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诗词鉴赏 月下独酌诗词鉴赏

时间:2020-12-12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月夜诗词鉴赏

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

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

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

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

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

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

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

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

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

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

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

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

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

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

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

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

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的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

这也正是诗人技高一筹的表现,使景情理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到。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竞成大家”。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文人学士漂泊离乡而失意苦闷的心境。

在春江花月的夜里,诗人面对着美好的景色,不仅产生了宇宙无尽,人生苦短的感慨,想到楼头思妇,天涯游子等人生坎坷,具有极深的社会意义。

所以为历代传诵,主要有三种原因: 一,在任何社会中总有无数有才之士被压制,他们为了实现人生的抱负,到处飘泊,苦苦奋斗而难展其志,面对无限的宇宙感受到人生的眇小与短促。

这种人生旅程中的失意,在历代社会中不得志的文人学士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从而引起了读者的思想共鸣。

二,春江花月夜本是陈后主的淫靡的宫休诗,诗人借用旧题,却一洗淫靡之气,而反映历代社会中普遍性的社会性问题,在文学史上具有积大的作用。

三,它用清丽的笔调描写景物,艺术上取得极高成就。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流滚滚,海潮不息,江海相连,一轮明月随着腾生的潮水涌现出来。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洁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于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接着,诗人又描绘出月光下的种种美景。

“江流”两句实写郊景,“空里”两句虚写月光,整个宇宙山川笼罩于皎洁的月辉之中。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那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湾湾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的交待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

《月夜舟中》的诗歌鉴赏

1、望月: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

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

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3、长亭: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4、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闻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7、云:游子,飘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8、寒冬:比喻陷入困顿、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等。

如“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

如今更谁恨,便可耕灞浐。

”(韩愈《赠张籍》)9、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10、逐鹿: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如“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温庭筠《过五丈原》)11、烽火:比喻战火或战争。

指战火连年不断。

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12、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13、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

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14、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15: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16、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

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17、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

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18、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19、怀桔:指孝顺双亲。

20、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21、咏絮:谓女子咏雪。

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22、柳营:指军营。

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

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23、南冠:指囚犯。

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24、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25、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

月夜 杜甫 赏析的问题

杜甫《月夜》赏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鄜(fu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望月怀远。

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

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

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

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

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

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

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

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

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

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不过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的,却无疑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

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

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

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

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

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

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

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

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

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

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

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王嗣奭《杜臆》认为此联“语丽情悲”。

实为中肯。

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

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

这里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春江花月夜》诗歌鉴赏急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 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 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 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 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 通贯上下 触处生神 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 江水 沙滩 天空 原野 枫树 花林 飞霜 扁舟 高楼 镜台 砧石 长飞的鸿雁 潜跃的鱼龙 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 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 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 虽用水墨勾勒点染 但“墨分五彩” 从黑白相辅 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 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 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 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 也不是急管繁弦 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 含蕴 隽永 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 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 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 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全诗共三十六句 四句一换韵 共换九韵 又平声庚韵起首 中间为仄声霰韵 平声真韵 仄声纸韵 平声尤韵 灰韵 文韵 麻韵 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 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 高低音相间 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 平仄的交错运用 一唱三叹 前呼后应 既回环反复 又层出不穷 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 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 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 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创制者是谁 说法不一 或说“未详所起” 或说陈后主所作 或说隋炀帝所作 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 除张若虚这一首外 尚有隋炀帝二首 诸葛颖一首 张子容二首 温庭筠一首 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 或显得脂粉气过浓 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这一旧题 到了张若虚手里 突发异彩 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时至今日 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 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全诗采取倒叙手法, 实是故事的结尾。

采莲归来水湿衣裙,芙蓉指的不是 荷花,梁元帝的《采莲曲》写道:“莲花乱脸色,荷 叶杂衣香。

”“绿水芙蓉衣”,在读者眼前所浮现的不 正是面如莲花,衣杂荷叶香的动人画面吗?这个开头 短小精彩,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从“秋风起浪凫雁飞”句起,到“还羞北海雁书 迟”句止,为诗的主要叙事部分。

这一大段中又可分 为几个小层次。

首先“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 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在秋风吹起层层浪花的溪流里,采莲女子驾着小舟轻 盈地向莲塘驶去,受惊的野鸭、雁儿阵阵飞起。

生活 的如平静的水面般美好,其实那“秋风起浪凫雁飞”, 已激起她内心情感的涟漪。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 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 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为第二个层次,先写采莲女 子极目远眺,只见绿叶红花,好一派“接天莲叶无穷 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这景致与从前一样, 物是人非,岂能不令人感慨!舟儿渐行渐近,莲塘里 飘来歌曲声,越来越清楚,声声诉的尽是相思苦情。

