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火把节的诗词 火把节的欢乐

时间:2020-12-07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有关火把节的诗词

关于火把节的诗句有哪些?

1、《惜牡丹花二首》唐代:白居易翰林院北厅花下作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2、《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宋代:苏轼雨霰疏疏经泼火。

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

杏子梢头香蕾破。

淡红褪白胭脂涴。

苦被多情相折挫。

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

绕遍回廊还独坐。

月笼云暗重门锁。

3、《望江南·超然台作》宋代: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4、《对雪》唐代: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5、《京都元夕》金朝:元好问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写火把节的诗词

火把节决非是一个女人去找一个男人的爱情举着火把向世人展示一个女人的神圣吸引无数双眼睛争读一个古老而诱人的故事然而,却嬴得那么多的心不分男女老幼在火热的夏夜里纵情地欢度那苦涩而又甜美的梦让一切在火一般绚丽的舞蹈火一般情感火一般歌声中敞开天生野性的欲望大胆地写下属于自己的歌声属于自己的诗文哪管风雨的偏见山花烂漫时辰的遗忘一代传一代用一双双鲜红而坚韧的脚印在火中展示一个火的民族一种火的追求火里,有秘密——在火把节的夜晚,有的村寨举行跳火把活动,这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又一种最好方式火把高高举在姑娘手上双眸不离燃烧的火堆谁跳过那熊熊篝火火把会告诉你秘密跳过去从燎人的篝火上跳过去鼓起爱的勇气莫躲闪那带笑飞来的火花快收起火花传递来的信息火里有她无声的语言火里有她甜甜的心意火里有她爱的真谛按传统她要撒你个够愿你接住这火的洗礼我曾受过她们火的选择不过那是对客人的友谊打歌没有召集流浪的火把燃烧远古洪荒留下的旋律手拉着手围着熊熊篝火隆起山峦般脊梁卷一阵阵粗犷的风在三弦、月琴声中用脚印踏着脚印书写大山的信念大山的追求在火中歌声追着歌声谱出奔放的进行曲发出震天的自信啊,火的旋律火的歌声火的舞姿托起一个火的民族火的前程

有关火把节的诗句

好句1.马奶酒是琥珀色的,盛在银制的酒器中,它基本上没有度数,有股马奶的味道,初 喝到嘴甩时有些酸涩,难以下咽,但是在主人热切期待着的目光中,我们不由得喝了一杯 又一杯,等到逐渐习惯了以后,便能品出它特有的芳香和浓郁了。

2.“亚克西!”阿不都沙依提叔叔一边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一边拉着爸爸的手说, “这边坐。

”3.—盆盆水像一朵朵闪闪的银花,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欢迎他们来看一看傣家的风俗。

4.看到新娘遭“袭击”,陪嫁的姑娘们想起了自己的使命,勇敢地把小伙子们拨开,将 新娘团团护住。

5.—位娇艳可爱的姑娘被一位“强行"换花的先生追得摔了一个大跟头,坐在地上还 止不住地笑,她可真开心啊!6.如果将茶杯筛得满满的,那就是暗示你,主人不想再泡茶了,或是主人下了 “逐客令'7.“七咚铿,七吟银,七个弄终键!”随着这欢快的锣鼓声,秧歌队在“头儿”的指挥 下,踏丁步,迈10步,飞舞彩绸,穿花打场。

8.深蓝的夜幕下,喝足包谷酒的人们举着火把,纷纷拥向晒谷场,围着几堆篝火,跳起欢快的摆手舞,开始了庆祝毕兹卡节日的狂欢。

9.7月是举办那达苺的黄金季节,整个绿色的海洋随者草原盛会的到来沸腾了。

10.终于,“肓歌会”正式开始了。

没有什么开场白,盲姑娘高亢悠扬的歌声随若欢快的鼓声响了起来。

11.“火把节”是撒尼人欢快的节日,它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情,表姐曾绘声绘色地给我 讲过撒尼人欢庆“火把节”的热闹场面。

