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的诗词
反攻下汀州龙岩 1929年6月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
铁军真是铁,一鼓下汀龙。
忆亡1932年秋余妻肖菊英,不幸牺牲,草草送葬,夜来为诗,哀哉。
泉山渺渺汝何之?检点遗篇几首诗。
芳影如生随处在,依稀门角见冰姿。
检点遗篇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
人间总比天堂好,宿愿能偿连理枝。
依稀门角见冰姿,影去芳踪我不知。
送葬归来凉月夜,泉山渺渺汝何之。
革命生涯都说好,军前效力死还高。
艰难困苦平常事,丧偶中年泪更滔。
乐安宜黄道中闻捷1933年3月1933年3月,军行乐安、宜黄道中,闻黄陂大捷,敌之第四次“围剿”被粉碎矣,喜赋。
千崖万壑供野宿,羊肠鸟道笑津迷。
半夜松涛动山岳,中天月色照须眉。
工农儿子惯征战,四破铁围奇中奇。
哭阮啸仙、贺昌同志1935年4月环顾同志中,阮贺足称贤。
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
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
哀哉同突围,独我得生全。
登大庾岭1935年秋1935年秋,时闻何梅塘沽协定。
大庾岭上暮天低,欧亚风云望欲迷。
国贼卖尽一抔土,弥天烽火举红旗。
偷渡梅关1935年冬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
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
野营1936年春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野营转战车。
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
微石终能填血海,大军遥祝渡金沙。
长夜无灯凝望眼,包胥心事发初华。
油山埋伏1936年春走石飞沙大地狂,空山夜静忽闻狼。
持枪推枕猛起坐,宛似鏖兵在战场。
赣南游击词一九三六年夏天将晓,队员醒来早。
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
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
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
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
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
几番梦不成。
天放晴,对月设野营。
拂拂清风催睡意,森森万树若云屯。
梦中念敌情。
休玩笑,耳语声放低。
林外难免无敌探,前回咳嗽泄军机。
纠偏要心虚。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
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
捉蛇二更长。
满山抄,草木变枯焦。
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
再请把兵交。
讲战术,稳坐钓鱼台。
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
乖乖听安排。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
革命强中强。
勤学习,落伍实堪悲。
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
前进心不灰。
莫怨嗟,稳脚度年华。
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
铁树要开花。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1936年8月1936年,余游击于赣南五岭山脉一带,往来作战,备极艰苦。
8月值余35岁生辰,赋此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雪中野营闻警1936年冬风击悬冰碎万瓶,野营人对雪光横。
遥闻敌垒吹寒角,持枪倚枕到天明。
赠同志1936年冬二十年来是与非,一生系得几安危?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
梅岭三章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无题1936年冬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
七律·寄友一九三七年春,敌寇策动侵华日急,国民党反动派对我之“清剿”更烈。
余辗转游击于五岭山脉,时红军主力西去秦陇,消息难通。
而阮啸仙、贺昌、刘伯坚诸同志相继牺牲。
每夜入梦,故人交情,不渝生死。
游击各同志又与余分散活动,因诗以寄意。
风吹雨打露沾衣,昼伏夜行人迹稀。
秦陇消息倩谁问,故交鬼影梦中归。
瓜蔓抄来百姓苦,萁豆煎时外寇肥。
叛徒国贼皆可杀,吾侪南线系安危。
悼章太炎先生1936年12月朴学精义辨华夷,转俗成真真向俗。
漫骂天下疯人惯,晚岁缄默恨有余。
读书绝句1937年偶得《红楼梦》、《论衡》、《弘光实录》、《桃花扇》、《三国志》诸书,翻阅数四,皆20年前过目者,赋诗志感,1937年。
读《红楼梦》借题书愤事堪哀,幻梦金陵十二钗。
封建兴亡指点尽,山河寸寸劫余灰。
读《论衡》早年颇爱王充书,问孔刺孟气象殊。
此日摩挲重读遍,青灯有味忆当初。
读《弘光实录》江左人才推司马,终惭介弟列清班。
抗敌精忠兼将略,前身应是文文山。
读《桃花扇》一部亡国史,遗恨字字新。
贱哉侯方域,辜负李香君。
读《三国志》论人物君才雄武自桓桓,更有文章启建安。
何事临终思卖履,魂兮飞不到江南?(曹操)决策任能亦自雄,武功文治霸江东。
称臣魏阙白圭玷,风骨嶙峋负阿兄。
(孙权)编席织履英雄事,何必龙种假托真?遗恨吞吴毁大业,入川得意负先生。
(刘备)君诚俊杰识时务,应叹刘郎非上材。
可痛追思法孝直,当年鱼水等尘埃。
(诸葛亮)刘备寄居如养虎,曹公秣马未收兵。
江东诸将善防御,顾曲周郎能进军。
(周瑜)髯也何堪号绝伦,东南大事付卿身。
荆襄冒进同盟失,自大骄矜误一生。
生查子·国共二次合作出...
