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闽西写的诗词

时间:2020-12-21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毛主席在闽西写的诗词

毛泽东在长征中写了那些诗词?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是毛泽东斗志昂扬的《采桑子·重阳》。

时逢深秋,人在战场;西风萧瑟,万里飘霜。

那是一个愁煞人的季节,那是一个令人容易意志消沉的场景。

然而,对一个壮志凌云的战士,肃杀的秋风、泠洌的霜天,却能益增其奋发的气概;一如盛开的秋菊,在无情的战火中,所吐露的芬芳,益显浓烈。

九九重阳本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登高郊游,煮酒促膝的好时节。

如今却身在战地,烽火连天,生死于旦夕之间,思亲之情皆须割绝。

国事当前,个人的一切皆须放下。

社稷之不保,何以家园?唯有化亲情为国情,融个人于全体;视绊脚石为梯阶,化阻力为助力,方为大丈夫。

毛泽东在出生入死的战地,犹有停下来赏菊赞花香的闲情逸兴;在秋风霜天的季节里,还能把它看如春光,胜似春光!红军最终能战胜军备与人数皆比它更强大的国民党军,最主要的关键便在其具有更高昂的斗志。

这应当是一种积极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的开朗胸襟与豪情,是一个壮志凌云的战士,敢于面对无情残酷的革命斗争在肃杀的秋风、泠洌的霜天,却能益增其奋发的气概;一如盛开的秋菊,在无情的战火中,所吐露的芬芳,益显浓烈正是他人格的写照!一、“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1、 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什么?这两句起势突兀。

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

这里化用了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见于《金铜仙人辞汉歌》)。

“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

为什么难老?因为那是无情的。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无穷无尽。

如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替,光景常新,周而复始。

“人生易老”是说韶光易逝,人生短促。

但诗人不是慨叹人生如朝露。

恰恰相反,正由于“人生易老”,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

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尽可能发光发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

这里诗人情绪是昂扬的,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人生易老天难老”体现了什么哲理?“人生易老”与“天难老”构成对比,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

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

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宇宙永恒的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

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警句。

二、“战地黄花分外香。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胜利可喜,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异常兴奋。

战地有着烈士的鲜血,战地的“黄花”(满山遍野的野菊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挺立开放、绽黄吐芳,它平凡质朴而生机勃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

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格外芬芳?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分外香”写出了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古人也有于军中写重阳的,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

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

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

再看看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摩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无数新”(《九日》)、“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无一例外,都没有摆脱俗气。

读过这首词便可以“一览众山小”了。

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写的是诗人的真实感受。

“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不似春光妩媚。

但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四、“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色春光,已有所抑扬。

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水天相接的寥廓景象和秋色万里的壮丽景象呢?当然诗人所作出的审美评价,不完全根据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

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

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寥廓江天万里霜”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

这些寓意和寄托,都隐含在写景言...

诗词长征是毛主席在1935年时写的那首

你好!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02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念奴娇 昆仑 1935.10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埂?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 六盘山 1935.10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六言诗 致彭德怀同志 一九三五年十月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闽西革命根据地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同志曾经在上杭县...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9年年底,具有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胜利结束。

在古田会议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四军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三省“会剿”已经形成,蒋介石嫡系刘和鼎的五十六师占领了龙岩,先头部队已到达小池,粤敌陈维远旅正向永定、上杭一线移动,赣敌金汉鼎部再度占领长汀,进逼河田。

这时,担任第一纵队司令的林彪,面对敌人气势汹汹的“会剿”,产生右倾悲观思想,就在古田会议期间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公开表露了他的右倾观点,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当时毛泽东正忙于古田会议和部署粉碎敌人三省“会剿”,而且对这些问题还未考虑成熟,所以一时未给林彪复信。

为了粉碎敌人的军事“会剿”,实现原定争取江西的计划,朱德于1930年元旦过后就率领红四军一、三、四纵队离开古田向江西广昌进发,毛泽东率第二纵队暂留古田,担负阻击刘和鼎部任务,掩护主力西行。

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古田几天后,即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原第一纵队司令部驻地古田赖坊“协成店”商号楼下给林彪写了复信。

毛泽东写完信的第3天,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在完成阻击敌人任务后离开古田转战江西与主力会合。

当时林彪的悲观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毛泽东为了教育全军干部,在行军途中以公开信的形式,把此信印发至全军学习。

解放后,林彪有要求,所以编辑毛选时去掉了林彪的名字,并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题印刷出版。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严肃地批评他们:“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

因此他们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在福建、广东、江西之间的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同时也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观念,因此也就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

”毛泽东在这篇著作中系统地提出了一条路线,明确地把小块红色政权与全国革命的胜利联系起来,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初步制定了一条实现革命战略目标的方针、政策和方法。

实际上,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思想和理论已经在文中形成。

求毛泽东的诗歌。

要经典的,八十字以上吧!

菩萨蛮·大柏地 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释】大柏地:江西瑞金城北。

雨后复斜阳:温庭筠《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华零落香”。

【题解】一九二九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

一月十四日,毛泽东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军引离井冈山。

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二月十一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二个团,才打破危局。

这是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

这首词是毛泽东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如血残阳 战地黄花是毛泽东那首诗词

细碎。

咽:声音阻塞低沉:忆秦娥 内容。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

雄关漫道真如铁,不象。

廖廓,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注释: 重阳。

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现当代 作者、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 人生易老天难老,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毛泽东 作品:不类似,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

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采桑子(人生易老天难老) 作者简介 年代: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

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毛泽东 作品。

天难老,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辽阔的天空、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 而今迈步从头越,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空阔远大。

题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

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

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从头越,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碎,强劲。

长空,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

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功四川土城。

没料到四川辣子们十分打得。

注释: 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烈:猛烈,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

题解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

漫道:莫道:采桑子 内容。

黄花:指菊花。

不似 忆秦娥(西风烈) 作者简介 年代,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 廖廓江天万里霜:现当代 作者。

毛泽东当机力断。

一年一度秋风劲。

霜晨月...

初中教材中的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向来以豪放著称,是很多书法家笔下的经典题材,不同的书法家有不同的风格,并不能说谁写的好或者谁写的不好,只能看个人欣赏水平吧,比如草书跟隶书,行书与楷书,这并不能同日而语。

不过我是比较欣赏国宾礼书法家观山的行书作品,行云流水,潇洒恣意,比如那幅《沁园春雪》,挥毫转腕间,观山先生便将一代伟人心中的抱负尽显无疑。

适合挂在办公室的毛泽的诗词书法可以考虑《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清平乐六盘山》等等。

大明湖的影壁墙的诗词为什么选用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释疑1,大明湖的西南门正中影壁上毛爷爷亲笔所书《采桑子 重阳》。

2,大明湖自古收录收藏,历代名家的诗词,碑帖,书法。

3,大明湖收录人民领袖的书法诗词永载千秋。

附:采桑子 重阳 1929.10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在这个历史文物繁多的风景区,为什么要雕塑一面主席的《采桑子·重阳》?大家知道,写《采桑子·重阳》时,是毛泽东不得志时之作: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叶永烈)。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中央(上海)周恩来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

毛泽东的诗(长征)急用 两首

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 〖原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