工的的过程,这也是学习活动有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的特征。
(一)注意策略。
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注意,并激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以促进学习与保持。
我在让学生读课文时,就注意到"带着问题读课文"并不是一种最佳的阅读方法,而"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思考问题",反而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学习策略。
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差,一心几用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编码与组织策略。
人们注意了的信息要想能够长久地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和组织。
无论是拼音、识字、阅读教学,语文老师都需要经常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排队,找出规律,就是这种策略的运用。
比如,学习“咨”这个字时,我让学生找出它的形近字“姿、资”来,进行对比,比较记忆,学生大大加深了对这几个字区别(三)精细加工策略。
我常常教育学生,在阅读和听讲时,一边听(或一边看),一边要做笔记。
有时可以画出文中自己觉得写得美或者写得好的句子,有时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简单感受。
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应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这一习惯。
但真正要使笔记成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技术,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为了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我建议我们教师讲课时应注意语速不宜太快,复杂的、重点的内容要适当重复,对讲课内容的结构、层次和重点应进行板书。
(四)复述与复习策略。
如,学生为了记住汉字,必须一遍遍地读写生字。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读和尝试背诵交替进行。
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的记忆顺利进行。
另外,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复习策略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对材料的重点、难点和...
语文研究性课题报告
1 课题背景: 大概从宋词起就有了填词赋曲的做法,甚至有了流水到处皆唱柳词的说法,这无疑就群众化平民化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从诗词影响流行歌曲的历史看,可谓是渊远流长了.这和他们互相的需要有关系:首先,诗词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而歌曲必有节拍;其次,诗词总是蕴涵着作者各种感情的载体,而歌曲是表达感情的更外放的方式;再次,诗词在以前是宫廷专用,而歌曲则是人人可唱,结合后就扩大了诗词的影响力度.2 课题目的: 了解中华人民的智慧和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3 活动步骤:搜集古代被谱成曲的词并感受它的奥妙,发掘现代歌曲引用古词意象的足迹4 成果概述:搞清楚了它们互相补充又互相推进的关系5 感受体会及小结:诗词乃华夏文化的一大精髓,但也正因为他地位的崇高而未免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但把他纳入浅显易懂的歌曲中无疑是个创举.在歌声中品味诗词的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