陈毅青松古诗
《青松》为陈毅诗作,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
原文: 《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译文: 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仔细看一看,这青松又高又直,要想知道这青松又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陈毅(1901~1972年)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字仲弘。
四川省乐至县人。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回国。
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负责政治工作。
同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
1928年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72年于北京逝世。
遗著编为《陈毅诗稿》《陈毅诗词选》《陈毅军事文选》。
...
老一辈革命家(如毛泽东,陈毅等)诗词一首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
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
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
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
〔东溟(míng明)〕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
这里指广东。
陈毅的故事
陈毅元帅 陈毅(1901~1972年),名世俊,字仲弘。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1901年8月26日,陈毅在四川省乐至县劳动镇出生,曾任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军第25师73团党代表、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红四军军委书记、江西军区司令员、新四军军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上海市市长、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他于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人。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回国。
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
同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
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建国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长。
还曾任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外交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
是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2年1月6日,因患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
有多种军事、政治论著和诗词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
【又】陈毅(1912.12.4—2002.7.26),1912年生于贵州省遵义县。
1929年参加革命。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参加八路军。
曾任新华社山东总分社社长、八路军一一五师宣传部部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政委、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后勤部政委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建国初期,他在陈毅元帅的直接领导下工作。
毛泽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建议他将名字改成了“陈沂”,从那以后,此陈毅就“变成了”陈沂。
2002年,陈沂因病在上海逝世。
【又】陈毅(1873 —?) , 字士可, 湖北黄陂人。
清末历任学部参事、图书馆纂修、宪政馆统计科员 等职, 精通边疆舆地。
中华民国建立后, 任大总统府秘书、蒙藏院参事。
1914 年9 月至1915 年 6 月, 陈毅以北京政府全权专使顾问身份参与签订《中俄蒙协约》的恰克图谈判。
1915 年6 月, 被任命为中国政府驻乌里雅苏台佐理专员。
1917 年升任驻扎库伦办事大员。
1919 年12 月驻库办 事大员被裁撤, 陈毅奉调回京, 改任豫威将军。
1920 年8 月任西北筹边使, 旋改库乌科唐镇抚 使, 成为外蒙古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1921 年2 月, 旧俄恩琴白党攻陷库伦, 外蒙古再次宣布“自治”, 陈毅被北京政府免职。
陈毅故事 建国初期,陈毅(1901一1972年)在上海任市长。
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安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
陈毅上台便说道:“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 ‘精兵简政’撤下去吧。
”会场上立刻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即兴的幽默,使全场听众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
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
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
“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
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 元帅回乡,遇到家乡的桥刚竣工,有人提议将该桥命名为元帅桥,陈毅听后说:“要不得,劳动人民是最伟大的,还是取名劳动桥。
”该乡也同时改名为劳动乡!
