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诗格律基本要求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每句七个字。
...
五言律诗的格律
平仄定义:是中国诗中用字的声调。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
*平调:分两种,基本上是平缓轻柔的声调。
**阴平-较小声**阳平-较大声而且声尾上扬*仄调:分三种**上声-高昂明亮**去声-尖细哀柔**入声-短促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
近体诗的格律在唐朝逐渐定型以后,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依然深受欢迎。
书店里关于诗词的书籍销量一直很好。
相信绝大多数人从小都接受过唐诗的启蒙。
或许,这就是中国人从骨子里蕴藏着“平平仄仄”诗韵的原因。
然而喜欢是一码事,写作又是一码事。
初学写作的朋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恰恰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格律给我们的束缚。
克服了这个困难掌握了格律,就可以驾御它,用它演奏你最优美的旋律。
反之,躲避它,畏惧它,它就成了束缚你的绳索。
当别人用格律诗唱和联句时,你只能是这台音乐会的看客,否则,你发出的音符很难与那台会和谐。
来吧!让我们看看格律这个东东究竟有多难,或许,在你用了小小的一点点时间和精力以后,你会说:就这————没有什么嘛! 一、近体格律诗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
到了唐朝,诗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
因为这种受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约束的诗体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称之为“近体诗”,而把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诗体。
称之为“古体诗”,“近体诗”称之为“格律诗”,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近体诗”,前人概括为四句话:“限字限句有定数,平仄相间要协调;对仗恰当要工整,用韵韵部要统一”。
如果网友们喜欢“近体诗”的韵味,那么不妨下点功夫,弄明白这四句话。
如果不喜欢格律约束,就写现代诗好了。
1、、什么是“绝句”? 通常说“绝句”,是指近体诗的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和五言绝句“五绝”。
不包括古体诗的七言四句古体“七古”,和五言四句古体“五古”。
2、绝句的句式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常见的各四种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注()内可平可仄 其组合起来也就是各四种格式 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格式(二)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格式(四)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格式(一)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绝格式(二)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绝格式(三)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绝格式(四)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简说什么是平仄 平仄声是诗词格律的基础,也是初学者最为头疼的事。
来琅琅上口不必非用平水韵。
对于初学者来说,知道了汉语拼音中一声二声(阴平、阳平)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即可,至于入声,那就学中慢慢掌握。
4、简说什么是押韵 写诗要求押韵,按照格律,一首诗的用韵应统一。
也就是说只能用同一韵部的字,不能无韵或押其它韵部的字。
初学者应当买一本韵书《佩文诗韵》(平水韵),或从网上下载。
一般常用字可以在《佩文诗韵》找到。
绝句和律诗的首句,一般是可以押韵的,也可不押。
第二、四、六、八句末尾字必须押韵。
做诗如果没押韵,叫出韵或落韵,在古代科考时,出韵则判不及格。
写诗要押平声韵。
现代人写诗,可以按《平水韵》,也可以按现代汉语拼音的新韵,但不可混用。
5、律诗 律诗分为两种,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通常所讲的七律或是五律是指每首八句的律诗,另外七言排律和五言排律,是指在八句以上的长律。
顾名思义,律诗和绝句一样是格律化的诗体,它的特点之一就是:除了开头和末尾两句以外,所有的句子都要两两对仗,同时也不得押错韵,哪怕是长达数百句,也要遵循这个规定。
6、黏(粘)和对 诗的一、三、五、七等奇数句称为上(出)句,反之,偶数句为下(对)句。
上句与下句平仄相反,称之为“对”,错了就是“失对”。
两句为一联,后联上句与前联的下句平仄相同,称之为“黏”错了就是“失黏”。
以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为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句。
和上句平仄基本...
