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桃花夫人一词的起源是什么?
《据左 传庄公十四年》载,楚文王灭息, 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
息妫以国亡夫死之痛,与文王不通言语。
汉? 刘向《列女传》载,楚王获息君夫妇,二人皆自杀。
桃花夫人即息夫人的 别称。
后世诗文中常有用此语者唐?刘长卿《过桃花夫人庙》:“寂寞 应千岁,桃花想一枝。
”
描写桃花的古诗有哪些 描写桃花的诗词名句有哪些原文
描写桃花的古诗词名句总结桃花是春天最明媚耀眼的花,它烂漫嫣红,如云霞般美艳;她占尽春光,为人间增色;它开时光彩夺目,风华绝代,它落时纷纷扬扬,风韵犹存。
吴融有诗“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白敏中也道“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
诗词中的桃花几乎成了芳春的代表,同时也是美人的代名词。
桃花——春意融融 春天来了,当梅花凋谢,红消香断时,桃花就登上了舞台。
它感受到了春回气暖,三三两两地绽放了。
苏轼有诗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隔着翠竹是几簇粉红色的桃花,红绿掩映,春意浓浓。
张志和的《渔歌子》开篇便写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两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山水秀丽、花红柳绿的春天长卷。
使人如亲见桃花灼灼盛开、细雨鱼儿出,微风白鹭飞之景。
春天是一年中最富生机与活力的美丽季节,有山的地方便少不了流水,当然也少不了桃花。
作者没有细致地刻画桃花如何美艳,流水如何澄碧,仅以“桃花流水”四字概括。
桃花盛开的时候,雨水比较多,几场春雨过后,河水上涨,鱼群也多了起来,正是“鳜鱼肥”的时候。
“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呈黄褐色。
既有如此肥美的鳜鱼,渔夫怎会不流连忘返呢?戴叔伦的《兰溪棹歌》也写道:“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桃花盛开之时,往往是春雨绵绵的时候,江南的桃花汛虽然使得河水猛涨。
鲫鲤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逆流,因此鱼群争抢新水,在水中欢腾跳跃起来,涌上溪头浅滩。
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听到岸头喧哗的声音才想象到鲤鱼上滩的情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白居易的笔下,桃花就是春天,他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是相对于大林寺而言的,即山下。
山下四月的时候,春事已经结束,正是初夏的时候,作者眼看着春色残败,心中正充满了惜春情愫,不料想在大林寺又遇到了晚来的春天。
那一树树桃花开得粉嫩而耀眼,竟然还有未开的花蕾。
本以为春天已经离开了人间,没想到她转到了这里。
“芳菲尽”与“始盛开”在对比中遥相呼应,表明了作者情感上的转变,即由惜春之悲转为欣喜惊异。
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意味着这一奇遇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仙境梦幻的世界。
杜甫对桃花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爱那深红浅红的桃花,又恨那轻薄逐流水的桃花。
他独步寻春的时候,看到的桃花是非常可爱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花是一簇簇的,有的呈深浅,有的则浅红。
深红,开得热烈,浅红,开得内敛,无论是深红还是浅红,都使人觉得欣喜,于是诗人不知到底是爱深的还是浅的。
这两句看似描写的乐景,但加上“开无主”三字,就瞬间有了一种淡淡的哀愁。
这些桃花开得正美,只可惜主人已逝,若不是诗人寻春至此,则无人赏识,那是何等的寂寞。
但无论如此,诗人是爱花的,故诗中也萦绕着欢喜的气氛。
“可爱深红爱浅红”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并以选择疑问的语气作结,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而且由己及人,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
但在另一首诗中,他却说“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在春天的景物里,柳絮应该是最活跃的,而桃花也应该是最艳丽的,也是常人比较喜爱的春天景物之一,可是诗中的柳絮就变得颠狂起来,它无所顾忌,张牙舞爪;桃花也变得轻薄起来,它只知道追逐流水,行为实在是轻佻。
很明显,诗人是不喜欢柳絮和桃花的,究其原因,是由于诗人郁郁不欢,当时,国难未除,诗人饱尝战乱离别之苦,有家难归,心情既愤慨又悲痛,哪有什么心思欣赏桃花呢。
对于王维来说,桃花是春天最绚丽的一抹色彩。
他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红色的桃花,颜色已经足够艳丽,再加上昨日的雨珠,就显得格外动人;翠绿的柳叶在朝烟的笼罩下更加袅娜迷人。
“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
他在《辋川别业》一诗中写道:“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春草翠绿欲滴,在春雨之中显得更加青翠,那颜色几乎要把其他东西染绿了;春水碧绿,水边的桃花开得正红,在碧水的映衬下像燃烧的火一样,十分迷人。
作者运用了夸张的设色法,将人人皆知的春草、桃花描写得尤为真是生动,使人如亲眼所见。
王维是一个画家,他把绚丽的颜料毫不吝惜地给了春草桃花,他用“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把红与绿渲染得十分醒目。
其次,草与桃花本是静态景物,作者却使用了“染”、“燃”两个简单的动词,将其描绘得极具动感。
桃花的这种耀眼的红,在元代姜彧的《浣溪沙》一词中也有反映。
“两岸桃花烘日出”,两岸的桃花盛开,灼灼耀眼,正好映着鲜红的太阳,好像这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是由桃花烘托而起的。
这一句极具视觉冲击力,色彩十分浓重,以红日之红来衬桃花之红,真如“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浓艳,营造了一种极其壮美...