古诗《梅花》(陈毅)的意思
1、译文 冬天到来的时候,其他的花都耐不住寒冷而凋谢了看不到踪迹,只有红梅不畏严寒,迎霜傲雪地绽放。
2、原文 梅花 陈毅 隆冬到来时, 百花迹已绝。
梅花不屈服, 树树立风雪。
3、作者简介 陈毅 (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
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
陈毅的《梅岭三章》
陈毅《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24师和地方武装共1.6万人,遭到敌人残酷围剿,大部损失。
何叔衡、毛泽覃等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
敌人占领中央苏区后,残酷杀戮革命干部和群众。
据有的材料说,瑞金被杀达12万人,宁都被杀绝的有8300多户,闽西被杀绝的有4万多户。
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青山巍巍,绿水长流;古道悠悠,雄关屹立 梅关,位于大庾岭(今江西大余)海拔七八百米高处的巅峰。
唐开元四年,左拾遗张九龄奉诏开凿岭南驿道,以连结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推进岭南经济、文化发展。
3年功成后,两侧植梅,梅关因此得名。
当年古驿道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因此有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
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诗中有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岭南的荔枝就是通过这条驿道,由飞骑日夜兼程至长安,而色味不变。
1934年10月31日,8万多参加长征的红军大部队突破封锁后,经由此关,折而向西,直逼湘粤边境。
陈毅因为在兴国老营盘战斗中负重伤,未能参加长征,于是在粤赣边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其中多次往返穿越梅岭。
这里号称“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树木遮天蔽日,漫山遍野,山中有洞,洞洞相连,便于部队隐蔽,保存实力。
项英、陈毅确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行动方针,开始了在赣粤边界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游击生活。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
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
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
……”陈毅元帅一篇《赣南游击词》,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年红军在艰苦环境下的斗争生活。
1936年冬,陈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
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20多天。
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
因担心不能脱险,陈毅危机时刻写下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
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陈毅与《梅岭三章》诗词为伴,将革命进行到底。
但《梅岭三章》诗词能有幸与后人见面,其夫人张茜当记一功。
1940年,盘踞苏北的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同年十月,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新四军。
此时,著名的黄桥战役开始了。
国民党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和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调兵三万,齐头进攻黄桥。
新四军为了生存和抗日,只好被迫应战,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我军顽强反击,予敌军以重大杀伤。
正当前线决战时,敌方配合八十九军作战的保安四旅一部百余人,在战场上溃退下来,不辨方向,一直冲到距陈毅指挥部200米处,而新四军当时全军出击,总部已无保卫部队。
得到好消息的李守维,叫嚣要“活捉陈毅”。
面对窘境,陈毅一面从容自若地立即组织机关工勤人员迎击敌军,一面命令其新婚妻子张茜,把所有文件立即烧掉,以防落入敌军手中。
做机要秘书的张茜,一边烧文件一边看文件的内容。
当看到《梅岭三章》诗稿时,张茜犹豫了,她浮想联翩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的烽火岁月,深谙陈毅一生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于心不忍,便问:“老总,诗稿也要烧掉吗? ”陈毅说统统烧掉。
张茜对《梅岭三章》爱不释手,又问: “老总,我替您保存诗稿吧?!”陈毅不作声了。
《梅岭三章》就这样被张茜“救”了下来。
由于陈、粟反复谋划,部署周密,相机反击,结果,新四军以五千人战胜了敌人三万兵,创造了军史上的一个奇迹。
解放后,陈毅对《梅岭三章》原稿进行了修改。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工作的张茜,遵照陈毅的意愿,亲自选定《陈毅诗词选集》,并把《梅岭三章》作为首选,然后公开出版。
下面不妨将陈毅当年的《梅岭三章》诗稿与解放后公开发表的,我们从课本里读到的《梅岭三章》,作个对比,以飨读者。
《梅岭三章》诗稿与修改稿对比 (一) 绝命今日意若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十万旌旗斩阎罗。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廿年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种遍革命花。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可以看出,虽然陈毅对《梅岭三章》诗...
