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凭什么火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自播出以来好评如潮,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被誉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成为年初电视节目中一匹最大的“黑马”。
前晚,节目总决赛落下帷幕,“00后”复旦女孩武亦姝不负众望夺得了冠军。
综艺和鲜肉霸屏的今天,一档诗词类文化节目为何如此火爆?为此,不少专家从各个角度点评了《中国诗词大会》口碑与收视齐飞的原因。
“中国人诗心不死”,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中国诗词大会》专家嘉宾、原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蒙曼认为,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诗词基因还在,一旦有一种形式把它展示出来,就会形成一种喷发。
蒙曼(现场嘉宾) 中国诗词大会打到了鼓点上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几年前曾有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帖称,这两句诗自己特别喜欢,但恨才华不够,希望有人能续写两句。
“中国人诗心不死,这就是很好的例证”,蒙曼回忆称,帖子发出后最终有上百万人在跟帖。
“从诗经开始,人们非常习惯诗词这种审美方式,愿意用这个来表达感情,虽然这样的文学形式逐渐被放弃了,但是基因还在,《中国诗词大会》打到了鼓点上,一下激发了中国人的诗词基因。
”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00后”选手武亦姝也得到了网友大量的关注。
在蒙曼看来,武亦姝的走红和诗词大会成功的道理相近,因为他们都激发了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情感共鸣,而并不是因为她夺得了最后的冠军。
因为早在节目刚刚播出时,武亦姝凭借强劲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就在“飞花令”环节一战成名。
当时的主题字是“月”,武亦姝微笑着将《诗经·豳风·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脱口而出,令大量网友折服其气度和才情,也让不少人高呼,这才是“00后”的正确打开方式。
蒙曼认为,激发人们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感,往往会得到奇迹般的喷发,诗词如此,人亦如此。
“我们都喜欢那种国民好闺女形象,谁家里有这么一个姑娘,心里都会觉得特别开心”,蒙曼坦言,“我们心目中对一个女孩不就是这样期盼的吗?希望她很文静,有高雅的品位,学问好,人不做作,落落大方,人淡如菊,中国人对于年轻女性的审美品位,武亦姝都囊括了。
” 靳智伟(媒介专家) 文化的痛点常成传播的热点 关于诗或词,中国人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
一部中国历史始终伴随着中国的诗歌史。
盛世必言诗,“大江东去”形成唐宋诗词创作的顶峰,“红军不怕远征难”体现着当今中国人的豪情;节日必言诗,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入世必言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出世必言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触景时言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情时言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闲适时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媒介专家靳智伟看来,虽然在现代诗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自古当中国人遇到天大的困难或灾难时,甚至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还有诗。
“文化的‘痛点’常常可以转化为传播的‘热点’与多媒体‘槽点’”,靳智伟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民族文化基础,通过电视传播手段,让电视受众以‘会诗’的形式与选手对话,与前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生活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锤炼自己的审美情操”,在靳智伟的眼中,中国古典诗词的多元文化信息,与电视手段的有机结合,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形成了诗样传播调性与多元文化传播形态。
“这使得节目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强化哲理的同时没有酸腐的道学气味。
” ■第二季亮点,改进赛制,武亦姝若在首季也许走不到最后 赛制的创新性是《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关键之一,它不仅仅可以选拔优胜者,还构成了本节目叙事结构的框架,是节目形成悬念和传播趣味点的重要手段。
《中国诗词大会》则以独创形式的赛制结构——“内循环搏击擂台赛”博得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节目通过海选形成现场百人团成员,百人团通过擂主争夺战形成当期擂主,攻擂失败者重新回到百人团。
这种循环赛制使得比赛形成富有弹性的趣味结构。
对于攻擂的选手来说,题目的难度实际上是把双刃剑。
因为高难度的题目可以更多地击败百人团选手获得更高的分值,但也可能将自己打败。
低难度的题目自己可以轻松驾驭,但可能无法获得攻擂的分值而导致自我淘汰。
这样的场内循环打分结构,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然而,这样的双刃剑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决赛时就产生了爆冷门的情况。
当时,李子琳从节目刚开始便像武亦姝一样因出色的诗词储备量和冷静的头脑获得了网友极大的关注。
而后,李子琳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一直杀到决赛,却被在最后一期节目中首次攻擂的殷怡航击败屈居亚军。
第一季结束后,很多观众感到大赛的赛制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因此最后的选手获胜名次难以服众。
因此,第二季将赛制修改成积分制,比赛一共十场,前九场是通常的比赛,最后一场即第十场则是让前九场表现较优的守擂者、攻擂者和挑战者集中起...
