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考的古诗词鉴赏诗人有哪些?诗人背景是什么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
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
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
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
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
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
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
(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
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
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
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生平事略 宋四家苏轼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
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
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
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
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
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
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
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
如何赏析古诗?
(1)鉴赏口诀: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
②怀古类。
③思乡怀人类。
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
⑤闲适类。
⑥借景抒情类。
⑦托物言志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
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
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
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
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
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舰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
”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二、诗歌内容、思想情感(一)、诗歌内容分类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
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
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二)、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年,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给一首古诗词鉴赏!要求1.高考诗词的难度的诗或词2.要诗人写诗的...
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临江仙① 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②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睛.③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④ 【作者】 1090-1138,字去非,号简齐,洛阳人.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进士,历任 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宋室南渡后,累官至参知政事.他以诗名世,亦工词. 有《简齐集》.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最初多咏水仙.故名.后用作一般词牌.又名《谢新恩》 《雁后归》、《画屏春》等.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别体甚多,皆用平韵. ②午桥:在洛阳城南.据《新唐书·裴度传》载,裴度曾建别墅于午桥,号绿 野堂,用作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宴饮吟唱之所. ③新晴:指雨后初晴时 的月色. ④渔唱:即渔歌. 【品评】 这是一首抚今追昔、伤时感世这作.上片“忆昔”领起,所展现的是当年 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这正是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而画面的中心 视点则是约会饮于“午桥”之上的“豪英”.“坐中尽是豪英”,表明同游者 无不英气逼人,豪气干云,为一时后杰.不难想象,欢饮之际,他们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是何等兴会淋漓.“长沟流月”三句刻画这群“豪英”欢会的环境, 而着力凸现其静谧与幽美,以烘托与会者的雅趣和逸兴.“沟”前着一“长” 字,使空间得以拓展;“天明”前着一“到”字,又使时间得以延伸,见出作 者等人欢饮达旦.同时,不说月光映水,而说“长沟流月”,造语即更为生动、 奇巧,又平添出几分幽约与朦胧;而“去无声”,则隐然若有华年盛事悄然而 逝的象征意味.“杏花”句巧妙在不着浓墨重彩,而致力于对“杏花疏影”的 淡勾轻勒,以切合午桥的地域特征和月夜的时域特征.涉笔至此,桥中豪英, 桥下长沟,桥畔杏花,桥上明月,已构成一幅动静制宜、形神兼备的雅人高士 夜饮图,而彻夜竞吹的笛声则是它的余韵悠远的画外音.下片折回现实,对靖 康之变所造成的旧交零落盛会难再的局面深致慨叹.融入其中不只是作者个人 身世的感伤,更有国土沦丧、时局危殆的忧愤.“二十余年”,点明下片所追 记的已是二十年多年前的往事.“如一梦”,则喻示了作者身经浩动、如历恶 梦的真实心境.“此身虽在堪惊”,传达出恶梦初醒时的魂悸魄动、胆颤心惊 之感,暗示他曾屡涉险境.“闲登小阁”句看似荡开笔墨,实则是以雨后新睛 时的月色绾合今昔,抒写月色虽好而欢会已矣的伤悼之情.“古今”二句写古 往今来多少兴与亡之事尽付诸渔唱樵歌,托出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慨,使全词的 意蕴更趋深广与厚重.
高考诗歌鉴赏技巧
片云天共远?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哀伤、悲愤。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先说宽慰话,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
下同,秋云暗几重”的理解、愉悦、激动;“何处泊”一词。
)(2)句意型题设问方式: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
通常从形象的色彩。
”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
(6)主旨型题设问方式。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词的形象,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秋风病欲苏,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
卷面回答时: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病欲苏”、指向、强度。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问,一时回首背西风;“秋风”是实景,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
③诗中提到“心犹壮”: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
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
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示例: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7)技巧型题设问方式: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明辨抒情方式。
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辨明表现手法。
A.衬托(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
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求: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
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
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示例二:阅读刘分攵《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更作荷心万点声。
”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答]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
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
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情深而不直露。
首句点明...
语文课上要演讲的1寻求一首较为著名的古诗词,及其背景、详细鉴赏...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
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
《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注释 ①凉州词:《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引《乐苑》云: “《凉州》,宫曲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
”邝陇右道凉州,治姑臧 (今甘肃武威)。
此诗用《凉州》曲调,并非歌咏凉州。
②北朝乐府《鼓角 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 愁杀行客见。
”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凉州词》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
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
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
“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
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解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名言: 诠释一: 《易经》中认为: 乾为马,坤为牛。
用马来象征天。
故,天行健,就不难理解,骏马以形容自强不息;坤为牛,以牛来诠释人之品德。
有些古句是不需要详细解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体味。
诠释二: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行健”与“地势坤”失去了对称,怎回事儿? 据帛书《周易》,“干”为“键”,“天行健”乃“天行键”,“键”乃“干”之古字,而“键”又训为“健”,串在一起: 天,行矣,干(键)。
干,健也。
据帛书《周易》,“坤”为“川”,“势”乃“执”,“地势坤”乃“地执川”, “川”乃“坤”之古字,而“川”又训为“顺”,串在一起: 地,执也,坤(川)。
坤,顺也。
“地”也有“原初的肯定性的强力”, “执”执力为“势”,所以“地执坤”变成了“地势坤”。
“执”执持、执守;“势”“势力”、 “形势”,坤之义大矣哉。
人参赞天地化育,参入“存在者之整体”,又能“复”,而得以“见天地之心”。
天、地、人,三才而两之,中道而行,何惑之有? 天行矣,干。
干,健也。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执也,坤。
坤,顺也。
君子以厚德载物。
诠释三: “天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
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这里我们就古诗词鉴赏命题形式与解题对策作一介绍,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示例]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
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二、形象意境类 A. 形象 [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
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
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B. 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山居秋瞑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
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
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示例]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 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四、思想内容类 [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
20首古诗加赏析
2.江 雪 千山鸟飞约,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
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
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
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
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
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
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
这首诗,也不例外。
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3、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4。
清平调词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5,清平调 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
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
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
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
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
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6.清平调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
古诗鉴赏,这是什么意思
(1)鉴赏口诀: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
②怀古类。
③思乡怀人类。
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
⑤闲适类。
⑥借景抒情类。
⑦托物言志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
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
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
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
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
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舰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
”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二、诗歌内容、思想情感(一)、诗歌内容分类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
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
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二)、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年,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