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 诗词 陈寅恪 诗词成就

时间:2020-12-21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陈寅恪 诗词

【介绍陈散元和他的诗词】作业帮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一)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

他的治学观点,认为文化超越于政治、经济、民族之上。

因此,在治史实践中他追求这种“超越”。

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文的研究卓尔不群。

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此话未必妥帖,但不失为一家之说。

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论再生缘》和《元白诗笺证稿》都将传之于后。

在政治上,“在解放前夕国共两党对峙时,他似乎更不喜欢国民党”,对“八一九”清华大搜捕深为反感,在教授的某些反蒋宣言上,他也签名。

有学生被捕,他立即表示愿意保释。

1947年国民党以防共为名,在北平搞大搜捕,北平十三位大学教授联名宣言强烈谴责这一行为,他是列名者之一。

1946年他身体不好,梅贻琦劝他休养一两年再上课。

他不肯:“我拿国家薪水,怎能不干活!”朴素的语言,反映了他忠于国家民族的崇高精神。

陈寅恪是诗人,他往往用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冒险从香港回大陆,在海上吟有“万国兵戈一叶舟,故邱归死不夷犹”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眷念与热爱。

1957年元旦,他撰新春联:“万竹竞鸣除旧岁,百花齐放听新莺。

”当是对党的“双百”方针的拥护。

肃反期间,中山大学的副校长龙潜当众污蔑陈寅恪的一首诗是怀念台湾日月潭的,并公开在大会上声言:“你不坦白,就枪毙你!”陈寅恪在1956年六十六岁生日寿诗中有:“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砍头。

”以示愤慨。

龙潜因极左,高教部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后,陈寅恪的气大概也消了些,数年后在另一诗抄稿中改为:“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笑乱头。

”显然是心情舒缓多了。

但他慨叹生命最后的二十年,中山大学没有主动安排年轻学子跟他学习,助手黄萱是他私请的,最后又被撵走。

他叹曰:“纵有名山藏诗稿,传人难遇又如何?” 新中国的发展强大,他也为之欢欣鼓舞。

当原子弹试验成功时,他激动地说: “我国有了足够的自卫的能力,便可不必依赖他人的保护伞了。

”怎能说他对祖国不热爱、对政治不关心呢? 大概真的“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他的礼遇或许是独一无二的。

且不复述1953年科学院礼聘他北上,他以“弟畏人畏寒,故不北行” 谢却;也不说中大副校长陈序经沿袭岭南大学为陈保留的传统做法:陈可以不参加除上课以外的任何活动;就说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部门领导相继叩访、嘘寒问暖,已足令人动容。

1956年陈毅由广东省省长陶铸陪同到陈宅探访并谈文论道。

陈毅走后陈寅恪十分感慨:“没有想到共产党里有这样懂学问的人。

”并找陈毅的诗作来读。

1959年,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探访,“是想看看陈寅恪的藏书”。

陈寅恪本不想见,后经陈序经再三劝说见了。

1961年与郭沫若会见。

郭主动对过去两人的不快作了“解释”,并征询陈寅恪有何希望和要求。

陈真挚地提出应组织力量整理出版《文苑英华》;并云需要图书资料和因写《钱柳因缘》希望得到特制稿纸。

郭沫若慨允并践诺。

1962年胡乔木过访,由陶铸陪同,“以学生见老师的心态走到陈寅恪的跟前” (30年代胡乔木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

“陈寅恪频频发问,胡乔木尽量委婉地解释”,诸如谈到国家近年经济形势时,陈寅恪发问:“为何出现那么多的失误?”胡乔木笑答:“就好比在一个客厅里将沙发、台椅不断地搬来搬去,目的是想找一个好的位置,所以就免不了产生搬来搬去的失误,就好比是经历一场地震一样。

