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庐山的诗词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
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
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
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望 石 门 鲍照 访世失隐沦, 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 升峤远栖趾。
高峰插半天, 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 漓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 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 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 空开, 霞石触峰起。
回互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
倾听风管宾, 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 如何秽城市。
·〔鲍照简介〕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灌云县)人,生于晋义熙十年(414)。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
逝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其诗风雄健奔放,对后代诗人特别是李白有很大影响。
他于宋文帝十六年(439)到江州任职时,曾游庐山。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后移籍会稽,谢玄之孙,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
晋孝武帝时袭封康乐公。
刘裕代晋,起为散骑常侍。
少帝时,出为永嘉太守。
元嘉八年(431),宋文帝让他出任临川内史。
不久,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
元嘉十年(433)被杀于广州,时年49岁。
他好为山泽之游,尝与宾客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到临海,从者数百人。
他的山水诗能再现大自然之美,语言富有色泽和光彩,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人,曾在义熙七、八年(411-412)两次到庐山游览,与慧远友善。
·〔题释〕 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
关于庐山的诗词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
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
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
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望 石 门 鲍照 访世失隐沦, 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 升峤远栖趾。
高峰插半天, 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 漓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 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 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 空开, 霞石触峰起。
回互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
倾听风管宾, 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 如何秽城市。
·〔鲍照简介〕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灌云县)人,生于晋义熙十年(414)。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
逝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其诗风雄健奔放,对后代诗人特别是李白有很大影响。
他于宋文帝十六年(439)到江州任职时,曾游庐山。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后移籍会稽,谢玄之孙,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
晋孝武帝时袭封康乐公。
刘裕代晋,起为散骑常侍。
少帝时,出为永嘉太守。
元嘉八年(431),宋文帝让他出任临川内史。
不久,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
元嘉十年(433)被杀于广州,时年49岁。
他好为山泽之游,尝与宾客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到临海,从者数百人。
他的山水诗能再现大自然之美,语言富有色泽和光彩,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人,曾在义熙七、八年(411-412)两次到庐山游览,与慧远友善。
·〔题释〕 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
关于庐山的诗歌
庐山独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先期汗漫九垓上。
黄云万里动风色? 苍苍树里闻。
早服还丹无世情。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手持绿玉杖, 日暮空闻钟,遂复经圆缺, 雷奔入海不蹔息,回崖沓嶂凌苍苍,一生好入名山游。
香炉瀑布遥相望, 沾裳春水边, 一条界破青山色,疑是银河落九天, 始见香炉峰,手把芙蓉朝玉京。
五岳寻仙不辞远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
庐山秀出南斗傍。
尝读远公传,狂歌笑孔丘,弥远不能辍。
瀑布 江 为 庐山正南面。
今古长如白练飞。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平流莫可群, 云开瀑布泉,灵派孰为分,银河倒挂三石梁, 并发上江船, 吾将此地巢云松, 青天削出金芙蓉,平途俄已绝,影落明湖青黛光,朝别黄鹤楼。
飞流直下三千尺。
泊舟浔阳郭。
除邓天台后。
惬心应在此。
峦垅有合沓,瀑布古来闻,千寻出白云, 斜月九江云。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九江秀色可揽结,谢公行处苍苔没。