陈毅的诗《青松》的背景和解释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中心思想 : 赞颂了人的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和那个特定时代的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坚强的精神。
简介: 《青松》一题,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
《冬夜杂咏》:这一组诗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
共12题19首,这里选其中一首。
发表时有小序云:一九六0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
起坐写小诗若干段,寄兴无端,几乎零乱。
迄今事满一年,不复诠次。
送登诗刊,以博读者一粲。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记。
诠次,选择、归类及排列的意思。
粲,形容笑的样子。
仲弘,是陈毅的字。
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
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
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
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又像松一样挺直起来。
那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因为充溢其中的豪气激荡其中的力量而挺直起来。
在压与挺的抗争中,我们似乎同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涤荡,因为在这种抗争中,展现了那个时代飞扬凌厉的热情,展现了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读这首诗,总让人想起陈总的形象。
想起那刚毅的面孔。
勃发的神采,光明磊落的胸襟,刚直不阿、任何时候也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人格。
真是文若其人。
如果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充溢着一种帝王之气,那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也只有刚傲沉毅、满怀将帅气度的陈毅能够写出来!也许作者在这里的主要目的不是抒写个人。
冬夜大雪,作者辗转难眠。
1960年那是全国人民都在经受考验的时期。
特大的自然灾害,党的工作失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背信弃义,帝修联合反华,正使中国内外交困。
正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作者作为国内领导人,胸怀的是祖国的命运,承受的是民族的困厄,他考虑的是决不能丧失民族气节,不能丧失原则和立场,向各种反华势力妥协。
而这时,全国人民正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迎接困难,战胜困难,顶住了世界性的修正主义的逆流。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正是对我们的党和人民,对雄气勃发的时代精神的盛赞。
也许正是作者人格和时代精神相互融合,内外互动,共同投射在青松这个特定的象喻上,才使这首诗有一股凛然大气,读来令人感动。
...
有关雁门关的诗词句
1、题王昭君董必武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2、再过雁门关陈毅百尺雄关气郁森,驱车登览感丛生。
能兵李牧难终任,多计刘邦仅免身。
慷慨捐躯悲继业,从容谪戍念南星。
纷纭千古伤心事,端绪由来封建根。
3、谒杨无敌祠[宋]苏辙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大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常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4、风土记。
李牧祠[宋]司马光椎牛晌壮士,拔距养奇才。
敌帐方惊避,秦金已暗来。
旌旗移幕府,荆剌蔓丛台。
部曲依稀在,犹能话郭开。
5、三垂冈[清]严遂成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6、题李克用墓[清]顾炎武唐纲既不振,国姓赐沙陀。
遂据晋阳宫,表里收山河。
朱温一篡弑,发愤横琱戈。
虽报上源仇,大义良不磨。
竟得扫京雒,九庙仍登歌。
伶官陨庄宗,爱壻亡从珂。
传祚颇不长,功名诚足多。
我来雁门郡,遗冢高嵯峨。
寺中设王像,绯袍熊皮鞾。
旁有黄衣人,年少神磊砢。
想见三垂冈,百年泪滂沱。
敌人亦太息,如此孺子何!千载赐姓人,流汗难重过。
7、发南楼度雁门关再过雁门关 陈毅百尺雄关气郁森,驱车登览感丛生。
能兵李牧难终任,多计刘邦仅免身。
慷慨捐躯悲继业,从容谪戍念南星。
纷纭千古伤心事,端绪由来封建根。
[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陈毅元帅(1901-1972),不但是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而且是著名的诗人,著有《陈毅诗词选集》等。
建国前夕,陈毅曾两次亲临雁门关。
1947年12月风雪过雁门关,高吟“朔漠庆土改,满蒙是同舟。
”1948年春,第二次过雁门关,创作了本诗。
《再过雁门关》是作者“驱车登览” 雁门关抒怀。
展眼望去,雁门关雄伟森严。
想到千古将士为戍守雁门关的悲壮气概,不禁百感丛生。
战国大将李牧守关,被奸臣陷害;汉高祖刘邦追击匈奴差点丧命;宋代杨继业慷慨捐躯。
怀念明代吏部尚书、东林三君之一的赵南星,削籍戍守雁门关至卒。
如此“伤心事”,归根到底是封建专制制度所至。
隐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统一祖国,使雁门关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题王昭君董必武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注释]董必武(1886-1975),湖北黄安人,革命家,法学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
工于诗词,主要著作入编《董必武选集》。
《题王昭君》是董必武1963年登临雁门关所作。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公元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首领)主动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
汉元帝诏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王昭君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过雁门,历时一年多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王者之妻)。
《题王昭君》是董必武赞扬王昭君为了国家安宁“识见高”。
劝告有些文人墨客莫说三道四,那是徒劳无益的。
谒杨无敌祠[宋]苏辙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大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常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注释]苏辙(1039-1112) 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永州、岳州、许州。
自号颍滨遗老。
文学上很有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为文以策论见长。
工诗,亦能词,著有《栾城集》等百卷。
死后谥文定。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2),苏辙奉命贺契丹主生辰,路过古北口,谒杨继业祠,作诗28首。
