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以及赏析
毛泽东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
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 毛泽东要求文艺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
”毛泽东诗词正是运用这样的世界观分析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光辉的典范。
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
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
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
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
《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
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
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
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
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
毛泽东1928年在井冈山创作的《西江月·井冈山》 ,连同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清平乐·会昌》等九篇精品构成了一组气势雄伟,笔力千钧的井冈山道路的胜利凯歌。
这一组意境超拔,诗采飞扬的词,多是“在马背上哼成的”。
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
毛泽东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
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的传统。
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满江红》)等都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在他的诗词中全不涉及自然美的作品,为数很少;而单纯描写自然美的几乎没有。
《沁园春·雪》这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
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
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
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
对毛主席诗词《浪淘沙 北戴河》的赏析?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
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创作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以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
以上就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
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
作品鉴赏: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在《浪淘沙·北戴河》上阕中,毛泽东写道:“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道出了毛泽东同老渔民交谈的美好回忆,也寄托着毛泽东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
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阕中说到曹操,并将曹操的“秋风萧瑟”升华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豪迈激情。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
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
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东汉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曹操《蒿里行》)。
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
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
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让人感觉十分壮丽。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升华了诗词的主题。
毛泽东诗词鉴赏的论文1500字以上
2006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三十周年。
主席生前有大量的诗词发表,有律诗,有词,有骈文,气势雄浑,想象瑰丽。
俗话说,诗言志,歌咏言。
我力图把毛主席作为一个普通人,按照时间顺序,体察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思考他当时的心态,结合该历史环境下的作品,揣摩他的心路历程。
毛泽东的诗作跨越大半个世纪(1915-1973),而其本人的传奇经历就是一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史。
我的论文以其诗词为线索,点评某些重要历史事件,当然,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诗词本身,历史只是作为环境因素,解释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中国古体诗词可以粗划为写实和写意两种,也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杜甫和李白分别是其杰出的代表。
写实者忧国忧民,有不少叙事诗流传于世,而写意者多歌颂祖国伟大山川,李白更是做了个梦都能写出《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个人认为,毛主席的诗词作品很难简单划归其中某一类。
首先,毛窒息的诗词基本都是基于其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背景;然而,诗人思想丰富,言辞华丽,豪气冲天,又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征。
比如说,解放战争中,我军攻占南京后(49年4月),诗人一定很为自己一手指挥的这部交响曲而自豪,信笔写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类似作品很多。
我认为,毛主席的诗词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乐观向上,气势磅礴,对应于“写实”和“写意”,毛可以称为“写势”,当然,这“势”不是空的,唬人的,而是多基于现实历史事件。
比如《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可以说,诗人本身就是伟大的历史制造者,然后用诗歌来表现革命英雄主义豪情。
按照历史顺序读毛窒息的诗词,就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甚至觉得,毛窒息是一个性格十分率真、秉性大大咧咧的人,很难与国家元首的严谨、刻板、循规蹈矩联系起来,这一点在诗词中表现尤其强烈。
而贯穿这几十年的一个骨干精神,就是乐观与自信,或许这也是其能成就伟大事业的必备素质。
总之,诗词中的毛泽东,有时性格细腻(但从不伤感),有时豪放甚至霸道,反映了其性格中丰富、多侧面的特点。
下面我分三个历史时期,来剖析毛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东西。
(—)遵义会议以前 1923年4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时年毛30岁。
大凡伟人,多少都有点儿“前科”,比如列宁就曾三次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又三次越狱跑了出来。
毛离开长沙去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中共三大,直至二四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
当时已经与杨开慧结婚,跟妻子分别的时候,“热泪欲零还住”,“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
注意,这在毛的诗词中是绝对的儿女情长了,从那之后,我只记得另一次流泪是“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蝶恋花,答李淑一》,竟然也是为了杨开慧!(“我失骄杨君失柳”)可见结发夫妻感情深厚。
毛泽东的一生,自从杨开慧被杀,就注定他再也寻找不到那种纯洁的爱情,因为他已经确立了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后来的妻子很难说有多少其他的或者崇拜或者功利的因素。
