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什么意境?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苏东坡的诗词,以风格豪放、气势雄浑、激情奔放、想象丰富、意境清晰而著称于宋代诗坛。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他在《春宵》这首诗中,以清新的笔致描写了春夜里迷人的景色,写花香,写月色,写高楼里传出的幽幽细吟的歌乐声,也写少女们为了不让美好的时光白白过去,都在尽情地寻欢作乐。
谜作者别出心裁,随手拈来“春宵一刻值千金”一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扣合粤语影片《爱的代价》,法在玄妙,手段谐谑。
这就是在谜面的“春”字上大做文章,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给“春”字抹上一层迷迷的色彩,使它带有厚厚的粉腻、浓浓的情,如此曲意谬解到使人心猿意马的地步。
当然,苏东坡如果知道了,他一定会大为恼火,但是他最后还是会不禁失笑的。
诗中用“千金”比喻“春宵一刻",说明了在春天那美好的夜晚里,一刻的欢乐就像千金一样宝贵。
“春”字在诗中作“春天”解释,而转入谜中呢?是色?是爱?......就是那么一回事,只有你自己去体味了。
“春宵”温柔乡里的欢情,那么一刻就值千金;那么这“千金”当然就是做爱的代价了。
苏东坡笔下有这么好的诗句,恰恰被风骚独具的谜家撞到了,悟出了一则可遇而不可求的风情谜作,可谓真有缘分啊!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沈沈. 备注:春天的晚夜,温馨舒爽,无比珍贵。
绽放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半弦月悬挂在空中,把皎洁的月光洒向人间。
从远处的高楼上,一声声若有若无的歌声和乐声传了过来, 架设著秋千的庭院正沉浸在一片茫茫的夜晚中。
春宵,就是春天的夜晚。
苏东坡描写月光洒在庭院的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的古诗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守岁诗 苏轼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儋耳 苏轼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饮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展开...
苏轼诗词的风格是什么
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1、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
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
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
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2、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
苏轼的经典诗词
苏东坡最出名的是他的两首江城子 和 赤壁怀古。
江城子中其一缠绵悱恻 其二志存高远 而赤壁怀古 又是那么的大气磅礴。
一次呈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还有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脍炙人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的诗词都很朗朗上口 但是这三首相信是经典中的经典。
苏东坡的诗词中有关“十五年”一词
任杨花坠落,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迷蒙在飘飘洒洒的雨影之中。
那情景,能不牵萦一颗"游于物外"的超然之心。
蝶恋花【宋】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
枝上柳绵吹又少。
③缀:连接。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即有情。
“不 思量。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又呈生机勃郁。
春光已老。
用词来悼亡,使院庭的晚照也这般红丽;斜"勾勒,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水绕,柳绵纷纷芳草处处,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天涯何处无芳草。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相顾无言!墙里秋千墙外道,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藏中有露",自难忘,是一带环城的碧水;辉照满城的,则有缤纷竞放的春花。
而后看鳞次千家的檐瓦,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春光犹在,正是这么一个恼人的时节。
中间插写的燕子飞来,流水人家,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是苏轼首创,既无避忌,又不隐晦;状摹,可知正吹得轻冷;柳枝以",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
--------------------------------------------------------------------------------【注释】①从教坠?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绿水人家绕;的信息。
残红褪;青杏尚小,芳草绿遍,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春"而春在其中,这叫做",作者在王氏身旁,漾映眼底的,惟有泪千行,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时光毕竟已流过七载。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
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真情实境.明白如话。
【注释】这是一首悼亡词,故园依旧,良月好侣却已零散!过片的赞美由此化为惋叹,朱颜已老的词人,已再无心情赏景主。
于是斜阳渐隐,金翠的楼台上,只剩下这位落拓归客的身影,坐对着暮霭四起的黄昏……贺新郎苏 轼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 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 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 伴君幽独。
艳一枝细看取,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 两簌簌。
【简析】一边是轻弄团扇的美人,一边是半吐红巾的榴花。
花儿红丽,叠皱处恰似美人微蹙的愁眉。
人儿芳洁,顾盼中却如夏日榴花般幽独!她也曾在桐阴转午间入梦,梦中与君王共赴瑶台。
意外的欣喜,却被推户之声惊破:梦醒处只闻风吹窗竹!它也有与百花争春的风姿,却只能开在繁华过后!谁都爱三春的"浮花浪蕊",空负了这芳心的"千重似束"!阮郎归【宋】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简析】初夏特有的韵味,从一伴活泼少女的感觉中传写,便多了几分情性。
惬意的昼眠,忽被落棋之声惊醒,本有些恼,揉揉眼睛,却见碧纱窗下,飘缕缕沉得之烟;窗外的槐柳绿影,传阵阵新蝉之鸣,不禁又喜从心生。
于是便挎盆出门,痛痛快快享受泉流洗沐的清凉。
看雨后的小荷,随溪流翻动得多欢!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
伸纤手玩弄泻池的流泉,那就更有味啦,连溅落荷叶的碎滴,也一粒粒圆转如珠!卜算子苏 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简析】冷寒的,也不...
苏轼《定风波》诗词
1、原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
苏轼诗词的风格是什么
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1、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
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
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
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2、诗作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轼...
【苏轼所有诗词的时间和写作的地点按照写诗词的时间顺序排列,并且...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苏轼中进士.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佑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贵州省惠阳县)、琼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 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转变,和旧党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饥苦,办了不少有益人民的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念奴娇》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七绝·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七绝·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七绝·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五绝·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七律·儋耳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七绝·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七绝·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绝·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词·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词·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楼中,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 细捻轻扰,醉脸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红.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余生欲老南海村,帝遣巫阳召我魂[1]. 杳杳天低鹊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词·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词·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词·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