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诗歌朗诵伴音
上半场讲述:《漫话端午》节目01:诗歌联诵(1)《雷电颂》节选(2)《九歌·国殇》(3)《报任安书》节选(4)《归航曲》节目02:诗朗诵《离骚》(节选) 节目03:诗朗诵《漂给屈原》 节目04:诗朗诵《岳阳楼记》 节目05:《淡水河边吊屈原》节目06:《乡愁》节目07:古文朗诵《出师表》 中场休息下半场讲 述:《献给不屈的灵魂》 节目08:诗朗诵《满江红》《过零丁洋》节目09:诗朗诵《木兰诗》节目10:散文朗诵《老人与海》 节目11:诗朗诵《祈祷》 节目12:诗朗诵《沁园春·长沙》 节目13:散文朗诵《有一个字,与生俱来,排山倒海》这些是将于2018年6月18日演出的《声动中国·艺术名家端午诗歌朗诵音乐会》的节目单,朗诵嘉宾:陈铎、虹云、刘纪宏、杜宁林、殷之光等,讲 述 人:任志宏,参考一下...
适合高中生朗诵的端午节现代诗歌,适合四人朗诵的 可以朗诵五分钟的...
端午节的情思 ——遥祭屈原 国破家亡,家破人亡…… 还有千斤的巨石,还有悲愤的惊世骇俗的无法施展的思想。
我不知道古老的楚国是一支怎样凋零枯萎的花朵, 好比,至今我没去过湖南的汩罗江。
或许,人生失意的岁月流不尽你心中的血泪, 或许,诗情喷涌的时刻也换不来你脸上瘦削的阳光…… 太多的深情哟,才让你发出“路漫漫”的无可奈何的感慨, 太多的梦想哟,才叫你血色的生命融进了哭泣的汩罗江。
荆楚大地一直哭到邻近的潇湘, 泣血的日子,让整个神州从此黯然神伤…… 从此,二千多年的五月这一天,叫做了端阳, 这叫作怀念,怀念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想像。
你的橘颂你的离骚你的九歌你的九章…… 流不尽你的悲哀你的惆怅。
你让楚辞浪漫民歌一般在中华大地唱响, 你让终生的遗恨连同自己一起消逝,淹没进汩罗江。
我不知道,封建时代的土壤葬送了多少你这般诗意的文人, 我不知道,当今的红尘,还有多少才子还在压抑着奔放无羁的思想…… 愿我笨拙的诗作,能化作你身边的一缕轻风, 愿我劣质的白酒,能祭出你春夏秋冬所有日子的明净阳光。
端午 奶奶黄土布做成的香袋上, 屈大夫吟哦着千年的感伤。
父亲灰白的艾草岗立在门楣, 清气荡逐着污浊别想隐藏。
妈妈的粽香飘游在邻家屋里, 友睦的欢声如佛音引吭梵唱。
一脉相承传不朽的端午节啊, 爱国爱家爱人是你永远的大爱无疆。
风霜悄悄浸白了父母满头的黑发 岁月沧桑了他们皱纹纵横的脸庞。
操碎了的心儿从来不曾想歇下, 高飞的鹰线永远拴在他们心上。
我在生活河流的这一头不辞辛劳, 父母们在河流的那一头拼命奔忙。
真情遥寄相思密的端午节啊, 我们要在你的关爱下重铸灿烂辉煌。
他乡端午 文 / 王曾家 是谁,又重提起去岁的端午 让我在睡梦中都忘记不了的粽子的味道? 故乡的粽子啊 他乡的泪滴 从去年 到今年 是谁,把去岁初秋的露水 当作东海鲛神的珍珠? 还悄悄地放在我的枕边 将我的思乡情结 从心底 流到鼻尖 是谁,弹起了瑟瑟的琵琶 在这盛夏的夜里? 琴弦声里的哀伤 唤起我对乡魂的拾捡 如烟的往事 一串,一串 是谁说啊,“独在异乡为异客”? 故乡的端午啊 就是那满天的繁星 在我的脑海中闪烁 就是那遍地的知了 在我的耳边倾诉 故乡啊 我这流浪的儿子 何时 何时才能满载着他乡的愁绪 与财富 搭上那回乡的快班? 端午随想 文 / 第五只眼 今又端午 菖蒲与艾草在门户上发着馨香 一个峨冠博带的诗人 佩着长剑,通过千年后的奈何桥 挨家挨户收集顶礼与膜拜 粽子绽香,雄黄酒飘香 醉醺醺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劫数 万万没想到当年的怀石一跳 就跳出了一个端午 跳出了一个万民朝拜的节日 楚怀王何在,顷襄王何在,郑袖们何在 而我一个徘徊郁闷的诗人 却与龙舟同在,香囊同在 与岁月同在,与日月星辰同在 哀民生之多艰者 为民请命者,为之上下求索者 百姓怀念他。
就是死了 也放在心中永远地给予祭奠 端午情怀 文 / 梦羽云袖 六月里,朝霞映染的今天 艾叶包裹着甜甜的心愿 倾听糯米相连的情意 暖暖的祝福 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思念啊 染红天边的云霞 一缕粽香飘到你的心上 只想,只想 快乐暖着守望的目光 甜蜜 绕着相知韵清 只想,只想 将这份温馨 洒满关爱的天空 芬芳里携起谊水情长 只想,只想 就这样守着一池碧水 用淡雅清秀的莲香润笔 和你一起,和你一起 舞墨飞花 让灵魂 在波光灵动的纯净里 自由吟哦 捧起一缕兰香 滴翠成章 听生命在我们的诗歌里 幸福的歌唱