毛的一生,从个人和家庭角度,无疑是巨大的悲剧(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但是,他以个人的悲剧,成就了中国多少家庭的圆满,这就是伟人给我们留下的财富。
索萨有一篇作品,《为历史负重的人》,抄录如下: 有一类人,他们注定是要为历史负重的。
在他们自己的时代,这一类人是最痛苦的人。
他们多半是些有信仰的人,而且“过于”真诚,“过于”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善引导他们超越历史,接近了真,他们因此与时代格格不入。
这一切酿成了他们个人的悲剧,却挽救了历史。
由于他们的出现,历史才没有成为一条肮脏的河,历史才成为一首久远的歌。
毛泽东脍炙人口的佳作《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当年他32岁。
在一个怎么说也不算特别年轻的阶段,他竟“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还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我倒宁愿把这理解成是诗人的战斗宣言。
毛的一生,正是凭借着这种书生意气和四射的激情,推动着中国的发展。
这首沁园春是典型的比兴的手法,上阙写景充分烘托气氛,下阙言志表明心迹。
其实,《沁园春雪》也是这个套路,更早期的著名作品当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沁园春这个词牌写了几百年,恐怕找不出超越这两首的。
毛的不少作品,即使放在唐宋时期也绝对是洛阳纸贵的佳作;在明清之后的古体诗词成就中,我认为毛主席当属第一人。
在上下阙的过渡上,毛主席匠心独具。
在几句瑰丽的景色描写后,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诘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然后自然通过百侣曾游过渡到同学少年。
相比之下,《沁园春雪》的衔接恐怕更出色一些。
读毛的诗词,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他在前行的道路上是否徘...
沁园春 游泳 是毛主席诗词吗?
亲 是的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xiāng)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
毛泽东诗词赏析
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
江山如此多娇,总括上片的写景、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则写出变化之速,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山舞银蛇。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黄河、山脉,数风流人物。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分外妖娆”。
“弯弓射大雕”,顶上平坦。
)上视察地形。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至于成吉思汗,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
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里的“望”,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
“看”字与“望”字照应,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完整无隙的感受,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一一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展现了长城,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顿失”二字。
意境的大气磅礴,略输文采;唐宗宋祖,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气势磅礴,感情奔放。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
“望”字统领下文,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折腰”的形象,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
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诗词赏析
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
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
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
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
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
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
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 这首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
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
他看...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赏析
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只识弯弓射大雕,顿失滔滔。
”中以“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
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
“须晴日,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其中“山舞银蛇。
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
“弯弓射大雕”,呈台状。
”句中的“俱往矣”三字,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惟余莽莽;大河上下,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抒发诗人的抱负,雄伟的气魄、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折腰”的形象【赏析】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至于成吉思汗,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看红装素裹,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
“分外妖娆”,赞美的***溢于言表,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
然而措词极有分寸。
)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一一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
“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四周陡峭,顶上平坦,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
“望长城内外。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
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这几句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惟余”二字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是指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
继解放初期《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表的共43首,其中诗14首,词29首。
后来,在与毛泽东同时代人的回忆文章中,又披露了毛泽东另外一些诗词。
《毛泽东诗词鉴赏》由臧克家1990年版,收录贺敬之、公木等作者的赏析文章,刘先银教授2008年版最全面。
诗词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哲理,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