金阙前开二峰长。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鸟飞不到吴天长, 名山都未逢,白波九道流雪山。
寒声终自远,大江茫茫去不还。
东林精舍近, 佳句向谁传。
好为庐山谣。
遥见仙人彩云里,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永怀尘外踪,往来无踪辙。
庐山瀑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琴心三叠道初成。
登高壮观天地间,愿接卢敖游太清。
但欲淹昏旦。
花映新林岸,冬夏共霜雪。
钟声知何处,屏风九叠云锦张。
昼夜蔽日月,兴因庐山发。
晚来风信好。
积峡忽复启,遥看瀑布挂前川。
题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翠影红霞映朝日。
万里朝沧海,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
闲窥石镜清我心
有哪些描写庐山的诗歌或者文章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
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白话译文【其一】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
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我本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加宽广。
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其二】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
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
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文人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文人蒋介石、毛泽东等.“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西北距中国特大城市武汉200千米,南至江西省省会南昌100千米,东及东北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汉阳峰为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仙,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著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庐山耸峙于长江南岸和鄱阳湖畔,西侧山麓为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千米,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山体四周悬崖峭壁,气势巍峨雄奇,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顶牯岭一带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溪流清澈,风光秀丽.山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山间经常云雾弥漫,宋代诗人苏东坡形容这种景象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与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庐山先后归属楚国境内的庐子国、庐邑,六国统一后,属九江郡.公元前201年,归属豫章郡,汉文帝时再属庐江国.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山,他在《史记》中记述:“余南登庐山,现禹疏九江”,“庐山”一名始有文字记载.公元前122年的汉武帝时,庐山属豫章郡柴桑县,221年孙权将柴桑县划归武昌郡后属武昌郡,至291年西晋惠帝置江州时又属江州浔阳郡柴桑县.367年,西林寺建成,慧远任寺院住持.405年,陶渊明于山中隐居,作《归去来兮辞》.412年,高僧慧远于山中逝世.467年,陆修静上山修道,住太虚观.483年,祥符观于紫霄峰麓建成,之后,栖贤寺和先天观(景德观)也分别于489年和536年建成,山上道教文化兴盛.1008年,白鹿洞书院扩建,师生总数空前壮大,并改白鹤观为承天观.1036年、1053年和1059年,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先后游山.1070年,《庐山记》及《续庐山记》问世.1072年,周敦颐隐居莲花峰,于自己居所内著书讲学.1080年、1084年和1094年,宋大文豪苏辙、苏东坡和黄庭坚陆续于山中停留、观光.1129年,金兵进犯南宋,庐山遭焚掠.1170年和1178年,陆游两度到访庐山.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重建白鹿洞书院.1181年,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讲学.1182年,朱熹拨钱三十万建白鹿洞书院之礼坚殿.1191年,山上的三叠泉开始为世人所知.1208年,扩建濂溪书院,《庐山列传》及《庐山旧志》先后问世.1324年,《庐山人物艺文志》二卷问世.1351年,白鹿洞书院遭兵火毁坏.1352年,西林寺、天池寺等均焚于兵火.1360年,陈友谅称帝江州,与朱元璋在山麓的鄱阳湖地区长期对峙.明洪武年间,庐山获封为“岳”,遂与五岳并列.1411年起,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经至讲经台,被设为禁山,清朝沿用.1436年,白鹿洞书院获重建,至1497年书院诸生逾500人.1573年后,黄龙寺、千佛寺、云中寺...
要关于庐山的文章,谢谢!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表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从而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庐山深藏文化的底蕴。
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一片壮丽天地,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
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
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
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
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
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
” 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灿。
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有用么?(*^__^*) 嘻嘻……)...
