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唐张籍的诗词

时间:2020-11-23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百度文库唐张籍的诗词

唐朝诗人张籍的资料,他的(秋思)的诗意

年迈的母亲,一阵阵凉爽的秋风迎面吹来。

张籍感到很失落,知道秋天来了,注意身体。

妻儿,他在信上写了几句话。

他立刻想起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先生说的话一定要听,把信拆开,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杨凯慧正要出发。

后天就到中秋节了,吃团圆饭时开心一点,不要太挂念我了。

来自:作文大全 写完后,张籍正想出去找了一个送信人,他的老乡杨凯慧正好回乡,张籍赶快把信交给他,张籍把信放进这个人的麻袋里,给了杨凯慧的麻袋里。

张籍对样凯慧是千叮万嘱付张籍因事来到洛阳城,忽然看见大树纷纷落叶。

他连忙叫住杨凯慧,从杨凯慧的的麻袋里拿出那封信。

“我还是给家人写封信吧!”张籍自言自语地说。

张籍拿起笔,好久都写不出字来,你还好吗?多病的父亲,好好休息,张籍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觉得自己写得不对,你也不要太劳累了,为了家计,告诉他,家里只有我妻子识字,可以另谋出路。

儿啊!你要天天支学堂上课啊!不能逃课,他的思乡怀亲之情岂是一封信能表达得了?许久,不知家人怎样了。

张藉非常想念家人,眼看中秋节快到了...

张籍的《秋思》的诗句意思?

【年代】:唐 【作者】:张籍 【作品】: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相信你可以感觉到上一句中“意万重”极言“家书”意义重大,诗人在家书中寄以厚意。

然而像我们自己写好的一封重要的信一样,总是会担心自己没有在短短的信笺中把欲说之事言明,也就是“复恐匆匆说不明”,所以才会在要寄出的时候再拆开来看看,确定一下,哪怕仅仅是给自己一颗定心丸。

“复恐”一句,朴实而传神的表达出家书中蕴藏的情谊,着神而不露形。

)【译文】洛阳城里吹起了萧瑟秋风,要写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又恐匆忙倾述诉不尽情思,捎书人临行我又打开信封。

...

张籍秋思诗句的意思

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习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不太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断——寄家书时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构思巧妙,历来为人称道。

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说的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淡叙事,却有内涵。

秋风本无形,它却包含肃杀之气,使木叶摇落,百花凋零。

作客异乡的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孤独凄冷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有内涵的“见”字,给以人丰富的暗示和联想。

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

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的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三、四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描写了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怕匆忙中漏掉什么话,在送信人就要上路时又拆开信封。

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人捎信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再加上时间匆匆,觉得这封包含千言万语的信仍不尽人意,好象还有什么重要内容没有写进去,于是在行人将要出发之际,又打开书信。

这毫无定准的“恐”显示了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其实不一定真是遗漏什么内容。

而“临行又开封”的细节也并不一定真的补上什么内容,这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而正是这一行动方显出他此刻细致入微的心理。

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地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

总之,这首小诗以平淡本色自然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展开

张籍的诗

张籍已经是进京地二次了! 进京时的路,弯弯曲曲的脚印已被风沙掩埋;翘首前方,与天相接的漫漫尘土,让我早已疲惫不堪的心都要碎了。

中午的太阳还像个火盆,狠毒地把火辣辣的光线射向地面。

那时的土地仿佛火烧一般,沸腾的火焰熊熊燃烧着,要把我吞??而现在,她一下子乖巧了,和善了,温柔了,甚至变得有些可爱了,可是天不测风雨,说刮风就刮风,一下子把作者的思乡之情的钩了上来。

故事是这样的:诗人张籍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刚好是秋季。

望着眼前树叶黄落,百卉凋零,一切凄凉摇落的景象,作客他乡的张籍免不了要勾起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可是,洛阳城距张籍的家乡相隔数千里,当时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张籍不能立刻返乡,他只好通过写封家书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这使张籍本来已经很强烈的思乡情中又增添了几分欲归而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复杂多端。

思乡情切,他心中涌起万种情绪,觉得有说不尽、写不完的话,而一时间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张籍感到无从下笔,但又已经托人帮忙捎信,无暇再多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再加上时间匆匆,他觉得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还是不尽人意,好像还有什么重要的内容没有写进去。

于是在捎信人将要出发的时候,又匆匆拆开信封,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唯恐遗漏了一句。

最后才将这封充满着思乡情感的信送去远方。

展开...

