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朗诵的古诗词?
银汉无声转玉盘。
举头望明月。
渐上远烟浮草际,明月明年何处看。
今年八月十五夜;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
南都从事莫羞贫,飞萤卷帘入,起向长桥见月圆.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4、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 古诗: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繁光远缀天? 我欲乘风归去,湓浦沙头水馆前,忽依高阁堕檐前,今夜清光似往年。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 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妖蟆休向眼前生,鼓声劈浪鸣千雷,怕天放,秋澄万景清。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玉蟾清冷桂花孤; 使君出时皆有准,不知秋思落谁家。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 使君未出郡斋外。
人道是清光更多。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
昨风一吹无人会,寂无声,对月题诗有几人,作此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
斫去桂婆娑,此事古难全,后船失势空挥挠,两龙跃出浮水来。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光彩露沾湿,夜来枨触客愁多。
台湾民谣; 鼓声渐急标将近,欢饮达旦。
大醉。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
七 律,吹度玉门关,行歌尽落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天涯共此时。
--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疑是地上霜; 鼓声三下红旗开。
惊鹊栖未定。
今夜月明人尽望,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星桥铁锁开; 堪笑楚江空渺渺,归来呼酒更重看,却疑账主怕灵符,两龙望标目如瞬。
《煎熬》 夜深沉。
此生此夜不长好,马前已被红旗引,苍茫云海间;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
--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张煌言《舟次中秋》 3、描写端午的古诗词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冷露无声湿桂花; 棹影斡波飞万剑。
长风几万里。
门外高悬黄纸帖,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 乘风好去,咽咽寒螀鸣露草。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万古传闻为屈原。
天上若无修月户!起舞弄清影。
情人怨遥夜,江上早闻齐和声。
--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云间仙籁寂无声,铁关金锁彻夜开,低头思故乡,今夜清光似往年。
堂前月色愈清好?--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月是故乡明,异国夜惊潮,何似在人间,人情未必看承别。
未必素娥无怅恨,湓浦沙头水馆前,更买雄黄酒一壶。
--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不能洗得直臣冤;故乡秋忆月。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
西北望乡何处是,今夕是何年。
不知天上宫阙,银汉无声转玉盘: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来映九枝前,竿头彩挂虹霓晕,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曲江池畔杏园边; 坡上人呼霹雳惊:被白发欺人奈何?把酒问青天。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明月高挂天正中,千金念弊貂; 两岸罗衣扑鼻香,东南见月几回圆,杨花绕江啼晓鹰,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竟夕起相思; 前船抢水已得标。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约明月之浮槎。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
--晏殊《中秋月》 明月易低人易散,此夕羁人独向隅。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适合朗诵的古诗词?
1.《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清明夜》唐·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4.《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唐·戴叔伦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5.《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
古诗词朗诵有那些形式??
朗诵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
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
“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
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
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
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
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
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
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共产党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3《向日葵》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夜晚低着头——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
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
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
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
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朗诵1、朗诵的概况 朗诵艺术有一个基本的概况。
它是一门新兴的艺术,虽然历史悠久,但是中间中断了很长时间。
它源于口头传诵,认真算起来,也就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
2、朗诵和朗读的区别和联系 有相同之处,有不同之处。
因使用的范围各不相同,而要求也有不同。
朗诵,要求声音清晰、响亮,需要洪亮的嗓音来表达。
朗诵比朗读的要求更高一些。
朗诵要对作品的中心思想有理解,要和作者有强烈的共鸣,这是语言再创造的前提。
而女性受生理条件制约,要求柔美一些。
3、朗诵的要求 朗诵是一门绘声绘色的语言艺术 朗诵要有规范的语言的基本功。
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朗诵要能够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内心的事项要与作品和作者相同,必须要求内心所想到和看到的内心视像,能够有原始情景的再现和再有。
朗诵应该都是接近生活的艺术语言,而不要盲目地模仿腔调。
朗诵还要求有美感 。
举例说明: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来讲解。
此作品的思想是要热情赞扬祖国的壮丽河山,说明人民才是真正的主人。
作品比较大气,也相对比较好念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首先要理解了作品,然后再加上感觉和处理,就可以表现出大气和气势来。
注意嗓音、用气、语言的理解、轻重缓急、停顿等朗诵的表达技巧的充分运用。
理解了以...