我渴望去参加撖尼人的“火把节”。

好段1.彭阳人吃葱的习俗真楚“堪称一绝”。

他们吃的葱,从种类上分,可以分为小白葸、 大白葱、红葱几种。

小白葱的长相和大白葱没啥区别,都是绿叶白秆儿,只不过是比大白 葱小些,可以说是缩小了的大白葱。

因为小白葸的辣味儿淡,所以常被彭阳人“生吞活 剥”。

在集市上,小男孩拿者一把白葱狼吞虎咽般地往嘴里塞的情景屡见不鲜;健壮的种 田人蹲在田埂上,~手拿葱,一手拿馍,有滋有味地吃著,那躭更楚常见了。

2.天终于黑了,几千只火把荽时点燃。

~瞬间,这“光明之神"发出的火焰照亮了天 空,照亮了石林大地,光亮如同白天一样。

顿时锣鼓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在美丽的石林 上空回荡。

撤尼人高举火把转来转去,一支支火把如同一朵朵灿烂的星花。

高举火把的人 们,有时排成一直排,火把一上下,扭来扭去,如同一条游动的火龙;有时围成一个大 圆圈,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火环。

接者,嫌尼人同来观看的人闱成了几个大圆圈,撤尼小 伙子弹起了大三弦,撒尼姑娘跳起了她们最喜爱的撒尼族舞。

姑娘和小伙子们真是越跳越 欢快,周围的人们和外同的朋友也加人了跳舞的行列,我也悄不自禁地跟宥他们跳了起 来。

跳呀,唱呀!我们多么快乐,每个人都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了。

3.另一个吸引人的项目就是放“高升”。

勇敢的小伙子举者火把,爬上亊先准备好的 10米多高的竹竿去点火,竹筒里的“高升”就“嗖”的一声飞出竹筒,冲向天空。

“髙 升”是一种类似礼花的东西,这是傣家人自制的。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用智慈 丰富了幸福生活。

4.泼水节最为有趣的当然是泼水了。

人们都愿意把水泼给德高望重、受人辉敬的人。

大家还互相泼,互相祝福。

S兴奋的还足那些小伙子和大姑娘,他们泼得可真卖力,把一 盆盆水端到人群中,从头到脚把别人浇个透,真是让人躲也没处躲,藏也没处藏。

5.新娘的村子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全是弯弯曲曲的山间小径。

路旁是浓密的绿草和茂密 的树林,还有漫山遍野的翠竹。

一路上大伙儿说说笑笑,逗者新郎。

山谷里貉漾着欢快的笑 声。

突然一声喊叫,颗颗不知什么东西,竟雨点般地向我们飞来,砸得迎亲的小伙子们 “哎哟,哎哟”一阵乱嚷。

我惊得目瞪U呆.未等我看淸山坡灌木丛中什么人如此无礼,我 的脑袋、身上早挨了重重的几下。

当我正想从地上拾东西准备还击时,小杨抱著脑袋,用力 一扯我的衣角喝道:“还不快跑!”果然,前面的小伙子们像败阵的队伍一样,摇摇晃晃地 向前逃去。

我也慌忙捂住脑袋,没命地追上去,身后响起了一串“咯咯"的开心笑声。

6.这时,主持“砍火星"的师傅会拿着三叶茅荜赶来,从在场的人的衣服或裤子上撕下一条布,再用三根不同颜色的线把茅草和布条捆在-起。

出厨房里忙者炒菜时,他独个 儿弓者腰在屋子里的每个角落如扫地…般扫起来,边扫边念:“砍火星,除灾星,全家四 季保平安。

”仪式结束,鸡肉、狗肉端上来了.宾主席地而坐。

大碗的酒,大块的肉,热气 腾腾,来串门的人不分亲疏,蹲下来就吃起来。

在酒席上,苗家人毫不吝磨。

有关风俗习惯的古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实这方面的诗挺多的,好好看看。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全国放假三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 没办法,字数太多,无法显示,只能这样了。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

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

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

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

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

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诗词,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祭拜天地。

从此,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

二是插茱萸,用油煎,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踏青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

一般认为。

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放风筝;&gt,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

三是饮酒赏菊。

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xinhuanet。

中秋阖家团员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吃面条叫吃龙须、壮族的歌圩;>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元夜、灯节。

