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的《诗词格律》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 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
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
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1 )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
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
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 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
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
不...
五言律诗的格律
平仄定义:是中国诗中用字的声调。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
*平调:分两种,基本上是平缓轻柔的声调。
**阴平-较小声**阳平-较大声而且声尾上扬*仄调:分三种**上声-高昂明亮**去声-尖细哀柔**入声-短促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
近体诗的格律在唐朝逐渐定型以后,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依然深受欢迎。
书店里关于诗词的书籍销量一直很好。
相信绝大多数人从小都接受过唐诗的启蒙。
或许,这就是中国人从骨子里蕴藏着“平平仄仄”诗韵的原因。
然而喜欢是一码事,写作又是一码事。
初学写作的朋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恰恰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格律给我们的束缚。
克服了这个困难掌握了格律,就可以驾御它,用它演奏你最优美的旋律。
反之,躲避它,畏惧它,它就成了束缚你的绳索。
当别人用格律诗唱和联句时,你只能是这台音乐会的看客,否则,你发出的音符很难与那台会和谐。
来吧!让我们看看格律这个东东究竟有多难,或许,在你用了小小的一点点时间和精力以后,你会说:就这————没有什么嘛! 一、近体格律诗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
到了唐朝,诗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
因为这种受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约束的诗体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称之为“近体诗”,而把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诗体。
称之为“古体诗”,“近体诗”称之为“格律诗”,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近体诗”,前人概括为四句话:“限字限句有定数,平仄相间要协调;对仗恰当要工整,用韵韵部要统一”。
如果网友们喜欢“近体诗”的韵味,那么不妨下点功夫,弄明白这四句话。
如果不喜欢格律约束,就写现代诗好了。
1、、什么是“绝句”? 通常说“绝句”,是指近体诗的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和五言绝句“五绝”。
不包括古体诗的七言四句古体“七古”,和五言四句古体“五古”。
2、绝句的句式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常见的各四种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注()内可平可仄 其组合起来也就是各四种格式 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格式(二)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格式(四)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格式(一)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绝格式(二)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绝格式(三)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绝格式(四)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简说什么是平仄 平仄声是诗词格律的基础,也是初学者最为头疼的事。
来琅琅上口不必非用平水韵。
对于初学者来说,知道了汉语拼音中一声二声(阴平、阳平)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即可,至于入声,那就学中慢慢掌握。
4、简说什么是押韵 写诗要求押韵,按照格律,一首诗的用韵应统一。
也就是说只能用同一韵部的字,不能无韵或押其它韵部的字。
初学者应当买一本韵书《佩文诗韵》(平水韵),或从网上下载。
一般常用字可以在《佩文诗韵》找到。
绝句和律诗的首句,一般是可以押韵的,也可不押。
第二、四、六、八句末尾字必须押韵。
做诗如果没押韵,叫出韵或落韵,在古代科考时,出韵则判不及格。
写诗要押平声韵。
现代人写诗,可以按《平水韵》,也可以按现代汉语拼音的新韵,但不可混用。
5、律诗 律诗分为两种,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通常所讲的七律或是五律是指每首八句的律诗,另外七言排律和五言排律,是指在八句以上的长律。
顾名思义,律诗和绝句一样是格律化的诗体,它的特点之一就是:除了开头和末尾两句以外,所有的句子都要两两对仗,同时也不得押错韵,哪怕是长达数百句,也要遵循这个规定。
6、黏(粘)和对 诗的一、三、五、七等奇数句称为上(出)句,反之,偶数句为下(对)句。
上句与下句平仄相反,称之为“对”,错了就是“失对”。
两句为一联,后联上句与前联的下句平仄相同,称之为“黏”错了就是“失黏”。
以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为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句。
和上句平仄基本...
格律诗对律大全同上
七律押韵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韵 说明:?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韵
【试析,诗词平仄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诗词格律】...
词中没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具体平仄要求需要查询《词谱》律诗的格律如下: 律诗的格律讲起来太复杂了.有意者可购余浩然著《格律诗词写作》学习一下,王力的《格律诗词》听说也不错.简单说一下吧,关于平仄、韵,请参阅本人前几篇博文或别的资料. 七言律诗: 1.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2.不论:“一、三、五不论”就是指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平仄都无所谓,但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不全对的.第一个字的平仄固然可以不论,但第三个字不论的时候要注意避“孤平”;第五个字不论的时候要避免出现“三连平”或者“三连仄”. 3.粘:次联第一句的第二个字要和上联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4.对仗:除首联和尾联,基本要求每联对仗. 5.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韵时不对仗,不押时对仗.不能平仄通押.长律有中途换韵情况. 6.拗救:出现拗句时一般要“救”,但多数拗句也有单独使用的情况.不详述. 7.对:平仄要求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五言律诗: 1.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2.不论:“一、三不论”就是指每句的第一、三个字平仄都无所谓,但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不全对的.第一个字不论的时候要注意避“孤平”;第三个字不论的时候要避免出现“三连平”或者“三连仄”. 3.粘:同七言律. 4.对仗:同七言律. 5.押韵:同七言律. 6.拗救:同七言律. 7.对:同七言律.
