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一、著名的诗人:辛弃疾 范仲淹 朱熹 陆游 王安石 林升 文天祥 范成大 李清照 欧阳修 叶绍翁 程颢 杨万里 白胜 张俞 梅尧臣 岳飞 胡铨 柳永 张轼 晁说之 郑会 王禹 僧志南 刘季孙 谢枋得 徐元杰 曹豳 朱淑贞 王淇 刘克庄 叶采 王令 司马光 沈括 翁卷 传徐矶 曾几 戴敏 黄庭坚 林逋 苏舜钦 文同 苏轼 朱弁 陈与义 戴复古 郑思肖 谢翱 雷震 杨朴 刘翰 周必大 蔡确 洪咨夔 林稹 杜耒 白玉蟾 卢梅坡 牧童 蔡襄 王硅 邵雍 晏殊 赵鼎 高翥 李纲 秦观 陈与兴 寇准 李之仪 王观 晏几道 张先 赵佶 周邦彦 杨亿 米芾 谢克家 黄裳 章楶 潘阆 蔡伸 姜夔 刘辰翁 史达祖 唐琬 吴文英 严仁 张元干 周密 朱淑真 赵师秀 袁去华 刘子翚等等。
二、简介(节选):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
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2、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
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
南宋大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
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3、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
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
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
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
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生平 宋祁幼年与兄随父在外地读书,日子艰辛,稍长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5、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市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字永叔,谥 欧阳修像号文忠,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柳,欧,苏(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苏轼)。
6、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
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
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7、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8、秦观,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
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
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
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最初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祐初(1086),苏轼举荐他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预修《神宗实录》。
9、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
宋朝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一、著名的诗人:辛弃疾 范仲淹 朱熹 陆游 王安石 林升 文天祥 范成大 李清照 欧阳修 叶绍翁 程颢 杨万里 白胜 张俞 梅尧臣 岳飞 胡铨 柳永 张轼 晁说之 郑会 王禹 僧志南 刘季孙 谢枋得 徐元杰 曹豳 朱淑贞 王淇 刘克庄 叶采 王令 司马光 沈括 翁卷 传徐矶 曾几 戴敏 黄庭坚 林逋 苏舜钦 文同 苏轼 朱弁 陈与义 戴复古 郑思肖 谢翱 雷震 杨朴 刘翰 周必大 蔡确 洪咨夔 林稹 杜耒 白玉蟾 卢梅坡 牧童 蔡襄 王硅 邵雍 晏殊 赵鼎 高翥 李纲 秦观 陈与兴 寇准 李之仪 王观 晏几道 张先 赵佶 周邦彦 杨亿 米芾 谢克家 黄裳 章楶 潘阆 蔡伸 姜夔 刘辰翁 史达祖 唐琬 吴文英 严仁 张元干 周密 朱淑真 赵师秀 袁去华 刘子翚等等。
二、简介(节选):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
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2、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
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
南宋大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
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3、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
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
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
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
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生平 宋祁幼年与兄随父在外地读书,日子艰辛,稍长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5、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市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字永叔,谥 欧阳修像号文忠,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柳,欧,苏(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苏轼)。
6、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
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
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7、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8、秦观,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
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
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
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最初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祐初(1086),苏轼举荐他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预修《神宗实录》。
9、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
《宋史 邵雍传》翻译成现代文
原文: 邵雍字尧夫。
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
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
”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①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
及执亲丧,哀毁尽礼。
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
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
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
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
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
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
”不复称其姓字。
或留信宿②乃去。
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
”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③,不设防畛④,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
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
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⑤去。
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
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
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
元祐中赐谥康节。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有删节) 译文: 邵雍,字尧夫。
邵雍年少的时期,也是自称有雄才大志的人,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
凡是书籍他都要去认真的去读。
开始为学就是艰苦而勤奋的。
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打扇子,夜里不睡觉地刻苦学习好几年。
在苦读中他叹息道:“ 过去的古人们,为求学尚好访友拜师的,但唯有我自己没有去四方走走学学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
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游历了很长时间,然后幡然归来感叹地说道:“道就在这啊!”于是不再出行远游。
当时北海李之才担任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
问邵雍说:“你知道万物中的道理和性质、性命的学说吗?”邵雍回答道:“如果我有那个幸运的话,愿意接受先生的传授教育。
”于是侍奉于李之才左右,系统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八卦六十四图像。
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非常的贫寒,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蓬草做成的,不能挡风避雨。
在这样的环境下邵雍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
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乐的样子,周围的人不能理解。
(人们不知道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就这样的安然生活的原因何在。
)到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为尽孝道,他倾其所有安葬了母亲,成为一贫如洗的人了。
当时的前宰相富弼、做过高官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大学问家、著名诗词家吕公着等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的学问,为大家在一起交谈的方便就集资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
从此,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为自己的宅院起名叫“安乐窝”,于是自己起个道号叫“安乐先生”。
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
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就乘坐小车,一个人推着,随意所行。
当官的人家听到他那独特熟悉的车音,争相迎候,连小孩子和老夫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
”不再直呼他姓名的。
有时候留下连宿两夜才离开。
有好事者在洛阳周边建有别致的小屋,如同是邵雍的小歇的居所,以方便他的到来时居住。
名字叫“行窝”。
司马光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邵雍。
它们二人的纯正品行成为四周乡里所仰慕学习楷模。
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不要做不好得事,恐怕司马端明、邵先生知道。
”有读书的士子取道洛阳,有不去官府,但必到邵雍处拜望的。
邵雍德行气质纯粹,看上去就知道他的贤良,但邵雍自己从来不表露自己。
不设置什么界限。
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没有区别于他人。
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
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
待人不分贵贱,不论年纪大小,一样诚恳地接待。
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
一时间洛阳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
熙宁时颁行新法,官吏受胁...