” 3当陈寅恪问及他的著作为何迟迟不能出版时,“胡乔木以八个字回答陈寅恪的八个字发问:陈曰‘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答‘出版有期,盖棺尚远’”。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二) 因胡乔木、陶铸的过访,陈寅恪作《壬寅元夕后七日,二客过谈,因有所感,遂再次东坡前韵》中有两句值得玩味:“南国有情花处处,东风无恙月年年。

” 还有章士钊和竺可桢等社会名流的造访。

相映成趣的是康生步胡乔木后尘探访,来得突然,“校长办公室一与陈宅电话联系,才知陈寅恪病了,正在卧床休息。

办公室人员试图说服陈家人动员陈寅恪接待一下,但没有成功”。

5 应特别值得写入史册的是陶铸。

他对陈寅恪呵护备至:关照中山大学将当年 “中右”的陈寅恪“脱帽加冕”;为方便陈寅恪的散步,在门前修一条白色水泥路;陈病重时为其配三个半护士;为陈寅恪能欣赏戏曲,他指示中山大学为其弄一台好收音机,学校不认真办,陶铸很生气。

“学校不送我送。

”他送了台落地电唱两用机。

陶铸被打倒后,“造反派”曾统计出1966年6月到12月间,远在北京的陶铸先后三十八次用电话对广东省委作“遥控指示”,其中一次或数次指示:“对陈寅恪的待遇要保持原状不变。

” 无论“文革”中陈寅恪受了多少委屈、折磨,但他毕竟是幸福的,有谁能享此殊荣? 且看八方人物对陈寅恪的评头论足: “读陈寅恪的论文若干篇。

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胡适) “陈先生...

以下这首诗词是出自哪里的,还有没有诗词翻译网站

译文及注释译文:唐明皇好色,日夜想找个绝代佳人;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

杨玄瑛有个女儿才长成,十分娇艳;养在深闺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就的一身丽质,很难长久弃置;有朝一日,被选在皇帝身边做妃嫔。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万分。

春寒料峭,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泉水润,洗涤着凝脂一般的肌身。

侍女搀扶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初蒙皇恩润泽时,就这般娇娆涔涔。

鬓发如云颜脸似花,头戴着金步摇;芙蓉帐里,与皇上度着温暖的春宵。

情深春宵恨太短,一觉睡到日高起;君王深恋儿女情,从此再也不早朝。

承受君欢侍君饮,终日陪伴无闲时;春从春游夜专守,双双形影不分离。

后宫妃嫔有三千,个个姿色象女神;三千美色不动心,皇上只宠她一人。

金屋中阿娇妆成,夜夜娇侍不离分;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伴随着春心。

姊妹封夫人兄弟封公卿,封地受奖;杨家门户生光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使得天下的父母,个个改变了心愿;谁都看轻生男孩,只图生个小千金。

骊山北麓华清宫,玉宇琼楼耸入云;清风过处飘仙乐,四面八方都可闻。

轻歌慢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都观看,欲心难足无止境。

忽然渔阳战鼓响,惊天动地震宫阙;惊坏跳舞的歌伎,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楼与宫阙,烽火连天杂烟尘;千军万马护君王,直向西南急逃奔。

