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编成三个故事
夏天的一个午后,辛弃疾出门去散步,望见了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溪,溪边长满了青草,犹如碧绿的地毯,青草丛中的几堆野花就好似地毯上的花纹。
溪面上,长满了荷花,一朵朵白里透粉的荷花犹如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溪边长着一棵高大的柏树,柏树旁有一间茅草屋,屋檐又低又小。
屋后长着一片翠竹,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
茅草屋里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老公公手里持着一把酒壶,喝了几口便有了醉意,老婆婆想必也喝了酒,脸上红扑扑的,正带着操着方言相互取笑,只见老公公摸着胡子说:“老婆子,你看咱俩多有福气,三个儿子孝顺懂事,大儿子还替我做农活。
”老婆婆笑着回答:“是呀,这三个儿子多能干……”两人的对话在潺潺的溪水声中极为动听。
大儿子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只见他顶着刺眼的阳光,握着锄头,在田里挥汗如雨,由于天气太热,隔一段时间就得休息一下,他一边用毛巾擦着头上的汗,一边自言自语:“今年的豆子一定有个好收成。
”多勤快呀!二儿子也不赖,正坐在石凳上编鸡笼,这可是个精细活,不能编错一点,只见篾条在他手中上下飞舞,犹如一只蝴蝶,不一会儿,一个鸡笼就初现雏形。
最顽皮、淘气的要数小儿子了,他趴在溪边树荫下,正在剥莲蓬玩耍,只见他双脚时不时前后摆动,手里剥着莲蓬,不时把莲子放在嘴里,喃喃地说着“好吃”,多可爱呀!见到此,辛弃疾诗兴大发,写下了《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天傍晚,夜幕降临了,风儿轻轻地吹着,吹到脸上,使人到特别地舒服。
山村的景色真美啊!广阔的草原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
仔细听,晚风中传来了牧童悠扬的笛声。
虽然牧童放牧一天很累,但是,你看他是那样高兴。
只见他一边吹着笛子,一边哼着小曲,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
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牧童望着月夜美丽的星空,一个人凝望着,数着天上的星星,回忆着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你瞧!他好象作了一个甜美的梦,他的嘴角又显出一丝微笑,是那样纯真,那样甜美。
天气晴朗的一天,看见两个小渔童坐在船上 ,他们看上去只有七八岁的样子,穿着漂亮的衣服。
只见他们坐在船中,顺流而下,还收了竹篙,停了船桨。
他们却撑起了伞,原来那两个孩子并不是要打伞遮雨,而是为了借风使船前进!他们可真聪明.雨伞,我们都把它用来挡雨、遮太阳。
他们却把雨伞当做了帆,借着风势使船前进。
他们不用划船,在船中还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船就随着风势自由前进,风把船推进他们的家。
【请问有哪位老师知道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的说...
古诗词三首 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唐)吕岩 (宋)杨万里 (宋)辛弃疾 草铺横野六七里,一叶渔船两小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笛弄晚风三四生.收篙停棹坐船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归来饱饭黄昏后,怪生无雨都张伞,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不脱蓑衣卧月明.不是遮头是使风.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的意思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每个帐篷都点起了一盏灯。
入夜,因为家乡温暖、宁静,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第三个将士们跋山涉水。
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我回到家乡呢?第二个一年一度的秋风,离南京也只隔几座山第一个 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家乡来,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梦中醒来...
表现尊师爱师的古诗词三首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唐 作者: 王昌龄松间白发黄尊师,童子烧香禹步时。
欲访桃源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
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山观空虚清静门,从官役吏扰尘喧。
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
《赠王尊师》唐 作者: 刘得仁为道常日损,尊师修此心。
挂肩黄布被,穿发白蒿簪。
符札灵砂字,弦弹古素琴。
囊中曾有药,点土亦成金。
《河上公》唐 作者: 张说尊师厌尘去,精魄知何明。
形气不复生,弟子空伤情。
济北神如在,淮南药未成。
共期终莫遂,寥落两无成。
...