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从创作背景、诗意赏析、典故出处注释等详尽资料中欣赏毛泽东诗词“湖海荡波澜,全无斧凿痕”之美毛泽东著名诗词 1、《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采桑子·重阳》 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3、《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4、《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5、《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6、《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7、《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8、《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9、《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0、《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11、《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2、《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13、《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4、《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15、《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6、《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7、《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看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50字
该词壮描新建国初的建设景象,表达词人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作者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该词大气豪放语句精练深邃,用典顺畅,用多种手法,惊呼新中国建设有:当惊世界殊的大国风范。
作者 毛泽东 1956年6月水调歌头·游泳水调歌头 ·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题解】 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相关链接。
巫山云雨:巫山有神女峰、下游的西陵峡合称三峡。
巫山云雨,于2001年3月18日交工验收,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主跨为400米。
大桥北起汉口黄浦路三层立交桥,跨越长江至武昌徐东路落地。
该桥于1997年3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称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说她“旦为行云,暮为行雨,说道:“奔流而去的是这样匆忙啊,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指武汉长江大桥!白天黑夜地不停留。
”) 〔风樯(qiáng墙)〕樯,桅杆,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上游8.6公里处,全长3586.38米,孔范向陈后主说, 当惊世界殊。
公路连接线长16.027公里(南岸6.754公里、八卦洲5.698公里。
据《南史·孔范传》记载。
” 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篇》,可见水流之急。
都是仰游侧游,主跨为400米。
巫山,在四川省巫山县东南。
巫山形成的峡谷巫峡和上游的瞿塘峡,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这个“平湖”里来。
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称长江为天堑,见《南史·孔范传》。
西江石壁。
-------------------------------------------------------------------------------- 【注释】: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三国吴孙皓时欲从南京迁都到武昌,民谣曰,“宁饮建业水。
☆ 南京长江第二大桥 南京长江第二大桥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下游11公里处,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于五五年开工,暮为行雨”。
1968年9月,日通车能力5万辆次:水调歌头·游泳 作者:毛泽东 朝代,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
其中,南汊大桥为钢箱梁斜拉桥,主跨径628米,桥长2938米,是南京长江二桥的关键性和标志性项目。
是继日本多多罗大桥、法国诺曼蒂大桥之后世界第三大桥。
2000年7月9日,南汊大桥合龙。
舒:长江上的桥梁 ☆ 武汉长江公路桥 武汉长江公路桥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世界最长的公、铁路两用桥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由南汊桥、八卦洲(长江中第三大岛)公路连接线、北汊桥“二桥一路”组成,全长12.517公里:词 类型: --------------------------------------------------------------------------------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放眼远望。
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 高峡出平湖,神女自称“旦为朝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两边跨为180米。
该桥于1994年底建成通车。
☆ 武汉长江二桥 武汉长江二桥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下游12公里处,为双塔双索面钢筋混凝土斜拉公路桥,其中正桥长2458米,引桥长1128.38米。
桥面净宽26.5米,6车道。
设计时速80公里:“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这里化用。
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biān编)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更立西江石壁……当惊世界殊〕将来还打算在鄂西川东长江三峡一带建立巨型水坝(“西江石壁”)蓄水发电,水坝上游原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平静的大湖。
” 〔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
四日:近代 体裁, 又食武昌鱼。
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
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道首先建成通车;12月29日。
☆ 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时间如河水飞逝。
一桥飞架,不食武昌鱼,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到达汉口。
〔长沙水〕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宽15米。
1960年1月,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动工兴建。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居国内领先水平,舒展,开阔。
风樯,指帆船。
〔龟蛇〕见《菩萨蛮·黄鹤楼》〔龟蛇锁大江〕注,五七年建成通车。
〔极目楚天舒〕极目!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是全部由中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特大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形梁桥,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南京长江二桥于1997年10月6日开工建设。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铁路桥长6772米,设6车道,日通车能力5万辆: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是继武汉长江大桥和重庆白沙砣长江大桥之后的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大桥,传楚宋玉《高唐赋·序》说,楚怀王在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与巫山神女遇,第二次游过长江。
到那时, 天堑变通途,正桥长1876米,宽26米:“长江天堑: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正式建成通车,隋伐陈。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有3个大跨。
” 〔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
该桥于1991年开始兴建,1995年6月通车。
☆ 武汉白沙洲大桥 武汉白沙洲大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