翠华龙旗一路摇,队伍走走又停停;西出都城百来里,来到驿站马嵬亭。

龙武军和羽林军,六军不走无奈何;缠绵委屈的美人,最终马前丧了生。

贵妃头上装饰品,抛撒满地无人问;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

君王宠爱救不了,掩面哭成个泪人;回头再看此惨状,血泪交和涕淋淋。

秋风萧索扫落叶,黄土尘埃已消遁;回环曲折穿栈道,队伍登上了剑门。

峨嵋山下路险隘,蜀道艰难少人行;旌旗黯黯无光彩,日色淡淡近黄昏。

泱泱蜀江水碧绿,巍巍蜀山郁青青;圣主伤心思贵妃,朝朝暮暮恋旧情。

行宫之内见月色,总是伤心怀悲恨;夜雨当中闻铃声,谱下悲曲雨霖铃。

天旋地转战乱平,君王起驾回京城;到了马嵬车踌躇,不忍离去断肠人。

萋萋马嵬山坡下,荒凉黄土坟冢中,美人颜容再不见,地上只有她的坟。

君看臣来臣望君,相看个个泪沾衣;东望京都心伤悲,任凭马儿去驰归。

回到长安进宫看,荷池花苑都依旧;太液池上芙蓉花,未央宫中垂杨柳。

芙蓉恰似她的面,柳叶好比她的眉;睹物怎能不思人,触景不免双目垂。

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

兴庆宫和甘露殿,处处萧条长秋草;宫内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有人扫。

当年梨园的弟子,个个新添了白发;后妃宫中的女官,红颜退尽人衰老。

夜间殿堂流萤飞,思想消沉心茫然;终夜思念睡不着,挑尽了孤灯心草。

细数迟迟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遥望耿耿星河天,直到东方吐曙光。

冷冰冰的鸳鸯瓦,霜花覆盖了几重;寒刺刺的翡翠被,谁与皇上来共用?生离死别远悠悠,至今已经过一年;美人魂魄在何方,为啥不曾来入梦?四川有个名道士,正到长安来做客;能用虔诚的道术,招引贵妃的魂魄。

辗转相思好伤神,叫人对王表同情;就叫方士去努力,专意殷勤去找寻。

驾驭云气入空中,横来直去如闪电;升天入地去寻求,天堂地府找个遍。

找遍了整个碧空,找遍了整个黄泉;天茫茫来地苍苍,找遍天地没看见。

忽然听说东海上,有座仙山蓬莱山;仙山耸立在云端,云来雾去缥渺间。

玲珑剔透楼台阁,五彩祥云承托起;天仙神女多无数,个个绰约又多姿。

万千娇美仙女中,有个芳名叫太真;肌肤如雪貌似花,仿佛是要找的人。

方士在金阙西厢,叩开白玉的大门;他托咐侍女小玉,叫双成通报一声。

猛然听到通报说:唐朝天子来使者;九华帐里太真仙,酣梦之中受震惊。

推开睡枕揽外衣,匆忙起床乱徘徊;珍珠廉子金银屏,一路层层都敞开。

乌去发髯半偏着,看来刚刚才睡醒;花冠不整都不顾,匆匆跑到堂下来。

轻风吹拂扬衣袖,步履轻轻飘飘举;好象当年在宫中,跳起霓裳羽衣舞。

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纵横四处洒;活象春天新雨后,一枝带雨的梨花。

含情凝视天子使,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情,年深月久已断绝;蓬莱宫中度时日,仙境幽幽万古长。

回头俯身向下看,滚滚黄尘罩人间;只见尘雾一层层,京都长安看不见。

只有寄去定情物,表表我深情一往;钿盒金钗寄你去,或许能慰藉君王;金钗儿我留一半,钿合儿我留一扇;擘金钗来分钿盒,一人一半各收藏。

但愿我们两颗心,有如钗钿一样坚;不管天上或人间,终有一日会相见;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

寄语之中有誓词,唯有他俩心里知。

当年七月七日夜,我俩相会长生殿;夜半无人两私语,双双对天立誓言:在天上,我们愿作比翼齐飞鹣鹣鸟;在地上,我们甘为永不分离连理枝。

即使是天长地久,总会有终了之时;唯有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注释1.汉皇:原指汉武帝。

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

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

重色:爱好女色。

倾国:绝色女子。

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

帮忙想句形容水墨画的诗句~

????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

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

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

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

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

这里可以列举王维在19岁时所创作的《桃源行》,在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另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的境界。

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了。

逸本来就是从隐逸风尚中超拔提升出来的,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

隐逸文化与禅宗结合,使王维的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及孤寂的文化,更注重将自然美、人的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从艺术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由于与禅学理念的互渗与交融,王维的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奥的冥想,更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已不再不同于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是要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审美体验之中去。

在这一层次讲,王维把禅学的理念应用于他的山水诗,使山水诗的思想意蕴、更加幽冥了。

其次,宗教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

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

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悔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

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它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

另外,王维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然在官场又屡遭排挤,内心极为痛苦“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

”(《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即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他要在宗教体验中寻求一种解脱,自然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王维的审美体验就与他的禅学理念很完美地结合在...

