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诗词,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
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纵横14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粉碎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于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城,宣告了长征胜利结束。
1935年9月,红军北上甘南通渭时,毛泽东在红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上讲话,最后他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
”接着便朗诵了《七律·长征》这首诗。
此诗最早发表于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1937年3月秘密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由青年学生王福时担任总编辑,是根据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和毛泽东的有关报道翻译汇编的。
斯诺为此书提供了32幅照片、10首红军歌曲和毛泽东的《长征》诗。
后经作者亲自审定,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一月号。
这首诗是毛泽东诗词中流传最早、影响最大,诗人最得意之作,也是广大读者最喜爱的作品。
这首诗的手书现在所见有7件之多。
1936年,斯诺访问延安时,毛泽东第一次将自己的书法作品《七律·长征》赠送给外国人,后来又曾书赠给王炳南的妻子、德国人王安娜,还赠给江西农垦文工团演员邢韵声以及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等。
所有这些书作,最值得称道的是书赠给李银桥的一件手迹,书写于1964年4月20日,即李银桥即将离开毛泽东调往天津工作之时。
后来,河北省委书记林铁曾借去看,1966年“文革”爆发,林铁被造反派抄家,原件再也找不到了。
现在所见是当时林铁推荐发表在一张省报上的照片。
“这件手书为竖写横幅,行草字体,取大草气势。
有标点、作者署名、书写时间,形式比较完整。
通篇加标点符号,与文字浑然一体,成为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用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结字欹侧程度比从前减少,仍带有字体大小参差的风格。
用笔圆润遒劲,稍带涩笔,气魄浩大,自然流美,是‘毛体’书风成熟后的杰出的代表作。
”(季世昌、费枝美《书法家毛泽东》)。
“你看这幅《长征》诗,信笔书来,大小由之,错错落落,字距既小,行距又密,整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打成一片,但密中见疏,能留出不少‘活眼’似的空白,因此并不密得透不过气来,却给人们神完气足的感觉。
作品用笔有方有圆,中锋又兼用侧锋,有时点画峻拔刚断,有时线条流畅俊逸。
这些,都是心手交应的结果,所谓意兴所致,记录了他当时书写时的心态,也表现了他的书法艺术的造诣。
就门道来说,这幅作品坚挺处似欧阳询而不生硬,豪迈处似张旭而不枯涩,开张处似怀素而不疲细,遒劲处似二王而不妩媚。
这说明毛泽东的书法,既转益多师又不拘古法,继承中有所创新。
”(沈鸿根《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值得一提的,李银桥获得毛泽东赠送的这件手书后,回家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中少写了一个“索”字,第二天又请毛泽东提笔在“铁”字旁加了一个小小的“索”字。
后来郭沫若看了赞不绝口,并说“索”字加得犹如神来之笔,巧夺天工,还即兴写过一首诗。
而沈鸿根在《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中却认为:“在传统的书法中,书法作品是不写标点符号的,而这幅作品却用了标点,这也是一种创举吧……那个‘索’是漏书,而后补上去的,所以写得特别小,这也是一种临时救急之法。
因此,我想,这幅作品如果不用标点符号,如果不漏‘索’字,也许气派更大,章法也更完美。
” 还有一点,我们平时所见的《长征》诗手迹,是被改动了的,包括文7邮票。
原作是“金沙浪拍”,而后改为了“金沙水拍”。
细心的读者兴许会发现,这个“水”字系同一幅中“万水千山”的“水”字移植放大而成的。
毛主席诗词长征手书我需要毛主席诗词长征手迹
一、全诗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二、扩展知识: 1、原词欣赏: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作品简介:《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3、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诗词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海外学者尤其是诗界人士,都公认《毛》《泽》《东》是“中国的伟大诗人。
”...
