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演变
我国诗歌形式的演变过程 我国的诗歌,从现有的可资依据的史料来看,最早的是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中收集的作品.其中的诗以四字一句的占多数,另一部分是诗句字数不等的长短句.而从句数上看,不论四字一句的诗或是长短句诗,都是有多有少,并不一致.既然《诗经》中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所以《诗经》作品的形式也就是我国诗歌最早的形式. 到了公元前三——四世纪,有楚国的屈原、宋玉等人写的楚辞流传下来.楚辞的形式是句数多少不定,句子字数不等,并在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 从汉代开始,通篇是五字一句的五言诗形式形成,取代了四言诗和楚辞的地位.当时的五言诗不限句数,可长可短,后人称为五言古体诗.与五言古体诗同时出现的还有乐府诗,乐府诗有五言诗,也有长短句. 到三国时,曹丕写了两首完整的七言诗.七言诗一直到齐、梁时才开始逐渐流行,而诗的格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 以后到了初唐,近体诗的形式已经确立,从此五言近体诗和七言近体诗形式一直保存下来,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并列.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类,绝句诗每首限定四句,律诗限定八句.另有一种排律,又称长律,不受句数限制,只须保持近体诗的格律,可以由十句到上百句不等.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中期,即唐玄宗开元前后,逐渐形成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五代到两宋,是词的全盛时期. 宋亡以后,在元代流行的诗歌形式是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类,套数又称套曲,小令只是一首曲,而套数是由几首曲组成.曲的形式接近于词,它与词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韵上比较灵活,也比词更口语化. 在新诗出现以前,我国的诗歌再没有新的形式出现.
诗歌的演变过程
我国诗歌形式的演变过程 我国的诗歌,从现有的可资依据的史料来看,最早的是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中收集的作品。
其中的诗以四字一句的占多数,另一部分是诗句字数不等的长短句。
而从句数上看,不论四字一句的诗或是长短句诗,都是有多有少,并不一致。
既然《诗经》中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所以《诗经》作品的形式也就是我国诗歌最早的形式。
到了公元前三——四世纪,有楚国的屈原、宋玉等人写的楚辞流传下来。
楚辞的形式是句数多少不定,句子字数不等,并在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
从汉代开始,通篇是五字一句的五言诗形式形成,取代了四言诗和楚辞的地位。
当时的五言诗不限句数,可长可短,后人称为五言古体诗。
与五言古体诗同时出现的还有乐府诗,乐府诗有五言诗,也有长短句。
到三国时,曹丕写了两首完整的七言诗。
七言诗一直到齐、梁时才开始逐渐流行,而诗的格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
以后到了初唐,近体诗的形式已经确立,从此五言近体诗和七言近体诗形式一直保存下来,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并列。
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类,绝句诗每首限定四句,律诗限定八句。
另有一种排律,又称长律,不受句数限制,只须保持近体诗的格律,可以由十句到上百句不等。
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中期,即唐玄宗开元前后,逐渐形成词这种文学形式。
经过五代到两宋,是词的全盛时期。
宋亡以后,在元代流行的诗歌形式是散曲。
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类,套数又称套曲,小令只是一首曲,而套数是由几首曲组成。
曲的形式接近于词,它与词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韵上比较灵活,也比词更口语化。
在新诗出现以前,我国的诗歌再没有新的形式出现。
中国古代诗词的演变史
先说诗:最早有记载的诗歌是《诗经》里面的内容,书成于春秋时期,接着一直到战国末期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到汉朝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以曹氏斧子为代表的建按诗派,诗歌盛行一时,再到魏晋时期诗歌流行为“玄言诗”,继而在南北朝出现了“山水诗”,随后是唐朝和五代达到了诗歌的全盛时期,大家云集。
接着是 宋、元、明、清,这阶段是 诗歌的转型和衰落时期,已经没有多少传世绝唱出现了 。
概括的说: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史就是:发端于春秋时期,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隋唐五代时期,衰落于宋元明清时期。
再说词:词是诗歌的变体,发端于唐末五代时期,代表人物是李煜,全盛于宋元时期,大家辈出,有豪放派和婉约派最具代表,元后再无传世绝唱,走向衰落。
概括的说中国古代词曲的演变史就是:发端于唐末五代时期,全盛于两宋时期,衰落于元明清时期。
中国诗歌的发展与演变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出它主要历经了从二言到四言,到骚体楚辞,到五言七言已经及杂言,到前格律诗,到最终形成的格律诗。
(包括古白话诗,以及词,散曲,和新诗,本文不作深究)这十一种主要形式。
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古代文学的河流里追本溯源,诗歌恐怕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如果从鲁迅所说的“杭育杭育”派的原始诗歌开始算起,那么,诗歌的历史也就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
流传至今的《弹歌》就是远古时候最美的诗歌。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相传黄帝所作的《弹歌》就是典型的二言诗,短短八个字概括了从制作工具到猎取动物的整个过程。
实际上就是二言古谣,也可称为原始歌谣,远古歌谣,太古歌谣或上古歌谣等等。
《礼记》和《易经》等古籍中也有类似的作品。
这类诗歌的基本形式就是歌谣,它产生与先民的集体生活密切相关,他们通过歌谣来传授生产技能,协调劳动节奏,表达内心感受,娱乐群体生活等等。
清代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收录了许多远古和上古时代的歌谣,如: 《尧戒》:战战栗栗,日谨一日。
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而发达的文化。
这个时期的诗歌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如《大学》中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但流传下来极少,部分保存在甲骨文和大型青铜器上。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大战中取得完全胜利,建立了新的奴隶制王朝。
周王朝起初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