有喜欢棋凉书语、古典文学、诗词赋画的朋友进

我很喜欢《饮水词》中的几首词: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

一钩新月几疏星。

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小阑干外寂无声。

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鬓云松令枕函香,花径漏。

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

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

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满眼春风百事非 。

也喜欢其他人的一些别具风韵的词句,如苏轼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白甲苍髯烟雨里。

疏影微香。

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

双鹊飞来争噪晚。

翠颭红轻。

时下凌宵百尺英。

西江月朱敦儒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等等。

以前只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而今方知自己是缺少钟子期那双发现知音的睿智双眼!小生感叹你的旨趣如此高雅,又欣喜你与我兴趣爱好是如此相近!我也很欣赏纳兰的风流婉约,喜欢嵇康的魏晋风骨,赞美屈原的高风亮节,尊崇静安的博学修养。

我喜欢读中国传统的经典古文,四书五经,略有涉猎;韩柳欧苏,亦曾浅读。

我读史家绝唱,访红楼遗梦,诵《古文观止》,观唐诗宋词。

我喜欢《桃花扇》,喜欢《西厢记》,喜欢经典复古的东西。

我很钦仰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很赞赏中国古代的节义之士。

现在正在读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我非常赞赏柳如是、苏小小的为人同其才学。

平生所好,莫过于背诵诗词歌赋了,许多古文诗词以及一些现代诗歌及好文章,都曾记过,也曾写过几句拙劣诗词,恐难登大雅之堂,故不呈也罢。

我的性格用两词概括:多愁善感,愤世嫉俗。

我喜欢锻炼,也时常看球赛,跑步。

我喜掩卷沉思,爱独自散步,喜欢看海,爱好做梦,我喜欢开诚布公,喜欢推心置腹。

我只是一个过客,偶然路过,看到你的征帖,有感于当今朋友旨趣甚异,诚征志同道合之知音。

一切随缘,如若有意,我想我们会诚心相谈的,谈文学历史诗词歌赋,抑或人生哲理兴趣爱好,随时乐意奉陪,尽管在下学识浅薄,阅历未广,然不愿错过学习高人的机会。

春风十里柔情,夜月一帘幽梦。

落花如梦凄迷,飞雪似云飘絮。

留个号吧qq627478432.

诗句"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求解

人格特征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相比,陈寅恪人格的最大特征是具有独立不倚的精神。

他始终清醒 地认识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具有独立人格,他更在自己一生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自觉地贯彻这一精神。

其突出表现有以下几点。

文化取向在中国文化中,陈寅恪突出地推崇宋代史学陈寅恪及其学术贡献陈寅恪(1890—1969)是中国现代史学家。

据统计,陈寅恪一生写有专著4部,生前共发表单篇文稿108篇,去世后经他人整理发表单篇遗稿18种。

2001年出版之《陈寅恪集》,收入了迄今所能找到的陈寅恪全部著述,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以上三种共收学术论文及序跋95篇)、《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以上二种合为一册,以下简称“《〈略论稿〉〈述论稿〉》”、《元白涛笺证》、《柳如是别传》(分上、中、下三册)、《诗集》、《书信集》、《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共13种,14册,约三百余万字。

诗句1930年,他作《阅报戏作二绝》,其一日:“弦箭文章苦未休,极门奔走喘吴牛。

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

”这是嘲讽文人因奔走权门而丧失自由,丧失独立人格。

白居易现实主义的诗句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公元772年——846年), 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处曾相识”等许多不朽诗句。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 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生 平 诗歌理论文学创作本集和研究资料生平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 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作《观刈麦》、《长恨歌》。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

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诗 歌 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 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 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 ~ 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文学创 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

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

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

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

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这些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

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

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

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

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

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

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

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

《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

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

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

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

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

陈寅恪和毛泽东见过面吗?