适合端午节朗诵的散文或诗歌超过三分钟
若说乡俗是生长在沃野大地上的一支奇葩,端午无疑是一道引人夺目、炫丽璀璨的风景;倘若乡俗是闪烁在人们心头的一曲歌谣,端午则是其中最动听、最响亮的一篇乐章。
“五月五,过端午。
点艾叶,挂柳枝,香草荷包五彩绳,炸油饼,做米糕,油饼子卷糕赛过年……”歌谣像淙淙流淌的清亮山泉,响亮,动听,绚烂,多彩,被记忆之门悄然打开,显露出温馨如昨,甜美似梦的一页。
睡梦里,似乎有人在动胳膊与脚腕,睁眼一看,胳膊腕与脚腕里,被拴了一根细细花花的五彩绳,有春联的大红,有天空的湛蓝,有油菜花的金黄,有马莲花的淡紫,还有雪花的纯白——这绳儿据说能辟邪,小孩要从端午一直扎着它,直到五月十三日,找一墩马莲花,放到上面,就能驱虫赶蚊,惊吓草蛇,消灾避难,逢凶化吉。
扎了五彩绳的,即或碰到蛇既不缠身也不伤人五彩绳是母亲用她黑黑长长的头发,从走村串户的货郎担那儿换来,端午节前搓好的。
待穿衣下炕,找布鞋穿的当儿,妈妈一脸慈祥,满怀喜悦地提来一串蝴蝶样的东西,说是香草荷包。
荷包观之好看,闻之馨香,挂在家里是摆设,别在衣襟上是点缀。
每人两个,一大一小,不同样式。
大如巴掌,小巧玲珑如蝴蝶像绣球样的,还有像小动物的。
孩子们看着挂在衣襟上的荷包,看着长长的丝线穗子,心里乐滋滋、甜蜜蜜的,仿佛生命里被注入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种靓丽的色彩。
破旧的衣服,经色彩鲜艳,余香袅袅的荷包装饰,显得时髦而好看起来。
孩子们之间相互比试着淡香四溢,花色多样的荷包,夸耀一番,便被一阵浓、一阵淡的菜籽油的香味所吸引。
做荷包的材料是细心的妈妈不知从那里搜罗来的,红色、蓝色、黄色、花色等各种鲜艳好看的绸缎做里子,内部装垫了些许棉花,几根长长的、绿绿的,有些干枯但依旧柔软的香草——那是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被山民仔细辛苦搜寻来的。
据说,在深山老林里,在岩壁石缝间,就长着这种极不起眼,却散发着人间浓郁香味的香草。
端午节前,有不少人趁农闲时间,爬山越岭,攀上悬崖峭壁陡坡处,采来巴掌大一块香草。
妇女把芳香四溢的香草,装填进各式各样的荷包里,散发出的香味能充盈大半个屋子。
戴在小孩的身上,走路时,犹如香袋一般,随风发出股股幽香。
生命总是有所寄托,生活总是有所渴盼,人才有活下去的念头。
斑斓多姿的五彩绳和鲜艳好看且发出香味的香草荷包,以物质的方式,借助生命鲜活、万物勃长的端午,这个庄重而神圣的节日,来表达家乡亲人对子女平平安安,渴望后辈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
即使在穷乡僻壤,即使日子过得再困顿,人们在端午节到来之前,想方设法给缺衣少食的子女一些心灵的慰藉和愉悦。
如今,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荷包越做越精美,越来越大气,揉入了中国结等时尚元素,成为一种工艺品,一种家庭装饰品。
母亲们赶在端午节前,给孩子们做了大大的荷包“鱼戏莲”。
中间背靠背两个并排的精致的鱼,鱼嘴嬉戏着一支并蒂紫色莲花,鱼尾巴长长的穗子。
另外一个是“九龙戏珠”,大红喜庆的中国结缀连着栩栩如生的九条龙,从九个方面呈立体状围绕着绣球,下面也是红色、黄色、紫色的长穗子。
挂在客厅里,传达了母亲期盼孩子们一年四季平平安安,富贵有余,生活如意的心愿,也平添了喜庆色彩,装点了家庭的和谐与美满!而有些地方,借此举办荷包节,来推动地方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
心灵手巧的家庭妇女,做出的精美好看、时尚大气的香草荷包,代表中国而漂洋过海,周游列国,成为一种华夏民族爱好和平、崇拜友谊、追求和谐的象征。
妈妈手执晒得干干的艾叶扎成的草辫,点燃了,进进出出,让艾叶的袅袅香味,飘满小院。
我知道,那是母亲在四五月里,铲草的空闲,一根一根拔来,在泥土的院落里,翻晒了好多时日的成果。
所有房屋的门扉上,插了几支柔嫩翠绿的艾枝,装扮得泥墙木门的房子,好像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某种神秘的气氛。
以后,随着阅历和年岁的增长,才知道,其实,点燃艾叶不仅仅为了辟邪,更为了驱除屋内外细菌及病虫,是激浊除腐败,杀菌防病,讲究卫生的体现。
