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一节优质课
要上好一节优质课,需要做好、做细方方面面的工作,下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说说我的看法:一、课前准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讲的就是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一件事情只要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就一节课而言,我认为课前准备工作包括从开始准备到正式上讲台期间的所有工作,它包括钻研教材、备课资料、教案设计和多媒体课件等多个方面的准备。
1、理解教材,钻透教材。
上好一节优质课,首先当然要熟悉教材,知道这节课要上什么样的内容,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但是熟悉教材和钻透教材我认为则有区别,熟悉只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驾轻就熟,从而为后续的准备工作起到提纲挈领、选择甄别的作用;而钻透教材就需要在理解体会教材大纲要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无论纵横都能把握透彻,由点及面,面面俱到。
2、备课资料的准备掌握这节课所有的备课资料,这是讲好一节课的基本前提。
查找备课资料的途径有两种:①利用手头现有资料,主要有教材,教师用书及专业书籍、各种版本的教案及教辅资料。
②上网查找,一般用百度和谷歌比较好。
收集资料后要进行必要的整理,一般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这节课的教案、课件以及教学实录。
这类资料往往是别人用过的,所以比较实用,但在使用时不可抄袭,贵在创新。
二是有关这节课相关内容的背景资料和研究论文。
这类资料通常比较零散,但往往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备课资料的多与少的关系。
这要根据时间和个人的习惯来定。
时间充分,多多益善;时间少,宁缺毋滥。
在准备课的过程中,我个人的习惯是喜欢博采众长,看思路、看亮点,以致基本的、最重要的资料信息可以做到不错过。
比如在准备“动物在生物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节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导入就是借鉴了别人的思路;“细菌”一节学生“用一两句话或一两幅图表达出对细菌的了解”的活动导入也是借鉴的,二是看资料和写教案的先后关系。
我们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资料多了,一遍看完,已经是头昏眼花了,脑袋一片空白,结果是事倍功半,效率极低。
我的做法是看最基本的教案资料,制作出幻灯片的框架,写出教案的初稿,然后再看一两篇文章,就将其中有用的东西补进去。
这种方法会让人很有成就感,而且效果极好。
比如“细菌”一节中,“细菌的发现” 这一环节我就是利用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故事以及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的背景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得到的,用评委组一位老师的话说是“把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与故事紧密结合,给学生直观的认识”,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教案设计的准备怎样设计教案,这是一个大的命题。
这里,我想谈谈一节大的公开课、竞赛课要准备几种类型的教案。
我个人认为可以准备两种:①自己看的教案。
这种教案不拘泥于形式,但最好是详案,即教师在课堂中要说的每一句话,学生的回答情况,甚至是教师举手投足的每个关键动作,预测学生可能的回答状况等等方面,都要写下来,这个备课过程也就相当于把教材备到由薄到厚的过程。
这种方法看似费时费力,却能让授课语言越来越精炼,思路越来越清晰,课堂效率越来越高。
当然,具体怎么写详案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
如果是有多年教学经验、教材很熟的老教师,可以不必事无巨细,只列出框架就可以;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讲,我认为必须要做到事无巨细,这一点非常关键和重要。
这不仅对备好课至关重要,而且对今后的教学和自身业务的提高都非常重要。
备公开课必须要经过这个由薄到厚,然后再由厚到薄的过程,这节课才有可能成功。
②给他人看的教案。
这种教案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你的设计意图,对你的教案提出修改意见,所以它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它必须是规范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详细过程最好用表格呈现出来。
二是你必须写出你的设计思路,最好是写出你对这种设计的看法。
这份教案是我最看重的,它最具有针对性,写的过程就是你思维加工的过程。
4、多媒体课件的准备首先要清楚,多媒体只是教学的工具和辅助手段,所以实用性是它最大的准则。
我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看法。
①课件素材的收集。
包括因特网下载、图片扫描、捕捉与剪辑现有视频素材、自己制作素材或是购买视频素材。
②制作软件的选择。
现在多媒体教学常用软件有PowerPoint、Flash和Authorware三种。
PowerPoint是一种简便易学的幻灯片制作工具,适用于制作静态图片和文字的“讲义性”课件,其优点是操作简单,修改方便,易于保存,且具有方便的链接功能,但其缺点很明显,功能单一,缺乏互动性。
但我认为能够熟练使用PowerPoint的所有功能的话,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也足够了。
我的一般做法:平时讲课和正规比赛都用PowerPoint来制作,先制作框架,需要用Flash动画时,将其插进去即可。
③界面的优化。
课件上一屏内容不要太多,不要满满的都是字,这样谁也不愿意看。
还要注意字体的大小,要让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看得清楚;字体颜色与模版底色的对比要明显清晰,要让人看得舒...