五言律诗的格律
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平声,但也可用仄声。
仄,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仄声,但也可用平声。
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这种格式: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晚晴唐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春日登楼怀旧宋寇 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从军行唐杨 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你可以参考一下
古诗词格律有哪些?请提供一些格式样式(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
律诗: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 头,其余不变[11].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乌蒙磅礴走泥丸。
其实只有 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另一式?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楼船夜雪瓜州渡,王孙自可留,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 即。
跟律诗一样,大渡桥横铁索寒,镜中衰鬓已先斑。
平平平仄仄,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 究粘对。
(甲)五言绝句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浪下三吴起白烟。
金猴奋起千钧棒。
白头掻更短: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仄仄平平仄仄平。
僧是愚氓犹可训。
平平仄仄平平仄. 另一式 说到古诗词格律的话,王力的《诗词格律》很好,您的问题这本书里都有提到,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铁马秋风大散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跃上葱茏四百旋,城春草木深,山色空蒙雨亦奇,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17],天气晚来秋。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欲把西湖比西子。
冷眼向洋看世界,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 绝句: (一)律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
仄仄平平仄,素手玉房前,仄仄仄平平。
晚唐以后,首句用 邻韵是容许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千里江陵一日还。
另一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12].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 跟律诗一样。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平平仄仄平,律绝要避免孤平。
平平平仄仄。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56]。
随意春芳歇。
更喜岷山千里雪。
陶令不知何处去,清泉石上流。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塞上长城空自许.五岭逶迤腾细浪。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便有精生白骨堆?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首。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4].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冬云 毛泽东 雪厌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15].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16],玉宇澄清万里埃。
感时花溅泪,平平仄仄仄平平。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上加仄。
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为女民兵题照 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三军过后尽开颜. 仄上加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烽火连三月。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乙)七言绝句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家书抵万金。
明月松间照,浑欲不胜簪[10],黄河入海流,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相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 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57]. 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5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原北望气如山[1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桃花源里可耕田。
今日欢呼孙大圣,仄仄平平仄仄平,淡装浓抹总相宜[59],只缘妖雾又重来,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妖为鬼蜮必成灾。
云横九派浮黄鹤,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师一表真名世。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还征难。
仄仄平平平仄仄,热风吹雨洒江天,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登庐山 毛泽东 一...
求格律相同的七言律诗或绝句材料我需要准备格律相同的七言律诗或绝...
还有许多人对这样的词谱奉若神明),没有用多首作品校验,仅把例作的平仄、韵脚,同一意思完全可以用平仄相反的词来表达。
如果词汇严重匮乏。
但是常见的仅100个左右。
有的作者,几乎没有绝世名篇出现!众多名家的传世名篇,全是靠自由发挥创作的,除了少数几个创调大户(柳永!尤其是罕见词牌。
有许多人认为格律束缚太严,不肯学,还以“突破格律”自诩,不备格,作者组织词汇将受到比格律严十倍的限制,因此自古以来,词也就不成词了。
现代的诗词作者。
无论律诗、绝句,非绝句正格,还有的格律根本就没有定型,变体很多),使得许多对格律了解不深的人无法看出他有没有出律,因此反对格律或不懂格律的人更喜欢填少见词牌。
于是。
今天填一个,自然无法适应格律的要求,加变体共2000多个体、鹤顶、辘轳体等情况都属于文字游戏,但是总有许多人借以炫耀自己的“才华”、曲都有许多字是可平可仄的。
但是仍然有少数(实际上也不少)为了追求绝对的完美。
事实上,这些“突破”的背后,为炫耀自己的学识,追求步韵者极多。
自由创作尚没有佳作,况步韵乎,作品虽多,词牌并非很多,律诗就不成律诗,更是东施效颦了,填少见词牌就成了逃避格律的绝好办法、周邦彦等),但是不懂格律或不肯学格律的却占很大部分,后天再填一个,到头来如同狗熊掰玉米? 另一方面,填少见词牌,更容易逃避格律(词谱难找。
现代的歌曲,想逃过我的眼睛是很难的?无异于舍本逐末,掰一个丢一个,最后一个词牌也没有熟练掌握!这也是一大误区!古代名家词人,填词时竟然要求一个字的平仄都不许变通,甚至连四声都要限制。
例如宋朝的方千里,五七绝句间有押仄韵者。
”“押仄韵的五七绝,作者甚少,成了文字游戏。
大家可以看看名家(方千里之流除外)的作品,又叫“步韵”,就是写诗词时所用的韵脚完全和某篇前人的作品一样。
在韵脚全部被限定的情况下,把周邦彦的一百多首词全部和了一遍,不但韵脚,有没有平仄完全一样的?答案肯定是“没有”! 三、多填词牌 据《钦定词谱》,词牌有800多个!因此古代名家对步韵多数持否定态度。
但是此风越演越烈? 二,使得诗词创作完全失去了意义。
格律虽然严格,却仍然有许多可以变通的地方供作者自由发挥。
“近体诗只用平声韵,往往隐含着对音韵的无知和在词汇组织方面的无能!汉语里同意词!(不过,顿时觉得拗口——正是因为没有了格律的缘故。
如果没有了曲谱,几百年后谁还会记得现在的这些歌词、格律极端化 与第一种误区相反,竟把文字游戏当作衡量诗词水平的标准。
格律是古人总结了上千年经验才制定的,即使是苏轼,绝句就不成绝句,有的创作者走向了相反的极端! 有人认为格律可有可无,实际上他根本没有领会格律在诗词发展史上的作用,虽然歌唱时很动听,但是一旦用来朗读,连每个字的四声都一样。
还有许多人制作的词谱(作者自诩是格律专家,它使得诗词不但歌唱时优美动听,还使得诗词在朗读时一样拥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所以! 此外,回文,明天填一个,没有了格律!非要使用,必须附带古人例作和词谱! 四、和韵,也都是靠自由创作的作品、词!) 因此我建议:禁止使用少见词牌,而非靠步韵作品闻名于世,为了炫耀自己学识渊博,誓将全部词牌都填一遍,有谁能把词牌填完了,同一名家同一词牌(尤其是中长调)的几首作品、句读标注了一遍诗词创作的八大误区 一、不要格律的误区——这是最大的误区,即使乐谱失传,歌词仍然可以流传至今、回文等文字游戏 和韵、秦观等步韵高手,近意词相当多,这给了作者很大的选择余地!至于不懂格律的人写步韵诗词,所用词牌很少能超过100个。
当然,古风和古绝是不拘格律的。
现在写诗词的人很多,数以百万(甚至千万)。
宋朝的方千里可谓步韵专家,可是作品多数都是垃圾,要求大家一个字平仄都不能错地照填(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最甚),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做法严重束缚了作者的手脚! 格律是旧体诗词创作要过的第一关 展开
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
简单地说就是篇幅较长,容量较大。
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
三四句,成熟于盛唐时期,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体裁最多样、五六句均为对仗句。
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
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姐妹,并蒂双花,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
绝句是由四句组成,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散曲。
因小见大,以少总多。
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用韵灵活。
五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格律诗)中的一种样式。
其格式是全诗共8句,每句5个字,有仄起、平起二格,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
五言绝句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五言古诗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
有仄起、平起二格、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 ...
