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边塞生活中古诗词 关于边塞的古诗词

时间:2020-12-17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描写边塞生活中古诗词

描写边塞的诗

一、从军行(其一)1.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主旨)“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

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

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

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

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

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

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3.鉴赏要点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

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

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

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

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4.相关资料①己之愁从金闺之愁衬出,便为情深。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清乾隆十五年南屏草堂刻本)②曰“更吹”,曰“无那”,形出黄昏独上之情,极缠绵悱恻。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清乾隆三十年刻本)⑧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己,正深于思家者。

(清李瑛《诗法易简录》,清道光二年+--笔舫刻本)④由高楼黄昏的海风,烘托出乐曲引起的万里相思的情感,是融景入情……写的虽是“边愁”,但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⑤此诗先写独坐思家,次写吹笛寄怨,再写家人念己,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以表夫妇相忆之情。

(沈祖菜《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二、蓟 中 作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为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

天宝八载(749),得睢阳太守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

天宝十二载(753),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

安史乱起,帮助哥舒翰守潼关。

广德元年(763)任西川节度使。

入朝后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后人编有《高常侍集》。

此诗一名《送兵还作》,是诗人于天宝十载(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边境回程途中在蓟中所写。

蓟中,蓟城,故址在河北卢沟桥北。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

(主旨)“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写在边城所见景象。

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

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

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

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3.鉴赏要点这首诗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高适早年落拓,延至四十余岁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边城,触景生情,想到无才无识者巴结讨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边地人民死活,弄得边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识者上书言事,却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忧愤尽抒笔端。

暗示手法的运用。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4.相关资料“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归咎于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归咎于臣。

同一忧感,不若此语得体,激切温厚。

然“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为边事之戒。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明末刻三色套印本)三、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属湖北)。

天宝三载(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749),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掌书记。

天宝十三载(754),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

至德二载(757),至灵武肃宗处,迁右补阙,后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

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

有《岑嘉州集》。

《全唐诗》编诗四卷...

有没有描写边塞生活的诗词?

1、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出塞》) 3、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唐.马戴.《出塞》) 4、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6、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凉州词》) 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8、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9、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1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1、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 12、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 13、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 14、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七) 15、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王贺.《南国》) 1. 边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 塞下曲(其一)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 塞下曲(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4.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5.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8. 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戍断无烟. 9. 前出塞九首(其一) 【唐】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0. 关 山 月 【唐】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描写边塞的生活诗句有那些像出塞和凉州词的古诗描写的是边塞生活....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金昌绪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描写边塞诗句 古诗

大雪满弓刀,横槊看诗成。

——李益《度破讷沙二首·其二 /,风多杂鼓声。

——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李益《从军北征》照野旌旗,战马岁年深,千营共一呼。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军歌应唱大刀环。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单车欲问边,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声寒角,令行柳营。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只愁飞诏下青冥。

——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大漠风尘日色昏,长烟落日孤城闭。

——王维《使至塞上》百战沙场碎铁衣,横笛偏吹行路难,不遣胡儿匹马还。

——高适《燕歌行》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韦元甫《木兰歌》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高适《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 塞上闻笛》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王昌龄《塞下曲·秋风夜渡河》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李白《紫骝马》天山雪后海风寒。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愿得此身长报国,边秋一雁声。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凉州词二首》戍鼓断人行。

——戎昱《塞下曲·其六》今为羌笛出塞声。

——李益《塞下曲》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传闻一战百神愁,何须生入玉门关,定远何须生入关?——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誓灭胡奴出玉关。

——李白《从军行》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张说《幽州夜饮》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李益《塞下曲·其一》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祖咏《望蓟门》横笛闻声不见人。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汉将归来虏塞空,千嶂里。

——杜甫《月夜忆舍弟》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孰知不向边庭苦; 塞北行次度破讷沙》山川萧条极边土。

不应霜塞晚,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李颀《古意》昨夜秋风入汉关。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马戴《出塞词》不知马骨伤寒水,满碛寒光生铁衣,旌旗初下玉关东。

——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万马不嘶。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惟见龙城起暮云,使我三军泪如雨。

——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

少年鞍马适相宜,朔云边月满西山。

——杜甫《前出塞九首》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参《碛中作》独立扬新令。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不知何处吹芦管,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许浑《塞下曲》四面边声连角起,纵死犹闻侠骨香,西风塞马空肥。

——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汉家旌帜满阴山。

——陈羽《从军行》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李颀《古从军行》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徐锡麟《出塞》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李颀《古从军行》落日胡尘未断。

——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高适《蓟中作》平明日出东南地,军行入高山;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欲将轻骑逐。

——李益《从军北征》雪暗凋旗画,沙口石冻马蹄脱。

——杨炯《从军行》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王维《陇西行》驱马天雨雪,一夜征人尽望乡,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涯《塞下曲二首·其二》铁衣霜露重,属国过居延。

——王维《少年行四首》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伏波惟愿裹尸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醉卧沙场君莫笑。

——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严武《军城早秋》剑河风急雪片阔,红旗直上天山雪,城南已合数重围,两岸强兵过未休,胡骑凭陵杂风雨

小学生必备古诗词75首中描写边塞的诗有哪些

边塞诗鉴赏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

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

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

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简析】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

龙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卢城。

龙城也就是卢龙城。

龙城飞将:指西汉时名将李广。

《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唐时改为平州,治所在卢龙,即今河北省卢龙县。

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代为北方天然屏障。

【简析】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怀念,表现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

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

* 凉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析】该诗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又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使人觉得悲怆而又豪壮,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

*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

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

诗题又作《出塞》。

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

”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

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其音凄苦。

【简析】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这话是不错的。

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塞下曲 卢纶 其二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鉴赏:《塞下曲》六首是卢纶 边塞诗的代表作,这里选了其中的两首。

它们表现了戍边将士豪迈壮丽的军事生活,刻画出一位武艺高强、英勇杀敌的将军形象。

出塞二首(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青楼曲二首(其一)王昌龄 白马金鞍从武皇, 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 遥见飞尘入建章。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

只要小学必背古诗的边塞诗全部

共4首 学生必背古诗词分类阅读之边塞诗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

唐代诗人。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

请问你知道有哪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意思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面.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回答者:wnc7188 - 护国法师 十四级 3-5 06:19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人.曾官文安县(今属河北)尉.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现仅存绝句六首.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稍稍将目光转移,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的古诗词句thnks,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唐]卢纶 (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戍断无烟.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 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 胡儿十岁能骑马.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从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上,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 美人帐下犹歌舞.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凉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