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赏析
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赏析】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
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
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
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
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
”(《致玛·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变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专门述说作者创作《红楼梦》的辛酸与苦衷的,也是全书唯一一首以作者身份出现的诗篇。
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红楼梦》这一旷世千古的奇书。
不仅在作者,就是在后人看来,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脂砚斋甲戌本评语)”。
诗中所谓的“荒唐言”实际上并不荒唐,它是对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无情批判和揭露。
既包括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经历;也包括宝、黛、钗爱情故事的悲欢离合;一书中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内部斗争等等。
“辛酸泪”一句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
作者创作《红楼梦》时已经由钟鸣鼎食的世家公子沦为“蓬庸茅椽,绳床瓦灶”的落魄书生,生活的艰辛和悲苦非言语所能尽述。
古今中外痴人不少,而曹氏独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的《红楼梦》一书是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最好诠释。
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赏析】 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现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
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员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小康生活。
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
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
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
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净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
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
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
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称为“俗谛”;后者才是真理,所以称为“真话”。
这副对联就是本着这种唯心的理论来嘲笑世俗人的。
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
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厌恶的那个社会现实,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而佛道两家也是否定现实社会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现成的理论武器。
须要辨明的是,作者并不是要通过其著作来宣扬宗教教义,而是根据他的需要把某些宗教观念拿来为我所用。
曹雪芹是极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否则他就不会竭一腔心血来写这样一部五彩摈纷的《红楼梦》了。
我们读《红楼梦》,主要应该看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而对带有虚无色彩的说教,则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清楚的认识。
中秋对月有怀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赏析】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
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
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
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
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庙里就...
结合红楼梦中的诗词作品,解析花的象征意义
中文摘要】:《红楼梦》里的“花”,屡次出现并被赋予情感色彩而成为意象的地方达几十处之多。
这几十处是作者曹雪芹的苦心经营。
在这样一部涉及内容丰富的古典名著中,“花”在很多处上升为“花意象”。
尤其是宝玉生辰时候的花名签更是集中地用各种花来分别预示几个重要人物的命运。
这里所说的“花”并非单指桃花、杏花之类,乃是富有情感之形态的象征物。
它们都是包含着深刻“悲”意象,象征并预示着大观园中女孩子们无法逃遁的悲剧结局。