陈寅恪和毛泽东见过面。

我们现在见不到毛泽东和陈寅恪有直接关系的材料,除了人们熟悉的陈寅恪《给科学院的答复》中提到过毛泽东,还有就是1949年底毛泽东访问苏联时,斯大林曾向他问起过陈寅恪。

那么,毛泽东对陈寅恪的印象如何?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在湘时政声极隆,按一般逻辑推断,毛泽东应该清楚陈寅恪的家世并对他有所了解。

我过去多次在相关文章中引述过潘国维撰写的《中山大学的部分教授对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讨论抱着抗拒态度》这则材料(《内部参考》第282期第141页),毛泽东平时很注意新华社的这个期刊,经常有批示,从逻辑上判断,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应该大体了解陈寅恪对新政权的态度。

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运动开始时,陈寅恪极端反感。

当时新华社记者曾向上反映,在中山大学,对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讨论,抱着不满和抗拒态度的以老教授居多。

其中特别提到,“历史系教授陈寅恪说‘人人都骂俞平伯,我不同意。

过去你们都看过他的文章,并没有发言,今天你们都做了共产党的应声虫,正所谓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同年底,陈寅恪还写《无题》一首,再次对这一事件中许多人的态度表达了他自己的看法。

按一般逻辑推断,毛泽东应该看过这个材料。

到了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选举中,陈寅恪能不能当选就成了问题。

当时科学院负责此事的是山西人张稼夫。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回太原,做了一个口述回忆,由李束为和黄征记录,黄征后来做了太原市委宣传部长。

这本书出版时用了《庚申忆逝》这个书名。

张稼夫回忆,对于学部委员的选举,“自然科学部门并不感到困难,比较难的是社会科学部门。

社会科学这个部门定学位没有个明确的标准,特别是科学院党内的一些同志,没有多少社会科学的著作。

但他搞的工作是社会科学,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来不及写多少文章和不会著书立说,其中有一些人也有不少著作,这些人不进学部也不大合理。

实事求是地办吧,后来还是在这些同志中定了一批学部委员。

在这个工作中,矛盾最尖锐的是研究隋唐五代史的历史学家陈寅恪,他是这个学科的权威人士,不选进学部委员会不行,他下边一班人也会有意见。

若选他进学部委员会,他却又一再申明他不信仰马克思主义。

我们只好请示毛主席,毛主席批示:‘要选上’。

这样,陈寅恪就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部委员会。

”(见该书第131页)政治家总是比一般文人要有气量,不管出于何种考虑,在这件事上,毛泽东表现出了他政治家的气度。

众所周知,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其深义不在俞平伯和他的研究,而在清除胡适思想在中国知识界的普遍影响,用当时的话说,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

1955年5月11日,中宣部给中央打了一个报告《关于胡适思想批判运动情况和今后工作的报告》,这个报告对为什么要批判胡适分析得相当清楚,简单说,就是胡适在中国知识界影响太大。

这个报告同时还提到,除了胡适外还要注意批判的三个人,一个是梁漱溟、一个是张东荪,还有一个是张君劢。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中收有毛泽东对这个报告的批示:“刘阅后照发”。

刘是指刘少奇。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对中宣部的报告有一个简略的概述,按严格的学术规则,本来应该将此报告原文附上,而现在没有原文附出,一定是编者认为报告中有不适于当时公开的内容。

(详情见该书第141-142页)1955年6月,中央同意并批转了中宣部的报告。

批示中说:“中央同意中宣部《关于胡适思想批判运动情况和今后工作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望加研究,并据以指导本地的运动。