描写牡丹的诗句
清平乐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椅栏杆。
?? ?? ??红牡丹 王维 ????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 ??白牡丹 韦庄 ????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 ??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 苏轼 ???? ??今岁东风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语花应恨, 直恐明年花不开。
????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一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 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 何况飘零泥土中。
??二 ??寂寞菱红低向南,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 ??赏牡丹一首 刘禹锡 ????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 ??牡丹吟 邵雍 ????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牡丹花,娇艳多姿,雍容大方,富丽堂皇。
自古以来引起许多骚人墨客的讴歌、赞美,是很自然的。
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
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一百三十多人,二百七十余首。
包括象王维、李白、李贺、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一些很著名的诗人在内。
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
金元明三代,六十余人,九十多首。
清代,三十多人,五十余首。
近代和当代文人,也写了不少咏牡丹的诗。
总观牡丹诗,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赞美牡丹花的娇艳多姿,富丽堂皇。
“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
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将赠董双成。
”(唐·徐夤)用拟人的手法, 写牡丹的艳丽。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用对比的手法写牡丹花的艳美多情。
“虚生芍药徒劳娘,羞杀玫瑰不敢开。
”(唐·徐凝)也用了鲜明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超群芳的特点。
“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
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
”(徐夤),用形象的比喻写牡丹花的洁白、鲜艳。
有些诗人更进一步直书牡丹为“万万花中第一流”(徐夤)“天然国色美无双”(清·陈确),宋代欧阳修赞美说:“天下真花独牡丹”。
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
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
”牡丹花开时,桃、梨、杏花都已败落,牡丹迟开不争春。
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以花喻人,风格高尚。
如唐朝李山甫的牡丹诗:“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元代诗人李孝光的《牡丹》诗,颇能表达人们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富贵风流拔筹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上有香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第二,借花抒情,伸述心志。
白居易的诗中有“始知无正色,爱憎随人情。
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的话。
流露出诗人对世道混浊,忠奸不分的不满情绪。
他在《白牡丹》诗中说得更明显:“白花冷淡无人爱,京占芳名道牡丹。
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
”白赞善,自指。
元和年间,白居易任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表请求严惩刺死宰相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受到冷遇,闷闷不乐。
他在《秋题牡丹丛》中写出了“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的凄楚心境。
在《惜牡丹花二首》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情绪。
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那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更是动人: 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两宋之交的诗人陈与义的牡丹诗,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第三,描写了人们爱花、种花、理花、惜花、忆花的情景。
欧阳修在古诗《洛阳牡丹图》中,写了洛人爱花的情况:“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
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资。
……”白居易有《移牡丹栽》诗:“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
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时百处开。
”陆游的牡丹诗其中也写了他栽牡丹、剪牡丹、赏牡丹的生活乐趣,“良辰乐事真当勉,莫道匆匆一片飞。
”“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
老子龙钟逾八十,死前犹见几回开。
”(《剪牡丹》) 李商陷有一首牡丹诗是写“醉花阴”的情景,十分生动、形象: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此外,有的牡丹诗中,还写了冬季温室育花,入朝进贡的事,“出窑花枝作态寒,密房烘火暖春看。
年年天上春先到,十月中旬进牡丹。
”( 清·查浦老人《失题》) 以上仅是牡丹文化的几个方面,其它如传说、故事、赋、戏曲、影视、民俗、风土人情、摄影、书法、人物、服饰、装饰等,不胜枚举,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事实上,牡丹远远超出了其...