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周文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王朝建立了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保留了大量的民歌。
春秋时期,四言诗已经十分成熟,作诗言诗蔚然成风,举凡庙堂祭祀、外交应对、亲朋酬答,都离不开诗歌的创作和应用。
中国文化进入了第一个繁盛期。
经过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它是最初一部以诗的艺术形式独树一帜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从音韵学上说它仍然属于上古歌谣,但是它与二言古谣有明显的不同点,赋比兴三大手法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
感情充沛,和现代作品几乎没有隔阂。
如爱情诗歌《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诗经》共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此后才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也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是封建制逐步取代奴隶制的转变时期。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儒、墨道、法、兵等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宣传政治主张,并互相辩论,形成了学术繁荣的“百家争鸣”局面。
春秋末期,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相继传入楚国,巫风盛行的这个地方,诗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屈原的创作使诗歌有了飞跃,创造了一种新诗体“楚辞”,诗歌获得了饱满的生命力,把先秦文学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峰。
西汉刘向把屈原及其宋玉等人的作品汇编而成《楚辞》,它是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诗歌总集。
与《诗经》相比,《楚辞》砌词以托意,词藻华丽,想象力丰富,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代就存在争议。
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
《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为屈原的作品。
其间荀子还著有篇幅相当长的杂言体的《成相篇》,以七言句为主。
“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
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怅怅。
” 诗中已经出现典型的上四下三结构的七言诗句,这种形式节奏明快,音韵顺口,便于流传。
近年秦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好几首类似的歌辞,可见这种歌谣体在战国后期曾经很流行,已经存在形成七言诗体的萌芽。
秦王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开国君臣多为楚人,所以楚辞和楚歌兴盛一时。
楚辞孕育了汉赋...
词的发展演变
宋词的发展历程前贤今哲多有论述,然因视角不同,观点亦异[1]。
本文则试图从词人群体的更迭、政治环境的变化、抒情范式的变革等方面来分期考察宋词的发展历程。
两宋三百馀年的词坛,先后共出现过六代词人群体[2],宋词的发展历程也相应地经历了六个阶段。
一、第一代词人群(1017—1067)的因革[3] 第一代词人群,以柳永(987?—1053?)[4]、范仲淹(989—1052)、张先(990-1078)、晏殊(991—1055)、欧阳修(1007—1072)等为代表。
另有宋祁(998—1061)、杜安世等人。
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都比较显达,除柳永、张先以外,差不多都是台阁重臣,其中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臣,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适意。
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
这一代词人,从创作倾向上可分为两个创作阵营:柳永、张先为一阵营,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宋祁等为一个阵营。
晏、欧诸人,虽然词作并不少,但都不是专力为词的词人,"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
不过,晏殊和欧阳修等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仍然有其创造性的贡献。
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抒情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在题材、艺术上也有所开拓创新。
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将艺术镜头由传统的青楼歌妓、红粉佳人移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的描绘生动传神,一洗秾艳的脂粉气,给词坛带来一股自然清新的气息。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将艺术视野延伸向塞外孤城,让"白发将军"和戍边征夫昂首走进词世界,尤其具有开创性。
伴随"白发将军"而来的,还有欧阳修笔下"挥毫万字"的"文章太守"(《朝中措》)、"四纪才名天下重"的元老勋臣(《渔家傲》),苏舜卿笔下"壮年憔悴""耻疏闲"的大丈夫(《水调歌头》)等抒情人物形象。
这些男子汉、大丈夫形象的出现,动摇了五代以来词世界由红粉佳人一统天下的格局,预示着男性士大夫的抒情形象,已开始进入词世界而欲与红粉佳人平分秋色。
十一世纪上半叶的词坛,是宋词的"因革期"。
既有因循传承,又有革新创造。
如果说,晏、欧们主要是因循五代花间、南唐词风,因循多于革新,那么,柳永则主要是对五代词风的革命,其革新、创造多于因循。
概括地说,柳永具有"三创"之功: 一是创体。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从而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与文本规范。
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和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中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辉煌的篇章(苏、辛名作多为慢词)。
同时的张先、欧阳修、杜安世、苏舜卿、聂冠卿、沈唐、刘潜、李冠等人也或多或少创作过慢词。
他们的推波助澜,也促进了慢词的发展。
二是创意。
柳永给词注入了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
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大多是表现普泛化的情感,词中的情感世界是类型化的、"共我"的情感世界,与词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分离错位,不像诗中的情感世界那样与诗人自我的心灵世界对应同一。