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嘉宾
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
先后出版《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讲《武则天》、博士生导师、《李清照》,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河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末日审判丶牗V | 发布于2016-05-18 01:18 评论
中国诗词大会会重播吗
是静夜思的诗意。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 CCTV-1、CCTV-10,CCTV-4 第一、二季已完结《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于2016年2月12日(正月初五)起每周五晚20:00播出,至2016年4月15日,主持人是董卿,总共有10期,每期90分钟。
节目简介《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首届《中国诗词大会》,自2015年10月18日起正式在北京开始录制;2016年2月12日(正月初五)起每周五晚20:00播出。
主持董卿,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出生于上海。
先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1999 届本科班和华东师范大学2002届硕士研究生班。
上海戏剧学院MFA艺术硕士学位。
连续七年排在央视挂历女主持人中前三甲。
担任2016年央视春晚主会场主持人。
嘉宾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博士后。
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
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诗词散文,唐宋文学研究。
兼任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北京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
曾在《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李清照》、《唐宋八大家》系列。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
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先后出版《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代表性著作。
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系列。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
2009年10月初,他已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
《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曾国藩家书》。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
2007年以来,五次登上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
中国诗词大会 有看的吗
《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近些年,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都曾经引发如潮关注,这都说明公众对传统文化有巨大需求...
诗歌大会康老师是谁
康震,男,1970年3月生,陕西绥德人,著名文化学者,文学博士。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 [1] 。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和诗词,是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北京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 [2] 。
其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唐宋八大家》系列、《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李清照》等;担任中央电视台《汉语桥》、《中国诗词大会》 [3] 点评嘉宾。
...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观后感
今天,打开电视看到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中国诗词大会,看了之后很受启发。
以前听说过这个节目,但是没有认真看,今天看了,觉得节目很精彩。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从小学开始,我们就经常教会儿童背唐诗宋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些古诗小学生耳熟能祥。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古诗词走了学生,走进了人们,人们在吟诵古诗词中感受着韵律的美,情境的美,感受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乐趣。
参加古诗词大会来自于各个行业,有工人、有农民、有警察、有大学生。
在这里多数擂主都是大学生,今天看到一个女孩已经是连续三届的擂主。
在今天的挑战中,她再次蝉联成为第四届擂主。
其中,有一名同济大学的学生,能够背下近万首古诗词,真是了不起。
今天嘉宾点评也十分到位,对古诗的作者及作品解释得也十分到位。
让人更加热爱古诗词。
自从习同志任总书记以来,他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在多次场合谈到传统文化重要性,并提出要大力发扬传统文化。
为此,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把传统文化纳入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之中。
实验小学自成立就把打造中华传统文化校作为办学特色的主题,通过校园环境的创立,学生吟诵《弟子规》,教师学《论语》、欣赏中华古诗词、研发校本教材等形式使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
在营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又增加了一项每周一诗,效果也非常好。
虽然,我们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工作做得还不细,还不实。
有些工作还是在流于形式。
今天通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让我感到从小加强孩子诗词教学很是重要,让孩子从小背诵更多的古诗不只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熏陶,学生在吟诗作赋中能够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学生品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修养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在证明孩子书读多了,诗词背诵多了,自然从内往外的有所改变。
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古诗教学,从现在开始要制定出孩子小学六年级应该背诵的古诗的诗目,不能只满足于教材的那几首古诗,要扩展古诗内容,要求小学六年级要背诵不少于一百二十首古诗,开学初就要把要求背诵的诗目发给各班,一年二十首,要求学生不但会背,更要理解古诗的意思。
高年级要加强诗词的学习,要通过晨诵时间多诵读一些名家诗词,从而丰富阅读内容。
中华诗词大会是一个很好的节目,它给所有人一些启迪。
特别是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传统文化要从小学抓起,诗词要从小学背起,把这些诗词好好地传承下去,不但是增加了知识,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就是要时刻记住,诗词演读着历史,诗词传播着文明,诗词代表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特别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更加认真学习古诗词,让传统文化成为复兴的一种力量,引领着我们大步向前。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400字
《中华好诗词》是一档古诗词记忆闯关节目。
在这个节目中,不仅有风趣幽默、谈吐不凡的著名主持人王凯,有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大学士赵忠祥等老师为嘉宾,还有热爱诗词、记忆超凡的选手们。
来自宝岛台湾的参赛选手孔繁锦先生,家学渊源、博闻强记且机智敏捷,一路过关斩将,夺得赛段擂主宝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节目虽然带有很大的娱乐性在里面,但是富有意境的一句句诗词和一幅幅绘出诗词意境的沙画,让我又重温了高中以前的诗歌学习,犹记得那时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古人们用简洁语言描绘出充满意境的画面和各种情感,这是当今我们白话文永远无法相媲美的。
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但试想如今有多少人能熟识,有多少人是主动的因为热爱而去接触、背诵和运用,更多的是因为要考试,要争高分而去学习、背诵,根本就无所谓的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倘若我们现代人再继续以这种应试状态去接触瑰宝,我想过不了多久,悠久的诗词文化将会丢失,中国传统文化将变得一片空白。
如今时代,更多的是忙着在游戏上消遣,在微信、QQ上转发着各种八卦消息,等着那些喜欢诗词的人一个个老去的时候,还有没有人会想起那些优美的诗词。
...