古代诗词中刘郎一词的起源是什么?
据《史记?伯夷列传》 记商代孤竹国君有二子叫伯夷 和叔齐。
孤竹君临死之前,想立叔齐为国君。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 不肯,乃逃去。
叔齐也不肯为君,逃 离孤竹国,周武王平定天下,二人耻 食周粟,一同隐居首阳山中,采薇而 食,最后双双俄死.因伯夷、叔齐为孤竹君之子,故后代诗文乃以“孤 竹”指称二人,以为高节隐士的美 称。
唐?许棠《过中条山孤竹人藏处,充因认本峰元?卢挚《采薇 图》服药求长年,孰与孤竹子,一食西山薇,万古犹不死。
”
义黄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唐·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唐·杜甫《画鹰》、《姜楚公画角鹰歌》、《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画鹘行》、《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唐·景云《画松》唐·刘商《画石》唐·杜牧《屏风绝句》唐·韦庄《金陵图》唐·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峨眉高出西极天, 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 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 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 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 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 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 几时可到三山巅?西峰峥嵘喷流泉, 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 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 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 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 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 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 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 武陵桃花笑杀人。
唐·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奴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镞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唐·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楚公画鹰鹰戴角, 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徒惊掣臂飞, 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 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 亦未抟空上九天。
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
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悬圃裂,无乃潇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蹋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
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唐·杜甫《画鹘行》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初惊无拘挛,何得立突兀。
乃知画师妙,功刮造化窟。
写作神骏姿,充君眼中物。
乌鹊满樛枝,轩然恐其出。
侧脑看青霄,宁为众禽没。
长翮如刀剑,人寰可超越。
乾坤空峥嵘,粉墨且萧瑟。
缅思云沙际,自有烟雾质。
吾今意何伤,顾步独纡郁。
唐·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沱水流中座,岷山到此堂。
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
直讶杉松冷,兼疑菱荇香。
雪云虚点缀,沙草得微茫。
岭雁随毫末,川霓饮练光。
霏红洲蕊乱,拂黛石萝长。
暗谷非关雨,丹枫不为霜。
秋成玄圃外,景物洞庭旁。
绘事功殊绝,幽襟兴激昂。
从来谢太傅,丘壑道难忘。
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青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犹酣战。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涂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禀缠其身! 唐·景云《画松》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唐·刘商《画石》苍藓千年粉绘传, 坚贞一片色犹全。
那知忽遇非常用, 不把分铢补上天!唐·杜牧《屏风绝句》屏风周昉画纤腰, 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 拂尘犹自妒娇娆。
唐·韦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故城。
56个字的完整的中华经典诗词,用于参加硬笔书法比赛
登 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曲江二首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简介:1.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2.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3.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
写梨花和桃花的古诗词有哪些?古诗和词都要有.最好是悲伤点的.
梨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间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春来桃花水,中有桃花鱼.浅白深红画不如,花开是鱼两不知.花开正值鱼戏水,鱼戏转疑花影移.先食桃花为羹汤,后烹鳜鱼伴新荠.