56个字的完整的中华经典诗词,用于参加硬笔书法比赛
登 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曲江二首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简介:1.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2.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3.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
书法作品中四尺三开的纸张适合写哪首诗?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
内容: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
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意思是: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935年11月间,中央红军、陕北红军和鄂豫皖北上红军胜利会师;12月9日,北京爆发了“一二·九”运动,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进入一个新时代。
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新的历史任务,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还有一种说法,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军渡黄河东征,从山西省石楼县第一次踏上了山西的土地,并在石楼县留村写下了《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是构思于渡河期间,写成于石楼境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毛泽东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83岁遗体在北京天安门水晶棺内。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毛泽东的最好的诗词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清平乐 六盘山》 目前能够欣赏到的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手书共有五幅,但被书法界誉为经典之作的是“一九六一年九月应宁夏同志嘱书”的《清平乐·六盘山》。
欣赏这幅作品可以看到,整幅作品气势磅礴,刚柔共济,字体瑰丽参差错落有致,笔势浩畅飘逸宛若行云流水。
毛泽东在这幅《清平乐·六盘山》词后题注:“一九六一年九月应宁夏同志嘱书”。
多年来,许多人都在猜想这位“宁夏同志”是谁,是如何请毛主席书写这首词的。
在宁夏就有几种说法,而且见诸报刊,以讹传讹。
八十年代为原自治区主席黑伯理当秘书的喻通听黑伯理讲过当年通过董老请毛主席书写《清平乐·六盘山》的有关情况。
1959年9月,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计、命名了会议厅。
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决定,各省会议厅分别由各省、自治区自己设计布置。
人民大会堂会议厅作为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场所,宁夏厅作为与外省区交流的一个窗口,广大干部群众都希望把宁夏厅布置得新颖别致,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
宁夏厅的布置工作由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办公厅负责。
黑伯理任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秘书长,他刚从北京调宁夏工作,对布置人民大会堂宁夏厅的工作非常热心。
在制定方案时,许多同志提出,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宁夏六盘山,并写下了光辉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已在全国人民中广为传诵,最好的方案是用宁夏独有的贺兰石雕刻上毛主席亲笔写的这首词,再配上一幅毛主席长征过六盘山的画,这将是对宁夏回汉各族人民极大地鼓舞。
这一方案得到了自治区党委的批准和北京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的赞同。
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办公厅负责布置会议厅的黄文奎、王晓风同志先后到中国军事博物馆和中央档案馆,查找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诗词的手稿。
查了好几处,没有找到这首词的手稿,据说当年毛主席过六盘山时是在马背上吟成的,很难找到这首词的手稿。
他们又从能够见到的毛主席手迹中找字拼写这首词,拼字不仅找不全,拼出的字之间也不连贯。
布置会议厅的同志十分着急,提出只能由自治区领导出面请毛主席亲笔书写。
自治区领导感到为难,还把有这种想法的同志批评了一通。
之后,董老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全文如下:“主席:我受了宁夏自治区人委一位同志之托,他要我转恳你把你在六盘山作的清平乐词写一纸给宁夏,那里的同志将把他刻石立碑于六盘山上以留纪念。
受托很久了,总觉得这样的琐事麻烦你太不应该。
日前,宁夏来信催问,无奈,只得请你原谅,费神随笔一挥为盼!我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你的诗词十九首中录出清平乐一词如另纸供阅,以省记忆!此致敬礼!董必武(一九六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董老在另一纸上工笔录写了《清平乐·六盘山》一词。
董老信中提到的“宁夏自治区人委一位同志”,就是时任自治区人委秘书长的黑伯理。
1961年在江西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在开会之余,于9月8日书写了《清平乐·六盘山》一词。
《清平乐·六盘山》词中有一句,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为“旄头漫卷西风”,毛主席书写时改为“红旗漫卷西风”。
并复董老一封信:“必武同志:遵嘱写了六盘山一词,如以为可用,请转付宁夏同志。
如不可用,可以再写。
顺祝健康!毛泽东一九六一年九月八日”。
毛主席在董老给他的信竖排末行左上方用铅笔批注“已办”。
董老从庐山回到北京后,申德纯打电话告诉...