【关键词】:红楼梦;花意象;红楼女子;悲剧命运 ABSTRACT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lowers", has emerged and is granted emotional color as images of dozens of local offices in circulation. This is the author Cao Xueqin dozens of painstaking efforts. Involved in such a rich classical works, "Flower" in many offices rise to the "flower images." Especially when the person got into Baoyu is focused more to spend each year in a variety of several important figures fate. It said "the flowers" is not simply refer to the peach, apricot flowers and the like, it is very emotional patterns plants. They are contained profound "sense" to the idea, a symbol and , the girls were unable to escape the tragedy of the outcome. Key word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flower images;a harbinger of Wonderland Park;tragedy of the outcome. 红楼梦中的花意象摭谈 引言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警幻仙子的开场曲,充满了梦飞云散、花落水逝的春天的悲歌。
花开是喜,花落则悲:喜的是“荣华正好”,悲的是“无常又到”。
“花”这一美丽的表象,经过作者的情感倾注,被赋予悲剧性的情感内涵,也就上升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花意象”。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警幻仙子给宝玉品“千红一窟(哭)”茶,斟“万艳同杯(悲)”酒。
这里的“千红”、“万艳”皆是花的代称,而这一“哭”、一“悲”,也给全书定了一个苍凉而凄婉的基调。
俗话说“自古红颜多薄命”,以花喻女子,正是因为其美丽而惹人怜爱,大观园中的妙龄女子,哪个不是如花一样“鲜妍明媚”? 李纨认为,除了黛玉,“别人不配作芙蓉”;宝钗则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由此可见,作者对女子的敬爱就源于她们的自然本性,而非世俗的“金玉”之性。
但谁又能想到花落时便是女子憔悴之时,即所谓“花残叶枯”。
书中不仅以“三春去后诸芳尽”的花事凋零来概指大观园诸多女子最终风流云散的结局,而且在某些具体情节中以花喻人来暗指和预示女孩子们各自的命运及未来。
所谓“悲”就是把美的事物毁灭了,花是美的,而花期是短的,更兼风雨之狂暴,所以,喜的花、悲的花,红的花、白的花,都在飘落中成为“悲”的意象。
花是女子身世飘零的意象 所谓女子命运之悲剧,纵观古今,莫过于早年夭折、所嫁非人、新婚丧夫、远嫁他乡、遁入空门这五种。
而《红楼梦》中便囊括了这五种典型的悲剧命运:早年夭折者如黛玉、晴雯、香菱;所嫁非人者如迎春、袭人;新婚丧夫守寡者如李纨、湘云;远嫁者如探春;遁入空门者如妙玉、惜春等等,而作者在归结这些悲剧的时候又一一赋予了其各自不同的花意象,这又一次使“花”从单纯的、没有感情的死物上升为女子命运与品性的代表:如黛玉是风露清愁的芙蓉、宝钗是艳冠群芳的牡丹、探春为瑶池仙品的红杏而香菱则是联春绕瑞的并蒂花……这与各人的性格、命运一一相合,堪称各人的命运之花。
(一)黛玉与宝钗:芙蓉与牡丹同为封建祭坛的牺牲品 林黛玉是小说中的第一女主角,作者在塑造其形象时多次以花来比拟她。
在《红楼梦》中以花拟人,拟得最妙的也是也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便是以芙蓉比黛玉。
书中第六十三回是这样描写黛玉抽签的:当宝钗、湘云和香菱都掣了各自的花签后,该轮到黛玉掣: 黛玉默默的想:“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
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 注云“自饮一杯。
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
除了她,别人再不配做芙蓉,黛玉也自笑了……。
[1] 记得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在其名篇《爱莲说》中描写莲之高洁用了“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词句。
可见,以芙蓉喻黛玉是旨在凸显其“出淤泥而不染”的脾气与本性。
这种独树一帜的孤傲与叛逆,终被封建制度所扼杀。
再来看薛宝钗。
宝钗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地位仅逊于林黛玉的人物,也是作者眼中另一个“美的极致”。
作者让她在怡红寿筵上抽得一枝牡丹签,并将其封为“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群芳之冠”。
关于宝钗抽签的具体情节,小说中是如此叙述的: 宝钗便笑到:“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
”说着,将筒摇一摇,伸手掣出一签,大家看时,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
题着“艳冠群芳,”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云“在席者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或新曲一杯为贺。
”众人看了都笑说:“好得很,...
贾宝玉诗词对红楼梦的思想文化内涵有什么作用
曹雪芹通过诗词曲赋出色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那些“代人捉刀”替作品中人物写的词,都能随着情节的变化、性格的发展展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更加深化。
这些诗词,大部分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但并非单纯的客观描摹,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个人不同的思想感情、表达不同的心境、表现不同的性格、寄寓不同的人生观。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和人物、故事紧紧揉合在一起,它们被熔铸在整个艺术形象之中,从而对不同人物的塑造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红楼梦的诗词有那些?全诗哦!还要有作者!