咏月的诗句!
咏月诗词撷英 记得在我中学时代,语文老师让同学们收集咏月诗,但是当时大家都找了些什么诗词佳作,我一点都不记得了。
不过回想一下,还是觉得老师这个作业有特色。
古今中外,关于月亮的诗词佳篇确实不少,而提及月亮的诗篇则更加众多。
我对于月亮有着特别的感情,小时候晚饭后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出门散步,如果天色清朗,那么赏月必是我们赏心悦目的休闲项目,也许因为这个缘故,我对于咏月的好诗句也情有独钟。
在诗词作品中,我最欣赏的还是唐诗宋词。
这里就选取部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关于月亮的唐诗宋词谈谈。
唐诗 唐诗里少不了说李白杜甫。
“诗仙”李白的咏月诗相当多,比如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我更喜欢他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满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影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渺云汉。
”在这首诗里,李白的豪放不羁,潇洒超脱的个性一面跃然纸上,而他奇妙的想象力构织的意境也让人陶醉。
诗歌作品更具有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的诗篇就更苍凉和沉重,比如他的咏月诗名篇《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在月色下是特别容易怀念故人的,何况远在边塞的诗人,于是思乡和想念弟弟之情都油然而生,只是在杜甫凝重的笔触下这些又混杂着对国家的忧思,显得格外苍凉。
相比而言,从鉴赏角度,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王维的诗体现的“诗中有画”更值得细细品味。
我特别喜欢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在这首诗里,一幅月下山涧的幽静、安宁的山水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这里飞起的鸟的叫声更映衬出空荡的山涧的安静。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意境里,多少可以感受到诗人忘却尘世、怡然自得的心性,用现在的话说,有点儿“小资”。
宋词 在宋词里,最著名的词人当属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三位,其中咏月诗写得最出名的非一代文豪苏轼莫属。
他的《水调歌头·中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在上半阙的飘飘欲仙的遐想里,我们似乎看到了醉酒后的李白般的超然物外,但是苏轼毕竟也是政治家,所以在词中他也仍然无法摆脱人间的种种烦恼和情绪,在下半阙,东坡先生回到了人世,想到了月亮也常常残缺,人生怎么能都尽意呢?所以最后还是收笔于祝福,收笔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
由于本词副标题有“兼怀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所以这里的祝福应该是祝福兄弟,但是由于它的阔大的意境,所以可以作为对任何人的祝福,甚至可以升华为对人间的祝福。
辛弃疾的词常常怀着“壮志未酬”或“壮怀激烈”的豪情,他的诗比较少风花雪月,所以虽然有些词提到月亮,比如《贺新郎》里的尾句“谁共我,醉明月?”和《木兰花慢》里的“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等,但是传唱不广,不是他词作的代表。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女诗(词)人之一,在青春族中曾经很受欢迎的琼瑶小说常常借用她的词句作标题或主题。
但是她的关于月的词句并不著称,虽然包含名句“此情无计可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的《一剪梅》中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样还算出名的句章,但是基本属于陪衬。
倒是婉约派词人中的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更为人熟知。
其实咏月的诗词名句相当多,而且未必来自声名如雷贯耳的某些大家,比如初唐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整篇都堪称精品,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
”更是千古绝唱。
我喜欢咏月的诗词佳句,因为喜欢月喜欢诗词,也因为人生需要精神的洗涤和陶冶。
关于“月”的成语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有不少关于月亮的知识,现搜集整理一些与“月”有关的成语。
成语中的“月”一是指月亮,二是与时间有关。
月朗风清 月光明朗,微风清爽。
形容美好宁静的夜晚。
出自唐朝的《洛神传》:“时月朗风清,旷善琴,遂取琴弹之。
” 月缺花残 比喻美好的事物遭到破坏、摧残。
出自唐朝温庭筠《金荃集?和王秀才伤歌姬》:“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
” 风花雪月 原古典文学中常用以作为描写对象的四时景色。
现多指诗文堆砌辞藻,内容限于写景言情。
比喻风流场中男女间的恋爱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出自宋朝邵雍《伊川击壤集?序》:“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也?” 水中捞月(水中捉月)(海底捞月):到水里捞月亮。
比喻白费力气,事情根本办不到。
出自明朝汤显祖《牡丹亭冥誓》:“虽则似空中拈...
有什么写知己的诗词??