赞美庐山云雾的诗歌~要写一篇"加入我是庐山小导游"的赞美庐山...
匡庐仙境眼观雾如海,耳闻瀑布声.不虚众人赞,此处必仙匡.匡庐冬最美,最美当雾雪.好似雪中景,又似雾中雪.夕阳西下,夜幕笼罩了大地,牯岭上的云雾依依不舍地飘离,牯岭清楚地站立在眼前,星星点点的灯光点缀着这个如仙境般美丽神奇的城市,如同天上繁星,又如地上灯火,忽聚忽散.
要关于庐山的文章,谢谢!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表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从而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庐山深藏文化的底蕴。
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一片壮丽天地,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
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
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
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
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
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
” 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灿。
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有用么?(*^__^*) 嘻嘻……)
歌咏桐庐的诗词歌赋
仙境尘寰咫尺分,壶中别是一乾坤。
风雷不识为云雨,星斗何曾见晓昏。
天目溪源出于天目山,流经桐庐县城与富春江汇合,被郦道元《水经注》描述为“连山夹水,两岸对峙,……水木相映,泉石争辉”,“溪有十八滩,一滩高一滩”。
富春江美丽的山水风光,激发了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灵感和创作欲望,他们的许多诗文佳作,使富春山水之美得以艺术的升华,并永恒地留驻在人们心里。
悠悠渺渺涉寒波,故寺思归意若何?长忆孤舟三二月,春山偏赏富阳多。
《送僧归富阳》(唐 释。
皎然) 归舟一路转青萍,更欲随潮回富春。
吴地陆机称地主,钱唐苏小是乡亲。
葛花满地能消酒,屺子同心好赠人。
早晚重过渔蒲宿,遥怜佳句匣中新。
《送王少府至富春》(唐 韩羽)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云低远树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
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
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去问津。
《富春》(唐 吴融) 远岸齐如剪,澄江平似铺。
紫鳞仙客驭,金颗李衡奴。
冷叠群山阔,清幽万象殊。
严陵亦高见,归卧是良图。
《秋日富春江行》(唐 罗隐) 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
笋进饶当户,云归半在林。
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
《题小隐书室》(宋 范仲淹) 苦雨怜朱夏,小舟眠富春。
余生今可乐,归作太平人。
《宿富阳舟中》(宋 王十朋) 双橹摇江叠鼓催,伯符故国喜重来。
秋山断处望渔浦,晓日升时离钓台。
官路已悲捐岁月,客衣仍悔犯风埃。
还家正逢鸡豚社,剩伴郊翁笑口开。
《泛富春江》(宋 陆游) 不到江湖恰五年,歙山青绕屋头边。
富春渡口闲舒目,落日孤舟浪拍天。
《下口渡》(宋 范成大) 长山泷石片帆斜,小雨初晴目眩沙。
回首遥看富阳县,轻烟低照一丛花。
《晓发富阳县》(宋 方回)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我行三度至,风景数番新。
净碧迎窗入,空青拂面匀。
斑斓工点缀,瘦石自嶙峋。
《富春舟中选一》(元 李桓) 禹陵云气近,柏翠护禅关。
只有客常到,不如僧最闲。
春风浙江水,夜雨富春山。
爱此清居处,长歌日暮还。
《真觉院》(元 杨维桢) 山从天目下,潮到富春回。
此地扁舟去,吾生几度来。
林红晚日落,江白雨云开。
明日须停桡,呼童看钓台。
《浙江放舟至富阳》(元 张以宁) 鹳山台殿压春城,下奠群峰镇百灵。
半石浮鼋波影白,一沙横鮆树痕青。
钟鱼水国催僧饭,箫鼓江天送客星。
我亦浪游成底事?又随归雁落前汀。
《鹳山》(明 一初) 一山横出大江头,禹凿当年到此留。
地耸石根迎碧海,天移砥柱立中流。
社坛夜半风云合,城郭春深紫翠浮。
几度拂衣登绝顶,海门东去是杭州。
《鹳山》(明 陈观) 中沙潮落海天长,疏影纷纷下夕阳。
自是江心栖息处,月明何必忆潇湘。
《中沙落雁》(明 陈兴) 扬帆溯流上,秋色竞纷纷。
翠荇波仍绣,丹枫壁自文。
路疑千岭近,山为一江分。
夕照高低出,滩声远近闻。
薜衣过木客,椒洒奠桐君。
《自富春至桐庐道中》(明 王世贞) 扁舟入谷口,登岸坐苔矶。
异石千层出,孤泉一道飞。
风和梅放早,山僻鸟音稀。
日暮方回棹,钟声隔翠微。
《游天钟山》(明 王之献) 富阳秋色晚,高枕壮江门。
县僻山围屋,霜清水长村。
支流源带歙,浙岭细分源。
此日探禹穴,应知岳渎尊。
《富阳》(明 侯方域) 百里钱塘路,清江入富阳。
人家环水曲,山势压城墙。
客思同天远,秋来柳渐黄。
望中风物满,枫叶更含霜。
《富阳县》(清 梁佩兰) 十里江山指顾中,波光淡荡映晴空。
相看形势无如昔,共叹英雄所见同。
落照归帆千点白,晓星海起一丝红。
孙郎已去烟波没,当代谁兴百世风?《鹳山》(清 邵光尹) 驿路名山应万重,临江落日照青枫。
丹青莫讶黄公望,生长层峦迭嶂中。
《富春道中》(清 曾王孙) 江流绵淼曲围沙,村落纷纷聚水涯。
荷插翠移雪后竹,携筐青摘雨前茶。
谁家客泛三春酿?无数莺啼十里花。
本是太平饶气象,桃源久与种桑麻。
《长沙看桃花》(清 牛奂) 沿江无数好山迎,才出杭州眼便明。
两岸蒙蒙空翠合,琉璃镜里一帆行。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烟水萧疏总画图,若非米老定倪迂。
何须更说江山好,破屋荒林亦自殊。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三首》(清 纪昀) 秋水涨平沙,秋风送落霞。
隔江一行雁,飞入白芦花。
《中沙落雁》(清 王义祖) 潮落空江吹暮笳,孤城壁立浪周遮。
双台名士真千古,三国英雄第一家。
子久画添山翠重,赤松碑掩篆文斜。
西风隔岸芦花里,无数渔舟唱落霞。
《富春怀古》(清 王义祖) 水送山迎处,春江第一楼。
故乡多好景,欲别且勾留。
《丙子岁冬之官江右道中即事选一》(清 朱彭年) 城郭江天俨画图,高楼望眼入寒芜。
山连别县青难了,水浸遥空淡欲无。
犀甲千秋遗迹在,鱼竿终古寄情孤。
风帆片片闲来去,付与诗人一拈须。
《登春江第一楼》(清 王芮) 春江一带水潆回,桃李争春逐岸开。
惆怅东风残照里,钓鱼船载落花回。
《春江》(清 金士芳) 水折帆回到富春,暮春香霭锁江滨。
不平波似银光纸,如画山多荷叶皴。
飞鸟有情怜客梦,孤云无定滞归人。
隔船唤买鲈鱼美,我正秋风赋采莼。
《富阳》(清 顾恩来) 青山如画绕孤城,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