”(《宣传通讯》1955年第19期第38页)在这个报告中特别提到,在批判胡适思想运动中,“个别的人,如中山大学教授容庚,则在去年12月的讨论会上公开发言为胡适的‘学术成绩’辩护,并要求中大校刊发表他的发言稿(该刊发表了他的发言稿,并发表了批评文章)。

中山大学教授陈寅恪则更恶毒地污蔑这次批判运动,骂别人做了‘共产党的应声虫’,是‘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第40页)显然,中宣部的报告来源于新华社的材料,因为引述原文相同,可以判断为同出于一个信息源。

我们做个简单分析:中宣部报告比原来新华社材料对陈寅恪的判断更严厉,用了一个全称的肯定判断:“中山大学教授陈寅恪则更恶毒地污蔑这次批判运动。

”毫无疑问,这个判断是中宣部起草报告时加上去的,新华社的材料中没有这个提法。

依据《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的编辑惯例,如果是毛泽东修改的,编辑会特别注明,现在没有注明,至少说明对陈寅恪说法的定性不是毛泽东加上去的,但毛泽东默认了报告中对陈寅恪的定性,如果不认可,毛泽东会删除。

这个事例提醒人们,高层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判断,其实主要依赖下层提供的基本信息,因为对日理万机的政治家来说,他们不可能关心到很多事物的细部。

如果中宣部在报告中不用“更恶毒地污蔑”,作为一般工作报告,也无不可,但如果用了,高层有可能不留意,有可能就自然认可,以后事...

民国以来,有哪些古体诗,五言七言?好想看看,求网友帮忙列出几首...

民国诗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除了胡汉民、谭延闿等政要,民国时每一个有根底的学者,因为都曾经受过系统的旧学训练,不但几乎人人能够做旧体诗词,而且质量都很高。

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钱仲联等最近几年方有大名的诗家除外,随便举几个刚有专集出版而尚未为一般读者熟知的人物,如《忍寒楼诗词歌词集》的作者龙榆生,《玄隐庐诗》的作者潘伯鹰,《还轩词》的作者丁宁,谁的作品不是格律谨严、技巧纯熟?读《陈垣来往书信集》,意外发现了谭家菜的创始人谭祖任的两首七律,情韵深厚堪为老手,但其存留的作品很可能也就只有这两首了。

尽管如此,谭祖任还是幸运的,其他至今无人知晓的民国诗人正不知凡几。

与上述诗人对照,“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然不能算诗家应有之吐属。

柳亚子先生负有重名,据说是“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但那厚厚两巨册的《磨剑室诗词集》证明这种评价实在只是泛泛之语。

以我个人的私见,柳诗容易误导后世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诗歌功能的畸变。

诗歌本为抒写心灵之载体,而在柳氏这儿,因为他腹笥太富,太熟于诗,做个七言八句毫不为难,于是诗歌几乎成为日常交际应酬之工具,大多数作品只能说是“用韵语说话”了。

田弘遇选美,除了圆圆,卞玉京,杨宛,还有谁啊

那个是野史,你问的是秦淮八艳吧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

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

金陵八艳,色冠一方,她们的命运与帝王将相紧连在一起。

许多历史事件的背后,帝王将相的许多令常人难以理解诡异出格的行为都可从她们的命运中找到答案。

英雄爱美女,金陵八艳之艳,可谓艳之极至! 一、风骨嶒峻柳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

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

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

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

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

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

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

柳氏后生有一女。

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

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

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

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

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

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

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

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

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

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

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这首。

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

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

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1666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

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

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

二、倾国名姬陈圆圆 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

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

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遗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

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

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

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

吴三桂见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

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

”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

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

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

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

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

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

吴氏进爵云南王后,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

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

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

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

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三、艳艳风尘董小宛 董小宛是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名白...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