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重章叠句是诗经有关的
作用: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
重章叠句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
关于诗经中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
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
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
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例如《秦风·无衣》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译文谁说我没有军衣?与你共同穿战袍。
国家调兵去打仗,修好咱们的戈矛,与你共同去杀敌。
谁说我没有军衣?与你共同穿内衣。
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咱们的矛戟,与你共同去作战。
谁说我没有军衣?与你共同守下裳。
国家调兵去打仗,修好铠甲和刀枪,与你共同奔战场(《语文教师备课宝典》之《诗经精译》)。
解读“重章叠句,复沓而歌”的结构特点,把士兵那种共同御侮、为国从军的慷慨激昂之情表现得更强烈,更动人,而且更有一种音乐和谐之美。
同时这样几章反复咏唱,更能充分抒发诗人内心的激情,突出诗文的主题。
整体概括:《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魅力,就是这样:一连几章句式和意思基本相同,只有个别词的调整,产生了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不断重复的韵律加强了抒情效果。
让每个读者听众感觉好似一次次重章叠句的咏叹,一字字刻骨铭心的记忆,连这河水都已会低吟浅唱。
清人方玉润曾描绘这种效果为“恍听田家妇女,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
这比喻十分妥帖,描绘出了重章叠句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和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http://27931.eduol.cn/archives/2009/831421.html...
模仿诗经写一首重章叠句的诗
元夕元夕,灯火依稀.有女如云,来去无迹.心之嗤嗤,似有所寄.且寄思情,寓于碧霄.愿随君去,乘风直上.蟾宫桂下,两情依依.心之所向,在于伊人.伊人不复,心如灰死.伊人回眸,我不忍睹.来去飘然,伊且如故.伊人伊人,我心尔知.愿执尔手,共步而去.去梦依稀,还复惊魂.似有所思,心自知之.惶惶惴惴,满头愁丝.
《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嚖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 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 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 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 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 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 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 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 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语言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 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3、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复沓的章法,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或杂言(二至八言) 5、动、形容词的恰当运用,重言迭字拟声状貌,双声叠韵使声调优美 文学价值 1、光辉起点,开创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2、确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 3、其中的优秀之作,在艺术手法、语言和技巧上,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4、周代礼乐文化的代表,为儒家所重视和推崇. 《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诗经》中的词语丰富多彩,使用的单字近三千个,构成了众多的词汇,表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知识.《诗经》名词、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周代是一个单音词为主的时代,在表达同类事物的不同个体时,还没有形成以抽象类概念为主构造复合词的普遍能力,因此常用不同的单音词来表示不同的个体.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词“马”,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如“鸨”指毛色黑白相间的马,“黄”指毛色黄白相间的马;“骆”指白毛黑鬣的马等.这些具象化名词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周人对马的熟悉程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驾驭和使用语言的非凡能力.《诗经》中的动词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征,如其中描写手的动作的动词就有五十多个,这说明了人们对人类动作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语言的高超能力. 2、 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诗经》中这一类形容词数量非常大,重言,如:夭夭、灼灼、迟迟、习习、霏霏、依依、皎皎等,双声如参差、踟躇、黾勉等,叠韵如辗转、窈窕、逍遥、沃若等.其中重言词又是最多的,这正是因为《诗经》时代单音词占多数,人们还不能大量创作复合词,便只能依靠这种形式来增强抒情描写的效果,并使诗歌的节奏整齐. 3、 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 节奏韵律规范.《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就是在偶数句中隔句押韵,《诗经》的押韵形式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双声、叠韵、重言 词的使用和规范的押韵,使《诗经》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 重章复沓的章法.《诗经》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章复唱,也就是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重章复唱的形式,又称为叠咏体,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这一方面因为民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单纯而深挚的,只有重要的反复咏唱才能充分抒情达意;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歌是口头传唱的,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重章复唱的形式影响了《诗经》的语言.首先它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这些套语不仅方便了记忆,而且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重章复唱的形式还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因为套语有相对固定的形式,不能随意改变,所以只能抓住中心词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的表达效果.如《芣苢》中变换了六个动词,借此造成动作描写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情感的加深,可谓言简意深.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吟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
LZ可是这个题?希望帮忙六、阅读 (一)阅读《诗经·伐檀》一诗,回答1~3题。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1.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使思想和情感得到畅快的倾泻。
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1)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重复“县貆”“县特”“县鹑”,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 。
2.《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B.河水清且涟猗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3.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答案六、(一)1.(1)奴隶们劳动的辛苦 (2)奴隶主的不劳而获 (3)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 2.A(A是赋,其余为“兴”) 3.C(“觉醒”不恰当)
<采薇7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前三章采用了: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以采薇为例,分析诗经中比兴和重章叠句的特点。
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
“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肯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
“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
“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
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
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
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1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吟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
LZ可是这个题?希望帮忙六、阅读 (一)阅读《诗经·伐檀》一诗,回答1~3题.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1.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使思想和情感得到畅快的倾泻.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1)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复“县貆”“县特”“县鹑”,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 .2.《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B.河水清且涟猗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3.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答案六、(一)1.(1)奴隶们劳动的辛苦 (2)奴隶主的不劳而获 (3)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 2.A(A是赋,其余为“兴”) 3.C(“觉醒”不恰当)
古代诗词的发展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凡353句,1 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
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情调感伤,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实五言之冠冕”。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
建安时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诗歌却呈现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
他们的诗作大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此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为杰出。
魏晋之交,世风变易,“竹林七贤”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群体,其中阮籍、嵇康名声最著,成就最高。
阮籍的82 首《咏怀诗》是我国第一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则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西晋太康年间,诗坛上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
陆机、张协、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丽辞缛采,开中国诗歌雕琢堆砌的流风;左思则独树一帜,继承建安文学传统,其《咏史》8首借咏史来抒怀,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有 “左思风力”之称。
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坛骤添异彩。
陶诗多写田园生活,风格自然冲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谢、鲍照等。
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实现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
谢受其影响,正于描写山水,与谢灵运合称为 “大小谢”。
鲍照擅用七言古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情,风格俊逸豪放,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北方最有成就的诗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他以刚健之笔写乡关之思,融合南北诗风,成为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南北朝乐府民歌足与汉乐府前后辉映。
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完备,流派各异,名家辈出,成就卓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颓靡诗风,发出清新健康的歌唱,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
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
“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奔放炽烈,风格豪放飘逸。
“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被誉为“诗史”,感情内在深沉,风格沉郁顿挫。
李、杜分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而成为泽被百代、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
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