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课题的设计思路,方法和内容
一、 如何撰写课题综述课题综述是选题涉及到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专题搜集和必要的市场调研综合分析而写成的。
通过写作过程,了解相关信息,扩大知识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沥青设计思路为作品的设计打下基础。
课题综述只有800字左右,要求表述准确、观点明确、文字精炼。
要把握“综”和“述”的特点。
“综”式要求对所查阅的问小资料和市场调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炼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及iushiyaoqiu对课题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总之,课题综述是作者对选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发展前景、目的意义、创新性、实用价值诸方面的高度概括。
在撰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搜集的文献应尽量全、尽量新。
掌握全面、最新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引用要忠实文献原文。
3、参考文献不能省略,一般要求十篇以上,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
二、 如何撰写课题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和设计内容 1、设计思路的撰写总体上来说就是设计者以一个什么样的大体思路来完成自己的课题设计。
内容主要包括规划选题的设计计划、设计步骤的主要组成部分、计划选题在什么地方有一些创新突破点、达到什么样的设计效果,最后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展现设计成果等方面。
2、设计方法的撰写设计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实例分析法、十字坐标法、调查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希望点例举法、仿生学法、类比法、逆向思维法,缩小扩大法、缺点列举法,图表列举法,但所选择的课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不可能只用到一种设计方法。
可以说明在设计的某一阶段主要采用什么设计方法。
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
比如,我们要进行市场调查时,应明确制定调查表,明确如何进行分析包括综合分析和设计分析。
3、设计内容的撰写简单介绍自己为何进行这项设计(说明现有设计的缺点),重点介绍自己课题设计的主要内容,自己将要在哪些方面进行重点的设计,并希望有所突破等方面。
如何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填写课题申报表1、关于课题申报表未按要求填写的,应按要求填写到位。
封面上的"课题名称"如果研究方案里作了调整,这里封面上也需作相应调整;"课题负责人",只填写1个即可;"完成时间",课题研究期限一般为一年,或1-2年,"完成时间"应填某年某月底,课题研究的正式开始时间早于申报填表时间;"成果形式"写一种即可,一般为"报告",有"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而"论文",为报告的高级形式;"单位及职务、职称",一般填3个内容,实在没有职务的,填单位、职称2个内容;"邮编、地址"应填写清楚、完整"联系电话"一般填写单位(自己办公室)电话和本人手机电话号码,便于我们之间的联系。
第二面"课题组其他面员的有关情况"中的"课题内分工",应填写明确,尤其是谁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谁承担课题结题报告的执笔撰写任务应予明确;"课题负责人所有单位意见",单位公章和单位分管领导的签字,都不能少。
如果课题已批准立题,而签字盖章都应该补上,否则你的研究得不到单位及领导的支持。
2、关于课题的题目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要求符合需要性、新颖性、可行性等基本原则。
题目,是对研究的高度概括,文字要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特色鲜明,字数一般不超过21个,如果太多时可使用副标题的形式。
对照上述要求,象申报2005年度省、市规划课题有的方面我们认为不太适宜,如"幼儿园英语"(目前争议较大,开设条件不够)、"图式理论在初三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图式理论"不太适宜进行)、"在低段数学中培养学生'互评学习方式'的实践与研究"(低年级还不太适宜)、"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英语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以提教学方式转变为宜)、"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融入"(一般在高中研究);有的内容(题目)我们市里已有比较多的研究,如果再去研究,我们认为必要性不大,如"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初探"、"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践与研究"、"构建小学数学情境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新理念下的学生活作文的实践与研究"等;有的题目提法欠妥,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后进生的研究"和"农村后进生自主学习心理素质优化的研究"中的"后进生"、"外来民工子女融入当地初中的实践与研究"(不明确)、"用新理念激活初中英语课堂的实践与研究"(一般用"新课标");有的是老题目,如果要研究,须有新的角度。
如"小学科幻画特色教育的研究",你的"科幻画",准备从那一个新的角度去研究呢?要在题目中表明这个新的角度、"幼儿园折纸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着眼于哪个新的角度呢?)、"幼我积极生存、安全自护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自护"教育方面的研究已比较多,目前强调加强幼儿园门卫保护、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保护等),可改成"幼儿园安全保护工作研究",或换成深一点...
