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3课时

时间:2020-11-30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3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教案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汉字《仓颉造字》有哪些第三、四课时

三,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杜。

5.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P77页、课外实践,搜集,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孟](2)关于谐音、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第六课时一?3.阅读后。

(板书课题 遨游汉字王国)二、整体阅读?(生自由发言)这节课,我们就来汇报大家开展活动的情况。

今天。

教师作适当评点,教师点拨。

1.学生汇报第一题。

[要点:A字谜;B谐音;C仓颉造字;D“册、典、删”的来历](1)关于字谜:请学生先独立猜出谜底: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

在活动中,你们有收获吗、作文都离不开汉字。

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

你们对汉字有更多的了解吗。

第三、四、五课时(说明?2.除了上述四种汉字有趣的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汉字有趣现象、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一定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首先有请主持人上场(音乐奏响)二、展示交流。

分 工,我是今天《有趣的汉字》展示活动的主持人***,同学们知道今天展示活动的主题是什么吗,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二。

(学生汇报,开展综合性学习、查找、整理资料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4.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香;对联;笑话]师问:能说出是哪两个字谐音吗?(3)关于仓颉造字:学生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传说。

(4)关于“册、典、删”的来历:学生读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三,教师相机点拨)2.打开书P77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揭示学习内容1.导语:我们平常看书、刘、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第 一 课 时一、激趣导入。

3.揭示内容。

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意识,他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也各不相同,下面有请第一小组给我们说一说汉字的起源吧!(一) 讲故事,了解汉字的起源组长:大家好,我们是彩云小组,我们主要给大家展示汉字的起源。

我们先分头找资料,把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在一起,主要是七种说法。

然后,我们把这资料制成幻灯片。

我们小组的六位同学一同设计,由我、汪跞和徐缘缘制作。

下面,我们给大家展示我们制作的幻灯片,我们会在展示的同时,让组员简要地介绍一下。

学生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介绍。

齐:同学们,让我们搜集更多有关汉字的资料,一同领略汉字的乐趣吧!谢谢大家!导:第一组同学的幻灯片做得很精致哦!以上七种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都只是传说。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体系又那么庞大,不可能是一人一时的突然发明。

汉字应该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汉字是表意文字,可是仔细读一读,你会发现乐趣无穷呢?不信,我们来欣赏谐音俱乐部的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二)谐音俱乐部1.古诗诵读组长:我们给大家带来了几首谐音的古诗,首先考考大家,看看大家能不能填出古诗中的空白。

学生填一填,大家读一读。

组长介绍诗中的谐音。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下多背几首古诗,做宣传中华文化的小使者。

2.书法对联组长:大家看,这幅字写得怎么样?这是由我班的小书法家洪韫伟同学书写的,下面有请他来给我们介绍他写的这幅对联!洪韫伟: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解释对联中的四个谐音:荷(何)藕(偶)杏(幸)梅(媒)郭敬文:这是我写的上联:两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谁能对出下联?下面同学来对: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说说这个故事。

组长:我们小组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暂时不出示)(小品表演)大意:过年了,一个卖豆芽的老汉请苏东坡为自己写一幅对联,苏东坡写下: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请同学读出正确的读音,并说出其中的意思。

导:怎么样,谐音俱乐部的同学表演得不错吧!精彩的还在后头呢!下面请同学们欣赏相声:《有趣的歇后语》3.有趣的歇后语相声:甲:(跟乙打招呼)咦,半月不见,瘦啦? 乙:我废寝忘食研究歇后语,能不瘦吗? 甲:歇后语? 乙:就是一句话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像生动的谜面,由后一部分回答才是本意。

甲:啊,是这样。

想来一定有不少收获。

乙:收获可大啦!这歇后语简练、生动、幽默、有趣,真是说不尽的好哇。

甲:啊!我来考考你,咋样? 乙:你就考吧! 甲:老鼠钻进书堆——— 乙:咬文嚼字。

甲:老鼠拉木楔——— 乙:大头还在后边呢。

甲:牛角上抹油——— 乙:又尖(奸)又滑...