王力的诗词格律字下面打点是什么意思
一、平仄音 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
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
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
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不太认可。
我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现错误。
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其实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
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
如果到一些比较大的书店里去,应该可以找到这类书卖。
(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附:《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书本定价10.60元 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般人在写古典诗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的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所以,出律与否不提了,本就没有按格律写作,但是,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我固执的认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而属于现代诗歌,甚至属顺口溜了。
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的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的这些规定。
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
(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三、对仗: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
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
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
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
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
而上句又...
诗歌常识格律诗分为( ),( )两种.律诗共()句,分()律
格律诗分为(律诗 ),( 绝句 )两种.律诗共( 8)句,分( 五言 )律诗和( 七言 )律诗,10句以上为排律.绝句共( 4)句,分( 五言 )绝句和( 七言 )绝句.2.对仗是律诗句法的又一特征,要求中间两联即__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即字数相同,句法匀称,语意相关或相近。
引用 格律诗词对联写作第三章 诗的对仗
第一节 对仗的研究诗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词的来历。
那么,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它的一般规则有两点:(一)、词性及语法结构相对。
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词组对词组等等。
(二)、含意相对。
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之类,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古人按事物的性质,把对偶范围分为若干小类:(一)天文类(如日月风云等);(二)地理类(如山水江河等);(三)宫室类(如楼台门户等);(四)时令类(如四季朝夕等);(五)器物类(如刀剑杯盘等);(六)衣饰类(如衣冠巾带等);(七)饮食类(如菜酒茶饭等);(八)文具类(如笔墨纸砚等);(九)鸟兽虫鱼类;(十)花草树木类;(十一)文史典故类;(十二)形体、人伦类;(十三)颜色数目类;(十四)方位干支类。
还有许多类别。
五、七言律诗都是一首八句,两句为一联。
一、二两句叫起联,或叫首联。
三、四两句颔联,或叫次联。
五、六两句叫颈联,或叫三联。
七、八两句叫尾联,或叫结联。
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这是对仗的常规。
例如: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颔联“青山”对“绿树”,“郭外”对“村边”,颈联“把酒”对“开轩”,“桑麻”对“场圃”,对得非常工整。
除了中两联对仗外,也有在首联或者尾联用对仗的。
这样,一首诗共用了三联对仗。
还有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
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律诗的对仗,还有许多研究,下面简要地谈一谈。
(一)工对 凡是同类词相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或多数字对得工整,都属工对。
例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同类词相对;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属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对“无边”,“滚滚”对“萧萧”,“来”对“下”,都非常工整。
“落木”与“长江”虽非同类的词,却是名词对名词,这属多数字对得工整,也算工对。
(二)宽对 什么叫宽对?就是诗句的对仗大体整齐。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
即邻近的事类相对。
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等等。
如刘长卿《钱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以“落日”对“长江”,是天文对地理。
刘春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以“堂”对“路”,是地理对宫室。
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就是这种情况。
(三)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在诗中用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
如杜甫《曲江》:“酒渍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
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
杜甫《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戌,南浦清江万里桥”,以“清”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四)流水对 流水是一个比喻词,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要象水一样流下去,才能成为一具完整的意思,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上句没说穿峡到哪里去,下句才说出向洛阳去。
(五)倒装对 这是由于受平仄或词性的约束,故意把词语颠倒过来。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顺读是“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
如果顺读,平仄就完全变了。
又如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这不是限于平仄的的问题,因为诗人吟咏的对象是香稻、碧梧,是写秋天的景物。
如果把它顺读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吟咏的对象成了鹦鹉和凤凰,就不合“秋兴”的题目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偶不要合掌。
比如一个人的双手,分长在左右两边,是对偶的样子。
如果两只手掌合在一起,那就合二为一了。
律诗的对偶句,虽然要求词性和事物两两相对,但各句必须有独立的意思。
如果一联上下句的意思一样,只是字面不同,就犯了合掌的毛病,会造成意思重迭、乏味。
它是对偶句的禁忌之一。
第二节 对偶的句型句型就是句子的结构。
对偶的句型必须一致。
五、七言律诗的句型有多种。
五言诗如:气蒸 云梦泽,波撼 岳阳楼。
竹怜 新雨后,山爱 夕阳时。
这是二、三结构白日 依山 尽,黄河 入海 流。
绿树 村边 合,青山 郭外 斜。
这是二、二、一结构。
无边落木 萧萧 下,不尽长江 滚滚 来。
海内风尘 诸弟 隔,天涯涕泪 一身 遥。
这是四、二、...