合意客来心不厌。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塞上胭脂凝夜紫。
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
同是天涯沦落人,不是知音不与谈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矣。
无情未必真豪杰, 知交何须同生根。
相识满天下 知音有几人 士为知己者用,儿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高山流水觅知音 万两黄金容易得。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知音一个也难求 知音说与知音听。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寒江独钓图 天涯何处觅佳音, 世路茫茫本无心。
莫向山中寻白玉,但於身上覔黄金。
山中白玉有时得?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小重山》岳飞 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孟子方能不动心,身上黄金无处寻,知音人听话偏长,提携玉龙为君死。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辗君黄金台上意。
(《战国策·赵策》) 知音吟 宋 邵雍 仲尼始可言无意,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宦游人...
关于牡丹的诗
牡丹在我国被誉为“国花”、“国色天香”、和“花中之王”,在世界上也负有盛名。
牡丹花,娇艳多姿 ,雍容大方,富丽堂皇。
自古以来引起许多骚人墨客的讴歌、赞美,是很自然的。
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
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一百三十多人,二百七十余首。
包括象王维、李白、李贺、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一些很著名的诗人在内。
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
金元明三代,六十余人,九十多首。
清代,三十多人,五十余首。
近代和当代文人,也写了不少咏牡丹的诗。
唐朝殷文圭诗: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李孝光的《牡丹》诗,颇能表达人们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那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更是动人: 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更多 http://www.ishici.com/牡丹 白居易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月中虚有桂,天上漫夸兰。
夜濯金波满,朝倾玉露残。
性应轻菡萏,根本是琅玕。
夺目霞千片,凌风绮一端。
稍宜经宿雨,偏觉耐春寒。
见说开元岁,初令植御栏。
贵妃娇欲比,待女妒羞看。
巧类鸳机织,光攒麝月团。
暂移公子第,还种杏花坛。
豪士倾囊买,贫儒假乘观。
叶藏梧际凤,枝动镜中鸾。
似笑宾初至,如愁洒欲阑。
诗人忘芍药,释子愧梅檀。
酷烈宜名寿,姿容想姓潘。
素光翻鹭羽,丹艳赩鸡冠。
燕拂惊还语,蜂贪困未安。
倘令红脸笑,兼解翠眉攒。
少长呈连萼,骄矜寄合欢。
息肩移九轨,无胫到千官。
日曜香房拆,风披蕊粉干。
好酬青玉案,称贮碧水盘。
譬要连城与,珠堪十斛判。
更思初甲坼,那得异泥蟠。
骚咏应遗恨,农经只略刊。
鲁班雕不得,延寿笔将殚。
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干。
始知来苑囿,全胜在林峦。
泥滓常浇洒,庭除又绰宽。
若将桃李并,更觉效颦难。
牡丹诗词歌赋
1、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刘禹锡《赏牡丹》3、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4、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5、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
——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6、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韩愈《答张十一》7、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王维《红牡丹》8、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居易《惜牡丹》9、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
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
——元稹《牡丹》10、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韦庄《白牡丹》11、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
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邵雍《洛阳春吟》12、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纠纷。
国色鲜明舒嫩脸,仙冠重叠剪红云。
范纯仁《牡丹》13、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王维《红牡丹》14、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李白《清平调辞三首》15、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刘禹锡《赏牡丹》(关于的牡丹的著名诗句)16、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17、一丛深花色,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秦中吟·买花》18、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娇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白居易《牡丹芳》19、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白居易《牡丹》20、我案花品,此花第一。
脱落群类,独当春日。
——舒元舆《牡丹赋》21、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皮日休《牡丹》22、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罗隐《牡丹花》23、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24、牡丹花之艳,而无甘实;荔枝果之绝,而非名花。
——《书荔枝谱后》25、三月牡丹呈艳态,壮观人间春世界。
——杜安世《玉楼春》26、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
——邵雍《洛阳春吟》(关于的牡丹的著名诗句)27、若占上春先秀发,千花百卉不成妍。
——司马光《和君贶老君庙姚黄牡丹》28、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只空枝。
——王溥《咏牡丹》29、天香夜染衣犹湿,国色朝酣酒未苏。
——辛弃疾《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30、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
——范成大《再赋简养正》关于的牡丹的著名诗句 篇四:《描写牡丹花的诗句》1、牡丹花、如人半醉,抬头不起。
2、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3、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4、洛阳地脉花最宜,至尽犹为天下奇。
描写牡丹花的诗句 。
5、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6、出窑花枝作态寒,密房烘火暖春看。
7、天下真花独牡丹。
8、青墩溪畔龙锺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9、帘卷春寒小雨天。
牡丹花落尽,悄庭轩。
10、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描写牡丹花的诗句 。
11、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12、国色朝酣酒,天香也染衣。