《谒杨无敌祠》是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之六。
“杨无敌”是民众对杨继业将军的颂称。
杨家将的祠庙,全国只有两处,一在山西雁门关下,另一个在古北口。
杨继业及其后代(统称杨家将)战死于雁门关。
古北口在今北京密云县,是当时辽国的势力范围。
传说,辽国契丹人敬佩杨家将的忠勇,在古北口修建此庙,希望辽国将士学习杨家将。
周子隐(236—297),原名周处,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
周子隐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
后来悔过自新,立志成人,功业更胜其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赞誉。
周子隐晚年在西晋做官,刚正不阿,被派往西北讨伐叛变,遇害于沙场。
苏辙把杨继业比作周子隐,歌颂他们为国壮烈牺牲的英勇气概!周子隐著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
李牧祠[宋]司马光椎牛晌壮士,拔距养奇才。
敌帐方惊避,秦金已暗来。
旌旗移幕府,荆剌蔓丛台。
部曲依稀在,犹能话郭开。
[注释] 司马光(1019-1086),字公实,号迂叟。
原籍山西夏县。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温国公,谥文正。
他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让、刚正不阿。
从小有“司马光砸缸救人”的美传,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李牧...
陈毅的《梅岭三章》翻译
[编辑本段]原文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1934年8月28日,陈毅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兴国战役中,右胯骨中弹受伤。
同年十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项英、陈毅等同志被留了下来,在赣粤边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6年冬天,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的九死一生之际,陈毅“伤病伏草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他那豪气入云的“绝笔”——《梅岭三章》诞生了。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24师和地方武装共1.6万人,遭到敌人残酷围剿,大部损失。
何叔衡、毛泽覃等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
敌人占领中央苏区后,残酷杀戮革命干部和群众。
据有的材料说,瑞金被杀达12万人,宁都被杀绝的有8300多户,闽西被杀绝的有4万多户。
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青山巍巍,绿水长流;古道悠悠,雄关屹立 梅关,位于大庾岭(今江西大余)海拔七八百米高处的巅峰。
唐开元四年,左拾遗张九龄奉诏开凿岭南驿道,以连结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推进岭南经济、文化发展。
3年功成后,两侧植梅,梅关因此得名。
当年古驿道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因此有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
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诗中有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岭南的荔枝就是通过这条驿道,由飞骑日夜兼程至长安,而色味不变。
1934年10月31日,8万多参加长征的红军大部队突破封锁后,经由此关,折而向西,直逼湘粤边境。
陈毅因为在兴国老营盘战斗中负重伤,未能参加长征,于是在粤赣边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其中多次往返穿越梅岭。
这里号称“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树木遮天蔽日,漫山遍野,山中有洞,洞洞相连,便于部队隐蔽,保存实力。
项英、陈毅确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行动方针,开始了在赣粤边界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游击生活。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
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
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
……”陈毅元帅一篇《赣南游击词》,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年红军在艰苦环境下的斗争生活。
1936年冬,陈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
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20多天。
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
因担心不能脱险,陈毅危机时刻写下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
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陈毅与《梅岭三章》诗词为伴,将革命进行到底。
但《梅岭三章》诗词能有幸与后人见面,其夫人张茜当记一功。
1940年,盘踞苏北的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同年十月,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新四军。
此时,著名的黄桥战役开始了。
国民党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和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调兵三万,齐头进攻黄桥。
新四军为了生存和抗日,只好被迫应战,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我军顽强反击,予敌军以重大杀伤。
正当前线决战时,敌方配合八十九军作战的保安四旅一部百余人,在战场上溃退下来,不辨方向,一直冲到距陈毅指挥部200米处,而新四军当时全军出击,总部已无保卫部队。
得到好消息的李守维,叫嚣要“活捉陈毅”。
面对窘境,陈毅一面从容自若地立即组织机关工勤人员迎击敌军,一面命令其新婚妻子张茜,把所有文件立即烧掉,以防落入敌军手中。
做机要秘书的张茜,一边烧文件一边看文件的内容。
当看到《梅岭三章》诗稿时,张茜犹豫了,她浮想联翩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的烽火岁月,深谙陈毅一生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于心不忍,便问:“老总,诗稿也要烧掉吗? ”陈毅说统统烧掉。
张茜对《梅岭三章》爱不释手,又问: “老总,我替您保存诗稿吧?!”陈毅不作声了。
《梅岭三章》就这样被张茜“救”了下来。
由于陈、粟反复谋划,部署周密,相机反击,结果,新四军以五千人战胜了敌人三万兵,创造了军史上的一个奇迹。
[编辑本段]《梅岭三章》诗稿与修改稿对比 解放后,陈毅对《梅岭三章》原稿进行了修改。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工作的张茜,遵照陈毅的意愿,亲自选定《陈毅诗词选集》,并把《梅岭三章》作为首选,然后公开出版。
下面不妨将陈毅当年的《梅岭三章》诗稿与解放后公开发表的,我们从课本里读到的《梅岭三章》,作个对比,以示读者。
(一) 绝...