而长大成人的我,每逢五月端午,折艾枝、插艾枝,便成为了一种不可推辞且喜欢做的干事与习惯。
味蕾被香味吸引,在当时,是一件奢侈而神往的事情。
人的年纪是一道分水岭。
年纪越大,越才能把持与掌控自己的脚步。
年岁越小,越不易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步伐。
人虽则不想长大,但长大成人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小跑着跨进厨房,母亲早做好了一锅香香的米糕。
放指头一沾,伸到嘴里一咂,甜蜜极了,好吃极了。
铁锅里,翻卷着比碗大不了多少的油饼儿。
母亲用筷子捞出来,捂到案板上的一钵钵里。
取出一块油饼儿,三下五除二撕了,递给我和姐姐各一块,说:先尝尝,别急!一会儿,卷了米糕,再慢慢吃,保管吃饱吃好。
民以食为天。
华夏民族尤以风味各异、滋味悠长、丰富多样的各类吃食闻名中外。
在中国,无论南方北方,不说边疆内地,许多的民俗节日,有喜闻乐见、约定俗成的传统吃食。
不说春节的多种多样,不说八月中秋的月饼,端午节必定要吃粽子。
而糯米做糕,苇...
2011端午赋 谷智鑫诗朗诵《祖国或以梦为马》朗诵的背景配乐名字,...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中秋旅思》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唐】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
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
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说明]这首诗说,宋代人的春节一定要喝屠苏酒,因为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二要及时在门两旁贴上新桃符,以驱鬼辟邪。
可见过年的意义在于对新的一年寄于美好的希望。
屠苏酒 [瞿佑] 紫俯仙人授宝方, 新正先许少年尝。
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
金液夜六千尺井,春风晓入九霞觞。
便将凤历从头数,日日持杯访醉乡。
[说明]元日讲喝屠苏酒。
这首诗告诉我们,酒是仙人的药方调制的,事前用红色囊袋装好,浸泡在井下。
元日这天清晨倾于杯中,由年最少者先开口品尝,然后按年龄递增依次喝下去。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说明]元日人人出外拜年,拜年者,并不求其与主人见面贺礼,只是姿态性地投张名帖,表示礼数已到罢了。
这一风俗始于宋代,到了明清越演越烈,由于世俗把过年投送名帖作为奉承讨好的手段,所以受到诗人的讥讽,这种过年送的名帖,大概就是我国最早的贺年片吧。
凤城新年辞 [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说明〕在古代,民间妇女一年到头忙累只有到了新年才有闲空玩耍。
这首诗从侧面写出妇女过年的心情,为了年后能清闲一个月,年前却分外满碌。
她们巧制首饰试做新衣,争相打扮,体现女子爱美天性。
浓浓粽香诗意端阳诗歌作品
女 :哪里是你的家 男 :向东方走 有个美丽的地方叫中华那是一方灵秀的土地 盘古开天留下了久远的神话 全 :黄河水 在那里孕育了 黄皮肤的儿女 时代巨人 缔造出社会主义国家 男 :四大文明 有我中华 四大发明 始于华夏 女 :星汉灿烂 筑起了多少璀璨的灯塔 紫气东来 点染出江山如画 男 :翘首强汉 你能听到金戈铁马 回眸盛唐 你会看到威仪天下女 :可强汉盛唐 只是先辈的潇洒 两合:青春中国 才是真正的风流年华 全 :风流年华 男 :是啊 改革开放 一次大手笔的抒发 宏大的谜面 要用宏大的篇幅才能解答 半 :春天的故事 唱响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港澳回归 把屈辱的历史洗刷 百年奥运 是中国精神的升华 嘹亮的国歌 仿佛还回响在 北京的盛夏女 :神七飞天 又留下了 一段动人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