其中只有韦庄和李煜的有些词作开始表现自我的人生感受。
柳永沿着李煜开启的方向,注意把词的抒情取向转移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上来,表现自我的情感心态、喜怒哀乐。
他的"羁旅行役"词,就是倾泄他在仕途上挣扎沉浮的种种苦闷。
他的羁旅行役词中的情感世界,是"荡子"柳永自我独特的心灵世界,从而冲决了此前词中普泛化、类型化的情感世界的藩篱,给词的情感增添了个体化、自我化的色彩,使词的抒情取向朝着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回归、贴近。
此后的苏轼,虽然词风与柳永大相径庭,但在抒情取向上却是沿着柳永开辟的自我化、个体化方向前进的。
三是创法。
晚唐五代词,最常见的抒情方法是意象烘托传情法,即运用比兴手段,通过一系列的外在物象来烘托、映衬抒情主人公瞬间性的情思心绪。
而柳永则将赋法移植于词,铺叙展衍,或者对人物的情态心理进行直接的刻画;或者对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性、过程性进行层层的描绘,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不同的情感心态。
因而他的抒情词往往带有一定的叙事性、情节性。
从小令到慢词,体制扩大,结构有变。
柳永的铺叙衍情法,正适应、满足了慢词体制、结构变化的需要,解决了词的传统抒情方法与新兴体制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慢词艺术的发展。
后代词人,诸如秦观、周邦彦等,多承此法并变化而用之。
张先的年岁与柳永相仿而高寿,他享年八十九岁,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第二代词人陆续登上词坛后的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颇受新一代词坛领袖苏轼的敬重。
张先创造了不少脍灸人口的抒情写景名句,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
他创作...
诗歌的演变 简单些 在200字左右,速度
1.先秦的诗集以《诗经》与《楚辞》为代表。
诗经大部分是北方的诗风,而楚辞作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华夏族(汉族前身)与南方百越族融合,诗风突破了许多限制,更有南方味道。
2.汉代时乐府诗形成。
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
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3.到了唐宋时期经济发达人们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宽松,唐诗大部分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宋代以词著名。
唐宋的诗词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
4.元代以后古诗的黄金时代就不复存在了,诗词逐渐衰落,文艺上取而代之的变为曲、戏剧和小说。
其中元曲、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为其中的代表作。
宋词的演变史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贤、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晏殊与欧阳修生当承平之世,二人喜爱南唐冯延巳词,而又无冯延巳的经历与感慨,其所作词,或“风流蕴藉”“温润秀洁”而多带“富贵气”,或“疏隽”“深婉”而兼有“鄙亵之语”,与西蜀“花间”并有许多共通之处。
晏殊的《珠玉词》以及欧阳修的《近体乐府》和《醉翁琴趣外篇》,在思想内容上,未曾突破传统题材,在艺术形式上,也未见新的创造。
在北宋词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中,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张先、晏几道的创作,则已稍露宋人特色。
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
张先歌词创作,宛转典丽,思想内容虽未曾突破“花间”范围,但他创制了若干慢词,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晏几道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虽仍为“花间”式的令词小曲,但其“寓以诗人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黄庭坚《小山集序》),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不可视之为“追逼花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而已。
宋词发展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然而,在这一过渡阶段中,宋词的变革已经开始。
其中,第一位变革者就是柳永。
柳永比晏殊大4岁,比欧阳修大12岁,三人同属于北宋前期的歌词作家。
但是,柳永的影响却不限于北宋前期,而波及于整个北宋词坛。
柳永所走的道路与晏、欧完全不同。
晏、欧是政界、文坛的显要人物,柳永却是个“失意无聊,流连坊曲”的落拓文人。
但正因如此,柳永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他的创作广泛地接触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还反映了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部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而且,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
因此,柳永的创作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
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苏轼把词当作“诗之裔”(《祭张子野文》),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
《东坡乐府》中出现了〔沁园春〕“孤馆灯青”、〔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一类篇章,为北宋词坛增添异彩。
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卷四),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在欧、晏时,词的创作已不仅仅为了应歌,为妓女立言,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
苏轼的出现,促进了北宋词朝着多极方向发展。
一方面,柳永的影响极为深远,北宋慢词创作,自苏轼、秦观继起之后,更加兴盛;另一方面,苏轼同时及稍后,若干追随者学其作词,虽各有所得,却不拘一格,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柳、苏的“变革”及其相互竞争的结果,使得北宋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发展变革阶段中的北宋词,并非所谓“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两种流派所能概括。