古代四大美女十二才女十六首如梦令诗词
1.西施沉鱼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2.貂婵闭月 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
这时正好王允瞧见。
王允为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3.昭君落雁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
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
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4.玉环羞花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
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
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
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
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
这时,被一宫娥看见。
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羞花”称号得来。
5.赵飞燕 西施沉鱼 貂婵闭月昭君落雁 玉环羞花, 以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为原型,通过明快、细致的刺绣技艺,着力表现出四大美女的不同特征:西施的秀美与婉约,貂婵的恬静与内强,王昭君的孤寞与冷艳,杨贵妃的华贵与忧怨,无不被渲染的淋漓尽致。
环肥燕瘦-杨玉环应该是和被誉为汉宫飞燕的赵飞燕相题并论,一肥一瘦,相映成趣。
况且二人都是舞蹈家,都被看作是红颜祸水。
6.班昭:汉 班固,班超之妹。
代表作:续写汉书。
7.蔡琰:即蔡文姬,东汉蔡邕之女。
作《胡笳十八拍》,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
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
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8.卓文君:汉 司马相如之妻。
代表作数字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唉!郎呀郎,巴不得下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卓文君 与 司马相如 私奔的故事家喻户晓... 9.谢道韫:谢安侄女,“咏絮才”典出于斯人。
代表作:《登山》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成自然。
气象尔何然?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10.女皇武则天大帝 古往今来唯此一女 11.上官婉儿:上官仪孙女,号称巾帼首相第一人 12.班婕妤:班婕妤是名门之女,少有才学,汉成帝时被立为婕妤,赵飞燕姐妹得宠后,嫉恨班婕妤人品才学,班婕妤恐日久见危,求侍奉太后于长信宫,《团扇诗》应是作于长信宫中,这首小诗词彩清新,情致哀怨,而表现的却委婉含蓄,有一种怨而不怒的气度。
《团扇诗》 新裂齐纨素, 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 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 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 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 恩情中道绝。
13.甄宓:甄皇后 曹丕称帝后宠郭皇后,郭后恃宠中伤甄皇后,甄后从此失宠,抛开帝后的身份不谈,从《塘上行》里读到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相思到极致的、一往无悔的深情泣诉,可怜甄后最后等来的只是曹丕的一纸死令。
甚至死后对尸身‘以发覆面、以糠塞口’的侮辱与凌虐 ... 《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 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 莫若妾自知。
众口烁黄金, 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 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 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 夜夜不能寐。
甄宓 (曹植曾作以喻之...) 14.花蕊夫人:先为孟昶爱妃,后被赵匡胤招入宫中。
代表作:述国亡诗 宋灭后蜀时,只用了一万军队,而后蜀的十四万军人几乎不战而降,花蕊夫人随孟昶流亡北行,夜宿葭萌驿站,感怀国破家亡的哀愁,在馆壁上题了这首《采桑子》,因军骑催促,只得半阕,却一字一泪。
15.侯夫人: 隋炀帝在位期间广造高楼,并网罗天下美女数千名纳于迷楼中幽闭,侯夫人就是这几千名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隋炀帝的宫女之一,侯夫人最后自缢而死,一个美丽的才女,就这样被白白死去了,身后只留下了几首咏物寄意的空灵飘逸的小诗,让后人读来辄用伤怀。
《春日看梅》 砌雪无消日, 卷帘时自颦。
庭梅对我有...
要关于扇子的诗词歌赋
关于扇子 其一说: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
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但总的归纳为二大类;一平扇(即是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
平扇来之于"障扇"(掌扇)"竹+捷"(古代用竹片编制成的扇子称"竹+捷")。
战国秦汉时期,一种半规形"便面"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
"便面"一律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使用它。
西汉时期,对称"合欢扇"(又称宫扇、纨扇、团扇),其形尚圆,合欢扇特点是面素白色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纨扇以竹木为架,面成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
当时以中原一带所制纨扇最为考究,有"齐纨楚竹"之说,即指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纨扇。
汉时十分流行这种纨扇,并赋诗颂之,如班婕的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此种对称式团扇出现后,历代沿用而不衰,并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
清代时,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外,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瓜凌形、腰形、马蹄形……这些扇形突出的特点是对称、轻 盈、工艺性强。
折扇,古称"聚头扇",或称为撒扇,或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
南宋时,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
折扇盛行于明代,皇帝下召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促进国内扇子发展。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
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
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
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
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
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
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
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
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
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
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
《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
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
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
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
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
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
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
近现代的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
眼下,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价值都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 其二说: 关于扇子的历史和诗文 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
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
老舍先生平生热衷于收藏书画扇,几十年来,他集得扇子有数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现代书画家题诗作画的扇子,亦有戏剧界名流的书画扇。
郑逸梅先生爱扇成癖,视扇为“书画皆绝的珍品”。
他最珍爱章太炎的篆书扇和吴湖帆所绘绿梅的书画扇。
当代女作家叶文玲有藏古玩的雅好,书画扇亦在她的收藏之列。
她书房的书橱中有把扇面,上有刘海粟题写的“清风”二字;冯友兰题写的“明月”二字;裴艳玲书写的“乱石崩云”四字;华君武所绘的幽默画,曹禺的题诗等等,叶文玲非常珍爱。
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
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
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
《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
”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
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
我国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