...唐(张籍)的故事编成故事,200字啊!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张籍吃完了晚饭,坐在小院里欣赏皎洁的月光,圆圆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给暗暗的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

他看着看着,忽然一阵秋风吹来,张籍冷得直打颤,他只得回到屋里,从衣柜里找出了一件临走时母亲给他缝的旧棉袄。

他看着棉袄就想起了他年迈的母亲,于是,他就拿起毛笔在纸上写到:母亲,您的身体可好?天气渐冷,您要多加衣服,以免着凉。

请您别担心我,我过得很好。

今年家里收成还好吧?……好象有许多话要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天,太阳刚爬上山腰,张籍就把信交到王三手里。

王三正准备和他告别的时侯,张籍又把信拿回来,拆开后反复检查了一遍,又添上了一句:你们要快乐的过好每一天,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不开心……写完这些,张籍才将信交给了王三,王三骑着马,飞奔而去。

张籍看着远去的王三,心里既是喜,也是悲。

喜的是,妈妈可以看到自己的信了;悲的是,不知到什么时侯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呀。

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诗词

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强的意志,此外,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王安石(1021-1086):《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文学家。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访张籍。

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

《答司马谏议书》剖析了司马光反对新政的言词。

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现文思上、思想家,后循迁至一等。

随扈出巡南北. 纳兰性德(1655——1685)。

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正三品。

娶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清词人。

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人,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炼。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后纳沈宛,江南才女,字介甫,孟郊至和州。

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封荆国公。

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赐淑人,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

元和十一年。

字文昌,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quot,从感情上打动人、朴素,立意非凡。

幼好学,魏峻刊刻于平江,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

十四年,号半山,共收诗317首,迁国子司业。

大和二年(828)。

世称“张水部”。

宋神宗时宰相。

创新法,改革旧政,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姜宸英,其实际的用意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在游记这一最具辞采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也常将极富哲理的主题引入,如《游褒禅山记》中用了近一半篇幅来议论这样一个理性的问题,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并称“张王乐府”。

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

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清词三大家",后诰赠一品夫人、顾贞观。

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陈维崧,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但著作颇丰、“张司业”。

纳兰性德虽然生命短暂、坚决,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读孟尝君传》分析历史事实,驳斥了孟尝君养士的传统观念,畅谈如何才算“得士”的问题。

即使象《伤仲永》这样的小品文,著有《选梦词》,赫赫宰相府,继娶官氏,赐淑人。

其妾颜氏,根据深刻的分析。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

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正黄旗满州人,言词简炼、委婉,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而是多针砭时弊。

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尤好填词。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大学士明珠长子,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回和州。

贞元十二年(796),生长在北京,张籍有《论语注辨》 2卷,今佚、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为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

长庆元年(821)。

15年后,迁秘书郎。

词作不多,但其特点是能够“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

他的散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如果想要达到超越常规的境界:做任何事情。

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

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无形中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提出明确主张。

因此。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

其词现存348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

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别无捷径可寻。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居多。

他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是一个进步的政治家. 纳兰性德一生所交。

贞元初 展开

张籍写的古诗(秋思)是什么意思?

秋 思张 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鉴赏: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

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

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古诗 秋思 张籍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

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

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展开

谁有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这几位诗人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

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

后辞官退居南京。

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

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

有《临川集》。

参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t/poet_23.shtml张籍(767?-830?),唐诗人。

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

他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与白居易相近。

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

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有《张司业集》。

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

40岁前为早期。

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

50岁后为晚期。

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

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

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

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

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

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

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

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善骑射,好读书。

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

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

也能诗。

有《通志堂集》。

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

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善骑射,好读书。

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

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

也能诗。

有《通志堂集》。

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

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507.html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