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穿七孔针。

据说先穿完者为巧,全国放假三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家家贴春联。

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

“乞巧节”,带领着部下人员;&gt。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清明节。

&gt,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

&gt,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过元宵节。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

吃水饺叫吃龙耳,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

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

春节时。

在农村、荡秋千等。

>>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端午节,吃春饼中吃龙鳞,称“七夕”。

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

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全国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

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

人大代表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内裹果料糖馅,圆形、贴年画;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

&gt。

&gt。

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表示合家团圆欢聚。

这种风俗,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舜即天子位:“每当正月,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又称上元节,必出宫游玩,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元宵节,故名龙抬头,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肇于三国时代。

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

一是登高,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quot,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可驱秋蚊灭虫害、吃粽子,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gt,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com/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315.htm 中国的节日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扭秧歌,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赛龙舟习俗。

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

清明时分。

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gt。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龙灯舞,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

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

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

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

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

有关节日的诗文

火把节的起源与发展走向 郭翠潇:请问巴莫老师,火把节用彝语怎么说?意思是什么? 巴莫曲布嫫: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

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

在今天的山地社会,我们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事象的考察中发见到这个节日“祭火”的信仰观念与文化内核。

有的学者还进一步推考出火崇拜与太阳崇拜有关(朱文旭)。

郭翠潇:巴莫老师,从民俗发生学的角度而言,您认为火把节的起源是什么? 巴莫曲布嫫:在民俗学范畴内,年中行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岁时民俗,即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文化传承,节日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时间的民俗,年中行事与岁时节日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还是极其复杂的。

在多年的田野考察中我们发现,火把节与彝族十月年作为彝族两大传统佳节,也是这个族群重要的民俗传承,其原生形态基本上应归为季节性的仪式活动,而且总是与山地的宗教生活与民间信仰发生着密切的关联。

通俗一点说,火把节是夏节,彝族年是冬节;不论火把节还是十月年,都是从彝族古老的宗教信仰体系中发展、演变而来的,都同样体现出从本土宗教仪式活动向节日民俗过渡的历时性发展走向:火把节以祭火、照岁、祈年为主要特征,彝历新年以祭祖为中心事件。

两个节日皆以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狩猎丰收、森林茂密、房屋清洁为目的,后来发展成了具有族群性、超地域性的传统佳节。

十月年是彝族祭祖的年节,这在学界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不复赘言。

而关于火把节的起源,有这么几种看法值得注意:一则是认为火把节习俗起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原始崇拜(秋浦《火与火把节》);二则认为火把节实为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小年节(杨和森:《楚雄彝族概况》),而十月年则是大年节;三则认为火把节与彝族星月历有关,是通过所观测到的星相的变化而定的过年日(李世忠、孟之仁:《彝族星回节源流考》)。

实际上,后两种看法不过是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而言的,其实质都是相同的,即都认为火把节的起源与彝族的历法纪年有密切关联。

这三种看法其实有着共同的连结点,虽然一是强调其火崇拜的因素,一是强调其与年节的关系,但都不约而同地切中了火把节是通过火崇拜的一系列仪式活动来祭岁、除秽、祈年的。

郭翠潇:您刚才提到了彝族的两大传统节日,那彝族十月年和火把节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 巴莫曲布嫫:彝族历史上的天文学是比较发达的,而历法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先祖创制的一种特殊历法,作为彝族先祖的文化传统,它曾盛行于川滇黔桂广大彝区,至今仍遗存在大小凉山民间,如今甘洛县的彝族仍然把“过新年”称为“扯勒觉”即“转十月”。

有学者认为,在十月太阳历通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彝族两个重大的传统节日:一个在冬季,叫“彝历年”,又称“十月年”;一个在夏季,叫“火把节”。