毛主席诗词全集书籍
刘先银编著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书是臧克家、贺敬之之后关于毛泽东诗词的又一部经典力作。
本书介绍毛泽东诗词共129首,分1935年以前,1936~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部分,从词语注解、时代背景、赏析来体会历史巨人毛泽东诗词的博大精深,高远淳美。
此书展示军旅书法家李志松书法隶书作品64幅,每幅作品都饱含热情和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崇敬和热爱。
编著者刘先银教授,有较深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编辑经验,其编著出版有《温正瑞书圣教序》《跟毛泽东学诗词》,研究毛泽东诗词、书法多年,注重吸收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向大师们学习、借鉴。
得到了已故著名诗人、学者公木(张松如)先生的指点,以及国学大师启功先生、文怀沙先生等诸多文化名人的熏陶和教诲。
本书集历史性、艺术性和完整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积累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
王昌龄出塞 书法作品适合挂客厅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士兵们的信心。
挂在客厅里,意境略显苍凉。
不过从诗的艺术性来说,这首诗有首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所以,懂得人一定能欣赏主人的品位。
求郭沫若全部诗集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当代著名之文学、史学界权威,蜚声国际,努力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
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毕业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
“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参加革命工作,三十余年,为八一南昌起义之核心人物。
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盘》、《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44年,郭沫若歌颂明末女军事家秦良玉《咏秦良玉》。
他的代表作有《星空》《女神》等。
《星空》和《天上的街市》等诗歌。
被收入新教材七年级语文21课。
[编辑本段]生平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郭在日本流亡期间,几乎从未发表过政治性的言论声援共产党,无论蒋介石怎样围剿,无论白色恐怖多么严重,即令在接到挚友、共产党领袖人物瞿秋白临刑前给他的秘信,他也未敢吭一声。
1928年自行脱党。
这时共产党处于最危难、最需要党员坚定信念、团结一致。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1937年回国后,周扬要他去延安,他拒绝;陈诚邀他去武汉,他“立即命驾”。
他不仅如此,他还主动请求吴稚晖介绍前往南京拜谒汪精卫、蒋介石,并“恭恭敬敬地向蒋委员长忏悔过去的罪过,要求蒋委员长饶恕他,他要献身党国,将功折罪,回去马上写了《蒋委员长会见记》”。
该文对蒋大加赞许和颂扬。
该文对蒋大加赞许和颂扬,此文虽不长,但三次描写蒋的眼睛,如何“眼睛分外的亮”,如何“眼睛分外有神”,如何“眼神表示了抗战的决心”。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中,曾经发生过六次宗派主义斗争,其中两次的直接原因是郭沫若的故意失信。
第一次,1921年5月初,茅盾、郑振铎听说郭沫若到了上海, 由郭的熟人柯一岑陪同,盛情邀郭于闻名的半淞园饭店,请他加入文学研究会,帮助把该会的《文学旬刊》办好。
当时他许诺“尽力帮忙”。
可是话音未落,他不仅未予帮忙,反而急急在他主办的《创造》季刊广告和《创造》第一卷第一期上就指责文学研究会里的人“垄断文坛”,是“假批评家”,“存在着党同伐异的劣等精神,和卑陋的政客不相上下”,声称要把他们送“到清水愤(和)坑里去和蛆虫争食物”;并攻击、丑化茅盾,耻笑他身材短小、牙齿外露,像只“耗子”,从而挑起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首场论战,涉及批评、创作、翻译等多方面的问题,前后耗时近三年,分散了大家的精力,影响了文学的正常发展和实绩收获。
第二次是失信于鲁迅。
其表现更为不佳,做法更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1927年,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于11月初由香港回到上海。
(公开)不几天,他即主动派蒋光慈、郑伯奇、段可情前往鲁迅住处,邀请鲁迅联合起来,共同“向旧社会进攻”。
鲁迅非常高兴,欣然同意,并主张不再另办刊物,恢复创造社过去的《创造周报》,作为共同园地。
不久,郭沫若果然于12月3 日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刊出《创造周报复活了》的消息,同时公布了特约撰述员...