13、年年天上春先到,十月中旬进牡丹。
14、牡丹殊绝委春风,露菊萧蔬怨晚丛;()何似此花荣艳足,四时常放浅深红。
15、瑶台月下天双艳,16、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
17、牡丹最贵为春晚,芍药虽繁只夏初。
18、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9、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20、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
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关于的牡丹的著名诗句 篇五:《关于牡丹花的诗句》1、三春堪惜牡丹奇,半倚朱栏欲绽时。
天下更无花胜此,人间偏得贵相宜。
2、轻暖与轻寒,又是牡丹花候。
3、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关于牡丹花的诗句 。
4、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
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5、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6、牡丹花、如人半醉,抬头不起。
7、天下真花独牡丹。
8、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9、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关于牡丹花的诗句 。
10、数日非关王事系,牡丹花尽始归来。
11、浅画香膏拂紫绵。
牡丹花重翠云偏。
12、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13、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14、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15、其奈明年好春日,16、帘卷春寒小雨天。
牡丹花落尽,悄庭轩。
17、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18、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19、凭谁传语牡丹花,为做取、东君些主。
20、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跪求翻译
【原文】邵雍,字尧夫。
其先范阳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
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
【愚翁解读】 邵雍、字尧夫、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
出生地是邵雍的祖籍。
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随着父母葬在伊水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人。
【原文】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
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
”遂不复出。
【愚翁解读】 邵雍年少的时期,也是自称有雄才大志的人,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
这说明他是个自幼胸怀大志的人。
凡是书籍他都要去认真的去读。
开始为学就是艰苦而勤奋的。
居共城时,其母李氏过世,他便筑庐于苏门山,布衣蔬食守丧三年。
夏天不打扇子,冬天不生炉子,夜里不睡觉的刻苦学习。
在苦读中他叹息道:“ 过去的古人们,为求学尚好访友拜师的,唯有我自己没有去四方走走学学的。
”所以,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
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用了一段时间的游历来增长见识。
然后幡然归来感叹的说道:“道理在于是非的概念啊!”从此再没有出去跑过。
【原文】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之才之传,远有端绪,而雍探赜(zé深奥的意思)索隐,妙悟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
【愚翁解读】 当时李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
问邵雍说:“孩子,你知道万物中的道理和性质、性命的学说吗?”邵雍回答道:“如果我有那个幸运的话,愿意接受先生的传授教育。
”邵雍就这样拜其为师,从学义理之学、性命之学与物理之学。
他对待老师是极为尊重的。
侍奉于左右。
系统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八卦六十四图像。
老师所传授的都是远古那些中国的人文源头的端绪,而邵雍自己却深入的探求那些隐秘于古书中的更深的道理。
他巧妙的悟解了许多似乎非常神奇的东西。
洞察了其中的有内涵、蕴涵。
在汪洋般的知识海洋里得到了浩大而博学的升华。
这些多是邵雍自己研究所得到的学识。
【原文】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cuan音同川,是烧火做饭的意思)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
及执亲丧,哀毁尽礼。
富弼、司马光、吕公着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
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
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
【愚翁解读】 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非常的贫寒,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草删子挂着挡风避雨。
在这样的环境下邵雍打柴为生,烧火做饭赡养自己侍奉自己的父母。
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乐的样子是周围的人所不能理解。
人们不知道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就这样的安然生活的原因何在。
到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为进孝道,他倾其所有安葬了母亲,成为一贫如洗的人了。
当时的前宰相富弼、做过高官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大学问家、著名诗词家吕公着等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的学问,为大家在一起交谈的方便就集资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
从此,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为自己的宅院起名叫“安乐窝”现在的洛阳附近的安乐乡,自己起个道号叫“安乐先生”。
【原文】旦则焚香燕坐,晡时(中午时间十二点)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
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
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
”不复称其姓字。
或留信宿乃去。
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愚翁解读】 邵雍时常焚香正襟危坐的思考问题,到中午饭时总要喝点小酒,喝几杯子微醉就不再喝了,即兴吟诗词一番。
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那种小车就像我们看革命历史题材片里的独轮车,一个人推着,随意所行。
当官的人家听到他那独特熟悉的车音,争相迎候,连小孩子和老夫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
”从来没有人直呼他姓名的。
或去或留住随着他的意愿。
有人做好事般的在洛阳周边建有别致的小屋,如同是邵雍的小歇的居所,以方便他的到来时居住。
名字叫“行窝”,当时这样的“行窝”记载有十二处。
由此可见邵雍在当时、当地是很受人尊重爱戴的一个人。
【原文】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
”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bo音伯,意思是暴露),不设防畛(zhěn指界限),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