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一股国学热席卷整个文化领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
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文则从国学经典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国学经典中有哪些道德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实施国学经典的教育。
小学生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思想内容比较陈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
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
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
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
《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
《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
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
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
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
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
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
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
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课题研究方案 作者:福建晋江平山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 时间:2007-3-2 17:27:50 一、课题的表述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流派纷争,改革卓有成效,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语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语文教学逐步 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影响了学生思维、个性特长、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
如何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家庭教育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
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
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
《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
《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
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
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
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
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
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
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
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课题研究方案 作者:福建晋江平山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 时间:2007-3-2 17:27:50 一、课题的表述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流派纷争,改革卓有成效,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语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语文教学逐步 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影响了学生思维、个性特长、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系统的改革,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方面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
因此,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审时度势,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二、课题目标 该课题的总目标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推进国民的阅读写作能力为基点,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扎实细致地进行课题研究,为开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
我校选择的子课题《语...
以 浅谈当代古典诗歌创作中意象的继承和创新 为题作一个开题报告
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 【 作 者 】朱寿桐 【作者简介】朱寿桐(1958.1—),男,江苏大丰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著作有《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下卷)等多种。
一 中国现代诗人对诗歌意象的认识和把握的自觉意识主要来自现代主义观念和作品的影响,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诗歌意象的设计往往与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由于体格和制式的限制,在表现诗人较为复杂的思想情绪时,就不能靠简单的形象比喻来完成,而必须有赖于密切型的意象;同时,中国古代诗歌成就已有了两千多年的积累,作为历史沉淀,其为后世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精华往往都压缩在意象的光盘上,因而作为现代人唤起的对于古代诗歌乃至于古代文明的情绪记忆,便很自然地通过意象得以体现。
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中没有明确过“意象”的概念,但这并非说传统诗人们就没有总结过“意象”现象。
其实,当古老的“比兴”说初露头角时,人们便可以从中得到有关“意象”揭示的信息。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解释“比兴”说时已较为明确地指出了“比兴”的意象内含:“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而且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意即一比可指多义,正是意象化的特征。
周作人在为刘半农《场鞭集》所作的序言中也承认,中国传统的“兴”可与西方的“象征融合,构成诗化意象。
到了清代,诗批家们已经明白地发现了中国诗歌的意象化传统。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这样总结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显然,这里的“烟霞”、“草树”已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凝聚着诗人所体验的“山之精神”和“春之精神”等精神意含的意象了。
这段话不仅说明诗歌创作意象化的普遍化,而且也揭示了在传统诗歌表现格局中,以及在传统表现语汇的限制中,诗歌的意象化表现乃是一种必然的取法。
虽然作为现代诗歌文化基础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化、反抗传统为价值指向的,但任何一个偏激地反传统的诗人也不可能摆脱优秀的传统文化遗存的深刻影响,胡适的“放脚体”新诗中就有传统意象的闪现,“五四”时代的那批诗人几乎都曾像胡适那样为挣脱不掉传统意象的缧绁而苦恼过。
更不必说在新诗创作面临着从最初得到解放时的粗暴发泄到建立新的审美规范的艰难选择时,诗人们的思维定势将不会像前述诗人那样拘囿在新旧文化对垒的框架之中,而只以是否有益于在新的诗歌形式下的思想情绪的表达为依据;何况现代诗人毕竟是喝传统文化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各种文化遗传信息显然会在他们不再对传统进行设防的自由心态中发挥作用。
于是,传统诗歌的意象几乎就从未间断过在新诗创作中的影响,而在像李金发这样的超越了新旧对垒的文化价值观的现代主义诗人中,传统意象的出现更是屡见不鲜。
李金发新奇怪异的象征诗最初出现的时候,一度引起舆论大哗。
人们在惊疑于其语言风格的怪诞别扭之外,还极反感于它的凭借古语而又食古不化。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这是他《弃妇》中的开头,确实既泥古而又悖古,面目奇特而可憎。
殊不知他正是在超越了新旧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创作的,既不是想张扬古代诗歌文化以向新文学示威,也不是想改造传统诗歌以适应新观念的表现,而只是本着有利于表现的原则,试图对诗歌的格式、范型作一种探索。
他在《微雨》的“导言”中指出:“中国自文学革新后,诗界成为无治状态,对于全诗的体裁,或使多少人不满意,但这不紧要,苟能表现一切。
”“苟能表现一切”是他的唯一依据,在这样的依据上他既可以运用传统的表达,又可以探索新异的诗路,于是他的诗歌便显得那么怪异。
而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即能对这样的怪异抱宽容乃至赞赏的态度,尽管它未必理想,甚至未必妥当,因为真诚的尝试者和勇敢的探索者是不受谴责的。
超越于新旧文化价值观念,李金发一方面带着“异国的薰香”,带着法国象征主义的审美原则,一方面又不敢贸然照搬这些原则,便在尝试和探索中自然而然地向传统语体寻求承载的途径,这使得他的诗歌表达显得那么古拙。
更重要的是,象征主义那种“先锋”化的诗思对于最初的接受者和尝试得李金发来说,即使假借传统语体之力也还是难以把握的,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茫然无措的情形下,尝试者和探索家的正常心态便是向前例寻证,以获得有力的心理支撑。
于是,李金发较之他以前的任何一个现代诗人都更注意采用古典意象装点自己的现代诗思。
他的充满古意的诗歌意象应该比他诗中时常出现的传统语体更有蕴味。
他这样描写他所观察到的《秋》:“勾留片刻,你将见斜阳送落叶上道”。
斜阳古道,西风落叶,是中国古代诗歌典型的秋肃意象,李金发信手拈来,不着痕迹,表现出较深厚的古代文化素养。
他的《夜之歌》则唱道:“神奇之年岁,/我将食园中香草而了之”,也在仿佛不介意间借...