在这一阶段中,除了柳永、苏轼的“变革”,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也为北宋词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秦观出于苏轼门下,他“自辟蹊径,卓然名家”(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他的词“俊逸精妙”(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与苏轼并不相近。
赵令畤为苏轼门客,学苏轼作词,亦未得其真髓。
但是,秦观所作〔调笑令〕10首(并诗),歌咏历史上许多美女的故事,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12首,将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谱入歌词,构成了大曲的雏形,不仅为后世戏剧之滥觞,而且也为多种风格的北宋词增加了品种。
此外,贺铸的歌词,“高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张耒《贺方回乐府序》),这同样也为发展中的北宋词增添了姿态。
北宋后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
在歌词创作的思想内容上,周邦彦“以旁搜远绍之才,寄情长短句”(刘肃《片玉集》序),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周邦彦“多用唐人语檃括入律”(《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并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宋词体的蜕变南渡后,歌词创作出现了新的情况。
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南宋时期的歌词作家,在各自不同的创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态度与方法进行创作,...
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杜甫的《石壕吏》格律教宽、八两句为尾联.绝句又叫"截句",语言流利,格调奔放,梁.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操吴戈兮披犀甲”(《国殇》),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也叫“骚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古风 古诗体,又称古风.3,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 古体诗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从意义上看;十言诗之始!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诗经·鹿鸣》"我有旨酒,有一点是一致的.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4.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很难区分.但是:诗歌辞赋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诗经·昊天有成命》",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如李白《静夜思》窗前明月光、鹭于飞.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这样就成了二、二、一、二式,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为了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对我国古代诗歌体式作一简要回顾.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我姑酌彼凹觥". 以下是一些经典古诗:古诗歌的常识,而不叫“古风”、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写它的人很少了、七,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不符合习惯、宋代鲍照等,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有一类杂言古诗.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七言古诗.光霜乡是韵脚.2.押韵、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东晋陶渊明. 俗话说,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 意义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但习惯上人们把《石壕吏》叫做“新乐府”.5.而杜甫的《三吏》《三别》虽然在形式上与“古风”同为五言,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或显言.《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二;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律诗的结构;五字为二、二、一;七字为二,所以出了这样的问题、鼓咽咽.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时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弹歌》".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从句式上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人们习惯上把杜甫的《茅屋》一诗叫做“七言古体诗”,而把岑参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体”,编者也明显看到了两诗的“异”:共八句、七言为代表、一、二,更易混淆.因为,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又九年级(上)知识短文《怎样读书》中说.人教版八年级(下)在《诗五首》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中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叫古风……”这里的叫法,也可不对仗、元曲,可见唐诗多么重要,从形式上看,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唐以后、时代及源流,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尤其是对于乐府,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断竹、续竹.”(《说诗□语》)晋、宋时、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请从句式、叙事,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古风、歌行体三类诗;五言诗之始,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下加缶字).在唐人看来,都有平仄的要求、风格特色的区别,从古代以来;六言诗之始.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是宋代人的发明.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周易》"、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