古诗文朗诵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古诗朗读的技巧】怎样朗诵好古诗词啊,急
诗词是最常见的文学形式。
它以凝练的语言、强烈的感情、飞腾的想象、和谐的韵律、深邃的意境来高度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诗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朗诵的技巧也不相同。
一、格律诗的朗诵技巧 一般意义上的格律诗,指中国古典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格”是格式,“律”是声律,声律包括平仄和押韵。
格律诗对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
根据诗的字数和句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即律诗、排律和绝句。
律诗:有五言、七言之分。
五言律诗每首为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
排律:也叫“长律”,至少在十句以上,有长达一二百句的,多是五言,七 言的很少。
绝句:又叫“截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之意。
绝句也分五言、七言。
五言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1、格律诗讲究平仄、押韵与对仗。
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
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形成几种格式。
“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则指“阴平”和“阳平”。
“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和“人声”。
而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和“去声”。
诗歌的平仄交错,可使声调多样化,使人听之和谐悦耳、音韵铿锵。
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每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一联的前一句 叫做“出句”,后一句叫做“对句”),把同类性质的词依次并列起来,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绝句不讲究对仗,用不用对仗都可以)。
对仗的种类有很多种。
押韵,指把同韵母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对句”的句尾处)押韵 不止是律诗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也是一般诗歌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
总之,格律诗讲究平仄,注重对仗,注意押韵,有自己的声律美和形式美。
2、2、格律诗的朗诵要划好语节。
凡格律诗都有一定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它是用明显的格律来包容凝聚的思想感情。
因而,我们在朗诵前,应参照诗句的具体语义及每行字数划分为一定规格的语节来表现它。
语节,相似于音乐中的节拍,每一语节中字数多,字的疏密度就小,反之,字数少,其疏密度就大,这就形成了语流速度的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比较规整,节拍感很强,它们都体现在语节上,而语节的存在正是格律诗的重要标志。
不同的格律诗有不同的语节划分。
因此,划好语节就成为朗诵格律诗的第一步。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五言和七言绝句、律诗的划分情况。
中国古典诗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顿数”,并有规律可循。
一般“五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个字或一个字,并且主要是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而“七言诗”则比五言诗增加一顿为每句三顿,其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实际上,格律诗的节奏主要在于平仄格律,而平仄的安排又是与“顿”相结合的,在顿与顿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语节。
照此说来,我们无须再自划语节了,按照以上划分规律不是可以了吗?诚然,照此规律朗诵是可以的,它可有较强的韵律感、品味感与吟诵感,有时,还可有力地点指诗眼。
但有时会破坏诗句中语义的完整性。
因而,从这一角度出发,有些诗可以减少顿数,将五言诗改为一顿,将七言诗改为两顿。
这样,可以使诗的末尾语义完整,让人听得更清楚。
例:李白的《静夜思》可划分为两种: (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二)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例:《早发白帝城》 (一)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以上五言诗和七言诗究竟划分为哪一种更合适,可根据诗文的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用在古诗词赏析中,可用第一种划分稍好些,因它能较好地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特征。
而在一般朗诵中,用第二种划分较好些,因它能较完整、清晰地体现诗义,朗诵起来也不过于死板。
尤其在诗句的最后三个字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概念时,就更需要用此种划分法来朗诵,否则会因形害义。
3、押住韵脚 在诗句末尾韵母相同的字称为韵脚。
马雅可夫斯基曾说:“没有韵脚,诗就会散架子的。
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记住它,使得形成一个意思的各行诗维持在一块儿。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押韵更是极为重要的,没有韵脚难称格律诗。
韵是诗歌语言音乐性的重要条件。
例如《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
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关于朗诵的古诗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怀投助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一垂钓碧溪上,忽得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司马将军歌》 狂风吹古月,窃弄章华台.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手中电击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我见楼船壮心目,颇似龙骧下三蜀.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身居玉帐临河魁,紫髯若戟冠崔嵬,细柳开营揖天子,始知灞上为婴孩.羌笛横吹阿亸回,向月楼中吹落梅.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李白名篇
诗歌朗诵会应该朗诵什么诗
将(qiāng)进酒 〖唐〗李白 《乐府诗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会须:应当) 岑(cén)夫子,丹丘生,将(qiāng)进酒,杯莫停。
.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注:人教版高中教材也可作“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何足贵(注:此处也可作“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注:也有版本为但愿长醉不用醒,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课本为但愿长醉不愿醒。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里面的乐也可以读(y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注:此处也可作“言钱少”) ? 径(jìng)须沽(gū)取对君酌(zhuó)。
(径须:直截了当。
) 五花马,千金裘(qiú),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青丝:喻指黑发。
黑如青丝。
雪:指白发。
会须:正应当。
岑夫子:指岑勋,李白之友。
夫子是尊称。
丹丘生:元丹丘,李白好友。
也是当时的隐士。
生,是对平辈朋友的称呼。
杯莫停:又作“君莫停”。
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
钟鼓,鸣钟击鼓作乐。
馔(zhuàn)玉:精美的饭食。
高堂:有时可指父母,在此指高高的厅堂。
沽:通“酤”买。
销:同“消”。
恣:纵情任意。
尔:你 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