很多,选几首比较著名的。
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昏 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湘云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菊花诗 忆菊-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种菊-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供菊-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画菊-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簪菊-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菊梦-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访菊-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愁.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对菊-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菊影-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残菊-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 暂时分手莫相思. 咏柳 如梦令-湘云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西江月-宝琴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 偏是离人恨重! 如梦令-黛玉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 送我上青云! 大观园题咏 旷性怡情匾额-迎春 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 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文章造化匾额-惜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 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 景夺文章造化功. 凝晖钟瑞匾额薛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有凤来仪臣宝玉谨题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万象争辉匾额-探春 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 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 文采风流匾额李纨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世外仙源匾额-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全部诗词
林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潇湘妃子)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黛玉(潇湘妃子)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林黛玉 世外仙源匾额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黛玉代题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黛玉 题宝玉续庄子文后 无端弄笔是何人? 作践南华>. 不悔自己无见识, 却将丑语怪他人! 黛玉哭花阴 花魂默默无情绪, 鸟梦痴痴何处惊. 哭花阴诗 颦儿才貌世应希, 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 落花满地鸟惊飞. 林黛玉 题帕三绝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あ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琴曲四章-------------林黛玉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辍, 素心如何天上月. 林黛玉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 林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潇湘妃子)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黛玉(潇湘妃子)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林黛玉: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毯。
飘泊 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 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题帕 眼空蓄泪泪空垂 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 为君那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 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 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 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识香痕渍也无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是什么
十八世纪中页《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研究著作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最早研究《红楼梦》的是脂砚斋。
曹雪芹一边写,他一边批注。
与脂砚斋同时或稍后,还有些人在抄本上写下批注。
这些批注一并流传下来,后人通称为“脂评”。
十九世纪初期,也就是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士大夫有习之者,称为‘红学’”,自此就有了“红学”“红学家”的说法。
一般把至二十世纪初期“五四运动”以前的“红学”,称为“旧红学派”。
“五四”以后,以胡适、俞平伯等为代表的“新红学派”。
尽管有新旧之分,主要的工作却都相似,一方面对曹雪芹的身世、《红楼梦》版本等进行考证;另一方面搜求《红楼梦》中“微言大意”“皮里阳秋”之处,所谓评点和索隐。
或者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影射某人,甚至认为就是曹雪芹自己的身世;或者讨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比如:梁启超认为《红楼梦》“综其大较,不出诲盗、诲淫两端”;汪精卫则认为《红楼梦》是唤醒国人良心最好的教科书;蔡元培在1916年写的《石头记索隐》中,用反清复明的观点来索隐《红楼梦》,竟把曹雪芹举为反清复明的先驱。
胡适发表于1921年的《红楼梦考证》,与俞平伯发表于1922年的《红楼梦辨》,并称为新红学派的代表作。
它们与旧红学派不同之处,也只是体现在考据态度和研究方法论上。
解放以后,俞平伯1952年出版的《红楼梦研究》,周汝昌1953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等等,莫不是从“细密的考证、校勘”入手,达到论述主题、抒发感想的目的。
大陆的《红楼梦》研究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基本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甚至成了扣帽子打棍子的手段。
无论《红楼梦》思想内容如何,无论反映了多么复杂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但它所以能够不朽,却是文学价值、文学技巧的不朽。
而两百多年来的红学研究者,似乎忘记了这一点。
只有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从文学典型塑造的美学观点,对《红楼梦》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该书共分五章,分别是:人生及美术之概观;红楼梦之精神;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余论。
从这些章节标题我们可以看到,王国维的研究,根本上还不是属于纯粹文学范畴。
直到1984年由刘梦溪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中,收录的一百多篇红学文章,其中“艺术技巧研究之部”,仅有11篇。
而这11篇文章中,还有半数只是借“技巧”之名,而卖美学、概说、形象性格分析、甚至考证之实。
我觉得,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红学家都不是小说的实践者。
换句话说,他们是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的局外人。
就是当今被当作“红学”界泰山北斗的某些人物,都只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家,并非小说家。
正如罗德湛先生所说,“其学术价值固不容否认”,但对于希望通过《红楼梦》来学习小说写作的人来说,却“无异于隔靴抓痒,未免虚而不实了。
” 罗老先生在写作《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之前,在小说理论研究领域已是成就斐然,出版了《小说写作基本论》《小说写作研究》,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方面,出版了《四说论丛》《三国论评》,在大学和文艺函授学校,从事小说创作教学和指导多年,也是小说创作的亲为者,出版了长篇小说《高山青》和短篇小说集《雨后斜阳》等。
正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深厚的积累,才保证了这部著作,开创性的成功。
“写这些文论以后,心中不时仍有言犹未尽的感觉:因为那些论文虽已略具系统,毕竟所谈的还都是一些原理原则,仍不免流于空泛抽象,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未见得真能有何裨益。
这情形岂不似医科学生不能上解剖课程一样的遗憾!因此,乃使我兴起要‘解剖’一部作品用作示范的念头。
”“这部作品必须具有丰富的内容,杰出的技巧,高超的意境。
易而言之,它必须是一本最好的小说范本,最佳的小说教科书”。
也就是说,罗先生希望通过他的著作,让小说写作者,从细微精妙处学习《红楼梦》的写作技巧,认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李辰冬序曰:“这部书真作到了小说‘示范’作用”,“开一条研究红楼梦内容之道”,“红楼梦是否有价值,在罗盘先生这部书里,可以得到明确的解答。
”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共37部分。
既有纯以小说写作的观点,就《红楼梦》表现手法、布局结构、作品主题、文学价值、故事高潮、写作技巧、人物对话、人物性格等方面,作出的详尽评析。
也有《红楼梦》的欣赏、研究途径、对后世的影响,甚至电视剧的改编问题等内容。
就是没有那种凝眉蹙目从故纸堆中钻出来的,高深难懂而佶倨聱牙的考证。
虽是部学术著作,却不似通常的学术著作,象是一位板着脸孔的老师,耳提面命地在说学问,这里一个资料来源,那里一堆文献出处。
整部著作正文552面,没有一处注解,也没有一处需要注解,走笔行文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而象“薛宝钗怎样击败林黛玉”“宝玉、黛玉、宝钗的三角关系”,等关于贾、林、薛三人的恋情篇章,说理分析既鞭辟入里,又合情随俗,读之不由使人会心点头。
其实,初读《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时,很有些章节让我感到似曾相识。
不由让我想起二十年前读过的一套,上...