《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好看
1综艺节目的清流,生活的调节剂如果说《见字如面》这种类型节目的成功是基于文化,那么《中国诗词大会》亦是如此。
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一样,《中国诗词大会》是基于对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更是发展和创新。
把中国最影响深远的诗歌搬上综艺的舞台,以比拼竞赛的形式,寓教于乐,让更多人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意见表达方式。
这样的表达方式,相比之于同类型的综艺节目,她不卖腐、不卖笑、不卖故事,所有人除了简单的介绍,都是靠实力对阵,没有半点所谓迎合大众之类的其他意图。
而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看这一档节目是轻松的,有意思的,没太大压力的。
本身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节目不可或失的色彩,引人注目。
2节目环节新颖,大众参与度高同样地,这档节目的形式也是很新颖的。
一共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个人追逐战,场上选手和场下百人答题团一同答题。
场下百人答题团未答对人数计为场上选手答题得分。
每人九道题,一共四个场上选手,最后按分数高低留下一个人。
第二个环节是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
场下答题正确率最高的和在个人追逐战中获胜者轮流说诗。
在给定的概念词中,一人一句,答不上者输。
第三个环节是的对擂赛,以抢答的方式展开,先拿五分者获胜。
不得不说,这样的形式,无论是场上场下,乃至于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能参与其中,饶有趣味。
3主持嘉宾阵容卓绝,文化底蕴浓重而《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由董卿接任,嘉宾则由康震、蒙曼、郦波、王立群四位教授级专家构成。
专业的文化素养,对诗歌的解读,乃至和选手的互动都显得游刃有余,合理而不违和。
尤其是既有高文凭,又有多年主持经验的董卿,扮演好了她的起承转合各项工作,让整个节目看上去连贯风趣。
4视觉效果好,细节处理精良节目用不用心,视觉和细节可见一斑。
《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主打蓝色调,古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
无论是视觉还是场面,都显得极其大气磅礴。
而细节的处理上,不管是镜头,还是后期配字,都显得极其雅韵、有格调。
5选手实力超群,各显神通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比赛的白热化,越来越多优秀的选手脱颖而出。
除了总决赛冠军武亦姝之外,理工科女博士陈更在第一季三次上台都遗憾离场后,第二季强势回归,获得了三次擂主席位。
当然,获得四次擂主席位的守擂擂主彭敏也是一枚强敌,在场上大秀诗歌功底。
而获两次攻擂资格的张淼淼、获第五期擂主席位的李宜幸、用真情和励志打动众人的河北农村妇女白茹云,都不得不让大家肃然起敬,对他们佩服不已。
6现象级节目,引发社会思考更值得称道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了一档现象级节目,它刮起了读诗的新潮流,也暴露了很多弊端。
比如要不要读诗背诗,比如关于追捧热的解读:“因为学生普遍对古诗文缺乏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出现了这种追捧。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正是基于这些要素,让这档节目好看又精彩。
把文化和综艺相结合,却保留了文化的精华。
把文学和竞赛相结合,反倒刺激了文学热。
诗词大会评委都有谁?
“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老师分别有康震老师、郦波老师、蒙曼老师、王立群老师,他们曾经是CCTV10《百家讲坛》的主讲人。
康震老师以前讲过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郦波老师讲过张居正、于谦、戚继光、海瑞和曾国藩;蒙曼老师讲过武则天、太平公主、唐玄宗还有隋朝的历史;王立群老师讲过项羽、汉武帝、秦始皇、刘邦还有宋朝历史。
作为学术普及性节目,们讲得还是不错的,起到了一定普及文史知识的作用,他们讲的那几集可以作为中文系、历史系的入门讲座来听听。
”中国诗词大会上他们的点评也很精彩。
总的来说,康震老师最专业,不愧是北师大中文系教授,他的点评最有学术性,看得出来他非常喜欢毛泽东的诗词;郦波老师最儒雅,他总是面带微笑,对每一位选手他都抱着一种鼓励的态度,看得出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蒙曼老师最渊博,作为历史系副教授古诗词功底同样不输于中文系的(当然研究隋唐史的一般古诗词功底比较强);王立群老师最有学者气质,看上去最像一位有丰富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的老教授。
他们的点评都非常精彩,加上董卿主持也很好。
喜欢中国古诗词的朋友可以看看《中国诗词大会》,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