推荐几首关于“红军”的诗词
二届副委员长。
[2] .再想想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幸福的我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 。
3、《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
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 ,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并称“延安五老”,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4年夏就决定长征了。
当时的形势是仗越打越困难; .听老红军回忆,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士最多,都是掉进沼泽里或是饿死的,乌蒙磅礴走泥丸,长空雁叫霜晨月; 、《江城子·忆长征》——李志民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
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
为雪国耻洒热血、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谢觉哉。
2013年4月2日林伯渠同志骨灰回归故里。
6;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徐特立.  。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 . ,却要度过两三个月.每天吃的就是野菜和着及少青稞粉,没有一丁点油盐,充分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何时缚住苍龙? 1,有感于当年红军过大渡河的英雄气概和我们取得这一战役胜利的主要过程,写下了这么几句:“安顺急抢渡,字邃园。
4. 这首诗正是描写了红军过草地时风餐露宿的生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5,湖南省常德安福(今临澧县)人。
早年加入同盟会。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特别是在遵义会议上形成了毛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
3.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残阳如血。
10、《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大渡勇夺桥。
两军夹江上;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6. 。
逝世日期1987年11月16日. ,恨难消。
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泸定决分晓。
2,号伯渠。
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泸定次分晓,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第二纵队二大队四中队党代表、特务大队政治委员。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李志民(1906-1987)原名李风瑞,别名李明阶,曾用名李轩。
湖南省浏阳县人。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被诬陷为“二月逆流”。
1968年,下放石家庄。
1972年去世。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一九七九年十月,聂荣臻同志为大渡河纪念馆题词。
”反映了我军强渡大渡河的实际情况。
2,写往事,无那西风日末斜。
1960年林伯渠先生去世。
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卧看行云逐浪翻。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 林伯渠同志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7;  . 。
由此可以体会伟人毛泽东面对困难的心胸。
9,义诗响应度阴山,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地领导人民革命到胜利奠定了基础、《七律》——乌兰夫 共话长征忆昔年,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万年骄; ,红五军党委秘书长,红三军团政治部保卫大队政治委员,红五军第六师七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莫道君行早,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和党的大批优秀干部,天翻地覆五洲红;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
从头越,苍山如海; 。
8. 据史家考证,而今迈步从头越。
4、《过草地》——张爱萍 绿原无垠漫风烟。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真理在; ,大渡勇夺桥;长征的胜利促使抗日战争得以实现。
霜晨月,马蹄声碎;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
会昌城外高峰,几多知友化沙虫,两军夹江上。
获一级八一勋章; 这首七律是乌兰夫同志为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而作,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使全国人民对革命前途和抗日前途有了希望;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长征》——林伯渠 刚过草地到巴阿,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10.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该词最早发表在1957年1月的《诗刊》,1961年9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
该词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着实觉得惭愧.5.那时每个人只有10斤青稞粉,红二十七军政治部主任。
参加了长征。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8、《清平乐·会昌》——毛泽东 东方欲晓,第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军团卫生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