小学语文人教版古诗大全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材简析《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牧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

牧童的诗词大意是什么?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古诗教案怎么写

给个例子给你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

古诗教案怎么写

给个例子给你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个步骤

以定风波为例课题:《定风波》科目: 语文教学对象: 高二课时: 1提供者:尹区英单位: 榆次四中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来源于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欣赏、评价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通过平时上诗歌阅读课时的穿插讲解,学生已经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把握;2.根据学生的检测成绩及上课的表现观察得出学生基础较差的事实,适合引导式教学;3.对于苏轼,学生高一的学习对其生平及风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

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桩.你途中遇雨会怎样?2.走进《定风波》去感受苏轼是如何面对人生风雨的?说说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现结合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知人论世: 1.知人:作者简介:苏轼(1)基本信息(2)人生经历:《定题金山画像》(3)成就风格:①成就 ②风格2.论世:背景链接:(1)乌台诗案一贬谪黄山(2)沙湖道中遇雨(二)全体感知:1.小序交代了什么关键信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都在描写雨中的情况吗?3.本词的词眼是什么?1.| 时间: 3月7日 丨地点:沙湖道中 丨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丨人物:仆人、同行、余.丨 情感:狼狈不觉→作用:说明了写作缘由。

2.→雨中事:踏雨吟啸 → 怡然自乐→雨后情:蓦然回首 → 云淡风清3.→一蓑烟雨任平生 / 也无风雨也无晴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内容,对词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把握。

1.从词中我们可以剖析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这首词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成就其艺术高度的?1.→一个拄拐杖、踩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难、藐视祸难、镇定从容、旷达洒脱的词人形象。

(1)雨中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2.表现手法:① 以小见大② 曲笔一语双关③ 对比④ 隐喻寄托(象征).学生合作探究,点拨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他人他物衬托对比),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学生从中可以分析总结出分析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以及着手点。

整体系统的了解一下诗歌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掌握这几类表现手法的含义并可以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轻而易举地分析。

作业处理:写日常小事一桩,来反应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求:以小见大的手法,300字左右)评价归纳定 这人:苏轼风 这景:风雨波 这情:旷达课堂练笔/课后练笔培养学生的及时运用一些高超的技巧来构建文本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1. 学生系统的具体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 本课内容有些过多,学习对词的表现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对比及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一语双关仍有待拓展。

3. 学生互动积极,真正做到了学生自己“动”起来。

八、板书设计定 这人:苏轼 一智者//达者风 这景:风雨 ——自然//人生波 这情:旷达洒脱

古诗所见的教案怎么写

一、课文概述《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

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

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 “快乐的夏天 ”主题相吻合。

二、教学理念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

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

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会认1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

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五、教学方法1、课前准备,搜集一些赞美夏天的小诗。

2、强调课前预习,了解古诗 ,认读生字 。

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

3、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营造学诗氛围。

4、诵读法:多形式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4、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进入古诗意境。

5、联系生活法:将课堂与生活有效整合,知道夏天是美好的,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从而热爱夏天,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设计13、古诗《所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诗、林”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1、强调课前预习,了解课文,认读生字,并学会组词。

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

3、阅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4、学习探究法。

5、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揣摩作者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6、联系生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师:小朋友,你们会背有关春天的古诗吗?谁来背背?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夏天的古诗。

板书:古诗)(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对再次学习古诗的兴趣)2、(出示课文插图):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在一个夏日去树林里,树林里的画面吸引了他,于是他把他所看见的画面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板书课题)(请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师一齐来写课题《所见》,并齐读两次。

)(设计意图:揭题,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所见》的情境。

)二、初读古诗、识字1、引导学生看课文情境朗读视频后说话:诗人看到了什么?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牧童 黄牛 林 蝉2、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所见》。

(播放音乐,师范读课文)(多么有意思的一首小诗呀,你们想读吗?请小朋友打开13课,自由读课文《所见》)(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感受课文。

)3、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的生字多读几次,要求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在教学中,初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读题质疑,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

着重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4、(看到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生字宝宝也跑出来跟你们见面了。

看,它们来了)学习生字词(出示课件):古诗、所见、林樾、牧童、黄牛、闭口、立正自由拼读--看拼音个别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字词理解指导:“牧童”、“蝉”出示蝉的图片、“闭口”、“立正”用动作来表达)5、学会了生字,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把生字记下来呢?出示生字:诗、林、立、童、黄、闭)让学生两人一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

描写童年的古诗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伦,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牧童 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 过 安 仁 1?课文简说。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

李白 行路难(1) 教案

第一篇 ◎ 总体构思 这篇课文集录的五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唐宋明三代,风格各不相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意境深邃悠远。

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作者的心志,抒发了人生情怀。

课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引用的典故较多,音韵铿锵有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宜立足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而培养学生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同时,指导学生背诵积累一些古代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计划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宜以学生的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进而深层次挖掘古代诗词丰富的内涵。

教师可用录音或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对疑难处加以点拨。

由于课文容量较大,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二、 检查预习: 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 爝火 彝 虞 煜 砌 麾 炙 (答案略) 三、 导读〈行路难〉: 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

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

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感情朗读。

学生先自由朗读一边,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回到开始关于这首诗的读法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体会。

四、导读《凉州...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