葬花词是《红楼梦》的重要诗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在书中的作用是...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
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
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考查对作品重要语段内容及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什么是语言修辞?以《红楼梦》诗词为例,谈谈汉语语音修辞的作用。
...
作用与影响:被称为“百科全书”。
首先,红楼梦是一部宣扬真善美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挚的爱情,友情和亲情,通过人性冷漠和温情的对比,超脱的美好生活和现实艰难的对比,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和渴望,当然,这种追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很难实现,而且在任何社会都很难真正实现。
追求真善美是每个不同的社会共同的愿望,到现在也没有过时,反而在一味注重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提倡,让我们把对物质的掠夺性消费的节奏放慢一点,平心静气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大观园里,姐姐妹妹可以生活在风景如画的园林,人在画中游,现实的我们离这种生活越来越远,可是我们却对自然的亲近之情越发强烈,我们都有着返朴归真的愿望。
在阶级社会,我们看到了宝玉众生平等的情怀,尊重服务人员,没有高低贵贱的观念,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弘扬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个反面典型,名叫善姐的丫头实非善良之辈,被平儿的反衬凸现了善与恶的区别,这种区别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其次,红楼梦是一部追求自由的作品,鲜活的人物们不仅追求爱情的自由,而且追求平等生活的自由,我们在红楼梦里面看到了大胆表达的小红,心高气傲的晴雯。
再次,红楼梦诗词,饮食,建筑,服饰都可以构成单独的艺术门类供今天的有同样爱好的群体欣赏,享受。
...
红楼梦的名句赏析
1、破足道人念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诗词鉴赏】 这首歌出现在第一回中。
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
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
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
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直正走投无路了。
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
这首《好了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
从宗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
这首歌就是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
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说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
所以他这首歌就叫《好了歌》。
《好了歌》的消极色彩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糟粕抛弃它。
因为作者拟作这首《好了歌》,是对他所厌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尽管是一种消极的批判,也有它的价值。
作者出身于一个上层的封建世家,亲自观察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亲身体验了贵族阶级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进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他强烈的愤感,他要痛骂,他要诅咒,《好了歌》便是痛骂的歌、诅咒的歌。
作者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
他倾注一腔心血,虚构了大观园那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塑造了那么多善良纯洁的少女形象,描绘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见,作者是多么懂得生活,有着多么高雅的生活情趣呀!有爱必然有憎,他描写贾赦、贾珍、贾琏之流猪狗不如的品德和行为,就是对他憎恶的对象的鞭苔。
而最后,无论他所爱的还是他所憎的,都一齐毁灭了,就使他堕入一种难以解脱的精神痛苦之中。
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再看他写的这类具有虚无色彩的东西,就能够把它放到适当的地位去理解了。
也就是说,作者世界观中尽管有虚无消极的一面,但同无爱无憎的和尚道士不同;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激情,岂能写出这样一大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来? 2、林黛玉的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诗词鉴赏】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
’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