七律长征的韵脚
韵脚:闲 丸 寒 颜 看拼音分别为:xian wan han yan 所以此诗押的是an韵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每两句为一联,韵脚就是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至于押什么韵,相信你看了上面的解答会明白,我在这里也说不清楚。
希望你能用的上,会了方法之后在遇到这种诗你自己也能找得到,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什么是诗,什么是词,什么是诗词
中国人启蒙就学习古诗词,但是大部分人离开了学校,基本就放下了古诗词的书本。
最近这两年随着诗词大会的热播,喜欢古诗词的朋友越来越多,好多朋友又拿起了离开学校就不再碰的古诗词读本,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尝试着创作诗词。
老街最近写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不过从与朋友们的相互交流来看,大家的水平不一,有人写的诗词作品具有相当的水准,有的人还没有入门。
今天老街讲一个基础的知识,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真的一下子说清楚,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有朋友问,唐诗和宋词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估计99%的朋友不能完全说清楚,老街也未必行,下面我就来说一说,您看看老街说的有没有道理。
一、名字和起源哈,当然名字不同了,一个唐一个宋,还用你说。
这个当然就不用说了,我说的诗词不分朝代,比如历朝都有诗,而唐朝也有词,我说的是诗和词的区别。
先看看词的其他称呼,词呢,其实也可以说是诗体的一种,所以有“诗余”的叫法。
词原是配乐歌唱的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有“长短句”的叫法。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
除此以外词还有这些名字: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诗的起源非常早,在先秦就有,例如写诗言必称“诗骚”,《诗经》和《楚辞》都是先秦的作品。
词就晚了很多,有的说起源于南北朝,有的说起源于唐朝。
其实不论是诗还是词,两者最早都是唱的,浅显而直白,一听就懂。
诗词在不同时期渐渐地变为文人的诗词后,大部分都不能唱了,甚至好多诗词今天我们要看注释才能看明白。
二、形式的区别词有一个名字叫做长短句,确实很形象,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岳飞《满江红》、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看就明白,那么这就是诗词的区别么?如果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
李白的《蜀道难》大家都知道,虽然也是长短句,但这是古体诗的一种,不是词。
满江红· 岳飞 : 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 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蜀道难 [ 唐 ] 李白: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甚至有的词根本就不是长短句,例如欧阳修的两首词《生查子》、《玉楼春》:《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这两首词表面看来和诗没有区别,可以说就是两首古体诗。
从形式上看,我们可以说大部分词是由长短不一的句子组成,但是不能说所有的长短不一的都是词,同样也不能说每一句字数相同就一定是诗。
那么怎么区分呢?看下面的内容:有谱和无谱。
三、有谱和无谱所有的词都是格律词,必须按照词谱填词,一丝错不得。
旧体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不讲究格律,而近体诗必须按照格律写,格律可以说就是近体诗的诗谱。
《钦定词谱》记载的词牌有800多种,同一个词牌还有不同的词谱(2306体),因此填词用的那么多词谱谁也不可能都背过。
而诗谱只有四种基本格式,明白粘连对仗等规则就记住了,因此诗谱简单得多。
上面的两首词《生查子》、《玉楼春》是比较常见的词牌,他们都有自己的词谱,甚至不是一种,例如《生查子》就有5种词谱,我们填词时任选一种即可。
从词谱中可以看出,有的地方必须平、有的必须仄,有的地方平仄都可以,有的地方必须押平声韵,有的必须押仄声韵。
生查子 双调四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 ◎●○○▲,◎⊙●◎○, ◎●○○▲。
◎◎◎⊙○ ,⊙●○○▲ ,⊙●●○○ ,⊙⊙◎○▲。
○”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标平韵 “▲”标仄韵。
填词可不是把字数填对了就是词,这些年老街味道看到不少这种现象,甚至在影响非常大的报纸上刊登了一些地位比较显赫的人的作品,估计有一天他们真的学会了填词以后,恨不能把当年的报纸都收回来一把火烧掉。
词填得好不好另说,连基本的填词的知识都不知道就发表作品,一般都是为地位和名声较高,别人不敢指出问题。
诗呢,除了格律诗要按照格律以外,基本是比较自由的,那些填词以为是填空的“词作”,如果说是古体诗基本还是可以的。
当然即使是古体诗在押韵方面也是有要求的,下面说说押韵的区别。
四、押韵的区别诗韵用《平水韵》,近体诗押韵必须用平声韵首句可以用邻韵,其他必须一韵到底。
古体诗可以用仄韵、可以押邻韵,相对简单一些,但也不是随便押韵的,我写过的这篇文章可以读一读《您知道古体诗押韵也有好多规矩》。
填词用《词林正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