这目睹耳闻,使采莲女子胸中掀起了重重波浪:美好 的日子不会久留。

她思念,她怨尤:“塞外征夫犹未 还”!“犹”字颇具分量,表达了离别已久远思之切, 怨之深。

“江南采莲今已暮”,既写实也兼比兴,意为 光阴易逝,就像采莲,转瞬就到黄昏;人生短暂,倏 忽就到迟暮。

这里通过对采莲女子相思苦的描述,揭 开和平宁静生活的表象,使人洞见处于太平盛世的劳 动人民的真实的悲苦的一面。

可以想象,生活在富饶 美丽的江南女子,若不是对外战争使夫妻分离,她的 生活本应是幸福美满的。

“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 必尽倡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这 第三层是写采莲女子对征夫表白忠贞的爱情和宽慰征 夫的。

说她既不会像倡妇对待荡子那样对待他,也不 会像秦罗敷那样有碰到使君纠缠的麻烦。

她虽被思念 所折磨,性格却很豁达、坚强。

“莲花复莲花,花叶 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

”此为第四层, 是写采莲女子在采摘莲花时,将自己与花相比。

荷花 开得那么稠密,并蒂连枝且有绿叶相伴,而自己,却 是形单影只。

荷叶虽翠但比不上自己的秀眉,荷花虽 红但赛不过自己的面颊。

她对自己的美貌自我欣赏, 自我陶醉。

“女为悦己者容”人虽美却无人欣赏,于 是欣赏与陶醉之中,悲辛、懊丧也与之俱来。

“佳人 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 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 雁书迟。

”这最后一层里是写采莲女子叹息红颜不能 长驻。

她自矜青春美貌,又自怜形单影只。

她的心上 人不在身边,青春不能常葆,待丈夫归来青春或许已 不再,不由得望着他们分别的地方惆怅感伤,回忆起 从前“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月夜杜甫赏析的问题"月亮"是我国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请赏析...

杜甫《月夜》赏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鄜(fu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望月怀远。

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

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

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

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

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

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

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

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

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

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不过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的,却无疑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

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

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

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

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

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

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

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

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

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

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

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王嗣奭《杜臆》认为此联“语丽情悲”。

实为中肯。

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

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

这里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月夜 杜甫赏析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女儿,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鄜州月儿明,(如同长安的一样,被叛军拘囚的我独自在望月思家,家中)妻子也在独自望着天上的月(妻子的身边不是有孩子们吗?怎么也会是“独看”呢?)。

只因孩子们还小还未谙世事,他们是不会懂得母亲望月是在“忆长安”啊!(月光下,妻子望月一定望了很久了,想来)雾湿云鬓,月寒玉臂。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依靠在虚幌(薄帏)之中,让那皎洁的月光照着我们,不再泪水盈盈呢? [教师鉴赏文]此诗题为《月夜》,字字从月色中照出。

“独看”、“双照”是诗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方着笔,写妻子“独看”鄜州月“忆长安”,而自己“独看” 长安月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伤今日之“独看”,忆往昔的同看,期待未知何时的将来的共倚“虚幌”,对月舒愁。

透过历史的月光,可以看到,“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的是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的是四海升平的理想。

诗圣杜甫诗歌中时代的脉搏清晰可辨

诗《山寺夜起》的诗词鉴赏

【山寺夜起】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

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

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

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

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

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

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

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

“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

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

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

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

“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

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月夜 杜甫赏析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女儿,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鄜州月儿明,(如同长安的一样,被叛军拘囚的我独自在望月思家,家中)妻子也在独自望着天上的月(妻子的身边不是有孩子们吗?怎么也会是“独看”呢?)。

只因孩子们还小还未谙世事,他们是不会懂得母亲望月是在“忆长安”啊!(月光下,妻子望月一定望了很久了,想来)雾湿云鬓,月寒玉臂。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依靠在虚幌(薄帏)之中,让那皎洁的月光照着我们,不再泪水盈盈呢? [教师鉴赏文]此诗题为《月夜》,字字从月色中照出。

“独看”、“双照”是诗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方着笔,写妻子“独看”鄜州月“忆长安”,而自己“独看” 长安月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伤今日之“独看”,忆往昔的同看,期待未知何时的将来的共倚“虚幌”,对月舒愁。

透过历史的月光,可以看到,“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的是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的是四海升平的理想。

诗圣杜甫诗歌中时代的脉搏清晰可辨...

有关月夜的诗句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20、《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21、《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2、《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23、《生查子》【唐】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瓤,仁儿在心里。

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24、《调笑令》【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25、《菩萨蛮》【唐】冯延巳 梅花吹入谁家笛,行云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关山人未还。

声随幽怨绝,云断澄霜月。

月影下重帘,轻风花满檐。

26、《相见欢》【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27、《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8、《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9、《春夜》【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30、《天仙子》【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

如何写静夜诗的鉴赏?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

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

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

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

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

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

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

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