小班语言诗歌活动《亲爸爸》公开课教案
活动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分)活动二:现象:传统民俗文化在不断丧失,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西方文化。
(1分)原因:①媒体宣传不够②有关部门没有定期组织相关的活动③西方文化的影响④审美价值的多元(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答出两条即得1分)活动三:①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
②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有在家门口挂菖蒲、蒿草、艾叶习俗,是为了驱除瘟疫。
③还有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毒虫、消毒等。
(答到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根据第21页,课后“综合性学习”中的提示,选用一种活动方式,如...
搜集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
阅读歌颂祖国的诗文,学唱歌颂祖国的歌曲。
访问周围的人,请他们讲讲近年来祖国或家乡发生的变化,还可以请他们谈谈感受。
收听广播或收看影视中有关祖国建设新成就的内容,参观家乡建设新成就。
在活动中要做好记录,并整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为汇报交流做好准备。
这是其中一部分!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根深蒂固。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肩负的重任,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加强课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明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
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教师应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进行探究式阅读,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和快乐,在这一文中就涉及了民族、节日、风俗等许多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查找、搜集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
再如:《天马》一文,天马又称“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冶铸技术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作。
作为中华旅游的图形标志,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代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走向世界。
在学习本课时,教师不仅要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象征意义,还要学习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 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
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副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
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
使学生在阅读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国文化内容丰富,仅有课内阅读是不够的,教师必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养。
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古典文诗歌、古典名著、中外故事等,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先生的话告诉我们,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只有阅读更多著作,阅读面广一些才能得到更多收获,了解更多文化知识,还能提高自己得写作水平,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要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得良好习惯,还要引导学生从书本中了解各类文化。
在阅读中,了解文化艺术固然重要,但学会思考文章寓意,文化的精髓更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这也就是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愿望,在读中体会,体会中思考,思考中探索,探索中进取。
发掘文化内涵,承传文化精神。
三、 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
再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诗,是诗人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挫折后所写的,诗中借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清香高洁的品格,来烘托自己不畏强权,孤芳自赏的情怀。
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
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
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样的。
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
评选优秀班干部主要表现怎么写
我是一个认真负责的班干部.从七年级以来,我一直担任着副班长和语文课代表的职务. 在思想上,作为学校“青年党校”的一员,我积极学习党的各方面理论知识,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能够按照团章严格要求自己。
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社会时事政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生活中,我是一个积极、乐观、独立、自主,懂得感恩的人.我乐于帮助人,当同学有困难时,我会主动帮助别人.而且做事很有条理,当遇到麻烦的事情时,我会先分清主次,然后一一进行解决. 平时认真上好体育课,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与班里的同学积极配合,组织排演了异彩纷呈的节目,做好后勤工作,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连续两年都参加校运会并获奖。
在07—08年校运会,获得女子800m全校第三名;在08—09年校运会,她获得女子800m全校第六名,并参加了女子4*100m和中华诗词朗诵比赛,电脑小报设计获得第三名等。
在工作上,我是老师的好帮手.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老师交给的任务都能乐意接受。
平时努力做好班级的考勤工作,认真负责。
帮助?配合语文老师做好必要的工作。
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做好自己的本职。
和同学相处的融洽,注意工作方法:如早读时,男同学不读书,就让男同学与女同学比赛或男女生轮流读……以产生积极的气氛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在学习上,我是一个积极、努力、认真的人.遇到难题时,乐于思考,乐意与同学们探讨;向老师请教。
当他人有问题时,我也乐于回答别人.不懂就问,不会就学,。
虽然我的成绩一直处在中等水平,但是我一直都在很努力的学习,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 在忙于学业、工作的同时,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积极参加各类活动锻炼自己。
我也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在学习上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在生活中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在工作中,减轻老师的负担.以身作则,尽职尽责。
...