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应用到教育教学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一股国学热席卷整个文化领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
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文则从国学经典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国学经典中有哪些道德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实施国学经典的教育。
小学生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思想内容比较陈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
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
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
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
《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
《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
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
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
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
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
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
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
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课题研究方案 作者:福建晋江平山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 时间:2007-3-2 17:27:50 一、课题的表述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流派纷争,改革卓有成效,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语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语文教学逐步 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影响了学生思维、个性特长、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
谁知道走遍天下书为侣的资料
让我们的教师拥有“富有诗意的工作经历”。
让诗歌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
倡议学生大量背诵诗歌,增强文化底蕴,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研究经典诵读和学生行为养成、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
2.通过强化儿童诗创作,为孩子们营造运用语言描绘事物,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画。
让学生爱上读诗。
(二)研究对象 以“浅草诗社”为主阵地,全校各班辅导。
(三)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施行诗教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要大胆放手,不要怀疑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其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读诗、写诗、接受诗教的主体。
2.趣味性原则 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情感性原则 孩子通过对诗文的阅读,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愉悦少年儿童的身心,并通过儿童诗的写作,抒发表达他们浓烈、纯真的情趣。
4.实践性原则 让学生在“读”、“写”中调动多种感官去获取教育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并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5.差异性原则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应面面俱到,一字铺开。
必须考虑到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的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要求和结合实际的指导。
六、步骤与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8月) 成立学校“诗化校园建设规划小组”认真拟草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报告,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1.成立“浅草诗社”、“诗歌朗诵团”,对学生进行询问、访谈、调查,并设计了调查问卷。
对学生认识诗歌、学习诗歌、创作诗歌的程度及其相关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2.选编《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本》,组织教师学习课题方案,进一步学习理论,全面启动课题研究;经常性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究情况,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分析阶段性经验,修正方案。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通过综合、整理,以论文、诗歌教学案例集、学生作品展示、结题报告等形式,总结归纳研究中取得的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创设氛围,要研究“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学校在专家的引领下,广泛征求老师、学生的建议,对校园环境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
如今,走进衢江区第一小学校园,你立即会被一股自然清新之风所陶醉。
花香馥郁、绿草茵茵,道路宽敞整洁。
人文景点的建设更是别具匠心,从校门口步入校园时,主通道两侧的展示牌就会映入眼帘,上面的《论语》、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给人以无尽的遐思;让杜甫、李白、陆游、苏轼等古人与孩子们亲密接触,感染和鞭策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走廊、过道、墙壁上挂上了名诗、名句,师生书画作品,让老师、学生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美的享受;各楼梯口、草坪、花坛、饮水池旁边都有蕴含人文情怀的“温馨提醒”;清晨、中午、傍晚,校园广播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催人奋进的音乐歌声也都悄然地传递着一种诗意的文化。
(二)构建平台,抓研究“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年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诗词文化积累活动。
1.诵诗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目前,学校30%的学生会背60首以上古诗,70%的学生会背20—50首古诗。
班级中开辟“古诗专栏”,四至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每天会在黑板的“专栏”中写下一首诗,让孩子们在当天的每节课前两分钟进行诵读,一周一个主题;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则量相对减少,“一周学一诗”;成立校“诗歌朗诵团”;开展“每周一赛”诵诗会;年级组举行“我是背诗小能手”诗歌擂台赛。
2.品诗味。
在熟读背诵之余,教师利用语文课、语言积累课上一系列“一起读经典”阅读欣赏课,引领孩子们对名篇名句进行赏析,认真领会古典诗词的深刻内涵,细细品尝古诗词蕴含的情感,陶冶情操。
3.唱诗歌。
将古典诗词与音乐艺术、器乐演奏结合起来,教唱古诗词歌曲,用民族乐器表现作者的情感,抒发孩子们对古诗独特的理解。
本学期校合唱队就在区级比赛上亮相了古诗新唱《春晓》。
4.书诗句。
组织师生每周练习一至二页的古诗词书法,并开展以古诗词为内容的书法比赛,在畅意抒写中体会诗的意蕴。
5.画诗意。
用儿童画、水彩画、国画、电脑绘画等形式表达古诗词的意境,并进行古诗配画创作比赛,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要仔细揣摩诗意,领悟诗意,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
学生们的诗画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6.演诗情。
根据古典诗词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创作出师生喜爱的小品或短剧进行表演,让师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去感受中华诗词之美。
7.创诗作。
学校成立了“浅草诗社”,吸收爱好诗歌的四...