四年级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中心思想是什么
偏伤神,除却巫山不是云,故人是路人。
若能得其人兮,焚心绝情断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
怕伤神。
飘零似旧梦兮,故人变作路人,镜若水月不染尘,跟上面一样都是忠贞不二,难断魂。
(其实这两哥们儿都是风流无限)4)悲婵娟欲断魂。
”怀念妻子的。
3)《离思五首》之四。
”还是写给妻子,天为谁春!——纳兰容若2)《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凄戚多难言兮,枯坐兀自伤神1)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流云不解旧事痕,不思量,自难忘,风乱琴心焚。
5)杂章瑶琴对月鸣兮,玉竹映镜无尘,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
人教版词五首练习及答案
7、抒发了守边将士的思乡报国之情。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无归,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军队生活。
人不寐、分别的地方5、希望——失望——绝望(肠断) 6、肠断白苹洲7,登楼盼人归,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2、帆船、斜晖、抒发了女子盼望归人而始终不见的无限惆怅之情,化作相思泪、①“只恐双溪舴艋舟,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 肃杀 的气氛,暗示战斗即将开始、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可怜白发生”与上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遥相呼应,又回到现实,与中间的梦境形成对比。
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
狂的表现、上片的情感可由“物是人非事事休:“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宁夏中考题)(1)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写出了边塞寒冷、是上阕的文眼,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狂”气贯穿全文,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词句。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比较阅读】(一)《望江南》和《武陵春》1。
3、运用了冯唐持节招魏尚的典故。
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朝中有人为自己说情,载不动许多愁。
”用夸张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勾画了一个豪气十足,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誓死卫国的英雄形象。
(2)这里点明了边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将军白发征夫泪。
事件,熟练背诵。
二、理解、江水,和白频洲,说明女子等待时间之久,能体现她望穿秋水。
3、两首词,作者都在细心雕琢着所见之物,所达之情,抒发渴望被重用。
8、词中“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尽”能否改为“境”,嬴得生前身后名;范仲淹一、感情朗读,同是梳头,“梳洗罢”流露的是知远行人必归,再失望也可等待的感情。
⑵、赏析2,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表明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中考链接,当堂测试】1、 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统一国家,为什么: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 )(1分) 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1分)(共2分)5、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
7、C4、密州出猎(或:劲装出猎;千骑相随。
(1分)(共2分) 第三课时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知识迁移】根据提示,写出以下写愁的诗,当暮蔼生起,梦回吹角连营。
6。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当堂测试】1、C 2。
同是思人,对生活已失去了兴趣。
【中考链接,当堂测试】 2、“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3。
”用比喻(设问、理解、赏析、荒凉、戒备森严的景色。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5,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5、醉里挑灯看剑;“日晚倦梳头”体现的是内心深知“物是人非”,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1分)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没有任何期待,不过是自己无期无尽的精神折磨而已,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赏析3; 4、同意:作者以两个外在的行为动作“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表达了内心无限的惆怅?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秋高时节战士们准备出征的场面。
下片写战斗场面,抒发报国无门、 将军把烤熟的牛肉分给部下吃,远处传来悲壮的军乐声、《望江南》时间。
二,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忧愁之深、之重、夸张)。
【中考链接。
3,作者对丈夫无限思念的情感。
4、运用夸张和比喻,化虚为实;【宋】苏轼 二:(4分) ⑴、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
2,欲语泪先流”来表现。
“沙场秋点兵” 暗示战斗即将开始。
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参考答案:梳洗罢。
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写作技巧:同是思人?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
好处:早晨到傍晚。
人物情感(变化):“希望”——“失望”——“肠断”,写 军营 生活情景。
3,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把把看不见的、没重量的愁说成连船都载不动,写得具体可感、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
在这五首词中、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8、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赏析上阕叙事,记叙了出猎的壮观场面、⑴雁去将士留;⑵边声四起;⑶落日孤城闭、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3、赏析,后几句是虚写。
2、“八百里分麾下炙。
景物:风、尘、花、泪、双溪,意境开阔,豪迈激越。
事件,熟练背诵。
二、理解;从思想感情上看,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第二课时渔家傲 秋思/:倦梳头、(09湖南衡阳市)诗歌欣赏。
景物:楼头。
2、《武陵春》时间:日晚。
” 用 比喻 修辞手法。
坚决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家的爱国之情。
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
首句是实写: 第一课时一:使表达委婉含蓄、时间从早晨到傍晚 地点 望江楼 人物 ...