长城时期的历史资料
长城是人类历究上持续修筑时间最久的建筑工程。
它的修建,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辽、金及明代等10余个朝代,持续近2000年的时间。
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楚国最早修筑了防御别国入侵的"楚方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城修建的帷幕。
战国时期,齐、魏、赵、秦、燕和中山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
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
秦统一后,废弃了隔离各国的长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华里的长城,万里长城由此出现。
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极盛时期。
历数各个朝代,明长城修筑的刻间最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建筑也最为精美。
洪武初年,为了防止元朝蒙古贵族南下骚扰,明王朝就开始修筑长城。
明中叶后,东北建州女真兴起,对明朝形成新的威胁,长城的修筑更显重要。
在明代统治的270余年间,长城修建贯穿始终,从未停止。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长城高大雄伟,形成中国北部东西向的坚强防线。
长城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建筑。
据专家研究,秦长城长5000余公里,明长城超过7300多公里,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会计计算,总数应在5万公里,即10万华里以上。
万里长城,何止1万里!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同时,长城沿线还建造了大量敌台与烽火台,有效地提高了长城的防御作战能力和军事通讯能力。
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的保障。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利平的生产环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长城不仅是民族间战争与冲突的战场,也是长城内外各民族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阵地,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汉代,在战争间隙实行和亲,互市政策,为中原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融合和交流,还使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学会了使用铁农具和农耕,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遍野"的局面。
明代,蒙汉间实现"封贡互市",不仅官方在许多关口开放了马市、茶市等市场,而且民间也有民市、月市和小市,私人贸易非常活跃。
蒙汉间思想又化和生活习俗互相熏染融合,甚至蒙古族部落首领三娘子也喜爱穿大红彩缎狮子汉服。
清代,开放古北口、独石口、山海关作为重要的关卡和税卡,使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更加有序。
今天,在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长城早已生去了它本来的军事意义,成为人们凭古吊今和欣赏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
座座雄关险隘,建筑雄奇壮美,古韵犹存,地势危峻险要,风光秀丽,在祖国的大地上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慕田峪关口修有一座三楼相连的正关楼,中心楼台没有楼门,须通过两侧配楼方可进入,形制非常奇特。
关城内"青山当户?,溪水绕门庭",民居依山高低错落,石板小路幽静古朴,一派恬然的田园风光。
站在山顶放眼眺望,苍松翠柏遍布关城内外,苹果、梨、桃、红果、核桃、栗子挂满枝头,与逶迤的长城相映成趣。
黄崖关坐落于天津蓟县与河北兴隆县交界处,关城东侧陡壁峭立,岩石呈黄褐色,每当夕阳西下,层层山崖金光灿烂,因而得名黄崖关。
关城设有"九门九洞"城内巷道设计弃直取弯,多作"T"形,走进关城,宛如进入"八卦迷魂阵"。
关北?河上原建有敌楼和铁栅组成的水关,现已了无痕迹,但在河床上一座拔地而起的百米孤峰顶端,一座圆形敌楼仍巍然屹立,令人叹为观止。
八达岭位于居庸关"关沟"的沟口,四周青山险峻,仅有一线相通,是西北通往北京的咽喉。
八达岭长城宽大坚固,保存完好。
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开发为长城旅游景点。
居席关的过街塔基"云台"上,保存着精美的元代汉白玉雕刻四大天王威武雄壮,金翅鸟、大龙神、大蟒神活灵活现。
券门和浮雕间用 6 种少数民族文字雕刻着陀罗尼经咒文,是研究佛教和少数民族又字的珍贵资料。
山西代县雁门关,自春秋时即以句注塞而著名,此后一直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关塞。
如今,关外古道雄风依旧,关门楼却被焚于日本侵略军的炮火中。
东门外颓圮的靖边寺内,纪念汉代引导李牧的古碑还在默默诉说着故人的辉煌业绩。
嘉峪关是明长城的终点,背依白雪皑皑的祁连山,面临黄沙滚滚的戈壁滩,素有"天下雄关"、"长城主宰"之称。
关城由内城、瓮城、东西罗城和城壕组成,城墙高达10.7米,城上危楼高耸,台堡林立,在孤寂的大漠荒沙中分外醒目壮观。
"一块砖的故事"、"击石燕鸣"、"冰道运石"、"山羊驮砖"、"关城移址"等关城修建中的传说故事,在嘉峪关地区世代相传,妇孺皆知。
长城还是文化艺术的摇篮。
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讴歌长城,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夜闻陇水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