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体现高效课堂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时代发展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湖北省从2009年秋在普通高中实行了课程改革.这次新课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反映了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荆州市北门中学为了推进课改的顺利进行,于2009年9月在全校实施了生本?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地探索.历史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它作为人类对以往时间的集体记忆,能够更全面地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的累积经验,并从历史上因价值理性的缺失而导致的社会发展失衡中为人们提供深刻的教训.历史课堂承载着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重任.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少学生的课堂精力流失率,荆州市北门中学历史课题组把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子课题“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策略研究”与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相结合,作为我们研究的课题.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共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起始研究阶段(2010年2月—7月);第二阶段:过程研究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2月);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1月----6月),历时两年多时间..针对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从微观入手,研究了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对象”策略、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度”策略、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点”策略、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境”策略、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情”策略、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法”策略.其中有7篇论文即《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对象”策略的研究》《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度”策略的研究》《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点”策略的研究》《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境”策略的研究》《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情”策略的研究》《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法”策略的研究》《浅谈高中历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两篇教学案例荣获荆州市2011年案例评比一等奖.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建立了具有荆州市北门中学课堂特色的“三步六问法”模式.该模式的推行,提高了学生历史课堂学习的兴趣,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好评,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及专家的肯定.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历史是已经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流动的历史.历史是一座桥梁,架起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昨天和今天.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从事的是一门富有社会价值的学科.从社会整体看,学史以‘通古今之变’,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方面看,读史有助于培养‘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和情操,而个人的进步正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从个人的发展还是从社会的进步看,学好历史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学生对历史学习却普遍缺乏兴趣.具体体现在:1、教学理念滞后;2、教学方法单一;3、学习激情不足;4、学习效率低下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制定了:(一)研究的目的:探索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切实可行的科学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效益最大化、最优化.(二)研究内容:1.研究有效教学提问的根本性变革; 2.研究有效教学的层次与结构;3.研究有效教学的真实有效性; 4. 研究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调动(三)研究方法:学习其他学校教学模式,在综合自己学校教学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索适合本校教学的教学模式.(四)本课题研究计划(含研究步骤、阶段进展目标)第一阶段:起始研究阶段(2010年2月—7月)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机制,明确任务目标,开展前期研究.主要工作是:成立本校历史学科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子课题研究工作计划;深入课堂开展教学状况调查,观察课堂教学实况,研讨课堂教学案例,积累资料;课题组成员集中研修、培训.第二阶段:过程研究阶段(2010年9月—2012年6月)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本项目研究的目标开展研究,细化研究过程,逐步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工作包括:项目组分析处理调查资料,形成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报告;深入课堂进行教学调查与课堂观察,组织有效教学研讨、交流和展示活动.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7-12月).本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对本项目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推出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工作包括:总结、梳理、上报历史课堂学习方式变革和学习效益研究成果;撰写子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历史有效课堂教...
古典诗词中的悲秋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自古逢秋...