六年级下册语文(千年梦圆在今朝)近反义词多音字词语解释
近义词:崭新——簇新 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绚丽——绚烂 反义词:崭新——陈旧 辽阔——狭窄 锲而不舍——半途而废 九天揽月:揽:采摘。
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
常形容壮志豪情。
1绚烂:光彩炫目。
2先驱:在前面开路引导,也指引导的人。
3、惨重:极其严重。
4积劳成疾:积劳:长期劳累过度;疾:病。
因长期工作,劳累过度而生了病。
5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
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
6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7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8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9坚持不懈:懈:松懈。
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
10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1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十八课青松怎么解释词
18、青松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二、教学准备师:PPT课件生:充分预习课文;了解陈毅和青松的相关资料.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揭题. 1、师:小朋友们,还记得《识字5》中我们认识的“岁寒三友”是哪“三友”吗?(指名回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畏严寒(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赞美青松的诗.揭题,板书:青松.指名读题(评价,指导读出对青松的喜爱.)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知道诗的作者是谁吗?(生回答:陈毅)简单的介绍一下陈毅爷爷好吗?(生介绍,师小结.)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 1、过渡:那就让我们快来读读陈毅爷爷写的《青松》吧. 2、师范读,生捧起课本认真听,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3、生自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4、检查自读情况:(1)出示5个生字(带拼音).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师相机指导“挺”,读准后鼻音.(2)去拼音读生字.指名读,及时正音.开火车读,齐读.(3)读词语:大雪高洁挺且直青松待到雪化时指名分行读,评议正音.齐读. 5、读诗句.(1)指名读,注意正音.(2)分小组练习朗读,注意停顿和节奏.(3)小组汇报读,相机出示诗句,指导读: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4)分男女生读,齐读.三、指导写字. 1、过渡:我们不仅要读好诗,还要写好字.出示生字,分析字形和结构.指名说识记方法. 2、师逐个范写,讲解注意点,生书空后描红、临写.师巡视,相机纠正.四、作业:继续读好诗;借助插图,读诗句,试着想想每句诗的意思.第二课时一、直接导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青松》,请小朋友们捧起书一起读——生齐读古诗.二、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通过课前预习,不少小朋友一定能自己读懂这些诗句了,下面请小朋友们现在小组里读读再交流,你能知道什么,又哪儿读不懂? 2、生分组交流. 3、全班集中学习诗句学习第一二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1)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挺且直”:请小朋友们先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厚厚的雪重重地压在松枝上,这时的松树,是个什么样子?(松树笔直的站立着)你能做做挺且直的样子吗?面对着厚厚的大雪,青松勇敢地挺起了胸膛,谁来读读这句话?相机评价,指导感情朗读:听了你的读书,老师知道雪下得真大!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好像看到了青松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3)生齐读,读后交流:读者两行诗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有想对青松说些什么?引导归纳:青松重压之下,宁折不弯的精神.学习第三四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1)过渡:上面的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大雪重压下的青松,宁折不弯,多么可敬啊!我们接着读后两句,看看陈毅元帅又写到了什么?(2)按前两句学法,学生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学习.相机指导:“高洁”一词,可以引导:冬天到了,许多树木都落光了叶子,松树怎么样呢?(树干笔直,树叶苍翠,这就是高尚.)看图:想想雪化之后松针的颜色会怎么样呢?(更加苍翠、碧绿,这就叫纯洁)(3)指导朗读:生练读,指名读,评价促读.三、读好全诗、领悟诗人情感.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1、指名读,相互评价,男女生赛读.2、师相机介绍历史背景,点出诗人因为国家和人民担忧而夜不能眠写下了这首诗,希望更多读到此诗的人在面对困难时,也能像青松一样“挺且直”.指导学生加上动作练习感情读.3、齐读全诗.4、延伸:结合P127的成语朗读,升华情感.四、练习背诵古诗. 1、师:这首诗,老师小的时候读过,多少年过去了,一直牢牢地记在心中.再读这首诗,仍心潮澎湃,请听老师背诵《青松》. 2、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把陈毅爷爷写的这首诗牢牢记住吧!生齐背古诗.五、课外延伸 1、其实,冬天里,还有不少像青松这样的植物,你也想来赞美他们吗?(指名试着说,也可以学着写写.) 2、读《红梅》和《秋菊》这两首诗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
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
板书:王之涣《凉州词》。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
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
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
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
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
(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
(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
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
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
(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
(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
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
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
指名说或自由说。
(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
(“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
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
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
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
);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
);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
)。
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
(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h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 (板书“悲”)。
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
(ppt)(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
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习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
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 呢?(不必怨。
)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