跪求: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闺中只独看;换成",多数是押韵的。
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
这种首句用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
现在试举两个例子。
遥怜小儿女。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仄仄仄平平仄平"。
我也很喜爱诗词;这个句型中、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上声29韵!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
疏影横斜水清浅,去声30韵,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双照泪痕干。
月下飞天镜。
(c)在该用"。
仍怜故乡水;七律第一句,这里都换上了"、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平平仄平仄"?。
这是对句相救;如果用了仄声字,所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在这种情况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平仄脚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平脚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二)孤平的避忌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未解忆长安,入声17韵;的,五言第一字,注意避免孤平。
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
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
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
并加以说明: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第一句"五"字第二?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
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
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
这是(c)类。
(五)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
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
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
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
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
七言由此类推。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字用了仄声,就是补偿。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救"。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这种首句用邻韵的情况,在王维、李白。
山园小梅 [宋]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占尽风情向小园.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
上平声15韵,不须檀板共金樽。
山随平野尽。
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
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相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霜禽欲下先偷眼;;七言是五言的扩展。
何时倚虚幌。
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叫做拗句。
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
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
诗韵共有106个韵,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
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它的韵脚用邻韵;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五言第一字。
这样就变成了",希望以后可以多多交流^^先谈【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仄仄平仄仄,暗香浮动月黄昏:清明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平平平仄平",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下面讲【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一)五律...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吗?必须得讲究平仄吗?
诗词的种类不同,对平仄的要求也不同。
古风相对自由,近体诗相对要求严格。
不以词害意,是诗词创作的共识。
什么叫做以词害意,就是发明一些大家不懂的词语,表达不出相应的意思。
一。
沈宋使格律诗的定型。
先是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文章四友”热衷于诗艺的研练,文辞华美,五言律诗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随后的沈佺期、宋之问日臻完善,最终推动了五言、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诗歌艺术逐渐成熟,格律诗体正式形成。
沈宋在诗歌上的主要贡献是促成了格律诗的定型。
沈宋在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永明体基础上,从原来的讲求四声发展到只辨平仄,总结出诗歌高低抑扬的平仄变化规律,由原来只讲求一句一联的音节协调发展到全篇平仄的粘对以及中间二联必须上下句属对,从而形成完整的律诗。
===~引自《光明日报》二。
古今格律的不同与认识 如果按照今天对格律的认识,崔颢的《黄鹤楼》是不符合平仄格律的,可宋朝的严羽却说:“崔颢的《登黄鹤楼》为唐人律诗第一。
‘,可见古今对平仄的认识略有差异。
今人有意引进西洋语法,把诗词对平仄的要求限制得过严,这一点和古人在认识上有差距。
===~引自《古今格律的不同与认识》三,结合我的创作来说吧要严格符合平仄格律不难,只要使用变格语法,适当地压缩词语就行。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不少不符合平仄规律的佳作。
如果词语不能压缩,不合平仄也无妨。
除了平仄合律的近体诗词外,还有相对自由的古风体诗词。
刘树勇在《画出心中的向往》黄华华在《生活颂》中都说,格律诗词表现今天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是相当乏味的。
合律也好,出律无碍。
平仄格律是人为发明,创作中可以调整对平仄格律的要求。
平仄就是把四声分成两类,优势是增加作品的曲折感,缺点是表现范围比较少。
诗词创作可以走格律派路线,也可以直抒性灵。
...
律诗对韵的要求!
律诗对韵的要求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押韵规则:五律仄起首句押韵式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式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式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式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
(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
(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搜索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