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h英雄泪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秋窗风雨夕 林黛玉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蝶恋花 【作者】: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
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
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
新书报我添憔悴。
唐 【作者】:王睿 蝉噪古槐疏叶下,树衔斜日映孤城。
欲知潘鬓愁多少,一夜新添白数茎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谦谦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一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环境保护 加快防治“白色污染”的步伐 对(某地区)废电池回收情况的调查及建议 饮用水污染与自然人为因素的关系和控制对策 环保筷的开发与推广 空气中SO2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及治理措施 绿岛的保护 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 (某某地区)空气污染现状及对策 浅谈水资源的污染其治理 汽车尾气的治理及再利用 如何降低汽车尾气净化的成本 关于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设想与调查 塑料及其回收利用 摘掉城市的毒瘤——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研究 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汽车安全与环保问题 酸雨与人体健康 环保与产业的结合 光污染与光能节约 汽车与环境 无污染汽车 燃煤脱硫的简史及其发展 关于海水淡化问题的研究 降解塑料的发展 长沙小吃 关于口香糖的报告 水体的富营养化 土地沙漠化的防治 富营养水质的生物治理 城市的供水、净水及水再利用 创造绿色电能 粉煤灰性能研究及综合利用 城市生活垃圾的绿色处理 无污染能源在家庭中的利用 绿色消费 杀虫剂使用的反思 氟利昂问题 核聚变、核裂变及环境污染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二恶英污染 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 日韩发生重大核事故 臭氧层破坏 太湖零点行动 长江上游生态保护 黄河断流 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 绿色文明 淮河治污零点行动 苏州河综合整治 电磁辐射污染 环境与健康 无磷洗衣粉为何难以推广的探研 厨房生活垃圾能再利用吗 工业废水污染情况 农药污染的影响 石材石粉尘污染的调查 工厂密集度和生活环境的关系 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居室污染 食品污染 研究影响空气污染指数的因素及对策 常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研究和对策 洗涤剂、工厂废弃物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磷对水质的污染 小区环境对住宅和人的影响 北方沙尘暴又起的原因分析 沿海生态环境调查 手帕和餐巾纸的利弊研究 (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农用生物肥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生命之源——营养 家庭包装 以氢气(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 正确提取热量及饮食 对化妆品成分的研究 方便面可食性内分装 油烟革命 装潢材料的应用及改进 金属防锈的研究 关于低自由基、无毒香烟 有关饮料中非食用色素的调查 化学与农村经济 纯净水是否“纯净” 环保型防震材料的开发 维生素王国探秘 浅淡当今社会之健康饮食 修正液对人体的危害 洗涤用品的发展与前景 新型墙对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竹制品代替木制品的可行性研究 中学生营养与健康 研究特别环境下使用的救生衣 浅谈食盐与人体健康 食用油中过氧化值的分析 研究高二学生早上的饮食 关于含碘食盐的日常保存的研究 处处可见的动态平衡 化肥对土壤的影响 农村生活用水调查 生活中的化学 厨房里的化学 化妆用品的副作用 科技与生活——关于纳米技术 奶制品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关于健康饮水方法的研究 (三)资源利用 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太阳能发展前景及利用 创造绿色电能 未来能源技术 石油的开发与利用 绿色能源离我们多远 食品对大脑的营养供应研究 常见荤菜对大脑智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学附近不洁食品状况调查 浅谈可再生能源 利用太阳能对未来的积极影响 潮汐资源的调查研究 (四)化学实验(改进)探索与研究 亚硝酸盐在不同土壤中累积的研究 眼睛防水的实验 关于铵盐冷却性能的实验与探讨 利用废物制取活性炭 回收、利用旧电池中的有用物质 再生橡胶废水的胶色研究 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最大化 干电池的实验探究及环境污染控制 酒精可燃与不可燃的临界浓度的研究 无污染氯气装置的研究 用植物色素制取代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的测试 有机消毒剂应用的初探 简析植物提取香水的可行性 对蛋白质性质的论证 了解癌症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防尘黑板擦 关于濒危动物的结题报告。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中学生阅读调查结题报告 关于加拿大一枝黄花现状的研究报… 关于城市污水处理的研究报告 关于水葫芦的危害及治理的研究报… 纪念唐山大地震—珍爱生命 关于新型窗户的研究 新型书桌 小制作结题 变废为宝 滞留问题的解决方案 研究治理校园河道污染 自己制作早餐 关于大棚的研究和塑料模的害处 关于环保袋的调查 淡水钓鱼研究与实践 关于大棚的研究和塑料模的害处 了解艾滋病 环保袋的设计 关于“奶制品”问题的看法 浙菜系 制作简易小书架 研究中学生的近视情况 万能充电器 小制作 进入重点班后对高中生各方面的影… 1城市规划41体育台的物理应用 2自然灾害42学生身体素质与营养状况调查 3水土流失43方便面与人体健康 4环境污染44自制报警器等 5校园绿化与管理45声控感光延时开关、摇控器 6我的校园我作主46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7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的研究47信息技术 8月相变化观察与分析48说英语、话家乡 9太阳能等的天发与利用49长阳民风民俗 10家庭装饰与室内污染50文学作品品读鉴赏 11食品中的添加剂51学生阅读调查与研究 12洗涤剂的成份研究与开发52电视剧评析 13民用燃料---液化气53毛泽东诗词鉴赏 14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及发展方向54民间歇后语收集整理 15废电池的危害与利用、回收处理55广告语言艺术浅析 16厨房化学、化学趣味小实验56薛宝钗性格研...