古诗词课到底应该怎么教
资料收集——厚在背景 古诗词看似短小,其实每一首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要了解这些,就要从了解诗词背景入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
1.作者背景 “境由心生”,文亦如此。
作者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作品。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有助于他们领悟诗词背后的喜怒哀乐。
例如《泊船瓜洲》一诗,作于王安石晚年,他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
创作此诗时,他重返政治舞台,心中既有即将施展政治抱负的喜悦,又有面对险象环生的官场的无奈,便于长江之岸以诗寄情。
还有许多风格迥异的诗人,潇洒如李白,入世如白居易,豪放如苏轼……了解诗人的身世背景、个人经历等均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
2.时代背景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作者,由此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词以唐宋为主,兼顾明清。
在这一两千年间,中国社会不停地发生着演变。
安治、动乱……动荡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古诗词的演变与繁荣。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 为“老杜”(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殊不知, 诗人创作此诗时正值唐朝社会由盛转衰。
历经八年安史之乱,经历了两千多个日夜的漂泊,终于传来了土地被收复的消息,杜甫怎么能不喜极而泣、欣喜若狂呢? 可见,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任何一首古诗词的诞生都是时代的映射。
3.人文背景 古诗词中还有许多关于民俗、文化的介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人文方面的资料。
如《元日》一诗提到了春节的习俗, “桃符”“屠苏”对于生活在现代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教师需要补充这方面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提到的“茱萸”、《清明》一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诗词的价值取向、主旨等形成初步的认识,学生的知识背景也会逐渐厚重起来。
2 学法引导——厚在策略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可以说句句如玉、字字珠玑。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语言,品读悟情。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进行学法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1.读通读顺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将诗 词读通、读顺。
多种方式的朗读是突破诗词“点”的重要保障,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情感得到提升。
一是可以范读,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意境; 二是可以同学间合作读,以检查字音和节奏的正确性;三是可以个别读,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习、检查,明确字音。
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地理解诗词内容,是实现“短文厚学”的重要保障。
2.品味含义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诗词内容的学习了。
每首诗都有“文 眼”,俗称重点字,也就是全诗的“点”。
理解了这些字词的含义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点”到“面”,体会诗词的内涵。
因此,品味关键词语至关重要。
3.展开想象 在初步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这样,文本才会更加厚实、饱满。
教师可以结合课前收集 的资料引导学生展开多方面的想象。
一是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
在教授叙事性诗词时,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加厚重。
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人李白的性格展开想象:面对渐行渐远的小船,李白会想什么?学生可以从回忆、盼望、惆怅等不同角度去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诗中表达的送别的深情,不用教师强调,学生也能理解了。
二是想象故事情节发展。
进行这方面的想象,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读写结合,进行扩写。
如《赠汪伦》一诗,学生品味词语含义后,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分别时,汪伦会唱什么歌?”“听到歌声,李白会说什么?会做什么?”从多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扩展后,学生可以将二十八个字的诗歌扩展成上百字的现代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由此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是想象特定环境。
在对人物内心活动与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的同时,还可以想象特定的环境背景。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在进行背景资料补充后,教师 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安史之乱时,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一切毁于战火, 那是怎样的景象?”“战争平息后,百姓的生活渐渐有了好转,又会呈现怎样的景象?”通常想象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诗人的欣喜若狂就不难理解了。
4.明理知情 通过品味词语含义、多角度想象,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情怀。
这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层次。
为了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
一是用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在教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如果在学生想象、资料补充的基础上,将杜甫老泪纵横、喜极而泣的视频给学生观看,会更直接触动学生心灵。
二是用音频资料辅助教学。
悠扬的古琴、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