彝族先民以观察太阳运动的方位来定季节,彝族古墓“向天坟”,曾是彝族先民踞以观测太阳运动定冬夏和北斗指向定寒暑的观象台。

凉山彝族把年称为“枯”,其义为“轮转”、“转回”,以“转”一轮作为一年。

太阳南至为冬至,彝人称为“补姑”,意为“太阳转回”;太阳北至为夏至,彝人称为“补迥”,意为“太阳回归”;故彝谚有曰:“补迥后昼长夜短;补姑后昼短夜长。

”当北斗的尾巴(北斗柄)指下则为大寒,指上则为大暑,以大寒大暑为元日;大寒之际也就是“补姑”时过十月年,大暑之际也就是“补迥”时过火把节。

因此,这两个节日的时间选择并非是随意的,跟传统历法有密切的联系。

刚才我们提到“大年”、“小年”之说,也有一定道理。

今天滇中彝族的一个支系撒梅人,也还认为火把节是过小年。

所以有的学者依据十月太阳历,推考出一年之中有大小年之分,岁首为大年,岁中为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刚好是一年的中界,即为小年。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火把节期间,有些村寨要竖立高三、四丈的大火把,平年扎12台,闰年扎13台。

那么,这些火把的数目实际上就成了时间(月份)与传统的象征符号,由此追溯出火把节原初形态的节日观念,就是 “祭火、照岁、祈年”:用圣洁的火照亮一年的时间,带来一年的光明与福瑞,祈求一年的风调和雨顺。

不论“大年”、“小年”之说成立与否,从这两个节日的原生态而言,我以为都与季节和仪式有关,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夏节和冬节。

郭翠潇:据我所知,汉族的一些民间节日最早也与民间信仰和宗教仪式有关,这是不是节日形成的一个重要走向呢? 巴莫曲布嫫:可以这样理解。

应该说你是一位“民俗学出身”的媒体工作者,在民俗史研究中我们知道,许多民间节日最初就形成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行为和宗教祭祀的一系列的仪式活动之中,并作为民间习俗传承下来。

所以在探讨一些节日民俗起源时,有人认为它是“退化了的宗教”。

我的老师钟敬文教授在谈到汉族民间节日时就曾说过,...

火把节的意义是什么?

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

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火把节传说有很多异文,虽来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其文本结构都按人与神的斗争→人战胜神→神进行报复→人再次战胜神→庆贺胜利和夺得丰收的叙述程式来结构故事。

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胜利、神的失败而告终的,这与神话中以神为主导的叙事方式是不同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的转移(从自然转向社会)及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的加剧,火把节的传说与各民族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紧密交织为一体,进而成为表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一种口头叙事途径。

这类传说是次生性的火把节习俗传说,主题是歌颂祖先和英雄。

...

彝族的火把节有什么记念意义?

1、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

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 火把节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2、火把节传说有很多异文,虽来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其文本结构都按人与神的斗争→人战胜神→神进行报复→人再次战胜神→庆贺胜利和夺得丰收的叙述程式来结构故事。

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胜利、神的失败而告终的,这与神话中以神为主导的叙事方式是不同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的转移(从自然转向社会)及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的加剧,火把节的传说与各民族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紧密交织为一体,进而成为表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一种口头叙事途径。

这类传说是次生性的火把节习俗传说,主题是歌颂祖先和英雄。

3、后来传统道德观念对火把节习俗传说的渗透,反映为女性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的相互交叉。

不论是早期的喜鹊姑娘,还是后来的阿南、慈善夫人,大都有一种共同的“投火自焚”的命运结局,这类传说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阴谋,另一方面更是“一女不更二夫”的刚烈女性的传说,意在表节烈之德。

从喜鹊姑娘、阿南到慈善夫人,一个个殉情、殉夫、殉国的忠贞形象,人们将这些善良勇敢的女性人物的命运与火把节传说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进贤烈而诋淫恶”的感情和愿望。

这类传说应属后起。

总之,从火把节传说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层级的历史累层,与这个节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间长期发展是相同步的,火把节的传说在其久远的流传中不断衍变,甚至影响到了某些地区的节俗,使原生态的、“祭祀性的”火把节也附着上了“纪念性节日”的衍生涵义,如鹤庆的传说把六月十九妇女用凤仙花染红指甲也归到慈善夫人身上,说是对慈善刨夫尸把指甲都刨出血了或烫红了的一种纪念。

这或许也是传说引发出新习俗的一个案例,值得探讨。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